行为博弈与社会交换

行为博弈与社会交换看似两个毫无关联的现象和研究领域,却有着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行为博弈也是一种社会交换或以社会交换为机制。社会交换则表现为一种行为博弈或有着内在的博弈性质。行为博弈与社会交换互为表里、互为机制、水融,行为博弈是社会交换的行为博弈,社会交换是行为博彝的社会交换。以行为博弈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交换或以社会交换的意识来研究行为博弈,跨领域的研究洞视,各自互为对方启动了一方别开生面的研究天地。为枯燥乏味的传统博弈研究和死水微澜的社会交换领域凭添了一丝新鲜气息。
标签:行为博弈;社会交换;联系;机制
1引言
人类面对的与之发生作用的客观外界环境包括两种:他人和自然。前者是由人构成的社会刺激和社会情境,后者是自然物质环境。自然环境是一种“稳定和被动”的客观存在,“任由”人类对其发生作用。“他人”所构成的社会情境则就不同了,当你作用于对方的时候,对方也可能会反作用于你;当你“算计”对方的时候,对方也可能在“算计”你。总之,在社会情境中,一方
所表现出的行为或决策要考虑与之相互作用的另一方的行为表现或决策,双方的行为和利益相互牵制、互相制约,既有冲突又有合作,这就是博弈。
博弈行为表现为一个数量有限的互动各方在权衡各种信息、付出和利益之后,做出的一种最佳行为选择。博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互动行为,说它是社会互动行为是因为博弈一定要涉及到两个以上的互动行为者,单一个体的策略行为不能称其为博弈;说它特殊是因为博弈一般要涉及到双方的代价和利益取舍。博弈行为可以是经济博弈行为,也可以是社会博弈行为或者其他类型的博弈行为。当博弈表现于社会活动中时,即是社会行为博弈或称行为博弈。
典型的博弈涉及到双方的付出和利益的获取,博弈的参与者均试图最小化他们的代价和最大化他们的收益,表现为一种以社会交换为机制的博弈行为。霍曼斯经典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是:“彼此相互有选择地强化对方的活动,并影响到未来交换可能性的两个人之间的活动或行为。”布劳也表述了相同的思想:社会交换仅局限于下述行为:这些行为视他人对报酬的反应而定,而当这些所期望的反应未出现时,这些行为也便停止。上述思想蕴示着浓厚的博弈彩,表明社会交换理论的创立者们已经体悟到了社会交换中的博弈
性质。当然,并非所有的博弈行为均为社会交换行为,当互动双方在共同的互动活动中有投入或付出、有收入或所得,进行了某种心理和行为的互换且相互强化对方的行为时,便发生了社会交换。同样,也并非所有的社会交换都是博弈行为,当互动双方对他们的交换付出与收入以及他们的交换行为意向进行策略性“算计”时,才表现为一种博弈行为。这样,人们便可以明晰社会互动、行为博弈与社会交换诸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煤矿井下防爆电机之所以认定社会交换与博弈有关或博弈行为以社会交换为机制,这是因为当社会交换的参与者之间在使用一种博弈策略或依据对方的策略信息选择自己的决策时,便表现出一种博弈的社会交换情形。或者在博弈活动中,各方依据社会交换的原则或以付出换取收获的行为模式算计他们的策略时,便成为社会交换的博弈行为。这时的社会交换与博弈行为互为里表、互为机制与形式,混合成为一个整体而难以分开。
2纳什均衡与社会交换
博弈中有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或原理,被称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指的是博弈的参与者会调整他们的行为策略,直到各方均认为他们从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而无法再从策略改变中有新的收益为止的一种平衡状态。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参与者都会针对他人
的策略而选择自己的最佳即效用最大化战略。
纳什均衡的实质反映的是,互动行为中双方认为各自的付出与收益达到最佳状态时的一种平衡现象,这与在社会交换中当参与者认为其付出与收获达到最佳状态时所产生的平衡现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平衡作为一种自然与社会规律或运行的机制,在行为博弈与社会交换中也同样有效。在社会交换中,对于交换各方而言交换资源总是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那里,或者双方互换各自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付出相应的代价。交换各方参与交换的总的资源并未增加或减少,所发生的只不过是资源的易手而已。这与纳什均衡所表述的内容异曲同工。可以这样认为,行为博弈即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或其机制是一种社会交换。
