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藻类培养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2.如何大规模生产浮游藻类尤其是纯净无污染的浮游藻类,一直是社会生产中的迫切需求。浮游藻类的质量对许多产业都有重大影响,例如在水产养殖业中,是否能用优质的浮游藻类培育双壳贝类幼体(如扇贝、花蛤、牡蛎、文蛤、蛏子、贻贝等),将决定培育效果的优劣;又如在各种微藻保健品、食品和工业原材料提取加工中,纯净的藻类是连续加工、实现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
3.目前在进行微藻培养时,一方面,一般是采用多级培养,从三角瓶保种
‑‑
一级藻种扩培
‑‑
二级扩培
‑‑
三级扩培或者规模生产,是一个逐步扩大生产、藻类细胞不断分裂的过程,但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水体过大、生长期过久,从生态角度考虑,单一藻类难以快速占据有利生态位,其他污染物,杂藻、原生动物容易占优势,从经济效率角度考虑,生长周期长、效率低、生产收益不高;另一方面,一级藻种多是采用多个5l的三角烧瓶或者18l的矿泉水瓶,为满足生产需求,往往需要数百个瓶子,才能满足一级藻种的需求,每个瓶子都需要消毒、添加藻类生长营养液、接种、补充co2、调节ph、维持适合的光照、温度等理化因子,工作量巨大且重复率高。
4.因此,如何实现一级藻种培养的自动化,让产业工人从繁杂、重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是十分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
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构造一种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罐;其中,所述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还包括:
8.培养环境监测组件,其安装在所述培养罐上并且包括均对所述培养罐内的培养液进行检测的温度探头、ph探头、营养盐浓度计、离子浓度计、藻密度探头;
9.培养环境调节组件,其包括均对所述培养罐内的培养液进行调节的提升液位高度组件、提升或降低液体温度组件、提升或降低液体ph组件、提升营养盐浓度组件、降低藻密度组件;
10.光照组件,其安装在所述培养罐上并且为所述培养罐内的浮游藻类提供生长所需光照;以及
11.控制器,所述培养环境监测组件、所述培养环境调节组件以及所述光照组件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培养环境调节组件还受所述控制器控制。
12.优选的,所述提升液位高度组件包括:
13.浮球液位开关,其用于控制补水工作的启动和停止,所述浮球液位开关安装在所述培养罐的内部且与所述培养罐固定;
14.第一水泵;
15.第一管道,其连接水源及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以及
16.第二管道;
17.所述培养罐设置有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所述浮球液位开关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18.优选的,所述第一管道包括:
19.与水源连接的首段管体;以及
20.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接的末段管体;
21.其中,所述首段管体和所述末段管体之间,连接有对所传送液体消毒的消毒组件和/或对所传送液体进行过滤的过滤组件。
22.优选的,所述消毒组件包括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
23.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三级过滤器,所述三级过滤器的滤芯均为pp棉;
24.所述第一管道还包括中段管体,所述首段管体连接水源和所述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的进水口,所述中段管体连接所述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的出水口和所述三级过滤器的进水口,所述末段管体连接所述三级过滤器的出水口和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第一进液口;
25.所述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26.优选的,所述提升或降低液体温度组件包括:
27.第一储液箱,其储存有水;
28.加热棒,用于对所述第一储液箱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29.制冷棒,用于对所述第一储液箱内的液体进行制冷;
30.第二水泵;
31.钛换热管,其安装在所述培养罐的内底部,所述钛换热管的进液端和出液端都穿出所述培养罐,所述钛换热管的出液端插至所述第一储液箱的内底部;
32.第三管道,其一端插至所述第一储液箱的内底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口连接;以及
33.第四管道,其连接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和所述钛换热管的进水口;
34.所述加热棒、所述制冷棒以及所述第二水泵,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35.优选的,所述培养罐设置有进气口、第二进液口;
36.所述提升或降低液体ph组件包括:
37.二氧化碳气瓶;
38.第一蠕动泵,所述第一蠕动泵的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气瓶的出气端、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进气口;
39.第二储液箱,其储存有碳酸氢钠溶液;以及
