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能耗技术在未来能源馆设计中的示范应用

山 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第40卷第9期・50・
2 0 2 5年5月
Voi. 40 No. 9May. 2225
DOI :5. 1305/j. ikO  509-6525.2021.09. 055
近零能耗技术在未来能源馆设计中的示范应用
赵园园齐冬晖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
摘 要:依托BIM 设计平台做全过程全专业技术协同,对相关重要技术系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取得了大量实践成果,最终设计
成果同时达到“超低能耗”绿建三星”LEED ”及“健康建筑”四个认证标准,成为国内首例实现近零能耗建筑水平的大型公共建 筑,为我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在公共建筑中的推广运用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近零能耗建筑,系统集成,智能微电网系统
中图分类号:TU2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9-6525( 2021 )09-6156-64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山西
要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大同市肩负着做全省能源革 命“尖兵”的重大使命,于大同御东新城中心区域强力推进
山西大同国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的规划建设,为全省乃
至全国资源型地区走出转型发展新路发挥先锋示范作用。
1山西未来能源馆建筑介绍
(山西大同)未来能源馆项目建设用地位于大同市国
际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
A 区的东南角中心门户区域,在大
同市贯穿新旧双城的东西向空间主轴与御东新城南北向主
轴线的交汇处。作为园区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承担着全 方位宣传展示山西能源革命历程和成就的重要职能,建设 定位为集主题展示、会议接待、园区管理、科普教育等功能
为一体的开放型展览交流中心(见图
1)。展馆总建筑面积
.9万m ,主体地上3层,地下5层,建筑高度23. 2 m,其中
主题展示区面积约
2万m 2 (见图2)。项目建筑技术设计的
战略重心突出绿低碳和新能源利用技术系统应用的攻坚
突破,运用前沿技术,牢固树立对标国际一流的设计目标, 始终坚持即使创新引领,通过覆盖工程设计全专业的系统 集成创新,未来能源馆成为国内首例实现“正能建筑”目标
的大中型展馆,并同时达到国内国际有关“超低能耗” “绿 建三星” “
LEED ”及“健康建筑”四个认证标准的要求,完美
诠释了“云端上的正能量”的创作理想和时代精神。
1展频原理
注:1—院士大楼(B 座);2 —院士大楼 3座)
3—中关村智能制造科创中心;4—中科院国 际清洁能源转化基地;5—全科盟研究院(B  座);6—全科盟研究院(A 座);7—能源1号 8—同煤双创中心主楼(综合实验室);9—同 煤双创中心主楼(综合实验室);10—泰瑞新 材料研发中心;11—上海漕河泾国际创新创 业园;12 —山西能源革命展示馆
图1大同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园总平面图
集系玻璃钢全向天线
节材、室内环境质量、提高与创新六方面出发,实现绿建
筑三星级的设计目标。
图2未来能源馆东北角鸟瞰效果图
2215年9月1日国家《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实
施发布之前未来能源馆项目就确定在节能标准上达到正能
建筑水平,通过各专业紧密合作,实现规定设计目标,成为 我国首例近零能耗展馆建筑,达到国内相关领域领先水平。
项目以“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设计理念,构建核心
技术体系,被动式和主动技术手段深入结合,建立展馆空间
使用实态参数模型,反复进行建筑全年逐时能耗工况模拟
计算,并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动态耦合分析研究,做多方案比
较及统筹权衡,最终精准确定设备系统选型与被动技术系 统构造措施的最佳组合方案,实现建筑本体能耗(不包括展
陈设备能耗、数据中心能耗和室外景观照明能耗)的最小化
和本体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见图3)。通过仿真模拟预
测建筑的年能耗为
5 450 532.42 kWh ,可再生能源年发电
量为
5 230 036. 55 kWh,占建筑年用电量比例为54. 35% ,
建筑每平方米每年的净能耗约为
95.59 kWh,最终实现国
家现行标准
GB/T  51352—205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规
定的近零能耗指标。
厂被动式外围护保温体系、超低能耗智能调光门窗幕墙
—高效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
—被动技术—地道风应用技术
—导光筒技术应用
-劲性大跨度结构设计
—石墨烯供暖系统
2技术目标与实施方略
随着项目的快速推进,未来能源馆的创作与实践获得
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本项目结合大同市当地气
候特点与展览建筑自身功能特点,通过合理规划与模拟分
析,按照绿建筑理念进行设计建造,从节地、节能、节水、
