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装置及具有该把手装置的风扇的制作方法


把手装置及具有该把手装置的风扇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把手装置及具有该把手装置的风扇,尤其是涉及把手装置的转动阻尼机构设计。


背景技术:



2.通常可转动的把手若不加阻尼设计来抑制把手的转动,无阻尼把手的转动容易出现比较随意、失控、猛烈,导致碰撞到其他物体产生较大的碰撞噪音或损坏,现有的针对可转动的把手的阻转阻尼相关设计比较复杂,往往需要给把手安装额外的阻尼元件,例如扭簧、阻尼套等元件,会导致复杂化了把手的组装以及增大了物料成本,因此不够简捷实用,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专利申请针对把手装置提供了一种较为简捷实用的把手转动阻尼设计。
4.一种把手装置,包括把手连接座、把手,所述把手枢转连接于把手连接座,从而可相对于把手连接座转动,所述把手设有转轴部,所述把手借助转轴部与把手连接座枢转连接,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可与把手连接座之间干涉摩擦。
5.基于本设计,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基于转轴部与把手连接座之间发生干涉摩擦,增加了把手相对于把手连接座转动过程中的转动阻力,简便的产生了把手与把手连接座之间的转动阻尼的效果,因此,本把手转动阻尼设计简捷实用。
6.可选的,所述把手连接座设有至少部分容纳转轴部的转轴容纳框口,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干涉摩擦。
7.可选的,所述把手连接座的在把手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相反两端分别设有所述转轴容纳框口,所述转轴部从把手连接座的在把手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相反两端中的一端贯穿至另一端,所述把手连接座罩在转轴部上。
8.可选的,所述转轴部贯穿所述转轴容纳框口,把手转动过程中,伴随着转轴部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之间干涉摩擦,转轴容纳框口被转轴部撑大;干涉摩擦过后,转轴容纳框口恢复原状。
9.可选的,所述转轴部设有若干阻转凸棱,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借助所述阻转凸棱去与把手连接座干涉摩擦。
10.可选的,所述把手连接座设有至少部分容纳转轴部的转轴容纳框口,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借助所述阻转凸棱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干涉摩擦。
11.可选的,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包括位于转轴部的相反两侧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伴随着其中一个阻转凸棱与第一侧面干涉摩擦,其中又一个阻转凸棱与第二侧面干涉摩擦。
12.可选的,所述若干阻转凸棱在转轴部的周向上间隔分布,以在转轴部的径向上相背的两个阻转凸棱为一对,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对阻转凸棱中的一个与第一侧
面干涉摩擦,另一个与第二侧面干涉摩擦。
13.可选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在转轴部的径向上相对,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还包括向远离转轴部的方向凸出的弧形面,所述弧形面连接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一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弧形面、第二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连成框骑跨在转轴部上的拱形。
14.可选的,所述把手连接座还设有位于转轴部的相反两侧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转轴容纳框口形成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面构成第一侧壁的面对第二侧壁的一个表面,第二侧面构成第二侧壁的面对第一侧壁的一个表面。
15.可选的,把手转动过程中,伴随着阻转凸棱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干涉摩擦,在阻转凸棱的抵压下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间距被撑大;干涉摩擦过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间距复原。
16.可选的,转轴部呈空心管,把手转动过程中,伴随着转轴部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干涉摩擦,在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抵压下转轴部变形;干涉摩擦过后,转轴部复原。
17.可选的,所述把手连接座还设有侧端壁,转轴部贯穿侧端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在转轴部的径向上相对,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分别自侧端壁向把手连接座之内延伸。
18.可选的,所述阻转凸棱的数量为n个,n为不小于6的偶数,各阻转凸棱两两在转轴部的径向上相背而构成一对。
19.可选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平行并平行于把手的旋转轴线;转轴部的周向表面包括若干第一平面,所述若干第一平面在转轴部的周向上间隔分布,各阻转凸棱的外表面呈弧形并分别连接在于两个第一平面之间,所述若干第一平面与,以在转轴部的径向上相背的每两个第一平面为一对,每一对第一平面是相平行的,在未对把手人为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把手可以保持于收起位置及立起位置。