40.第二蠕动泵,所述第二蠕动泵的软管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二储液箱的内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第二进液口;
41.所述第一蠕动泵和所述第二蠕动泵,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42.优选的,所述培养罐设置有第三进液口、第四进液口;
43.所述提升营养盐浓度组件包括:
44.第三储液箱,其储存有硝酸盐溶液;
45.第三蠕动泵,所述第三蠕动泵的软管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三储液箱的内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第三进液口;
46.第四储液箱,其储存有磷酸盐溶液;
47.第四蠕动泵,所述第四蠕动泵的软管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四储液箱的内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第四进液口;
48.所述第三蠕动泵和所述第四蠕动泵,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49.优选的,所述培养罐设置有出液口;
50.所述降低藻密度组件包括:
51.计量泵,其进液口与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出液口连接,所述计量泵用于将所述培养罐的培养液抽出;
52.所述计量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53.优选的,所述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还包括:
54.搅拌组件,其包括电机、扇叶、连接轴,所述电机与所述培养罐固定,所述连接轴用于连接所述扇叶的中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所述连接轴穿入所述培养罐并且所述扇叶位于所述培养罐的中下部;
55.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56.优选的,所述培养罐包括:
57.上盖;
58.下筒体,其与所述上盖配合盖紧;以及
59.隔液筒,其为透明筒并且位于所述下筒体的内部,所述隔液筒的敞口一端自所述上盖的中部穿出并与所述上盖固定;
60.所述培养环境监测组件安装在所述上盖上,所述光照组件安装在所述隔液筒中。
6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了对浮游藻类核心理化参数的自动监控及调节,使微藻生长处于最佳状态,达到连续生产和收获的效果,大幅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6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63.图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的轴侧图;
64.图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中搅拌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65.图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中钛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66.图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中光照组件的灯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7.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68.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如图1-图4所示,包括培养罐10;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还包括:
69.培养环境监测组件11,其安装在培养罐10上并且包括均对培养罐10内的培养液进行检测的温度探头12、ph探头13、营养盐浓度计14、离子浓度计15、藻密度探头16;
70.培养环境调节组件,其包括均对培养罐10内的培养液进行调节的提升液位高度组件、提升或降低液体温度组件、提升或降低液体ph组件、提升营养盐浓度组件、降低藻密度组件;
71.光照组件,其安装在培养罐10上并且为培养罐10内的浮游藻类提供生长所需光照;以及
72.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培养环境监测组件11、培养环境调节组件以及光照组件均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培养环境调节组件还受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
73.本发明提供的培养装置,实现了对浮游藻类核心理化参数的自动监控及调节,使微藻生长处于最佳状态,达到连续生产和收获的效果,大幅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本装置的具体使用过程如下:
74.培养环境监测组件11持续地对培养罐10内的培养液进行检测,获知培养液的实时温度、实时ph值、实时营养盐浓度、实时离子浓度以及实时藻密度,当有任一项不符合预期时,则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启动对应的组件进行调控,使得对应项的指标重新达到预期,此外,当藻密度过大时,说明此时的藻类生长已达到预期,可以进行收获,通过降低藻密度即实现了藻类的自动收获,自动化程度更高。
75.其中:
76.营养盐浓度计14的检测对象为硝酸盐、硝酸盐;
77.离子浓度计15的检测对象为铁离子和钾离子。
78.藻密度探头16为浊度探头。
79.如图1所示,提升液位高度组件包括:
80.浮球液位开关17,其用于控制补水工作的启动和停止,浮球液位开关17安装在培养罐10的内部且与培养罐10固定;
81.第一水泵(图中未示出);