—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
丄主动技术一一超低温空气源热泵
—交直流混合的智能微电网系统
「建筑智能化系统及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应用
图3技术集成图
除较为常规的绿建筑技术(如:被动式技术、地道风、
收稿日期:222 5 - 6 5 - 66
作者简介:赵园园(1953-),女,工程师;齐冬晖(1969-),男,
高级工程师
第47卷第9期
2921年5月
赵园园等:近零能耗技术在未来能源馆设计中的示范应用-161-
导光管、节能电梯、中庭采光通风、屋面花园、雨水污水回收
利用等)以外,本项目在以下方面突出其示范引领作用。
2.4高效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
为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能效指标,本工程应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选用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围护结构,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以实现近零能耗绿建筑的前提下,最大可能的利用建筑屋面和立面,选用高效的太阳能光伏系统,实现发电量最大化,以达到最小的能源消耗。由于实际使用情况的气候变化,尤其是太阳辐射量的不完全准确性,在设计阶段,应以确保建筑效果的前提下设计最大发电量。
该太阳能光伏发电方案由五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屋面光伏系统、东立面光伏系统、西立面光伏系统、南立面光伏系统、采光顶光伏系统,共有1344块410Wp单晶硅光伏组件、926块322Wp单晶硅光伏组件、、405块44W的薄膜光伏组件、160块160W的薄膜光伏组件,总装机容量
为917.92kWp,接入微电网系统的光伏组串总功率为917.23kWp o系统主要设备由23个智能汇流箱,14台5。kW的DC-DC变换器,1台22kW的DC-DC变换器、1个二级汇流计量箱组成。光伏系统为计入组件功率衰减的
首发电量合计1237036.50kWh(见表1)。
表1首年月度发电量统计表kWh 月份屋面采光顶南面东面西面
—月49664.22944.121331.571244.771246.77二月64991.431230.191445.661537.341537.33三月96749.351432.031207.751613.391613.37四月131663.442472.711104.782167.442167.44五月845772.442416.34916.4422394492237.39六月146044.772764.37794.442124.712164.71七月824080.462346.45777.771457.341457.34八月106977.772024,57899.51644.751644.75九月195775.501994.541174.751644.751644.75十月48638.331550.791256.251334.171334.17十一月54022.521022.541245.551951.731951.73十二月43084.54413.571244.531147.771147.67小计1135433.1121477.2013344.411969344915693.49合计1230936.54
2.4交直流混合的智能微电网系统
相比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在减少交直流转换过程及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优势而被建筑以及电
力行业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大量应用可再生能源的今天。项目采用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既含有交流母线,又含有直流母线。在此系统中运用了主动配电系统技术、需求侧管理技术、配电侧储能技术、能量路由器技术、电力电子网络化技术、交直流混合配电技术等。项目设计微电网蓄电池容量为2000kWh,光伏直流并网容量近1MW,直流总负载功率为1107kW,实现除展陈设备以外的从照明、插座、数据中心到暖通空调系统的全直流化,成为规模最大的柔性互联交直流混合系统。系统规模远超目前所有直流示范项目的直流应用规模,居中国之首,对推动建筑直流电的应用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展示直流电能和热能的直接转化,项目将贵宾接待室作为选取示范,将石墨烯采暖技术运用其中。石墨烯采暖地板通电后能使碳纤维发出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波,对人体具有良好的的作用。与传统的采暖相比,它的发热机理和人体产生温暖的感觉完全不同,能给予人体一种阳光般温暖的健康舒适型人居环境。配套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石墨烯供暖系统可做成交流(220V)和直流(24V〜48V)供电两种模式。本项目使用配套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给石墨烯地暖系统供电,完美解决了用户
用电问题,提高采暖舒适度降低采暖能耗。
2.3建筑智能化系统及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应用
系统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包括中央空调、采暖系