20.可选的,每一对第一平面之间的垂直间距小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垂直间距,当把手保持于收起位置时,转轴部与转轴容纳框口松配;当把手保持于立起位置时,转轴部也与转轴容纳框口松配。
21.可选的,当把手处于收起位置时,其中一对第一平面中的一个贴靠第一侧面,另一个贴靠第二侧面;当把手处于立起位置时,其中又一对第一平面中的一个贴靠第一侧面,另一个贴靠第二侧面。
22.可选的,转轴部设有若干周侧壁,所述若干周侧壁围成空心的、环绕把手的旋转轴线的多边形管,所述阻转凸棱由相邻的两个周侧壁相交所形成的拐角构成。
23.可选的,所述把手还设有用以将转轴部支撑起来的至少一支撑凸缘,支撑凸缘沿着远离把手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凸出于转轴部。
24.可选的,所述把手连接座还设有对应于支撑凸缘的让位槽,支撑凸缘伴随着转轴部转动时,把手连接座借助让位槽避开支撑凸缘。
25.可选的,还设有盖体,所述盖体安装于把手连接座,支撑凸缘至少部分收容于把手连接座内,所述让位槽构成贯通把手连接座内外两侧的通槽,所述盖体位于把手连接座的外侧并将让位槽遮盖。
26.可选的,把手连接座的相反两端分别设有侧端壁,把手连接座还设有顶壁,顶壁连接在把手连接座相反两端中的一端的侧端壁与另一端的侧端壁之间,转轴部贯穿侧端壁,所述让位槽开设于所述顶壁,所述盖体盖在所述顶壁上。
27.可选的,所述支撑凸缘的远离把手的旋转轴线的外周面构成支撑凸缘的对外接触面,所述支撑凸缘呈设置于转轴部上的半环形片。
28.本专利申请针还提供一种风扇,所述风扇包括前述的把手装置。
29.可选的,还包括电机、导风筒、叶轮,叶轮可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叶轮设有若干扇叶,叶轮至少部分收容于导风筒,导风筒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把手装置安装固定于导风筒。
30.可选的,把手装置位于导风筒的外周,把手的旋转轴线与叶轮的旋转轴线平行。
31.可选的,所述把手还设有至少一支撑凸缘,支撑凸缘沿着远离把手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凸出于转轴部,支撑凸缘供支撑于导风筒而将转轴部与导风筒间隔开,在支撑凸缘的支撑下,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与导风筒不接触。
32.可选的,所述把手连接座还设有对应于支撑凸缘的让位槽,支撑凸缘伴随着转轴部转动时,把手连接座借助让位槽避开支撑凸缘。
33.可选的,还设有盖体,所述盖体安装于把手连接座,支撑凸缘至少部分收容于把手连接座内,所述让位槽构成贯通把手连接座内外两侧的通槽,所述盖体遮盖于把手连接座的背对导风筒的一侧并将让位槽遮盖。
34.可选的,把手连接座的相反两端分别设有侧端壁,把手连接座还设有顶壁,顶壁连接在把手连接座相反两端中的一端的侧端壁与另一端的侧端壁之间,转轴部贯穿侧端壁,转轴部位于导风筒与顶壁之间,所述让位槽开设于所述顶壁,所述盖体盖在所述顶壁上。
35.可选的,所述盖体延伸设有至少一锁螺钉柱,所述把手连接座设有自顶壁延伸出的至少一套筒,锁螺钉柱插入对应的套筒,风扇还设有对应锁螺钉柱的至少一螺钉,所述螺钉从导风筒的内侧穿过导风筒的筒壁并与对应的锁螺钉柱螺接固定,套筒的末端抵压于导风筒,所述螺钉穿入锁螺钉柱的一端不可见。
36.可选的,所述支撑凸缘通过其远离把手的旋转轴线的外周面与导风筒接触,支撑凸缘伴随着转轴部转动过程中,支撑凸缘的所述外周面与导风筒之间发生滑动摩擦。
37.可选的,支撑凸缘的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条状,支撑凸缘的所述外周面的弧度不小于1π,各支撑凸缘在转轴部的轴向上是间隔开的。
38.可选的,所述导风筒设有筒体部、导引气流流入筒体部的喇叭口部,所述喇叭口部位于导风筒的进风侧,所述喇叭口部连接于筒体部的一端,所述喇叭口部呈闭环的环形,所述喇叭口部的扩口端位于喇叭口部的远离筒体部的一侧,所述把手装置安装在筒体部上。
39.可选的,所述喇叭口部与筒体部同轴,所述喇叭口部与筒体部是由同一片金属片成型,所述喇叭口部以叶轮的旋转轴线为中轴线,所述喇叭口部的轴截面呈弧形,所述喇叭口部的轴截面所呈弧形的角度不大于79度且不小于61度。
40.可选的,所述筒体部呈以叶轮的旋转轴线为中轴线的圆柱筒形,所述喇叭口部的轴截面的曲率半径不大于28.7毫米且不小于22.9毫米,所述喇叭口部的内周表面与筒体部的内周表面相切而平滑连接。
41.可选的,所述导风筒设有出风侧卷边、进风侧卷边,出风侧卷边连接筒体部,喇叭口部、筒体部、出风侧卷边分别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进风侧卷边连接喇叭口部的扩口端,进风侧卷边环绕喇叭口部。
42.可选的,还包括出风侧防护栅、用于锁固出风侧防护栅的若干第三螺钉,所述导风
筒设有出风侧卷边,出风侧卷边开设有与第三螺钉对应的若干锁螺钉孔,出风侧卷边设有第二平面,第二平面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第二平面位于出风侧卷边的相对远离喇叭口部的一侧,所述锁螺钉孔贯穿第二平面,所述出风侧防护栅还设有用于出风侧防护栅的固定的若干第二固定脚,第三螺钉螺接于对应的锁螺钉孔而将对应的第二固定脚锁定于出风侧卷边,第二固定脚抵接于第二平面。
43.可选的,还包括出风侧防护栅、用于锁固出风侧防护栅的若干第三螺钉,所述导风筒还设有出风侧卷边,喇叭口部、筒体部、出风侧卷边分别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出风侧卷边包括与筒体部一体连接的卷曲部、与卷曲部一体连接的环壁,卷曲部、环壁分别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卷曲部开设有与第三螺钉对应的若干锁螺钉孔,环壁位于出风侧卷边的相对靠近喇叭口部的一侧,环壁环绕筒体部并与筒体部不接触,环壁构成出风侧卷边的自由边,环壁垂直于叶轮的旋转轴线。