著名的囚徒困境是一个典型的反映纳什均衡的案例:有两个共同作案的盗窃嫌疑犯在警察局里被分别关押,警察对他们分别审讯。如果一方招供,坦白两个人的犯罪行为并招认以往共同的犯罪事实,而另一方不招供,则招供方将得到宽大处理,当场释放,另一方将被重判10年。如果两个人都招供犯罪事实,则双方各被判刑5年。如果两个嫌疑犯拒不招供犯罪事实,则警察只能根据当场抓获的偷窃行为,对他们进行劳教惩戒,各判刑3个月。贴片三极管
在这个博弈中,每一方的行为不仅取决于他自己,还取决于另一方的行为决定。无论对方
招供不招供,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选择“招供”是“占优策略”,因此,双方均选择招供是上策。这是一个纳什均衡。“招供”是双方付出代价最少而获得利益最多的选择。当然,如果双方均选择“不招供”,那将是获益最多的,但那将要冒巨大的风险即有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比较权衡而言,选择“招供”即可获得可观的收获,同时又是最安全稳妥的。聪明人大多做此选择。这个行为博弈背后发生作用的社会交换机制是,基于利益交换和付出与收获权衡的算计,一方选择的策略可能成为另一方面临的风险和得到的收获,双方在交换一种由风险和获益组成的混合资源,即在风险和获益算计以后的平衡结果成为双方最佳的交换资源时,双方才做出交换的决策,以社会交换为机制的纳什均衡便诞生了。纳什均衡的这种社会交换机制,意味着双方的付出与获益的资源的交换平衡。社会交换平衡是社会交换理论中的经典法则之一,是维持社会交往顺利进行的基本规律。
与囚徒博弈相似的另一个博弈例子是虚构出来的“智猪博弈”。该博弈是这样的:猪圈里圈着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在猪圈的一面墙上装有一个猪食槽,在猪圈的另外一面墙上装有一个控制食槽的按钮,一摁按钮便会有食物进入到食槽里来,但是每次钦按钮供应的食物有限。由于小猪跑得慢,当小猪摁按钮后再跑回食槽时,食物已几乎被大猪吃完,而当大猪摁按钮后再跑回食槽时,小猪还未吃完食物,食槽里还会留有一些食物。在争吃食物的
博弈中,大猪和小猪均有按钮和等待两种策略。
轴承装配机在这个博弈中没有占优策略均衡,虽然“等待”是小猪的占优策略,但大猪没有占优策略。大猪的最优策略依赖于小猪的策略。如果小猪选择“等待”,大猪的最优策略是“按钮”;反之,如果小猪选择“按钮”,则大猪的最优策略是“等待”。在这个博弈中,无论大猪选择什么策略,选择“等待”都是小猪的占优策略,这个选择意味着在任何一种交换情景下,对小猪而言都是付出最少而收获最多的策略。如果小猪是理性的,它会一直选择“等待”。对大猪而言,如果它知道小猪是理性的,它便会预测到小猪一定会选择“等待”。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大猪只能选择“按钮”。虽然“按钮”并不是大猪收获最多的策略,但却是在预测了对方的选择行为后的最佳选择,故“按钮,等待”便成为这个博弈双方唯一的均衡。这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博弈交换过程,交换的前提是不公平的,即强者对弱者的交换,强者占有绝对的交换优势和更多的交换资源,弱者则处于被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强者势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使双方的交换平衡,否则,便成为不公平的垄断交换。另外,双方付出与收获的均衡是建立在预测对方未来行为的基础之上的,付出与收获可能是变动不居的。只有在双方均为理性的情况下,博弈的交换才能够达成平衡。以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纳什均衡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交换平衡,是交换双方在权衡代价与收获处于最佳状态时的一种情形。
当然,并非所有的纳什均衡都是社会交换平衡,只有当博弈双方的行为涉及到某种资源的交换且出现了交换的均衡状态时,纳什均衡才是社会交换平衡。
3博弈、社会交换与理性人、经济人假设
212资源行为博弈是基于一种典型的“理性人”假设,所谓“理性”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商和理智,能够进行正常的是非判断和正误取舍,能够权衡利弊、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一种心智状态。理性人追求以最少的付出而得到最大的收获。社会交换理论也是以理性人作为其假设前提的,交换双方同样追求以最少的付出而获取最大的利益。博弈中,每个人的收益除取决于他自己的策略之外,还取决于与之博弈的另一方的策略,即双方的“得益依存性假设”。它假定所有参与博弈的人均为理性和算计的,他们试图以最少的付出而获得最大的收获。舞台烟火
