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座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升降座管,特别涉及一种可防止发生无法预期误动作的升降座管。


背景技术:



2.tw m613950已公开的升降座管通过外环让骑乘者方便转动衬套,并不需要将帽盖拆下即可达到调整总高度的效果。但是在前述现有技术中,当内管的第一限位部卡到衬套的其中一限位槽的侧边时,可能造成衬套产生无法预期的转动,进而导致内管的第一限位部抵住上一阶或下一阶的限位槽,如此将会影响整体高度的调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座管,其能防止内部衬套产生无法预期的转动。
5.(二)技术方案
6.为了达成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座管包含一外管、一内管、一行程调整件,以及一阻力提供结构。该内管以可上下位移的方式设于该外管,该内管的顶端位于该外管外,该内管的底端位于该外管内,且该内管的底端的外周面具有一第一限位部;该行程调整件具有一第二限位部,该行程调整件以该第二限位部抵住该内管的第一限位部,用以限制该内管的上升高度,该行程调整件并具有一帽盖,该帽盖可转动地设于该外管的顶端以带动该第二限位部相对于该第一限位部旋转;该阻力提供结构设于该外管和该行程调整件之间,用以提供旋转阻力给该行程调整件,前述旋转阻力能限制该第二限位部抵住该第一限位部时,该行程调整件不相对该内管转动。
7.由上述可知,若要调整该内管的上升高度时,只要克服该阻力提供结构施加于该行程调整件的旋转阻力,即可驱动该行程调整件相对该内管转动,从而达到调整该内管上升高度的目的。
8.优选地,该阻力提供结构所提供的旋转阻力不限制该帽盖带动该行程调整件以相对该内管转动。
9.优选地,该行程调整件具有一连接该帽盖的衬套,该衬套位于该内管和该外管之间,且该衬套具有该第二限位部。该阻力提供结构具有多个凹部和一凸部,该些凹部设于一固定座的内周面,该固定座设于该外管的顶端且位于该内管和该帽盖之间,该凸部设于该衬套且弹性卡合于其中一该凹部。通过该凸部和该些凹部之间的配合来形成该旋转阻力。
10.优选地,该固定座以一锁定环固定于该外管的顶端,该锁定环位于该帽盖和该外管之间。
11.优选地,该行程调整件具有一连接该帽盖的衬套,该衬套位于该内管和该外管之间,且该衬套具有该第二限位部。该阻力提供结构具有多个凹部和一凸部,该些凹部设于该
外管的内周面,该凸部设于该衬套且弹性卡合于其中一该凹部。通过该凸部和该些凹部之间的配合来形成该旋转阻力。
12.优选地,该行程调整件具有一连接该帽盖的衬套,该衬套位于该内管和该外管之间,且该衬套具有该第二限位部。该阻力提供结构具有多个凹部和一凸部,该些凹部设于该帽盖的内周面,该凸部设于该外管的外周面且弹性卡合于其中一该凹部。通过该凸部和该些凹部之间的配合来形成该旋转阻力。
13.优选地,该些凹部相对该外管的轴心呈连续排列。
14.优选地,该行程调整件具有一连接该帽盖的衬套,该衬套位于该内管和该外管之间,且该衬套具有该第二限位部。该阻力提供结构具有多个磁铁和一导磁件,该些磁铁设于该外管的外周面,该导磁件设于该帽盖的内周面且被其中一该磁铁所吸附。通过该些磁铁和该导磁件之间的配合来形成该旋转阻力。
15.优选地,该些磁铁相对该外管的轴心呈连续排列。
16.有关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对于升降座管的详细构造、特点、组装或使用方式,将于后续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中予以描述。然而,在本实用新型领域中具有普通技术人员应能了解,该些详细说明以及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列举的特定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立体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轴向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径向剖视图,主要显示衬套的卡合部卡设于帽盖的卡合槽;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另一径向剖视图,主要显示凸部卡合于其中一凹部;
22.图6为本创作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轴向局部剖视图,主要显示衬套用最上面的限位槽抵住内管的第一限位部;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轴向局部剖视图,主要显示衬套用最下面的限位槽抵住内管的第一限位部;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立体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轴向剖视图;
27.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径向剖视图,主要显示行程调整件的结构关系;
28.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另一径向剖视图,主要显示凸部卡合于其中一凹部;
29.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3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30.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3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径向剖视图,主要显示凸部卡合于其中一凹部;