44.可选的,卷曲部包括轴截面呈圆弧形的第一圆弧部分、轴截面呈圆弧形的第二圆弧部分、第二平面,第一圆弧部分与筒体部一体连接,第二圆弧部分与环壁一体连接,第一圆弧部分、第二平面、第二圆弧部分分别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第二平面连接在第一圆弧部分的外表面与第二圆弧部分的外表面之间,第二平面位于出风侧卷边的相对靠近喇叭口部的一侧并背对环壁,第二平面平行于环壁,所述锁螺钉孔贯穿第二平面,所述出风侧防护栅还设有用于出风侧防护栅的固定的若干第二固定脚,第三螺钉螺接于对应的锁螺钉孔而将对应的第二固定脚锁定于出风侧卷边,第二固定脚抵接于第二平面。
45.可选的,还设有进风侧防护栅,所述进风侧防护栅收容于筒体部之内,所述喇叭口部与进风侧防护栅在与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垂直的任意方向上没有任何重叠。
46.可选的,所述进风侧防护栅设有分别由金属丝圈成的外环与内环、在外环与内环之间的由金属丝盘绕多圈形成的螺旋线盘,所述外环呈闭环的圆环并构成进风侧防护栅的最外一圈金属丝,所述内环呈闭环的圆环并构成进风侧防护栅的最内一圈金属丝;所述内环、外环分别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所述外环、螺旋线盘、内环处在与叶轮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同一平面上。
47.可选的,还设有进风侧防护栅,所述进风侧防护栅设有用于进风侧防护栅的固定的若干第一固定脚,所述若干第一固定脚分布于进风侧防护栅的外围,所述若干第一固定脚分别朝向喇叭口部延伸,所述若干第一固定脚与喇叭口部在与叶轮的旋转轴线垂直的任意方向上没有任何重叠,风扇还设有相对应的第二螺钉与螺母、壳体,螺母位于筒体部之内并位于进风侧防护栅与喇叭口部之间,第二螺钉从筒体部之外依次穿过筒体部的筒壁、第一固定脚而与螺母螺接,第一固定脚被夹持在螺母与筒体部的筒壁之间,所述壳体罩在电机的一侧,所述喇叭口部环绕壳体,壳体与叶轮位于进风侧防护栅的相反两侧。
48.可选的,叶轮位于筒体部内,所述筒体部呈以叶轮的旋转轴线为中轴线的圆柱筒形,各扇叶的相对于叶轮的旋转轴线的最远点与筒体部的内周表面之间的径向间距不大于10毫米。
【附图说明】
49.图1为本技术的风扇的一立体图;
50.图2为本技术的风扇的另一立体图(把手连接座及盖体被移开);
51.图3为本技术的把手装置的一立体图;
52.图4为本技术的把手装置的把手的一剖视图(剖面垂直于把手的旋转轴线);
53.图5为本技术的把手装置的一分解图;
54.图6为本技术的把手装置的另一分解图;
55.图7为本技术的把手装置的把手的一分解图;
56.图8为本技术的把手装置的把手的另一剖视图(剖面垂直于把手的旋转轴线);
57.图9为本技术的风扇的进风侧防护栅的一立体图;
58.图10为本技术的风扇的一竖向剖视图(剖面为叶轮的旋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出风侧防护栅未显示);
59.图11为图10的一局部放大图;
60.图12为图10的另一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61.参图1至图12所示,揭露一种把手装置及具有该把手装置的风扇,所述把手装置包括把手连接座1、把手2,把手2枢转连接于把手连接座1,从而可相对于把手连接座1转动,把手2设有转轴部20、握柄28,把手2借助转轴部20与把手连接座1枢转连接,把手2转动过程中转轴部20可与把手连接座1之间干涉摩擦;基于把手2转动过程中转轴部20与把手连接座1之间发生干涉摩擦,从而增加了把手2相对于把手连接座1转动过程中的转动阻力,简便的产生了把手2与把手连接座1之间的转动阻尼的效果,较为简捷实用。把手连接座1、把手2可采用塑胶材质,把手连接座1呈哑铃状。
62.把手连接座1设有至少部分容纳转轴部20的转轴容纳框口10,把手2转动过程中转轴部20与转轴容纳框口10的内壁面干涉摩擦,从而可实现转轴部20与把手连接座1之间的干涉摩擦,简捷实用、易于实施。把手2转动过程中,伴随着转轴部20与转轴容纳框口10的内壁面之间干涉摩擦,转轴容纳框口10被转轴部20撑大;干涉摩擦过后,转轴容纳框口10恢复原状。
63.把手连接座1的在把手2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相反两端分别设有所述转轴容纳框口10,把手2的旋转轴线即把手2相对于把手连接座1转动时的旋转轴线,转轴部20从把手连接座1的在把手2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相反两端中的一端贯穿至另一端,转轴部20与握柄28平行,把手连接座1罩在转轴部20上。如此设计,把手2与把手连接座1的连接可靠性好,利于把手2的转动阻力更佳均衡。在本实施例中,把手2呈方框形,把手2是由上半壳21与下半壳22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上半壳21与下半壳22之间通过卡扣机构23卡扣在一起并且还通过螺钉(未图示,该螺钉锁在锁螺钉处29)进一步相锁定在一起。
64.转轴部20设有若干阻转凸棱24,把手2转动过程中,转轴部20借助阻转凸棱24去与把手连接座1干涉摩擦,利用阻转凸棱24构成把手2的相对于把手连接座1转动时的阻尼结构,简捷实用、容易实施;当把手2的旋转轴线处于基本水平的状态时,阻转凸棱24阻止立起的把手2在把手2重力下自动快速的转动落回。把手2转动过程中转轴部20借助阻转凸棱24与转轴容纳框口10的内壁面干涉摩擦。
65.转轴容纳框口10的内壁面包括位于转轴部20的相反两侧的第一侧面110与第二侧面111,把手2转动过程中,伴随着其中一个阻转凸棱24与第一侧面110干涉摩擦,其中又一
个阻转凸棱24与第二侧面111干涉摩擦,从而促进转轴部20实现与转轴容纳框口10的内壁面较为均衡的干涉摩擦。所述若干阻转凸棱24在转轴部20的周向上间隔分布;以在转轴部20的径向上相背的两个阻转凸棱24为一对,把手2转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对阻转凸棱24中的一个与第一侧面110干涉摩擦,另一个与第二侧面111干涉摩擦。
66.第一侧面110与第二侧面111在转轴部20的径向上相对,转轴容纳框口10的内壁面还包括向远离转轴部20的方向凸出的弧形面12,弧形面12连接第一侧面110与第二侧面111,第一侧面110的至少一部分、弧形面12、第二侧面111的至少一部分连成框骑跨在转轴部20上的拱形。