82.第一管道(图中未示出),其连接水源及第一水泵(图中未示出)的进水口;以及
83.第二管道(图中未示出);
84.培养罐10设置有第一进液口180,第二管道(图中未示出)连接第一进液口180和第一水泵(图中未示出)的出水口,浮球液位开关17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连接,第一水泵
(图中未示出)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85.当培养液的液位高度较低时,浮球液位开关17未与培养液接触,浮球液位开关17处于被打开状态,第一水泵(图中未示出)将水源的水抽向培养罐10内,使得培养液的液位升高,当培养液的液位高至与浮球液位开关17接触时,浮球液位开关17处于被关闭状态,第一水泵(图中未示出)停止送水。
86.从而实现了培养液的液位的自动监测和调节,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87.如图1所示,第一管道(图中未示出)包括:
88.与水源连接的首段管体;以及
89.与第一水泵(图中未示出)的进水口连接的末段管体;
90.其中,首段管体和末段管体之间,连接有对所传送液体消毒的消毒组件(图中未示出)和/或对所传送液体进行过滤的过滤组件18。
91.采用上述结构,可以提高培养用水的水质,干净的水质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
92.如图1所示,消毒组件(图中未示出)包括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
93.过滤组件18包括三级过滤器,三级过滤器的滤芯均为pp棉;
94.第一管道还包括中段管体,首段管体连接水源和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的进水口,中段管体连接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的出水口和三级过滤器的进水口,末段管体连接三级过滤器的出水口和培养罐10所带的第一进液口180;
95.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96.采用上述结构,培养用水先经过消毒、后经过过滤,才最终进到了培养罐10中,过滤可以去除水中的泥沙、微生物和原生动物,便于使得藻类更好地占据有利生态位。
97.如图1、图3所示,提升或降低液体温度组件包括:
98.第一储液箱19,其储存有水;
99.加热棒(图中未示出),用于对第一储液箱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100.制冷棒(图中未示出),用于对第一储液箱内的液体进行制冷;
101.第二水泵(图中未示出);
102.钛换热管110,其安装在培养罐10的内底部,钛换热管110的进液端和出液端都穿出培养罐10,钛换热管110的出液端插至第一储液箱19的内底部;
103.第三管道(图中未示出),其一端插至第一储液箱19的内底部、另一端与第二水泵(图中未示出)的进水口连接;以及
104.第四管道(图中未示出),其连接第二水泵(图中未示出)的出水口和钛换热管110的进水口;
105.加热棒(图中未示出)、制冷棒(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二水泵(图中未示出),均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106.当温度探头12检测到温度高于预设的合理范围时,制冷棒(图中未示出)进行制冷,使得第一储液箱19内的水温降低,第二水泵(图中未示出)将冷却过的水抽送到钛换热管110中,由于钛换热管110被培养液浸泡,因此可通过液体进行热量传递,使得培养液的温度降低,并最终恢复正常;
107.当温度探头12检测到温度低于预设的合理范围时,加热棒(图中未示出)进行加热,使得第一储液箱19内的水温升高,第二水泵(图中未示出)将加热过的水抽送到钛换热
管110中,使得培养液的温度升高,并最终恢复正常;
108.从而实现了培养液温度的自动监测和调节,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109.如图1所示,培养罐10设置有进气口(图中未示出)、第二进液口181;
110.提升或降低液体ph组件包括:
111.二氧化碳气瓶(图中未示出);
112.第一蠕动泵(图中未示出),第一蠕动泵(图中未示出)的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二氧化碳气瓶(图中未示出)的出气端、培养罐10所带的进气口;
113.第二储液箱(图中未示出),其储存有碳酸氢钠溶液;以及
114.第二蠕动泵(图中未示出),第二蠕动泵(图中未示出)的软管的一端插入至第二储液箱(图中未示出)的内底部、另一端连接培养罐10所带的第二进液口181;
115.第一蠕动泵(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蠕动泵(图中未示出),均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116.当ph探头13检测到ph值高于预设的合理范围时,第一蠕动泵(图中未示出)将二氧化碳气体送入培养罐10的培养液中,使得培养液的ph值重新恢复正常;
117.当ph探头13检测到ph值低于预设的合理范围时,第二蠕动泵(图中未示出)将第二储液箱(图中未示出)中的碳酸氢钠溶液推送到培养罐10的培养液中,使得培养液的ph值重新恢复正常;
118.从而实现了ph值的自动监测和调节,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119.优选的,
120.可以在培养罐10中添加气泡石,通过气泡石对二氧化碳进行分散。
121.可选的,培养罐10设置有第三进液口(图中未示出)、第四进液口(图中未示出);
122.提升营养盐浓度组件包括:
123.第三储液箱(图中未示出),其储存有硝酸盐溶液;
124.第三蠕动泵(图中未示出),第三蠕动泵(图中未示出)的软管的一端插入至第三储液箱(图中未示出)的内底部、另一端连接培养罐10所带的第三进液口(图中未示出);
125.第四储液箱(图中未示出),其储存有磷酸盐溶液;
126.第四蠕动泵(图中未示出),第四蠕动泵(图中未示出)的软管的一端插入至第四储液箱(图中未示出)的内底部、另一端连接培养罐10所带的第四进液口(图中未示出);