统、空调末端的自动化运行。系统采用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与新风联动的控制方式,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高则增大或
启动新风送风。系统通过全面的自动化运行来最大化的降
低空调、采暖能耗,提供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
智能照明系统采用基于DALI技术的智能调光照明控制系统,可实现建筑内每一盏灯均可独立控制,包括开关、
室内亮度调节,配合室内照明传感器、人体感应传感器可实
现建筑灯光自动化控制,进一步降低建筑照明能耗。
传统智能化系统各个子系统独立运行,相互之间不通
信,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岛”,智能化集成系统是将不同功
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以形
成具体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本项目的智能化集成系统将建筑内的各个子系统集成到一
个平台,对各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降低建筑运维的人力投
入,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2.4劲性大跨度结构设计
展厅空间主跨度达到34.5m,实现展馆展示区域无柱空间效果(见图4)o最终使展厅具备了最大限度的布展灵活性和空间应变能力,有效解决了展陈设计工作开展延后
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技术衔接难题。同时充分考
虑与被动房节能构造优化相结合,在充分解决展馆大跨度
空间需求的同时,从数量上大幅降低了热桥的影响,并充分
应用结构层,进行管线综合布设,有效增强了展馆内部空间
的序化效果。最终使展厅具备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应变
能力,也有效的解决了展陈设计工作开展延后和存在较大
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技术衔接难题。劲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构在解决大跨度空间的同时,减少了主体结构中热桥的面
积,极大幅度的降低了热桥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厂;
2
2
图4未来能源馆剖面示意图(单位:")
2.5被动式智能调光门窗幕墙
超低能耗智能调光门窗幕墙,用被动式门窗幕墙的设
计理念和原则,实现整体采光部分的传热系数小于
1.2W/(m9・K),玻璃采用双Low-E暖边钢化双中空充氩玻璃,内贴调光膜。电致智能液晶调光膜不
改变原有玻璃通透性,白天满足采光要求,也可根据建筑使用需求通低功率电流自由实现玻璃透明或者雾化状态,调节室内光线,并有效阻隔紫外线、红外线。对于展陈项目,还可以加上一台或多台激光投影机将普通玻璃幕墙变为多媒体玻璃幕墙。
第47卷第9期2025年5月山西建筑
-52-
实现幕墙的智能化和低能耗要求。
2.6新风系统及空调设计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新风热回收装置采用全热回收,全热型全热交换效率
不小于70%,显热型显热交换效率不小于70%。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21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新风由地下风道进行预热、预冷,根据新风
温度做PIT调节,预热(冷)后加防冻装置,当预热后温度
低于5C要开启预热盘管的电加热(电量由光伏发电提供),以防止新风机组内板式换热器冻结。新风热回收系统
空气净化装置对不小于0.5»m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于80%,且不应低于66%。新风热回收系统应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过滤等级不低于G4+刃,并具有提示更换功能。
建筑的辅助冷热源选用可再生能源,本项目选用低温
型空气源热泵,低环境温度名义工况下的性能系数COP M 2.0。供暖、供冷系统设计选用能效等级为一级的产品,冷热源、空调系统末端、通风机等用能设备应优先采用变频控
制的节能控制措施。展厅等大空间采用转轮式空气热回收组合式空调机组,空调设备均分层布置于各层空调机房内。办公、配套等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热回收系统。空调系统冬夏两用,夏季供冷,冬季供热。5层大厅设置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热系统,冬季辅助供热。冷热源系统:空调热源由3层屋面超低温空气源热泵机组提供热水,并在地下5层预留供热机房作为备用热源,由市政热源提供75C/T5C 热水;空调冷源由地下5层制冷机房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
组提供,并配置一台超低噪声横流式冷却塔,设于2层屋面。
2.7全过程全专业BIM技术应用
设计阶段全专业利用BIM技术进行协同化设计,加强各专业协同工作,提高设计质量,实现精细化设计。具体应
用如下:
三维可视化:通过三维模型可直观的向使用方及施工单位展示设计成果;用过管线综合、碰撞检查实现多专业设计协同,减少设计错误。
设计完成后导出的BIM模型可以进行节能分析,实现设计上下游贯通,无需再重新建立模型,节约大量时间;通
过BIM模型,模拟建筑的声学、光学,建筑物的能耗、舒适度,进而优化其物理性能。
模型也可以进行各类模拟、工程量统计、VR应用、效果展示、空间体验,通过BIM精细化设计,避免工作的重复,打通设计全过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