67.把手连接座1还设有位于转轴部20的相反两侧的第一侧壁130与第二侧壁131,转轴容纳框口10形成于第一侧壁130与第二侧壁131之间,第一侧面110构成第一侧壁130的面对第二侧壁131的一个表面,第二侧面111构成第二侧壁131的面对第一侧壁130的一个表面。把手2转动过程中,伴随着阻转凸棱24与转轴容纳框口10的内壁面干涉摩擦,在阻转凸棱24的抵压下第一侧壁130与第二侧壁131之间的间距被撑大;干涉摩擦过后,第一侧壁130与第二侧壁131之间的间距复原。
68.转轴部20呈空心管,把手2转动过程中,伴随着转轴部20与转轴容纳框口10的内壁面干涉摩擦,在第一侧壁130与第二侧壁131抵压下转轴部20变形;干涉摩擦过后,转轴部20复原;转轴部20呈空心管,在外力挤压下的变形性更强,利于转轴部20与把手连接座1之间干涉摩擦时转轴部20适应性的受压变形。
69.把手连接座1还设有侧端壁14,转轴部20贯穿侧端壁14,第一侧壁130与第二侧壁131在转轴部20的径向上相对,第一侧壁130与第二侧壁131分别自侧端壁14向把手连接座1之内延伸。弧形面12设于侧端壁14。
70.阻转凸棱24的数量为n个,n为不小于6的偶数,各阻转凸棱24两两在转轴部20的径向上相背而构成一对。本实施例中,阻转凸棱24的数量为6个,这些阻转凸棱24在转轴部20的周向上基本均匀分布。
71.第一侧面110与第二侧面111平行并平行于把手2的旋转轴线;阻转凸棱24的外表面呈弧形,从而发生干涉摩擦时阻转凸棱24能够更顺滑的滑过去,转轴部20的外周表面包括若干第一平面25,所述若干第一平面25在转轴部20的周向上间隔分布,各阻转凸棱24的外表面分别连接在于两个第一平面25之间,以在转轴部20的径向上相背的每两个第一平面25为一对,每一对第一平面25是相平行的,在未对把手2人为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把手2可以保持于收起位置及立起位置。
72.可以设计为:每一对第一平面25之间的垂直间距小于第一侧面110与第二侧面111之间的垂直间距,当把手2保持于收起位置时,转轴部20与转轴容纳框口10松配;当把手2保持于立起位置时,转轴部20也与转轴容纳框口10松配;如此设计,把手2在转动的过程中转轴部20与转轴容纳框口10之间可以时松时紧、间歇性的干涉摩擦。还可以设计为:每一对第一平面25之间的垂直间距基本等于第一侧面110与第二侧面111之间的垂直间距,当把手2处于收起位置时,其中一对第一平面25中的一个贴靠第一侧面110,另一个贴靠第二侧面111;当把手2处于立起位置时,其中又一对第一平面25中的一个贴靠第一侧面110,另一个贴靠第二侧面111;如此设计,利于转轴部20与转轴容纳框口10保持较为紧密的配合。
73.转轴部20设有若干周侧壁26,所述若干周侧壁26围成空心的、环绕把手2的旋转轴
线的多边形管,阻转凸棱24由相邻的两个周侧壁26相交所形成的拐角构成,从而实现直接利用多边形管的各个拐角作为阻转凸棱24,简捷实用。本实施例中转轴部20呈六边形管。第一平面25属于对应的周侧壁26的外表面。
74.把手2还设有用以将转轴部20支撑起来的至少一支撑凸缘27,支撑凸缘27沿着远离把手2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凸出于转轴部20。支撑凸缘27用以将转轴部20支撑起来,避免转轴部20与其他物体不必要的接触。把手连接座1还设有对应于支撑凸缘27的让位槽15,支撑凸缘27伴随着转轴部20转动时,把手连接座1借助让位槽15避开支撑凸缘27,从而不阻碍支撑凸缘27的转动。把手装置还设有盖体3,盖体3安装于把手连接座1,支撑凸缘27至少部分收容于把手连接座1内,把手连接座1罩在支撑凸缘27及转轴部20上,让位槽15构成贯通把手连接座1内外两侧的通槽,盖体3位于把手连接座1的外侧并将让位槽15遮盖,从而促进让位槽15及支撑凸缘27不外露,避免水等外物从让位槽15漏入把手连接座1内侧。让位槽15呈长条形。
75.把手连接座1的相反两端分别设有侧端壁14,把手连接座1还设有顶壁16,顶壁16连接在把手连接座1相反两端中的一端的侧端壁14与另一端的侧端壁14之间,转轴部20贯穿侧端壁14,让位槽15开设于顶壁16,盖体3盖在顶壁16上。支撑凸缘27的远离把手2的旋转轴线的外周面270构成支撑凸缘27的对外接触面。
76.所述风扇除了包括前项的把手装置,还包括电机40、导风筒5、叶轮41,叶轮41可在电机40的驱动下旋转,叶轮41设有若干扇叶410,叶轮41至少部分收容于导风筒5,导风筒5环绕叶轮41的旋转轴线a,把手装置安装固定于导风筒5。把手装置位于导风筒5的外周,把手2的旋转轴线与叶轮41的旋转轴线a平行。
77.所述风扇还包括支撑导风筒5的支架42、可转动的用以移动风扇的第一轮子430,支架42呈u形,导风筒5枢转连接于支架42,导风筒5相对于支架42转动时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第一轮子430的旋转轴线,第一轮子430的旋转轴线为水平线,第一轮子430安装于支架42,导风筒5可相对于支架42进行360度转动;风扇还包括可转动的用以移动风扇的第二轮子431,第二轮子431安装于支架42,第二轮子431的旋转轴线与第一轮子430的旋转轴线垂直以便风扇移动时借助第二轮子431转向。
78.前述的支撑凸缘27供支撑于导风筒5而将转轴部20与导风筒5间隔开,在支撑凸缘27的支撑下,把手2转动过程中转轴部20与导风筒5不接触。盖体3遮盖于把手连接座1的背对导风筒5的一侧并将让位槽15遮盖,转轴部20位于导风筒5与顶壁16之间,第一侧壁130与第二侧壁131分别自顶壁16向导风筒5延伸。盖体3延伸设有至少一锁螺钉柱30,把手连接座1还设有自顶壁16延伸出的至少一套筒17,锁螺钉柱30插入对应的套筒17,风扇还设有对应锁螺钉柱30的至少一第一螺钉44,第一螺钉44从导风筒5的内侧穿过导风筒5的筒壁并与对应的锁螺钉柱30螺接固定,套筒17的末端抵压于导风筒5,第一螺钉44穿入锁螺钉柱30的一端不可见(不可见即从任何角度都看不到),如此设计,第一螺钉44穿入锁螺钉柱30的一端不容易被侵蚀,且视觉效果更好。
79.支撑凸缘27通过其远离把手2的旋转轴线的外周面270与导风筒5接触,支撑凸缘27伴随着转轴部20转动过程中,支撑凸缘27的外周面270与导风筒5之间发生滑动摩擦。支撑凸缘27呈片状,支撑凸缘27的外周面270呈弧形条状,从而利于把手2转动过程中与导风筒5接触面积更小,减弱导风筒5对支撑凸缘27的转动的影响;支撑凸缘27的外周面270的弧
度不小于1π,从而利于把手2的转动角度范围更大;各支撑凸缘27在转轴部20的轴向上是间隔开的,以便更平衡的支撑转轴部20,本实施例中在转轴部20上一左一右分布了两个支撑凸缘27。对于本实施例的风扇,图1、图2、图3中所示把手2皆是处于收起位置,在收起位置时把手2被放下来尽量贴边;把手2由收起位置转动90度即可转到立起位置,把手2立起从而便于人手握持;本实施例中支撑凸缘27的外周面270的弧度约为1π,把手2在立起位置时支撑凸缘27的外周面270的中部靠在导风筒5上,把手2在收起位置时支撑凸缘27的外周面270的相反两端中的一端靠在导风筒5上,把手2由收起位置转动180度后,支撑凸缘27的外周面270的相反两端中的另一端靠在导风筒5上。
