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浸田低产原因及改良措施的研究

冷浸田低产原因和改良措施的研究
摘要:冷浸田是低产水稻田的一种,本文通过对造成冷浸田低产的原因及进行分析,出了相应的改良措施:一是开沟排水、二是改善土壤、三是采取合理的栽培技术、四是注重平衡施肥,应多施磷、钾、锌肥。我国低产水稻田分布广、面积大,对这类低产田进行改造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国水稻生产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冷浸田、地产原因 改良 措施
1引言
云端同步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供求情况不仅关系到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会影响国际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状况。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粮食持续丰收,有力地保证了粮食供给,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一个基本情况。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粮食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人口在增加,粮食的消费在增加,这是刚性的。二是受资源、气候、技术、效益等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大幅度提高粮食的产量难度非常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粮食产量成为我国亟待解
决的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耕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所以,要想解决粮食产量问题首先要提高我国的耕地质量。
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水稻生产尤其重要,中国水稻面积3.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3%,而且我国水稻生产在世界稻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智能脱扣器1985年至19906年平均,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23%,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但稻谷总产量却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36.8%。居世界首位。
    我国水稻田分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三种。其中高产稳产田占卫星电视接收卡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低产田主要有涝洼地约400保健内衣万公顷,盐碱地约400万公顷,水土流失地670万公顷。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高产地区水稻单产已经达到600kg以上,而低产田上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还只有200~300kg,既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通过改良促进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因此可以看出,这些低产田温藏着巨大增产潜力,若把这些低产田改造成中、高产田,那么,即使不扩大种植面积,也会对全国水稻生产产生巨大影响。
    低产水稻田是具有不良土壤物理性状或含有害化学物质以及障碍的水稻田。低产水稻田分布于世界各地稻区,在中国不仅分布广泛,面积大,而且类型多。其中冷浸田是低产水
稻田的一中,是长江以南地区的一种低产水田。据初步统计,长江以南的低产水田中冷浸田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低产田已成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障碍。因此,研究低产田的特征、低产的原因、养分动态及障碍因子,并出改善措施是提高我国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2冷浸田的概述:
冷浸田是长期积水的强潜育性低产水稻土。又称冷浸性水稻土。其主要特征是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还原作用强,剖面构型为 A-G型或AG-G型。是我国低产水稻土的一个主要类型,全国约有346hm2,占全国稻田面积的15.07%,占低产稻田面积的44.2%。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山区谷地、丘陵低洼地、平原湖沼低洼地,以及山塘、水库堤坝的下部。
冷浸田是指水稻土类农田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下水位过高,土壤发生层内长期遭到地下水浸渍,使土壤产生冷浸渍害,还原作用强烈,理化性状和作物根系生长环境恶化的病害农田,农业部门称之为渍害低产田或次生潜育化,冷浸田是因为长期浸水形成的强还原性土壤,冷浸田据其成因可分成原生型和次生型冷浸田两类。原生型冷浸田主要受
土壤质土,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控制,主要有渍水型和饱水型两种.该类冷浸田主要是人工围垦造成的,就土壤而言,它早已潜育化,只是垦植历史短,脱沼不彻底;二是地势低洼,地下水渍害严重,土壤含水饱和等自然因素起作用。其中渍水型冷浸田是平原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冷浸田,尤其是湖区地势低洼的粘性土分布地段,呈不连续的小舌状,与平原大平小不平的地形特点一致。次生型冷浸田,即次生潜育化水稻土,主要由于耕作制度不合理,管理不当,排灌不协调等人为因素为主,使土壤长期滞留水而形成的冷浸田。
    冷浸田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其表现为前期坐根发僵、黑根死苗,有效分蘖少,后期贪青晚熟,易倒伏,病虫草害严重,产量低下。
3冷浸田低产的原因及机制
3.1土壤温度低、水温低
水稻根系发育的最适的土壤温度为30~32,低于15℃时,根系生长活动微弱。冷浸田由于早春土温较低,秧苗返青和分蘖都很慢。
水稻分蘖的最适水温为32~34℃,水温低于22℃,分蘖十分缓慢。冷浸田一般分布在高山