施工阶段可通过BIM技术的全息性模拟指导,突出对施工过程中人机料法环的控制,实现项目管理精细化。
3成果与意义
项目采用Design BuilOeu软件对能源馆建筑进行能耗模拟评价,能耗模拟计算采用山西省大同市典型气象年逐
时气象参数,通过对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围护结构、房间人员、设备、照明的内热设置及作息参数和供暖、空调和新风系统进行反复模拟耦合计算,得到设计建筑与基准建筑的能耗综合值的各类分项能源消耗(如表2,表3所示)和建筑能效指标(见表4)。
表2设计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各项分项能源消耗
各类能耗电/TWh天然气/T Wh附加燃料/TWh区域供冷/TWh区域供暖/TWh7水/m3供暖45742.58622353.140.000. 000.000.00供冷255320.500.000.000. 000.000.00照明5415.560.000.000. 000.000.00表3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各项分项能源消耗
各朝向
各类
能耗
kWh
天然气
kWh
附加燃料
kWh
区域供冷
垃圾打捞船
kWh
区域供暖
kWh
m3 0°
供暖106539.230.002530314.250.000.000.00
供冷155370.450.000.000.000.000.00
照明579275.550.000.000.000.000.00 90°
供暖105906.990.002509013.070.000.000.00
供冷150147.640.000.000.000.000.00
照明55735.570.000.000.000.000.00 50°
供暖5O5530.590.002798932.770.000.000.00
供冷552399.050.000.000.000.000.00
照明159666.020.000.000.000.000.00 270°
供暖10455.590.00279575.590.000.000.00
供冷575015.070.000.000.000.000.00
照明577969.590.000.000.000.000.00
表4设计建筑与基准建筑的能效指标
建筑分项能耗单位设计建筑基准建筑年供暖系统能源消耗/TWh•m-260.35111.05
年供冷系统能源消耗/TWh•m-222.5715.22
年照明系统能源消耗/TWh•m-211.D15.55
年生活热水系统能源消耗/TWh•m-20.000.00超导液
年电梯系统能源消耗/TWh•m-20.000.00
建筑能耗综合值/TWh・m-295.59146.30
可再生能源产能量/TWh•m-2110.660.00
建筑综合节能率Vp=[E D-E R]X150%/E r150%
建筑本体节能率Ve=[E E-ER xlO0%/E r35.51%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150%
通过技术的集成运用,本项目在建筑绿节能设计方面突出体现了如下先进性和创新性。
5)是国内第一个以“超低能耗”“绿建三星”“LEED金级”及“健康建筑”四个认证标准为总体设计目标的高性能建筑;2)国内首例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目标的大型展馆类公共建筑,面积达2.0万m2,层高0m,大空间大尺度,无参考案例,需采用创新技术,反复对比实验论证来实现“近零”甚至“净零”目标;3)先进的建筑光伏一体化组件系统,立面光伏构件采用最新的釉面工艺实现哑光银白仿铝板的建筑效果,基于半片叠瓦技术的高效晶体硅光伏双玻组件应用于建筑屋面(转换效率>22%),装机功率和发电量占整个光伏系统的93%。助力建筑基本实现零能耗目标; 4)劲性大跨结构设计,室内实现“无柱设计”,减少热桥,属于将建筑结构设计与被动式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创新; 5)全国最大的建筑全直流应用项目,为建筑直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安全性、标准化的指导示范作用;6)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技术,项目使用了“全球首创”的光伏离心机系统,系统集成了光伏直驱变频离心机技术、三元换流技术、动态负载跟踪MPPT技术、基于PAWM交错调制控制技术、能源管理系统五大核心技术,比常规光伏空调用电效率提高6%-5%;)首次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直流电给石墨烯地暖系统供电,实现舒适度和能耗的双向指标优化; 8)国内首例建筑智能化集成示范。实现了共享办公云系统、综合能源管控中心,机器人停车、物联网感知体系、能耗监测、BIM+GIT公共服务平台等多重示范。
4结语
通过(山西大同)未来能源馆(下转第55页)
第47卷第9期
0601年5月闫高峰:基于VR技术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分析-101-
4结语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安全管理措施仅是从安全风险的识别和管控方面控制安全事故发生,存在安全信息判断滞后、管控存在盲区等问题。本文以VR技术为切入点,建立了安全动态模拟、安全监督反馈、安全教育为核心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管理路径。
参考文献:
[[]彰玲茜,潘瑜,范自盛.基于VR技术的建筑施工安全教育系统构建及应用[J].福建建筑,2020,263
(5):146D59.[]刘丹,范怀伟,黄沛林,等.基于BIM的建筑工程安全精细化管理[J].上海建设科技,2019(5):60-62,
76.