80.导风筒5设有筒体部50、导引气流流入筒体部50的喇叭口部51,喇叭口部51呈闭环的环形,喇叭口部51与筒体部50同轴,喇叭口部51位于导风筒5的进风侧,喇叭口部51连接于筒体部50的一端,把手装置安装在筒体部50上,喇叭口部51呈闭环的环形,喇叭口部51的扩口端(即喇叭口部51的相反两端中口径更大的一端)位于喇叭口部51的远离筒体部50的一侧,喇叭口部51的口径是随着远离筒体部50而逐渐变大;喇叭口部51与筒体部50由同一片金属片成型,喇叭口部51的轴截面呈弧形,喇叭口部51的轴截面所呈弧形的角度b不大于79度且不小于61度;基于喇叭口部51的轴截面所呈弧形的角度b不小于61度,从而喇叭口部51张开的角度足够大,提升喇叭口部51向筒体部50内导风聚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喇叭口部51的轴截面所呈弧形的角度b不大于79度,可有效降低成型喇叭口部51时喇叭口部51涨裂的几率,提高喇叭口部51的制造良率,综上,兼顾了喇叭口部51的导风性能及喇叭口部51的制造良率。喇叭口部51以叶轮41的旋转轴线a为中轴线,本技术中所涉及到的轴截面为以叶轮41的旋转轴线a所在的平面为剖面形成的截面。
81.喇叭口部51的轴截面呈圆弧形,喇叭口部51的轴截面的曲率半径r不大于28.7毫米且不小于22.9毫米,例如25.8毫米。如此设计,在喇叭口部51的轴截面所呈弧形的角度b不大于79度且不小于61度基础上,进一步控制喇叭口部51的轴截面的曲率半径r不大于28.7毫米且不小于22.9毫米,从而进一步的兼顾了喇叭口部51的导风性能与成型良率。本实施例中喇叭口部51的筒壁的壁厚很薄,约为0.8毫米,为了消除喇叭口部51的筒壁的壁厚对于各参数(角度b、曲率半径r等)的测量的影响,喇叭口部51各参数(角度b、曲率半径r等)的测量以喇叭口部51的内周表面510作为基准面,用来测量得出以上参数。
82.导风筒5以叶轮41的旋转轴线a为中轴线,风扇还设有进风侧防护栅6、出风侧防护栅7,进风侧防护栅6与喇叭口部51在与叶轮41的旋转轴线a垂直的任意方向上没有任何重叠,如此设计,避免进风侧防护栅6影响喇叭口部51的导风聚风。进风侧防护栅6完全位于筒体部50之内。进风侧防护栅6设有由金属丝圈成的内环60、由金属丝圈成的外环61、在内环60与外环61之间的由金属丝盘绕多圈形成的螺旋线盘62,内环60呈闭环的圆环并构成进风侧防护栅6的最内一圈金属丝,外环61呈闭环的圆环并构成进风侧防护栅6的最外一圈金属丝,内环60与外环61以叶轮41的旋转轴线a为中轴线,内环60、螺旋线盘62、外环61处于与叶轮41的旋转轴线a垂直的同一平面上,本实施例中螺旋线盘62由单根金属丝盘绕形成,螺旋线盘62的金属丝从内环60的外围螺旋盘绕到外环61的内周。内环60的金属丝粗度与外环61的金属丝粗度大致相同,并且都大于螺旋线盘62的金属丝粗度。
83.风扇还设有相对应的第二螺钉450与螺母451、壳体46,进风侧防护栅6还设有用于进风侧防护栅6的固定的若干第一固定脚63,所述若干第一固定脚63分布于进风侧防护栅6
的外围,螺母451位于筒体部50之内并位于进风侧防护栅6与喇叭口部51之间,第二螺钉450从筒体部50之外依次穿过筒体部50的筒壁、第一固定脚63而与螺母451螺接,第一固定脚63被夹持在螺母451与筒体部50的筒壁之间;所述若干第一固定脚63与喇叭口部51在与叶轮41的旋转轴线a垂直的任意方向上没有任何重叠,所述若干第一固定脚63分别朝向喇叭口部51延伸,壳体46罩在电机40的一侧,壳体46与叶轮41位于进风侧防护栅6的相反两侧,喇叭口部51环绕壳体。如此布置第一固定脚63、螺母451、壳体46,不仅可以方便操作第二螺钉450与螺母451来将第一固定脚63锁定于筒体部50,而且还促进进风侧防护栅6与导风筒5进风侧外边缘之间拉开更大的距离而具有更大的空间,可以促进壳体46等元件更为充分的收容于导风筒5内,利于风扇的包装尺寸小型化;本实施例中壳体46几乎不超出导风筒5进风侧外边缘,第一固定脚63呈u形,第一固定脚63的数量为6个,第一固定脚63贴靠于筒体部50的内周表面500。
84.喇叭口部51的内周表面510与筒体部50的内周表面500相切而平滑连接,筒体部50呈圆柱筒形,其以叶轮41的旋转轴线a为中轴线,叶轮41位于筒体部50内,各扇叶410的相对于叶轮41的旋转轴线a的最远点与筒体部50的内周表面500之间的径向间距不大于10毫米。在本导风筒5配置的喇叭口部51的条件下,结合所述径向间距小于等于10毫米,促进本风扇的射流风速得到提升;前述径向间距中的径向指的是筒体部50的径向;前述所述径向间距大于等于3毫米。
85.导风筒5设有进风侧卷边52、出风侧卷边53,进风侧卷边52连接喇叭口部51的扩口端,出风侧卷边53连接筒体部50,喇叭口部51、筒体部50、出风侧卷边53分别环绕叶轮41的旋转轴线a,喇叭口部51、筒体部50、出风侧卷边53同轴,进风侧卷边52环绕喇叭口部51,进风侧卷边52的轴截面呈圆弧形,进风侧卷边52的轴截面的曲率半径约2.25毫米。
86.风扇还设有用于锁固出风侧防护栅7的若干第三螺钉47,出风侧卷边53包括与筒体部50一体连接的卷曲部530、与卷曲部530一体连接的环壁531,卷曲部530、环壁531分别环绕叶轮41的旋转轴线a,环壁531位于出风侧卷边53的相对靠近喇叭口部的一侧,环壁531环绕筒体部50,环壁531与筒体部50不接触,环壁531构成出风侧卷边53的自由边,环壁531垂直于叶轮41的旋转轴线;如此设计,出风侧卷边53的外观更佳,也利于提升成型一致性。环壁531与筒体部50之间的间距l可选在4.4毫米至5.2毫米之间。
87.卷曲部530包括第二平面5300、轴截面呈圆弧形的第一圆弧部分5301、轴截面呈圆弧形的第二圆弧部分5302,第二平面5300连接在第一圆弧部分5301的外表面与第二圆弧部分5302的外表面之间,环壁531自第二圆弧部分5302朝向筒体部50延伸,第一圆弧部分5301、第二平面5300、第二圆弧部分5302分别环绕叶轮41的旋转轴线a,第二平面5300垂直叶轮41的旋转轴线a,第二平面5300属于出风侧卷边5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第二平面5300背对环壁531,第二平面5300与环壁531平行,卷曲部530开设有与第三螺钉47对应的若干锁螺钉孔5303,所述若干锁螺钉孔5303均匀分布在卷曲部530上并分别贯穿第二平面5300,出风侧防护栅7还设有用于出风侧防护栅7的固定的若干第二固定脚70,第三螺钉47穿过对应的第二固定脚70,第三螺钉47螺接于对应的锁螺钉孔5303而将对应的第二固定脚70锁定于出风侧卷边53,第二固定脚70抵接于第二平面5300。第二平面5300的存在,利于增大第二固定脚70与出风侧卷边53的接触面积,增强对第二固定脚70的固定的稳定性。第一圆弧部分5301与筒体部50一体连接,第二圆弧部分5302与环壁531一体连接,第一圆弧部分5301与筒