理性人在博弈中总是遵循着理性和算计的原则,择优汰劣,趋利避害,斤斤计较,“惟利是图”,这正是社会交换尤其是霍曼斯的经典社会交换理论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行为博弈的“理性人”假设与社会交换的“理性人”假设异曲同工不谋而合,正如布劳(P,M,Blau)所言:“人类依据过去的经验或对未来的期望,在可能的关系或潜在的行为中进行选择,最终选择一个最好的。”二者理性人假设的思想渊源均为西方近代功利主义哲学和古典经济学,
而博弈的“得益依存性假设”更是社会交换机制的翻版。行为博弈与社会交换如出一辙诞生于同一块土壤。正是因为二者同出一源,才表现出了相同的运作机制。来看一个理性人博弈的例子。
甲、乙两个人各有三种策略,可以看到甲选择策略Y的获得总是高于策略z,且与参与者乙选择的策略无关,即是说对于甲而言策略Y总是优于z。甲作为理性人其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收入,一般情况下他会永远都选择策略Y而不是z。同样,乙作为理性人也会沿着相同的思路思考问题,他也会认为甲肯定会选择策略Y而不是z。在这种情况下,理性人行事所遵循的思路是相同的。一旦这种情况发生。
在经过理性人筛选后的博弈中,乙的三种备选策略中也有一个劣势策略,策略B被策略C占优。同样,作为理性人的乙也会选择c而排除选择B。作为甲也知道乙是理性的,他会排除乙选择B的可能性。
在新的博弈中,参与人甲又有了新的劣势策略,策略x被Y占优。因此,如果乙知道甲是理性的和惟利是图的,他就会排除甲选择x的可能性。这样,理性人的博弈就演变成了下面的纳什均衡状态:
这样,甲只有了一种选择。乙虽有两种选择,但只有c是占优策略,他肯定会选择c。至此,可以得出结论:理性人之间可能选择的策略只有或应该是Y、C策略。这是经过理性人层层算计分析之后,能够幸存的唯一结果。
行为博弈的理性人假设是:1)参与者甲是理性的和惟利是图的;2)参与者乙也是理性的和惟利是图的;3)参与者甲知道乙是理性的和惟利是图的;4)参与者乙也知道甲是理性的和惟利是图的;5)参与者甲和乙知道“双方知道双方都是理性的和惟利是图的”;6)双方参与者均会选择占优策略而避免劣势策略,且双方都知道对方会作出如此选择;7)参与者双方均以对对手采取何种策略的期望为基础,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并最大化各自的期望收益;8)假如提供一些有关对手所采取策略的明确信息,另一方参与者的策略将是最佳反应即付出最少收获最大的反应。这样,两个理性人在博弈中总是算计着自己的付出与收获,试图选择更好的策略,同时也在算计着对方的付出与收获,判断着对方的策略。这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运作机制在起作用。起初双方讨价还价,寻着最佳的交换策略,即以最少的付出而获取最大的收获,最终达到一个最佳的交换平衡点,即纳什均衡。理性人假设是一种在大多数社会文化中约定俗成的社会公理性认识,即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是有头脑的、聪明的、理性的、择优汰劣的。社会生活的运作正是基于这种理性人假设才能够得以
正常运转,因此,可以断言:社会交换机制是人类交往活动和社会生活正常运作的基础之一。
捕鱼网具博弈和社会交换的理性人假设总是与经济人假设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理性行为总是为获取经济利益的行为,或可说理性人是经济理性人或经济人是理性经济人。正如霍曼斯指出的:社会交换的目的就是功利主义的,就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一个简单而典型的被称作是“最后通牒讨价还价”的博弈研究可以说明这一点:两个互动者——一个提议者和一个回应者——就一定数量如10块钱进行讨价还价。该10块钱代表交易中将获取的收益价值(或“剩余”),而该收益会因双方交易终止而失去。提议者出价x给回应者,留给他自己10——x元钱。回应者要么接受——这样回应者得到x而提议者得到10——x元钱——要么拒绝,这样双方什么也得不到。这虽是经济博弈行为,但社会行为中的博弈与此并无本质的不同,如果将金钱转换为其他可操作的社会行为因素即可看到这一点。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5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09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交换   社会   博弈   行为   策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