31.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4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32.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4实施例的升降座管的径向剖视图,主要显示导磁件被其中一磁铁吸附。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0:升降座管;
35.12:升降座管;
36.20:外管;
37.21:固定座;
38.22:外凸缘;
39.23:长槽;
40.24:锁定环;
41.25:内凸缘;
42.30:内管;
43.31:第一限位部;
44.32:夹持组件;
45.33:密封件;
46.34:束环;
47.35:气压棒;
48.36:触发器;
49.40:行程调整件;
50.41:帽盖;
51.42:卡合槽;
52.43:衬套;
53.44:卡合部;
54.45:剖沟;
55.46:悬臂部;
56.47:第二限位部;
57.48:限位槽;
58.50:阻力提供结构;
59.52:凹部;
60.54:凸部;
61.60:外管;
62.61:锁定环;
63.62:密封件;
64.63:束环;
65.70:行程调整件;
66.71:帽盖;
67.72:第一传动部;
68.73:传动外环;
69.74:第二传动部;
70.75:第三传动部;
71.76:传动内环;
72.77:第四传动部;
73.78:第五传动部;
74.79:第六传动部;
75.80:阻力提供结构;
76.82:凹部;
77.84:凸部;
78.90:阻力提供结构;
79.92:磁铁;
80.94:导磁件。
具体实施方式
81.首先在此说明,在整篇说明书中,包括以下介绍的实施例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有关方向性的名词皆以附图中的方向为基准。其次,在以下将要介绍的实施例以及附图中,相同的元件标号,代表相同或近似的元件或其结构特征。
82.结合图1、图2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10包含有一外管20、一内管30、一行程调整件40,以及一阻力提供结构50。
83.在本实施例中,外管20的顶端设置一固定座21,固定座21以一锁定环24固定于外管20,锁定环24以螺合方式设于外管20的顶端并以一内凸缘25抵压固定座21的一外凸缘22(如图3所示),使固定座21的外凸缘22进一步抵压外管20的顶端面。如图2所示,固定座21具有一贯穿内外周面的长槽23。
84.内管30以可上下位移的方式穿设于外管20,内管30的顶端位于外管20外且供一用来安装座垫(图中未示)的夹持组件32设置,内管30的底端位于外管20内,且内管30的底端的外周面具有三个第一限位部31(在此以直条状凸块为例,但不其为限,在数量方面只要至少一个即可),该些第一限位部31相对于内管30的轴心呈等间隔排列。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内管30套设一密封件33,密封件33设于固定座21上方且被一束环34所挤压,使束环34紧贴于内管30的外周面,以填补外管20和内管30之间的间隙。
85.如图6所示,外管20与内管30的内部共同设置一气压棒35,外管20的底端设置一触发器36,当触发器36受到控制器(图中未示)的驱动对气压棒35进行触发时,内管30即可相对外管20上升或下降。若此时的座垫未承受骑乘者的重量,内管30会相对外管20上升,若此时的座垫有承受骑乘者的重量,内管30会相对外管20下降。
86.行程调整件40具有一帽盖41和一衬套43,其中,帽盖41以可转动的方式套设于固定座21且位于锁定环24上方,使锁定环24位于帽盖41和外管20之间,再如图4所示,帽盖41的内周面具有一卡合槽42,帽盖41的卡合槽42连通固定座21的长槽23。衬套43位于外管20和内管30之间,衬套43的顶端径向地往外凸伸出一卡合部44,衬套43的卡合部44穿设于固定座21的长槽23且卡合于帽盖41的卡合槽42,使得衬套43能被帽盖41带动而相对内管30转动,此外,衬套43的顶端具有一邻设于卡合部44的剖沟45,衬套43自卡合部44朝剖沟45延伸
出一悬臂部46。如图2所示,衬套43具有三个第二限位部47(实际上只要至少一个即可),衬套43的该些第二限位部47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内管30的该些第一限位部31,各第二限位部47由五个沿着内管30的轴向呈阶梯状排列的限位槽48所构成,衬套43以其中一限位槽48的顶缘抵接于内管30的第一限位部31的顶端(如图6及图7所示)。
87.阻力提供结构50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多个凹部52(在此为六个,但不以其为限)和一凸部54,该些凹部52设于固定座21的内周面且相对于外管20的轴心呈连续排列,凸部54设于衬套43的悬臂部46的末端且弹性卡合于其中一凹部52(如图2及图5所示)。因此,阻力提供结构50通过该些凹部52和凸部54之间的配合对衬套43提供旋转阻力,前述旋转阻力能限制在第二限位部47抵住第一限位部31时,衬套43不相对内管30转动,但不限制帽盖41带动衬套43相对内管30转动。