水冷的山区或丘陵谷地,这些地方日照时间短,水温低。山区平均温度一边较平原地区低5℃左右。而山区泉水温度就更低,尤其是夏季,山泉水的温度较邻近的田面水温度低6.0~8.3℃,加之水的热容量大,温度不易提高,早春土壤温度低于水稻分蘖所需温度,所以秧苗的返青和分蘖很慢,发僵,水稻植株矮小,难于成穗。
水、土温低还抑制了微生物的数量和活力,使其数量比一般正常水稻土低、微生物活动弱。有资料显示:冷水田细菌、放线菌、真菌、好气固氮菌和好气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分别为平原地区高肥田的2030%431%611%834%2427%,氨化细菌和硫化细菌强度为其6481%3663%。微生物活性弱,数量少都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分解缓慢,导致养分供求失调。另一方面,温度低还使得植物根系活力差,影响其对养分的吸收。
3.2土体糜烂、土壤物理性状差
由于土体长期受地下水浸渍,其土壤性质很差,表现为土粒高度分散、土壤容重小、孔隙率高,形成糊状烂泥层或无结构软粒的青泥层,耕作时起浆性大,浮层过深,插秧时易造成浮秧。有的插后下沉,不易返青,不利于分蘖;有的水稻生长后期,因土层浮烂,加上
稻茎细软,易于倒伏,均影响水稻正常生长。
冷浸田土壤的物理性质差,明显改变微生物区系,阻碍土壤养分的释放和循环。据研究,随着水位的升高,微生物区系的数量明显下降,特别是好气性纤维分解菌和固氮菌减少幅度最大,从而使有机质分解和养分释放大大减缓,导致土壤速效养分的严重不足。
3.3还原物质多
水稻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有一定的适应性,如在pH=7时,土壤溶液的Eh值在10~120mv范围内较适宜。然而,冷浸田氧化-还原电位很低。
由于土壤长期处于饱和状态,缺乏氧气,土壤中还原作用大,有机和无机还原物质大量的积累。有机还原物质包括在嫌气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还原性强弱不同的有机化合物。无机还原物质则在有机还原物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亚铁、低价锰和硫化物等。
水稻移栽后秧苗遭受硫化氢毒害,返青迟缓,发根差,叶片黄褐,下部叶片枯死。拔出稻苗根部有臭鸡蛋味,整个根系呈黑或暗灰,严重时根部腐烂。而且硫化氢的毒害常伴有缺钾、铁、磷症状发生。
除硫化氢的毒害外,亚铁也不可忽视。当土壤的Eh值在-185mv以下,盛行铁的还原过程。水稻受害的亚铁临界浓度为50~100ppm,亚铁越高水稻受害越重,可以直接或间接抑制水稻生长。具体表现为亚铁增加,水稻发生僵苗、黄叶、根系发育不良,严重影响生长。
总之,这些还原物质在土壤中过多的累积,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具有毒害作用。冷浸田常发生秧苗根系发黑腐臭,以致全株死亡的现象,多是各种还原物质综合影响的结果。
3.4有效养分匮乏
冷浸田类水稻土潜在肥力较高,比如其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同地区肥力较高的土壤相近,有机质含量一般都在2.5%以上,高者可达5%,全氮一般在0.2%左右。但是因水热条件不良,有机质矿化率低,导致土壤有效养分贫乏,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过多,长期处于嫌气分解条件,微生物活动力弱,分解转化缓慢,代换性钾、速效磷含量特别低,此外,冷浸田类水稻土有效硼含量低,而有效锌、铜含量虽在营养临界值之上,但是大量的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积累的腐殖质类物质及有机酸易造成铜、锌有效性的降低。因此,这类土壤水、肥、产气、热极不协调,供肥力低,水稻生长表现为前期营养不良,后期生殖生长差,产量
不高。
此外,有些冷浸田的粘粒淋溶作用强烈,引起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下降,土壤保肥能力减弱,加之大量亚铁离子又从土壤粘粒中代换一部分养分,转入土壤溶液而随水流失,使有效养分更加贫乏。
3.5病虫害易发生
病虫害的发生是受一定的温度、湿度以及作物的抗性制约的。一般来说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与田间湿度成正比,与作物的抗病性成反比。这正是冷浸田病虫害严重的主要原因。由于冷浸田土体中还原性物质多,对根系的毒害作用大,作物体内生理活动受到抑制从而抗性减弱,同时冷浸田中湿度大,一般均在90%左右,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和害虫的繁殖,造成病虫害大量发生和流行。
4 冷浸田改造的研究进展
冷浸田在我国红壤水稻土分类上称为还原型水稻土中的沼泽性水稻土,在日本称为湿田土壤和老朽化水田土、重粘土等,其改良措施,国内外主要采用工程措施,即明沟或暗沟排
水、改良土质等。在栽培技术上我国50年代时曾提出排水晒田等技术。在日本还采用:晒田、间歇灌溉、干田直播、不淹水栽培,旱田灌溉法等栽培管理措施。我国近年来出现了采用半旱式垄作栽培,垄稻沟鱼等方法改良冷浸田。下面介绍几种改造冷浸田的方法。
4.1开沟排水
    开沟排除渍水,降低地下水位是改造冷浸田的根本措施;开三“沟”(截洪沟、排水沟、灌水沟)排“五水”是(洪水、锈水、渍水、长流水、冷水)是改造冷浸田的有效办法。
4.2 改善土壤
铁氟龙押出机冷浸田一般土壤酸度大,可在冷浸田中施用石灰和草木灰,可中和土壤酸性,促进有机质的分解,使土壤PH值提高,有利于亚铁的氧化,硫化物也较不易溶解,减轻还原物质的毒害。
4.3合理的栽培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半旱式垄作栽培技术。
一、半旱式垄作湿润栽培技术的技术要点:
1、免耕起垄
冷浸田耕层泥土糊烂 ,应少耕耙 ,可直接开沟起垄。半旱垄法应做到垄沟分明,两次作垄要掌握头垄宜细(细致),复垄要匀(均匀实在)的原则。头垄是基础,要求垄窄沟宽,高低粗细一致,第 1 次在插秧前 1520 d 按规格起毛垄 ,田中不灌水 ,保持湿润 ;插秧前23 d ,进行第 2 次清沟起垄,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应结合施肥。有机肥料在整地时施用 ,面肥在开沟起垄后施在垄面上 ,然后耙入泥中 ,使土肥混匀。垄要做到上糊下松 ,沟深面平,为秧苗移栽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和营养环境。
3、适期早播 
冷浸田因前期泥温低、发苗慢而使生育期延长 ,在适宜播期内 ,尽量早播可使再生稻的生育期处于最佳季节 ,保证再生稻安全齐穗和稳产。另外,应注意正确的插秧方法。正确的插秧部位必须是在垄面上,而不能藏在沟底,垄腰或两侧。必须实行浅水栽秧,垄面,保持负离子节能灯 1.7cm 深的水,每垄栽双行错窝,行距 1720cm,株距1013cm,插双株,大苗秧每窝插57根,包括分蘖。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5: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3010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水稻   冷浸   土壤   粮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