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布置设计分析

36
AUTO TIME
FRONTIER DISCUSSION | 前沿探讨
对于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布置设计分析
电动汽车是高科技前沿产品。它集成了汽车、功率电子、控制自动化、电化学、计算机以及新能源和新材料等工程技术于一身,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在污染与噪音方面都有所降低,同时电动汽车的使用对石油能源的保护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电动汽车的平均时速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需求,同时又在行驶安全方面有了很大的保障。
1 电动汽车在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电动汽车具有环保、节能、体积小等多方面的优点,但在现阶段国内市场上的电动汽车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电动汽车的发展缓慢,研究设计也一直停滞不前。首先,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有限。目前电动车企在公告车型中所能达到的最高续航里程已经达到400-500km ,但与传统燃油汽车一般600-700km 续航里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且电动汽车电池组随着充放电循环次数的递增,而电池容量衰减,也会导致续航里程下降。其次,电动汽车的制造成本过高。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需要充电桩作为配
套设施,在国内快速充电桩尚未普及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充电需求,非大城市一桩难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是很多人不予选择电动汽车的原因。同时,电动汽车电池快充时间在2小时左右,慢充时间通常需要充6-8个小时。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与传统燃油汽车
逯宁
深圳腾势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深圳市 518118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要求开始越来越来高,如果说现阶段人们对于汽车的要求是处在节能、减排
和安全的阶段,那么在未来能源、环保以及安全将会是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而电动汽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未来人们对汽车的所有需求,电动汽车作为绿交通工具对缓解能源压力以及在保护环境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汽车行业的发展中也有这跨时代的意义。本文以电动汽车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为基点,着重对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布置设计做出分析探讨。
关键词: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布置设计;分析探讨
只需要添加燃油相比要麻烦了很多。2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布置设计的关键技术
目前,在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布置设计中有几项关键技术是需要加以重视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电”。“三电”是组成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即电池、电机、电控。第一,电池技术。电池技术一直是电动汽车研制中的关键所在,电池技术也关系到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在现阶段电
池技术需要满足高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长时间的使用寿命、充电迅速、无污染以及低内阻低放电率的要求[1]。目前电池技术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动力电池主要分为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包括NCA 和NCM )、锰酸锂池、钴酸锂池、镍氢电池等。对我国而言,其中磷酸铁锂电池成为了当今电动汽车市场主导。但随着国家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逐渐攀升,磷酸铁锂的局限性限制了它的发展,三元锂电池逐渐成为趋势。但同时在布置上也出现了相应难题,即如何更好的整合冷却系统进入电池系统。第二,电机技术。现阶段电动汽车电机种类包括: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异步电机),永磁电机和开关组电机。交流三相感应电机结构形式简单,体积较小,可靠性强,效率较高,响应快,且转速范围宽。虽然交流三相感应电
机调速系统比直流电机更加复杂,但仍因综合性能优秀成为电动汽车主流选择。
3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总布置设计分析
3.1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布置形式电动汽车主要有4类驱动系统布置形式: 传统驱动方式、集成式驱动方式、双电动机驱动方式和轮毂式电动机驱动方式。
(a )传统驱动方式,即是传承传统汽车的动力系统布置方式,由电动机、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组成。实质相当于将燃油发动机调换为电动机。通常以前置后驱的布置形式出现。结构相对复杂,成本较高,空间利用率低。
(b )集成式驱动方式,即是将电动机、定比减速器与差速器集成为一体,类似于横置发动机,结构紧凑,体型较小,利用左右两半轴与两侧车轮直接相连,空间利用率较高,且重量相对较轻。目前主流车型基本选用这种驱动方式,并配以前置前驱的布置形式。前舱在这种布置方式下,有利于保证乘员舱人机空间,并可让出地板下部空间布置动力电池,有利于平衡整车质量分配,降低电池在碰撞中受到损伤的风险。
(c )双电动机驱动方式,即两侧轮边各配一个电动机,每侧电动机都是与定比减速器集成一体,并用半轴或直接与车轮相连。因为相互独立,所以无需差速器,可以用电控系统分别控制,起到电子差速器的作用。
FRONTIER DISCUSSION | 前沿探讨
时代汽车  wwwautotime
此驱动方式对电动机要求较低,适用于中或大型客车。
能测量出质量的流量计是
