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的新晃、芷江,靖外加电流阴极保护 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老挝也有分支,叫康族。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侗族人民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整个民族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丰富多彩。
1 基本信息
  侗族(侗语作 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 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野营房”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五座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侗族的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
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2摇摆车 发展历史
  虽然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哪一支,尚无定论。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族,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多数学者认为侗族是起源于骆越,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干越。魏晋以后,这些部族又被泛称为
  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的一部分。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
,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3 民族建筑
3.1 钟罩阀侗寨鼓楼
  侗族擅长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风雨桥鼓楼和风雨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 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侗寨鼓楼,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吹管系数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一般一幢三间两层楼,左右连偏厦,也有三层楼的,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禽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二、三米,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走廊里边正间为堂屋,设神龛,左右侧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谷的吊炕,这是取暖、煮饭的地方。卧室设于两侧偏厦或第三层楼上,顶楼存积粮食、糯禾多挂在上面,有的在寨边建立禾晾,便于防火。
  融水侗族村寨鼓楼、风雨桥所存很少,大年一带原有的鼓楼均已毁于火灾,目前仅有重建的归合鼓楼。
  每当夜幕降临,鼓楼灯火辉煌,夜校学员在此潜心学文化。每逢佳节,村民欢聚鼓楼坪,欢庆起舞,男女唱歌,热闹非凡。闻名于世的侗族大歌,就常在这里传唱。广大的青年男女,更把鼓楼作为传播爱情种子的乐园,在这里行歌坐月,轻歌曼舞,互相倾诉爱慕之情。鼓楼是侗寨的心脏,是侗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
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鼓楼是侗族村寨标志性的建筑,凡是侗寨,必有鼓楼。据侗族老人的介绍,鼓楼被喻为侗寨的遮荫树,如果寨子里没有了遮荫树,寨子就没有凝聚力,就不会发达兴旺。
3.2 风雨挢
  在侗乡能和鼓楼媲美的,是侗寨的风雨挢,俗称花挢。凡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挢,挢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为木挢,还有石拱挢石板挢竹筏挢等,宽四五米。青石作墩,杉木铺挢面,上面是瓦顶长廊。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
  风雨挢极富民族特,也是侗寨特有的建筑之一。因挢上建有廊和亭,即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挢。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的程阳挢是风雨挢的代表。这座挢始建於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挢,全长76米,宽3.4米,高10.6米。在5座青石挢墩上,架四五尺围大的6根连排杉木两层为梁,上面以5座不同屋顶的楼阁相间,接连构成一
条长廊式走道挢面,走道两旁设长凳,供行人避雨和休息,楼阁和廊檐绘精美侗族图案。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挢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4 侗族的风俗
      婚姻习俗
  新人登记结婚后,这里的习俗是新郎还不能把新娘接回家。除夕之夜,当地的新郎们要半夜悄悄迎娶,然后燃放鞭炮庆贺,称为偷亲。大年初一,新娘从婆家出门挑水亮相,算是正式成为新郎家庭及其村寨的一员。大年初二,新郎举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大年初三送新娘回门,新郎邀上所有亲朋抬着猪,提着鸡,挑着酸鱼酸肉,沿途放鞭炮,浩浩荡荡送新娘回门。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新娘走在最后面,手里拿着一块布,以便外人辨认。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人密集的地方通过。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爆竹。新娘被送到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娘家人随即给每个客人端上一碗加了糖的油茶,称为喜茶[1]
      侗族的祭牛节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侗族的祭牛节。当天早上,农家每家每户煮好黑糯米等饭菜后,先要去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牛圈对牛进行拜祭,给牛喂黑糯米,灌酒,在它的门前烧香拜佛。回到家后,再去请有文化的老人写对联,除了贴到房屋里的每一扇门的上正中央外,还要给每个猪圈和牛圈都贴上。这个对联书写和用纸都较之讲究,与我们过年、办事的对联大不一样。首先书写的纸是用纸钱剪成小长方形,再对角折叠;然后沿着对角线书写两幅对联,在正中央写一个字。如:1联:四月八、牛生日;2联:毛虫腊、永不发。1联:佛祖原生、四月八 2联:今日送你、阳光外。
  最后,用黑糯米垂成浆糊贴到每个房门和圈梁上。他们也是用这种方式寄上新的一年祝福,祝愿平平安安,身体健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午2点钟左右,家家户户都带上黑糯米、米酒、酸鱼酸肉,煮好的鸡肉、鸭肉,还有新鲜的韭菜和蕨菜,背着长板凳,不约而同到鼓楼坪上摆好桌椅,共享美食大餐——百家宴,一直畅饮到天黑。宴会结束后,中老年人在戏台上表演具有本民族特的节目,有芦笙踩堂舞、多耶、琵琶情歌对唱、侗笛伴奏女声独唱、唱侗戏等等。观看表演后,青年男女各自约定心上人,到女方家行歌坐夜
    侗族百家宴
  百家宴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每逢村寨互访或有特别尊贵的客人来访时,全村各户自备酒菜饭,一起到鼓楼坪字型摆开长桌,客人可从第一桌吃到最后一桌,你来我往、觥筹交错、热闹非凡。据说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
  百家宴是侗族热情好客、团结友爱、和谐大同的文化象征,在三江侗族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演变为现今每逢重大节庆或重要宾客来访时必备的款待仪式。2008年,三江侗族百家宴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9年成为广西申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2]
5 民族服饰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黑青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多用于夏季,紫多用于节日。女裙分季节,多用黑。讲究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为主,类比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装饰。主次分明,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无领衣,围黑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围兜,身后垂青、白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洛香妇女春节穿青无领衣,围黑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围兜,身后垂青、白飘带,配以红丝带。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1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037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鼓楼   风雨   新娘   建筑   三江   新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