88.当骑乘者想要将座垫调整到适当的高度时,先开启气压棒35降低内管30的高度,接着关闭气压棒35来定位内管30,然后直接拨动帽盖41并克服阻力提供结构50提供给衬套43的阻力,使衬套43相对内管30转动。待转动到定位后,再开启气压棒35驱动内管30上升,直到让内管30的第一限位部31的顶端抵住衬套43的其中一个限位槽48的顶缘为止,例如在图6当中,衬套43用最上面的一个限位槽48的顶缘抵住内管30的第一限位部31,至于在图7当中,衬套43则是用最下面的一个限位槽48的顶缘抵住内管30的第一限位部31,此时即可确认是否已将内管30调整至期望的最大行程高度,待确认无误之后即完成内管30上升高度的行程调整。
89.在骑乘结束之后,骑乘者可以利用气压棒35将内管30的高度降到最低以便于收纳,这时候因为衬套43已经配合骑乘者的需求而调整到定位,所以在下一次骑乘时利用内管30的第一限位部31与衬套43的限位槽48之间的配合,内管30的上升高度会受到限制,对同一个骑乘者来说不需要重新调整座垫高度,如此即可有效节省操作时间及增加使用便利性。
90.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例的升降座管10利用该些凹部52和凸部54之间的弹性卡合力量作为旋转阻力提供给衬套43,以避免衬套43在第二限位部47抵住第一限位部31时产生无法预期的转动。若要调整内管30的上升高度时,只要克服阻力提供结构50提供给衬套43的旋转阻力,即可通过帽盖41驱动衬套43相对内管30转动,从而达到调整内管30上升高度的目的。
91.结合图8及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升降座管12包含有一外管60、一内管30、一行程调整件70,以及一阻力提供结构50。
92.在本实施例中省略固定座21的设置,因此原本设置在固定座21的长槽23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外管60的顶端。此外,外管60的顶端以螺合方式设置一锁定环61,锁定环61的上方设置一密封件62,密封件62套设内管30且被一束环63所挤压,使密封件62紧贴于内管30的外周面,以填补外管60和内管30之间的间隙。
93.内管30以可上下位移的方式穿设于外管,内管30的顶端位于外管20外且供一用来安装座垫(图中未示)的夹持组件32设置,内管30的底端位于外管60内,且内管30的底端的外周面具有三个第一限位部31(在此以直条状凸块为例,但不以其为限,在数量方面只要至少一个即可),该些第一限位部31相对于内管30的轴心呈等间隔排列。
94.如图9至11所示,行程调整组件70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一帽盖71、一传动外环73、一
传动内环76和一衬套43。帽盖71以可转动的方式套设于外管60的顶端且位于锁定环61下方,帽盖71的内周面具有一第一传动部72;传动外环73的内环面具有一第二传动部74,且传动外环73的外环面具有一第三传动部75,传动外环73的第三传动部75卡合于帽盖71的第一传动部72,使传动外环73能被帽盖71所带动而同步转动;传动内环76的内环面具有三呈等间隔排列的第四传动部77,且传动内环76的外环面具有一第五传动部78,传动内环76的第五传动部78经由外管60的长槽23卡合于传动外环73的第二传动部74,使传动内环76能被传动外环73所带动而同步转动;衬套43位于外管60和内管30之间,衬套43的顶端具有三呈等间隔排列的第六传动部79,衬套43的该些第六传动部79以一对一的方式卡合于传动内环76的该些第四传动部77,使衬套43能被传动内环76所带动而同步转动,此外,衬套43的顶端具有一剖沟45与一位于剖沟45内的悬臂部46。再如图9所示,衬套43具有三个第二限位部47(实际上只要至少一个即可),衬套43的该些第二限位部47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内管30的该些第一限位部31,各第二限位部47由五个沿着内管30的轴向呈阶梯状排列的限位槽48所构成,衬套43以其中一限位槽48的顶缘抵接内管30的第一限位部31的顶端。
95.阻力提供结构50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多个凹部52(在此为六个,但不以其为限)和一凸部54,该些凹部52设于外管60的内周面且相对于外管60的轴心呈连续排列,凸部54设于衬套43的悬臂部46的末端且弹性卡合于其中一凹部52(如图12所示)。
96.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例的升降座管12也是以该些凹部52和凸部54之间的弹性卡合力量作为旋转阻力提供给衬套43,以避免衬套43在第二限位部47抵住第一限位部31时产生无法预期的转动。至于要调整内管30的上升高度时,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调整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帽盖71在本实施例中并非直接带动衬套43,而是通过传动外环73和传动内环76带动衬套43,一旦克服阻力提供结构50所提供的旋转阻力时,帽盖71即可带动衬套43相对内管30转动,之后便能依照上述第1实施例所提供的调整方式进行内管30上升高度的调整。