体部50相切。本实施例中,锁螺钉孔5303的数量、第二固定脚70的数量分别为6个,第一圆弧部分5301的轴截面的曲率半径(在6.1毫米至7.1毫米之间)与第二圆弧部分5302的轴截面的曲率半径是相等的。

技术特征:


1.一种把手装置,包括把手连接座、把手,所述把手枢转连接于把手连接座,从而可相对于把手连接座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设有转轴部,所述把手借助转轴部与把手连接座枢转连接,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可与把手连接座之间干涉摩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连接座设有至少部分容纳转轴部的转轴容纳框口,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干涉摩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连接座的在把手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相反两端分别设有所述转轴容纳框口,所述转轴部从把手连接座的在把手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相反两端中的一端贯穿至另一端,所述把手连接座罩在转轴部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部贯穿所述转轴容纳框口,把手转动过程中,伴随着转轴部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之间干涉摩擦,转轴容纳框口被转轴部撑大;干涉摩擦过后,转轴容纳框口恢复原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部设有若干阻转凸棱,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借助所述阻转凸棱去与把手连接座干涉摩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连接座设有至少部分容纳转轴部的转轴容纳框口,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借助所述阻转凸棱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干涉摩擦。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包括位于转轴部的相反两侧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伴随着其中一个阻转凸棱与第一侧面干涉摩擦,其中又一个阻转凸棱与第二侧面干涉摩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阻转凸棱在转轴部的周向上间隔分布,以在转轴部的径向上相背的两个阻转凸棱为一对,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伴随着一对阻转凸棱中的一个与第一侧面干涉摩擦,另一个与第二侧面干涉摩擦。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在转轴部的径向上相对,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还包括向远离转轴部的方向凸出的弧形面,所述弧形面连接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一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弧形面、第二侧面的至少一部分连成框骑跨在转轴部上的拱形。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连接座还设有位于转轴部的相反两侧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转轴容纳框口形成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第一侧面构成第一侧壁的面对第二侧壁的一个表面,第二侧面构成第二侧壁的面对第一侧壁的一个表面。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把手转动过程中,伴随着阻转凸棱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干涉摩擦,在阻转凸棱的抵压下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间距被撑大;干涉摩擦过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的间距复原。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部呈空心管,把手转动过程中,伴随着转轴部与转轴容纳框口的内壁面干涉摩擦,在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抵压下转轴部变形;干涉摩擦过后,转轴部复原。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连接座还设有侧端壁,转轴部贯穿侧端壁,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在转轴部的径向上相对,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分别自侧端壁向把手连接座之内延伸。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转凸棱的数量为n个,n为不小于6的偶数,各阻转凸棱两两在转轴部的径向上相背而构成一对。