(d)轮毂式电动机驱动方式,即电动机直接装配在车轮轮毂上,高度集成化,空间结构利用率极高。通常用定比行星轮减速器,提供较大的减速比,达到增加扭矩的效果。由于动力输出路径极短,直接驱动车轮,可以极大地提高机械效率,节省能量。另外高度集成化也意味着动力系统质量的减轻,也意味着续航里程的增加。轮毂电动机驱动的布置方式因高度集成化而带来很高的灵活性,可以轻易实现双前轮驱动、双后轮驱动和四轮全驱三种模式。各种优势将轮毂式电动机推向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沿,但由于其扭矩限制,目前还只适用于小型电动汽车。
3.2 电池的布置形式
数百电池单元串并联在电池包内部,这就要求电池包有足够大的体积去容纳。如此数量众多的电池单元,导致电池包的质量也会达到数百公斤。纵览汽车内外部空间,适
合电池包布置的只有乘员舱地板下部前后轴
之间,及行李箱内。
行李箱的储物需求及备胎所占空间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电池包的布置范围局限于
前者。其次,如若将电池包布置于行李箱
内,后轴荷分配质量将会急骤增加,不利于
汽车行驶及操作稳定性。当汽车发生后碰撞
时电池包的安全防护也将成为问题。所以电
池包的位置推荐布置于乘员舱地板下部前后
轴之间。
随着对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和电池能量密
度要求的提高,三元锂电池逐渐成为电动车
企业首选。但与此同时也带来对电池冷却系
统的需求。冷却方式有液冷及风冷两种方
式。液冷显而易见在热交换率上和布置灵活
性上更有优势。布置上通常有将电池冷却系
统与电机电控冷却系统集成或使其独立自成
系统两种方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动汽车
已经慢慢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与交通当中,
电动汽车的环保性、节能性与安全性必将成
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锌铝镁[1]夏青松.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及仿真研干油站
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7(11):1-31.
[2]许保同,杨国亮,吴奇.纯电动汽车电控
系统参数匹配[J].汽车工程师.2016(10):
44-47.
作者简介
逯宁: (1987.02—),男,汉,河北邯郸人,
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电动汽车
总布置。
改善,为高速、集装箱式公路运输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大吨位、大型化的专用汽车已经成为物流行业的首选汽车装备。在未来,高速公路专用汽车中,集装箱运输车、重型牵引车、保温冷藏车、厢式车、厢式半挂车、专用半挂车等,将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
3.3 轻量化趋势
减少能源消耗的重要措施就是减少汽车的总负载,因此减少汽车本身的重量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降低
能源消耗的方法。当前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使用铝合金、高强度的钢等新型材料或者使用新工艺,有效的减轻汽车自身的重量,将会有效应对我国道路超载、能源短缺、运输效率低下等问题。反观国际社会,欧美专用车企业已经有上百年使用铝合金或不锈钢材料车厢厢体的历史,而我国专用汽车行业使用轻型材料的研究和做法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断开发、研制更加轻型的新材料。
干电池手机3.4 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际社会对专用汽车产品的视乎含量以及附加值等的要求
逐步提高,一些高新技术开始在专用汽车上
广泛使用。另外,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的个性
化需求,研制开发了许多具备特殊功能的专跳线帽
用车底盘。目前,领域内新研制出的专用汽
车部件有:液压举升装置、排料卸料装置、
制冷保温装置、安全防护装置、作业监视装
置等等。这些部件目前也都已经安装在配
套的专用汽车上,极大的满足了目前市场
对专用汽车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未
来应该时刻紧盯用户的实际需求,以需求
为导向的新型专用汽车研制工作将是未来
的工作重点。
4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政策的共
同推动下,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目前存在比较
广阔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专用汽车占载货汽车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
各行各业都希望能够使用适合本行业特点的
专用车辆,因此需求品种的多样性也越来
越高。面对这么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我
作者简介
闫荣道: (1982.09—),男,河南省郑州市人,
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汽车设计。
国专用汽车企业应该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
特点,准确把握专用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趋
势,及时引进、消化和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以
wlan下线
及产品线,争取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汽车行业
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1]陈海峰,刘宇.我国专用汽车产业现状及
发展趋势[J].汽车工业研究,2013,(12):
9-14.
[2]华中山.我国专用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与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2,(10):
48-51.
[3]刘翠.我国专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
分析[A].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六届河
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2009:3.
(上接第35页)
AUTO TIME 37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34: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058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