97.另一方面,阻力提供结构的位置及形式可以有不同变化。结合图13及图1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3实施例中,阻力提供结构80具有多个凹部82(在此为十二个,但不以其为限)和二凸部84,该些凹部82以六个为一组的方式设于帽盖71的内周面且相对于外管60的轴心呈连续排列,该些凸部84设于外管60的外周面且位于相对二侧,并分别弹性卡合于其中一凹部82。因此,本实用新型第3实施例的阻力提供结构80以该些凹部82和该些凸部84之间的弹性卡合力量作为旋转阻力提供给帽盖71,以避免帽盖71在第二限位部47抵住第一限位部31时产生无法预期的转动。若需要调整内管30的上升高度时,只要克服该些凹部82与该些凸部84之间的弹性卡合力量,即可通过帽盖71带动衬套43转动,至于详细的调整方式与上述第2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98.结合图15及图1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第4实施例中,阻力提供结构90具有多个磁铁92(在此为六个,但不以其为限)和一导磁件94,该些磁铁92嵌设于外管60的外周面且相对外管60的轴心呈连续排列,导磁件94嵌设于帽盖71的内周面且被其中一磁铁92所吸附。因此,本实用新型第4实施例的阻力提供结构90以该些磁铁92和导磁件94之间的磁吸力量作为旋转阻力提供给帽盖71,以避免帽盖71在第二限位部47抵住第一限位部31时产生无法预期的转动。若需要调整内管30的上升高度时,只要克服该些磁铁92与导磁件94之间的磁吸力量,即可通过帽盖71带动衬套43转动,至于详细的调整方式与上述第2实施例相同,在此
不再赘述。
99.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升降座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管;一内管,可上下位移地设于该外管,该内管的顶端位于该外管外,该内管的底端位于该外管内,且该内管的底端的外周面具有一第一限位部;一行程调整件,该行程调整件具有一第二限位部,该行程调整件以该第二限位部抵住该内管的第一限位部,该行程调整件并具有一帽盖,该帽盖可转动地设于该外管的顶端以带动该第二限位部相对于该第一限位部旋转;以及一阻力提供结构,设于该外管和该行程调整件之间,用以提供旋转阻力给该行程调整件,该阻力提供结构所提供的旋转阻力能限制该第二限位部抵住该第一限位部时,该行程调整件不相对该内管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座管,其特征在于,该阻力提供结构所提供的旋转阻力不限制该帽盖带动该行程调整件以相对该内管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座管,其特征在于,该行程调整件具有一连接该帽盖的衬套,该衬套位于该内管和外管之间,且该衬套具有该第二限位部;该阻力提供结构具有多个凹部和一凸部,该些凹部设于一固定座的内周面,该固定座设于该外管的顶端,该凸部设于该衬套且弹性卡合于其中一该凹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座管,其特征在于,该固定座以一锁定环固定于该外管的顶端,该锁定环位于该帽盖和该外管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座管,其特征在于,该些凹部相对该外管的轴心呈连续排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座管,其特征在于,该行程调整件具有一连接该帽盖的衬套,该衬套位于该内管和该外管之间,且该衬套具有该第二限位部;该阻力提供结构具有多个凹部和一凸部,该些凹部设于该外管的内周面,该凸部设于该衬套且弹性卡合于其中一该凹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座管,其特征在于,该行程调整件具有一连接该帽盖的衬套,该衬套位于该内管和该外管之间,且该衬套具有该第二限位部;该阻力提供结构具有多个凹部和一凸部,该些凹部设于该帽盖的内周面,该凸部设于该外管的外周面且弹性卡合于其中一该凹部。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座管,其特征在于,该行程调整件具有一帽盖与一连接该帽盖的衬套,该帽盖可转动地设于该外管的顶端,该衬套位于该内管和该外管之间,且该衬套具有该第二限位部;该阻力提供结构具有多个磁铁和一导磁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升降座管,其特征在于,该些磁铁设于该外管的外周面,该导磁件设于该帽盖的内周面且被其中一该磁铁所吸附,该些磁铁相对该外管的轴心呈连续排列。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座管包含一外管、一内管、一行程调整件和一阻力提供结构。内管以可上下位移的方式穿设于外管,内管的底端的外周面具有一第一限位部,行程调整件具有一第二限位部,行程调整件以第二限位部抵住内管的第一限位部,用以限制内管的上升高度,行程调整件并具有一帽盖,帽盖可转动地设于外管的顶端以带动第二限位部相对第一限位部旋转,阻力提供结构设于外管和行程调整件之间,用以提供旋转阻力给行程调整件,前述旋转阻力能限制第二限位部抵住第一限位部时,行程调整件不相对内管转动。转动。转动。


技术研发人员:

冯彬杰 林育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久鼎金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2

技术公布日:

2022/12/6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3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95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衬套   阻力   设于   行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