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平行并平行于把手的旋转轴线;转轴部的周向表面包括若干第一平面,所述若干第一平面在转轴部的周向上间隔分布,各阻转凸棱的外表面呈弧形并分别连接在于两个第一平面之间,所述若干第一平面与,以在转轴部的径向上相背的每两个第一平面为一对,每一对第一平面是相平行的,在未对把手人为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把手可以保持于收起位置及立起位置。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对第一平面之间的垂直间距小于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垂直间距,当把手保持于收起位置时,转轴部与转轴容纳框口松配;当把手保持于立起位置时,转轴部也与转轴容纳框口松配。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把手处于收起位置时,其中一对第一平面中的一个贴靠第一侧面,另一个贴靠第二侧面;当把手处于立起位置时,其中又一对第一平面中的一个贴靠第一侧面,另一个贴靠第二侧面。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转轴部设有若干周侧壁,所述若干周侧壁围成空心的、环绕把手的旋转轴线的多边形管,所述阻转凸棱由相邻的两个周侧壁相交所形成的拐角构成。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还设有用以将转轴部支撑起来的至少一支撑凸缘,支撑凸缘沿着远离把手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凸出于转轴部。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连接座还设有对应于支撑凸缘的让位槽,支撑凸缘伴随着转轴部转动时,把手连接座借助让位槽避开支撑凸缘。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盖体,所述盖体安装于把手连接座,支撑凸缘至少部分收容于把手连接座内,所述让位槽构成贯通把手连接座内外两侧的通槽,所述盖体位于把手连接座的外侧并将让位槽遮盖。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把手连接座的相反两端分别设有侧端壁,把手连接座还设有顶壁,顶壁连接在把手连接座相反两端中的一端的侧端壁与另一端的侧端壁之间,转轴部贯穿侧端壁,所述让位槽开设于所述顶壁,所述盖体盖在所述顶壁上。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缘的远离把手的旋转轴线的外周面构成支撑凸缘的对外接触面,所述支撑凸缘呈设置于转轴部上的半环形片。24.一种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8任意一项所述的把手装置。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导风筒、叶轮,叶轮可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叶轮设有若干扇叶,叶轮至少部分收容于导风筒,导风筒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把手装置安装固定于导风筒。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把手装置位于导风筒的外周,把手的旋转轴线与叶轮的旋转轴线平行。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还设有至少一支撑凸缘,支撑凸缘沿着远离把手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凸出于转轴部,支撑凸缘供支撑于导风筒而将转轴部与导风筒间隔开,在支撑凸缘的支撑下,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与导风筒不接触。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连接座还设有对应于支撑凸缘
的让位槽,支撑凸缘伴随着转轴部转动时,把手连接座借助让位槽避开支撑凸缘。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盖体,所述盖体安装于把手连接座,支撑凸缘至少部分收容于把手连接座内,所述让位槽构成贯通把手连接座内外两侧的通槽,所述盖体遮盖于把手连接座的背对导风筒的一侧并将让位槽遮盖。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把手连接座的相反两端分别设有侧端壁,把手连接座还设有顶壁,顶壁连接在把手连接座相反两端中的一端的侧端壁与另一端的侧端壁之间,转轴部贯穿侧端壁,转轴部位于导风筒与顶壁之间,所述让位槽开设于所述顶壁,所述盖体盖在所述顶壁上。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延伸设有至少一锁螺钉柱,所述把手连接座设有自顶壁延伸出的至少一套筒,锁螺钉柱插入对应的套筒,风扇还设有对应锁螺钉柱的至少一螺钉,所述螺钉从导风筒的内侧穿过导风筒的筒壁并与对应的锁螺钉柱螺接固定,套筒的末端抵压于导风筒,所述螺钉穿入锁螺钉柱的一端不可见。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凸缘通过其远离把手的旋转轴线的外周面与导风筒接触,支撑凸缘伴随着转轴部转动过程中,支撑凸缘的所述外周面与导风筒之间发生滑动摩擦。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支撑凸缘的所述外周面呈弧形条状,所述支撑凸缘呈设置于转轴部上的半环形片,各支撑凸缘在转轴部的轴向上是间隔开的。34.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筒设有筒体部、导引气流流入筒体部的喇叭口部,所述喇叭口部位于导风筒的进风侧,所述喇叭口部连接于筒体部的一端,所述喇叭口部呈闭环的环形,所述喇叭口部的扩口端位于喇叭口部的远离筒体部的一侧,所述把手装置安装在筒体部上。