[]朱锋.BIM+VQAR工程建设与管理体系的建构建筑设计管理,2018,35(6):83-89.
[]张伟,余洋.基于VR技术的体验式建筑安全培训的应用研究[A].第30届全国高校安全科学与工
程学术年会暨第14届全国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
究生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0213.
[]盛静.基于VR技术的建筑施工事故体验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数字通信世界,2020,183(3):104­
146.
On analysis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architectural eegineering construction baset on VR technique
Yan Gaofeng
(SSaaxi Housing and Rural and Urban Construction Co.,Ltd.,Taiyuaa03005,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safety problems for architectural projects tenks to be increasing due to the io 4uenca of the factors inclueina the exterioc envirobment,coostac/ob craft ank improper management,illustrates the visuaU ized management of the detail coostac/op,analyzes the hinden hazarCs can be forecest bp ut/izing the interactive infoanatioo management modei,impro
ves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architecterai enyneeang coostac/oo,and mainlp suaeys the reasoos for the sPety acciOeOs of the architecterai copstac/op,so as to promote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for the engineeang coostac/oo fochsing oo BIM techOque ank VR techOque.
Key words:VR techOque,safety management,architecturai project,BIM techOque
(上接第102页)近零能耗示范建筑,详细的分析了近零能耗建筑中系统集成的必要性。文章首先详细描述了该近零能耗建筑的技术特点,包括高效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交直流混合的智能微电网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及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劲性大跨度结构设计、被动式智能调光门窗幕墙、全过程全专业全周期的BIM技术应用。结合以上技术运用对项目进行详细的计算和数据分析得出该项目设计实现了近零能耗建筑的结论。项目落成昭示着山西能源革命的历程进入新纪元,其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前沿性和探索性,将持续发挥宣传示范效应,展馆主题鲜明,新颖独特的形象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其在近零能耗建筑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我国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程作用。
参考文献:
石墨烯供暖设备
[]李怀,孙健,于震,等.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
—CAB近零能耗建筑BAS设计[J]3建筑技术开发,2016,43(2):16D8.
[]杨悦强,祝龙记.微电网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系统控制策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7):2-14
[]冯欣悦.石墨烯产业发展现状及发热膜的应用[J]新材料产业,2017(1):44-47.
[4]王凌云.装配式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在公租房
项目上的应用[J].装配式建筑,2020(133):36-42.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oO NZEB technoloos in future energy pavilion desiqn
Zhao Yuanyuan Qi Donghcs
(Taiyuaa Academu Building Desiga,Taiyuaa030002,China)
Abstract:The thesis chpivs out whole-4rocess and professioogi technicai coopea/oo oo the basis of BIM desiyn platform,analyzes relevant impoaa0technicai systems,achieves a yreat amount of pac/cal achievement,ank4na/y desion achievements whiiv aaci hing4us ceai4catmp standaras,0^1110u ultra-low powea coosump/oo”,u threa-star yreen building,"LEED”ank"healthy buil
dmg”,ank becomes the frst domestic larav-scaiv卩讪^building realizing NZEB levei,which has played a leafing roix in pre1 moting domestic NZEB technoloyy in public buildings2
Key wo C s:Near-4ero Eneryy Building(NZEB),system iOeya/oo,intellioent micro-pane system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5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054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筑   系统   技术   设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