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并对自身成分形成免疫耐受,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经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运行并再分布于全身淋巴组织的过程。
第三章·抗原
2.抗原(antigen,Ag)
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表位(epitope)
又称抗原决定基,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半抗原(hapten)
又称不完全抗原,仅具免疫反应性而不具免疫原性的抗原,多为小分子物质,可与载体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6.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较多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物质,本质是多克隆激活剂。
7.佐剂(adjuvant)
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第四章·抗体
8.抗体(antibody,Ab)
指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成的浆细胞产生的,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的统称。
10.高变区(HVR)/互补决定区(CDR)
抗体VH和VL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该区域形成与抗原表位互补的空间构象,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是识别和结合抗原的部位。
11.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由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均一的、仅针对该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抗体】细菌特异性的抗体以其Fab段与相应抗原表位结合,以其Fc段与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通过抗体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
【补体】补体结合细菌等抗原物质,通过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而促进吞噬细胞对其吞噬的过程。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 细胞、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第五章·补体
12.补体(complement,C)
stkx
一组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及细胞膜表面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参与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等功能,也称为补体系统。
13.攻膜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
由补体激活的后续成分C5b6789n组成,是补体激活的最终效应物,可插入细胞膜而形成“渗漏斑”,造成靶细胞的损伤和溶破。
※免疫黏附(immune adherence)
指可溶性IC借助补体C3b片段与CR1+(或表达C3b受体的)红细胞或血小板结合,从而将IC运送至肝脾而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的过程。
第六章·细胞因子
14.细胞因子(cytokine,CK)
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而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节作用的,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免疫应答、促进造血、诱导细胞凋亡等功能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
15.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
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threadx操作系统1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一类能杀伤肿瘤或使体内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7.干扰素(interferon,IFN)
由干扰素诱导剂或病毒感染诱导组织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调节免疫的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发现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而得名。手机座充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8.白细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LDA)
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
(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
19.分化(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
原称为CD。
20.细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
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以配体-受体结合形式发挥作用。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家族、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以及钙黏蛋白家族等。
※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
是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的黏附分子。
※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
包括L/E/P-选择素,(其胞膜外区均由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和补体调节蛋白结构域组成)是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炎症发生以及淋巴细胞归巢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黏附分
子。
※免疫球蛋白家族(Ig family)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2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是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其编码产物具有抗原提呈、免疫调节及控制移植排斥反应等功能。22.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
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布于人体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因其首先于人白细胞表面发现而得名。该抗原具有抗原提呈、免疫调节及控制移植排斥反应等功能。
※锚定位(anchor position)
在MHC的抗原肽结合槽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抗原肽结合的关键部位,称为锚定位。※锚定残基(anchor residue)
在锚定位上抗原肽与MHC结合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称为锚定残基。
第九章·B淋巴细胞
23.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
指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能直接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并产生活化信号的膜型免疫球蛋白(mIg)。
※B细胞受体复合物(BCR complex)
由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以及向胞内传递第一信号的Igα/Igβ异二聚体组成的复合物,是B细胞表面最重要的分子。
第十章·T淋巴细胞
24.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
在胸腺皮质中,未成熟DP细胞TCR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 I/II类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结合,分化为CD8+/CD4+的SP细胞;不能结合或高亲和力结合的DP细胞发生凋亡。(意义:获得MHC的限制性,DP细胞分化为SP细胞)
25.阴性选择(negtive selection)
在胸腺皮髓质交界处或髓质区,能与DC或Mφ提呈的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高亲和力结合的SP细胞,发生凋亡,少部分分化为Treg细胞;而不能结合的SP细胞则发育成熟并进入外周免疫器官。(意义: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26.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
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主要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处于细胞
书立周期的G
期,存活期较短)
※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
指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提呈的抗原肽-MHC复合物并产生活化信号的受体。(可以与CD3非共价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27.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指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以pMHC的形式提呈给特异性T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28.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是一类成熟时具有许多树突样突起,能够摄取、加工、处理以及提呈抗原肽的功能最强的APC,也是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专职性APC。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29.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指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诱导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又称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耐受性和记忆性)
30.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提呈的抗原肽的同时,也必须识别pMHC中的自身MHC 分子。
31.免疫突触(immunological synapse)
是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以TCR和抗原肽-MHC复合物为中心,周围有序
排列多种聚集的黏附分子的圆柱状结构。可增强T细胞与APC或靶细胞的结合,促进T细胞的活化。
※细胞免疫应答(cellular immune response,CIR)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所致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32.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HIR)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所致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33.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
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所引发的应答,需经较长潜伏期才能形成抗体,该种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
不锈钢焊接技术34.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
又称回忆应答,初次应答中形成的记忆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迅速、持久、高效的应答。
※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
在抗原诱导和Th细胞辅助下,生发中心母细胞Ig的轻链、重链V基因可发生碱基的点突变,在构成BCR和抗体多样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抗体亲和力成熟(affinity maturation)
当再次应答只有少量抗原出现时,表达高亲和力BCR 的B细胞克隆会优先结合抗原并得到扩增,最终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的现象。
※Ig类别转换(Ig class switching)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首先产生IgM,在细胞因子等调节下,Ig重链V区基因保持不变,C区基因发生重排,最终Ig类别发生转换。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35.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机体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非特异性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非己”抗原性异物后,迅速活化有效吞噬、杀伤、清除之,产生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监视、自稳的过程。36.固有免疫系统(innate immunity system)
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俱来的天然免疫系统,主要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37.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
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膜表面、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体内“非己”物质(或宿主凋亡和衰老损伤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样受体等。
38.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
指某些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高度保守的、可被PRR识别结合的特定分子。
※α-防御素(defensin)
能直接杀伤细菌、真菌和某些包膜病毒的阳离子抗菌肽,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小肠帕内特细胞产生。(可与病原体结合形成跨膜离子通道使病原体裂解,也可诱导病原体产生自溶酶或干扰DNA/蛋白质合成对病原体产生抑杀作用)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
39.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指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免疫无应答”状态,对其他抗原仍能产生良好免疫应答。
40.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
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41.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
指成熟的T、B细胞,遇内源性、外源性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所形成的免疫耐受。42.低带耐受(low-zone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
43.高带耐受(high-zone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高,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而呈现无应答状态。
led探照灯
44.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耐受分离(split tolerance)
口服抗原,经胃肠道诱导B细胞产生SIgA,发挥局部黏膜免疫效应,但却导致全身免疫耐受的现象。
※克隆清除(clone deletion)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45.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本文发布于:2024-09-24 07:12: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021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细胞   免疫   抗原   应答   结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