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口部与筒体部同轴,所述喇叭口部与筒体部是由同一片金属片成型,所述喇叭口部以叶轮的旋转轴线为中轴线,所述喇叭口部的轴截面呈弧形,所述喇叭口部的轴截面所呈弧形的角度不大于79度且不小于61度。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部呈以叶轮的旋转轴线为中轴线的圆柱筒形,所述喇叭口部的轴截面的曲率半径不大于28.7毫米且不小于22.9毫米,所述喇叭口部的内周表面与筒体部的内周表面相切而平滑连接。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筒设有出风侧卷边、进风侧卷边,出风侧卷边连接筒体部,喇叭口部、筒体部、出风侧卷边分别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进风侧卷边连接喇叭口部的扩口端,进风侧卷边环绕喇叭口部。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风侧防护栅、用于锁固出风侧防护栅的若干第三螺钉,所述导风筒设有出风侧卷边,出风侧卷边开设有与第三螺钉对应的若干锁螺钉孔,出风侧卷边设有第二平面,第二平面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第二平面位于出风侧卷边的相对远离喇叭口部的一侧,所述锁螺钉孔贯穿第二平面,所述出风侧防护栅还设有用于出风侧防护栅的固定的若干第二固定脚,第三螺钉螺接于对应的锁螺钉孔而将对应的第二固定脚锁定于出风侧卷边,第二固定脚抵接于第二平面。39.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风侧防护栅、用于锁固出风侧防护栅的若干第三螺钉,所述导风筒还设有出风侧卷边,喇叭口部、筒体部、出风侧卷边分
别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出风侧卷边包括与筒体部一体连接的卷曲部、与卷曲部一体连接的环壁,卷曲部、环壁分别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卷曲部开设有与第三螺钉对应的若干锁螺钉孔,环壁位于出风侧卷边的相对靠近喇叭口部的一侧,环壁环绕筒体部并与筒体部不接触,环壁构成出风侧卷边的自由边,环壁垂直于叶轮的旋转轴线。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卷曲部包括轴截面呈圆弧形的第一圆弧部分、轴截面呈圆弧形的第二圆弧部分、第二平面,第一圆弧部分与筒体部一体连接,第二圆弧部分与环壁一体连接,第一圆弧部分、第二平面、第二圆弧部分分别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第二平面连接在第一圆弧部分的外表面与第二圆弧部分的外表面之间,第二平面位于出风侧卷边的相对靠近喇叭口部的一侧并背对环壁,第二平面平行于环壁,所述锁螺钉孔贯穿第二平面,所述出风侧防护栅还设有用于出风侧防护栅的固定的若干第二固定脚,第三螺钉螺接于对应的锁螺钉孔而将对应的第二固定脚锁定于出风侧卷边,第二固定脚抵接于第二平面。41.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进风侧防护栅,所述进风侧防护栅收容于筒体部之内,所述喇叭口部与进风侧防护栅在与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垂直的任意方向上没有任何重叠。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侧防护栅设有分别由金属丝圈成的外环与内环、在外环与内环之间的由金属丝盘绕多圈形成的螺旋线盘,所述外环呈闭环的圆环并构成进风侧防护栅的最外一圈金属丝,所述内环呈闭环的圆环并构成进风侧防护栅的最内一圈金属丝;所述内环、外环分别环绕叶轮的旋转轴线,所述外环、螺旋线盘、内环处在与叶轮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同一平面上。43.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进风侧防护栅,所述进风侧防护栅设有用于进风侧防护栅的固定的若干第一固定脚,所述若干第一固定脚分布于进风侧防护栅的外围,所述若干第一固定脚分别朝向喇叭口部延伸,所述若干第一固定脚与喇叭口部在与叶轮的旋转轴线垂直的任意方向上没有任何重叠,风扇还设有相对应的第二螺钉与螺母、壳体,螺母位于筒体部之内并位于进风侧防护栅与喇叭口部之间,第二螺钉从筒体部之外依次穿过筒体部的筒壁、第一固定脚而与螺母螺接,第一固定脚被夹持在螺母与筒体部的筒壁之间,所述壳体罩在电机的一侧,所述喇叭口部环绕壳体,壳体与叶轮位于进风侧防护栅的相反两侧。44.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风扇,其特征在于:叶轮位于筒体部内,所述筒体部呈以叶轮的旋转轴线为中轴线的圆柱筒形,各扇叶的相对于叶轮的旋转轴线的最远点与筒体部的内周表面之间的径向间距不大于10毫米。

技术总结


一种把手装置,包括把手连接座、把手,所述把手枢转连接于把手连接座,从而可相对于把手连接座转动,所述把手设有转轴部,所述把手借助转轴部与把手连接座枢转连接,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转轴部可与把手连接座之间干涉摩擦;基于本设计,所述把手转动过程中基于转轴部与把手连接座之间发生干涉摩擦,增加了把手相对于把手连接座转动过程中的转动阻力,简便的产生了把手与把手连接座之间的转动阻尼的效果,因此,本把手转动阻尼设计简捷实用。本把手转动阻尼设计简捷实用。本把手转动阻尼设计简捷实用。


技术研发人员:

陆为东 杨明富 桑树华 刘金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苏州欧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7

技术公布日:

2022/12/6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02:25: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99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转轴   把手   所述   喇叭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