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菌剂对桑葚菌核病防治试验

不同杀菌剂对桑葚菌核病防治试验
郑章云;杨义;张明海;任杰;汪华祥
【摘 要】桑葚菌核病是目前果桑发展的致命病害.为有效防治桑葚菌核病、生产无公害桑葚,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势在必行.本试验选用5种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设3个浓度梯度开展桑葚菌核病田间药剂防治,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1 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对桑葚菌核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50%的腐霉利400~ 600倍可与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交替使用,且这3种杀菌剂对桑叶和桑葚无明显药害.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5(030)004
【总页数】4页(P653-656)
【关键词】桑葚菌核病;杀菌剂;7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50%腐霉利
【作 者】郑章云;杨义;张明海;任杰;汪华祥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404155;万州区五桥丝绸公司,重庆404120
在线预约系统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888.711
桑葚菌核病是果桑发展中的主要病害,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尤为严重。桑葚菌核病又称白果病[1],可分为桑葚肥大型菌核病[Ciboria shiraiana (P.Hennings) Whetzel]、桑葚小粒型菌核病[Ciboria carunculoides (Siegl et Jenks) Whetz. Etwolf. ]、桑葚缩小型菌核病[Scleromitula shiraiana (Henn.) S.Imai]3种类型[2]。该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柔膜菌目(Helotiales)的真菌类病原[3]。桑葚菌核病在中国蚕区广泛分布,病势猛,并有连年暴发的特点。发病率一般为30%~60%,严重年份高达80%以上,甚至绝收[4-5]。
桑葚菌核病防治研究较多,西南大学采用草甘膦[6]和中草药成分[7]开展桑葚菌核病防治试验。结果显示:草甘膦对3种桑椹菌核病病原具有一定抑制和杀灭作用,中草药只对桑葚肥大性菌核病的病原抑制起作用,且这2种试验主要在室内进行,在大田的防治效果尚待进一步验证。目前,桑葚菌核病的防治主要还是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但使用的杀菌剂较为混杂,而桑果作为食品供人食用,对其病害防治的杀菌剂安全性应有更严格的要求。为此,本研究开展杀菌剂筛选及不同使用剂量对桑葚菌核病防治效果的研究,以期达到有效防治桑葚菌核病,生产无公害桑葚,减少农药、人工等生产成本的效果。
1.1 试验材料
试验设在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甘宁基地果桑示范园内,栽植密度为7 500株/ hm2,果桑品种为‘大十’,十二年生,试验在同一地块进行,地形狭长形,地势平坦,沙壤土,pH值为8.2,有机质含量2.90 g/kg,碱解氮98.6 mg/kg,有效磷42.0 mg/kg,有效钾110.2 mg/kg。
防治试验杀菌剂为江苏省江阴市福达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70%甲基硫菌灵(WP)和50%多菌灵(WP),市售;山东省潍坊市瑞星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20%嘧霉胺(WP),市售;山东哈维
斯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50%腐霉利(WP),市售;湖南农大海特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70%恶霉灵(WP),市售。
1.2 试验设计
烟气脱硝催化剂药剂防治选用5种杀菌剂,每种杀菌剂设3个梯度,清水为对照,共16个处理,每处理3株,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区48株约64 m2,3次重复,四周设保护行。每处理分别调查桑树的叶害、果害、桑果粒数、病果粒数。
1.3 试验时间
仿呢料
分别于2014年3月18日桑树的初花期(5%开花)、3月25日盛花期(50%开花)和4月1日盛花终期(95%开花)进行3次施药,采用3WB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在上午露水干后对树内、树冠均匀喷雾,以滴水为度,做到全面彻底。
1.4 调查方法
超声波放大器药剂防治在施药后第2天开始调查药害(3月19日—4月10日),每3天调查1次。桑果转(4月
10日)开始调查病果,桑果成熟前2~3 d采摘1次病果,桑果成熟时(4月18日)量少隔天采摘、量多每天采摘病果和成熟健康果。记录每处理成熟桑果粒数、病果粒数,计算病果率和校正防效,计算公式为
校正防效(EC)(%)=(CK-PT)/CK×100。
其中,PT为处理区病果率,%;CK为对照区病果率,%。
对试验结果采用SPSS 16.0 One-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
2.1 不同杀菌剂对桑葚菌核病的防效
不同杀菌剂的校正防效结果(表1)表明:5种杀菌剂对桑葚菌核病均有一定防效,各杀菌剂间对桑葚菌核病防效存在差异。其中,70%的甲基硫菌灵(WP)、50%的多菌灵(WP)、20%的嘧霉胺(WP)对桑葚菌核病的防效最好,防校达到97%以上,这3种杀菌剂对桑葚菌核病防效无显著差异;50%腐霉利(WP)防效次之,防效为75.80%;70%恶霉灵(WP)对菌核病防效是33.01%,与其他4种杀菌剂有显著差异。
2.2 杀菌剂不同使用剂量对桑葚菌核病的防效
由表2可见:70%甲基硫菌灵(800,1 000,1 200倍)和50%多菌灵(500,800,1 000倍)3个处理对果桑菌核病的校正防效均在98%以上,不同使用剂量差异不明显。但从食品安全及经济、环保角度而言,70%甲基硫菌灵宜使用1 200倍液、50%多菌灵宜使用1 000倍液进行桑葚菌核病防治。20%嘧霉胺、50%腐霉利、70%恶霉灵3种杀菌剂随着用药量的增加,防效提高。150倍和300倍的嘧霉胺校正防效为97.35%~95.09%,而450倍防效仅82.20%;200倍和400倍的腐霉利防效为75.80%~70.88%,而600倍防效仅57.66%;这两种杀菌剂不同使用剂量校正防效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2.3 不同杀菌剂对果桑叶害和果害调查
通过5种杀菌剂喷雾后定期观察叶害和果害发现:70%甲基硫菌灵、50%多菌灵、50%腐霉利、70%恶霉灵4种杀菌剂处理后,桑叶的叶形和叶均无明显异常,桑葚的外形和质量也无明显影响,因此,可初步认为这4种杀菌剂对果桑果、叶无害。20%嘧霉胺喷雾后,桑果发育正常但果桑顶尖嫩叶发黄、缩皱、甚至枯萎;随着用药量增加,叶害加重,150倍嘧霉胺处理,受害叶达到30%;300倍嘧霉胺处理,受害叶达到10%;450倍嘧霉胺处理,受害叶达到1%~2%。
果桑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蚕桑综合开发中分离出来的新型产业,桑葚“既是食品又是药品”[8],桑葚及其深加工产品一上市就受到热捧和青睐,曾一度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在果桑产业发展中,桑葚菌核病来势猛、发病快,严重时造成颗粒无收,给果桑生产经营者带来巨大损失。四川南部县发展果桑333.3 hm2,2012年其桑葚菌核病发病率达到85%以上[9]。目前,桑葚菌核病仍是果桑生产的瓶颈,严重阻碍和制约其发展。本试验通过不同杀菌剂对桑葚菌核病防治试验研究,为桑葚菌核病的有效防控、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菌剂的筛选以及桑葚菌核病药剂防治、生产绿桑葚提供技术支撑。
本试验所选杀菌剂除恶霉灵防效较差以外,其他4种杀菌剂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效。70%甲基硫菌灵(WP)、50%多菌灵(WP)和50%腐霉利(WP)属广谱、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10-11];嘧霉胺是一种新型杀菌剂,属苯胺基嘧啶类,LD50为4 150~5 971 mg/kg[10]。本试验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嘧霉胺的防效达95%以上,腐霉利的防效达70%以上。甲基硫菌灵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多菌灵,干扰病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形成,影响病菌细胞分裂;其持效期为7~10 d,与多菌灵有交互作用[10-11]。在其他作物上,发现菌核病病原菌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12-14],防效变差。因此,建议每年选用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中的一种,且不轮换使用,而与腐霉利等其他类型的杀菌剂交替使用。在桑葚菌
烧结线核病防治上,70%甲基硫菌灵(WP)一般使用浓度是800~1 000倍、50%多菌灵(WP)600~800倍液[15-19],本试验也表明:70%甲基硫菌灵(WP)1200倍液和50%多菌灵(WP)1 000倍液校正防效达到98%以上,防治效果明显,可作为该病的推荐农药及使用剂量。嘧霉胺对桑葚菌核病具有较好防效但对果桑有叶害。腐霉利200倍校正防效能达75%以上,其应用价值和使用剂量可作进一步试验。同一种杀菌剂由于生产单位不同,与有关资料报道的防效差异较大[15],可能与杀菌剂质量有关。因此,桑葚菌核病的药剂防治应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杀菌剂,同时进一步加大低毒、低残留、无公害药剂防治桑葚菌核病的筛选试验。
调查园区菌核病种类以桑葚肥大型菌核病为主,也有桑葚小粒型菌核病和桑葚缩小型菌核病,从摘除的病果和试验结果分析,甲基硫菌灵、多菌灵、腐霉利对3种桑葚菌核病均有防效。本次试验分别在3月18日、3月25日、4月1日3次用药,桑葚4月18日开始成熟,菌核病得到有效防治。在桑葚菌核病防治中,具体用药时间应根据每年气候条件及果桑发育进度确定,一般在桑树初花期(‘大十’果桑开第3片叶)施第1次药,以后间隔5~7 d施1次药,施药2~3次[20-21]就能有效控制菌核病发生,在桑葚成熟前15~20 d停止用药,以保证桑葚食品安全。
感应游戏机
相同技术处理在同一地块桑葚菌核病发病率表现出差异,可能与区域间病源基数、光照、通风、湿度等微气象环境差异有关,与菌核病发生因素是一致的[22]。果桑栽植密度一般是400~600株/667 m2[23],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果桑适宜栽植密度平原山地250~300株/667 m2,山地350株/667 m2[24],养成中、高干树型,通过栽植密度控制菌核病的发生。栽植密度、树型、栽植形式等栽植技术对桑葚菌核病发生的影响有必要仔细研究,通过农艺措施防治桑葚菌核病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张明海(1966-),男,重庆万州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蚕种繁育实用技术、果桑品种选育、产品开发等研究。E-mail:****************
【相关文献】
[1]王国良. 桑葚菌核病多样性调查[J]. 菌物研究, 2009, 11(7): 189-192.
[2]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中国桑树栽培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300-302.
[3] 庄文颖. 中国真菌志:第八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22-23.
[4] 浦冠勤, 毛建萍, 朱引根, 等. 桑葚菌核病的发生与综合治理[J]. 中国蚕业, 2008, 29(3): 51-54.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02: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968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菌核病   防治   防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