127.第三蠕动泵(图中未示出)和第四蠕动泵(图中未示出),均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128.当营养盐浓度计14检测到培养液的硝酸盐含量低于预设的合理范围时,第三蠕动泵(图中未示出)将第三储液箱(图中未示出)的硝酸盐溶液推送到培养罐10中,使得培养液的硝酸盐含量重新恢复正常;
129.当营养盐浓度计14检测到培养液的磷酸盐含量低于预设的合理范围时,第四蠕动泵(图中未示出)将第四储液箱(图中未示出)的磷酸盐溶液推送到培养罐10中,使得培养液的磷酸盐含量重新恢复正常;
130.从而实现了营养盐浓度的自动监测和调节,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131.可选的,培养罐10设置有出液口(图中未示出);
132.降低藻密度组件包括:
133.计量泵(图中未示出),其进液口与培养罐10所带的出液口(图中未示出)连接,计量泵(图中未示出)用于将培养罐10的培养液抽出;
134.计量泵(图中未示出)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135.其中,对于计量泵的种类,可选用蠕动泵或隔膜泵。
136.当浮游藻类的生长密度达到预期后,即可用计量泵(图中未示出)抽取一定体积的培养液,抽出培养液的同时也会将浮游藻类一并抽出,从而实现了自动收获浮游藻类的目的,无需人工观察及人工收获,自动化程度高。
137.如图1、图2所示,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还包括:
138.搅拌组件111,其包括电机112、扇叶113、连接轴114,电机112与培养罐10固定,连接轴114用于连接扇叶113的中部、电机112的电机轴,连接轴114穿入培养罐10并且扇叶113位于培养罐10的中下部;
139.电机112与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140.调节时或调节后,通过电机112带动连接轴114和扇叶113旋转,可以使新添加的物质更快地分散,培养罐10内的培养液混合得更加均匀。
141.如图1所示,培养罐10包括:
142.上盖115;
143.下筒体116,其与上盖115配合盖紧;以及
144.隔液筒117,其为透明筒并且位于下筒体116的内部,隔液筒117的敞口一端自上盖115的中部穿出并与上盖115固定;
145.培养环境监测组件11安装在上盖115上,光照组件安装在隔液筒117中。
146.采用上述结构,有利于简化培养罐10的结构及光照组件的安装。具体的,隔液筒117将光照组件和培养液隔离开,光照组件的光线可以透过隔液筒117照射培养液,使得浸泡在培养液中的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的,光照组件位于培养罐10的中部,则培养罐10的各侧位置都可以被照射到,也即在中间设置一组光照组件就可以实现较大范围的照射,与在多侧位置分别设置多组光照组件相比,本方案中的培养罐结构更为简单,光照组件也更容易安装。同时,隔液筒117的敞口一端,为安装和拆卸光照组件提供了操作空间。
147.优选的,下筒体116呈圆柱状,便于加工且内部的光照强度较为均匀。培养罐10整体可用玻璃、亚克力、pc、pvc、pp等耐海水腐蚀的材料制成。
148.其中,光源采用组合式光源,也即第一部分为全光谱灯/三基的t5灯管/三基的t8灯管/金卤灯,第二部分为波长450nm的灯珠和波长650nm的灯珠,设置第二部分光源的原因在于波长为450nm和650nm时,浮游藻类对叶绿素有最大吸收峰,可以促进光合作用。
149.进一步优选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还包括:与控制器电连接的触控屏(图中未示出),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在触控屏(图中未示出)上对光照组件的强度和时间进行编程,做到可以根据不同藻类和藻类所处的不同生长阶段,设置适宜的光照条件,使其快速生长和繁殖。
150.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还包括:培养环境监测组件,其安装在所述培养罐上并且包括均对所述培养罐内的培养液进行检测的温度探头、ph探头、营养盐浓度计、离子浓度计、藻密度探头;培养环境调节组件,其包括均对所述培养罐内的培养液进行调节的提升液位高度组件、提升或降低液体温度组件、提升或降低液体ph组件、提升营养盐浓度组件、降低藻密度组件;光照组件,其安装在所述培养罐上并且为所述培养罐内的浮游藻类提供生长所需光照;以及控制器,所述培养环境监测组件、所述培养环境调节组件以及所述光照组件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培养环境调节组件还受所述控制器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液位高度组件包括:浮球液位开关,其用于控制补水工作的启动和停止,所述浮球液位开关安装在所述培养罐的内部且与所述培养罐固定;第一水泵;第一管道,其连接水源及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以及第二管道;所述培养罐设置有第一进液口,所述第二管道连接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口,所述浮球液位开关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包括:与水源连接的首段管体;以及与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口连接的末段管体;其中,所述首段管体和所述末段管体之间,连接有对所传送液体消毒的消毒组件和/或对所传送液体进行过滤的过滤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组件包括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三级过滤器,所述三级过滤器的滤芯均为pp棉;所述第一管道还包括中段管体,所述首段管体连接水源和所述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的进水口,所述中段管体连接所述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的出水口和所述三级过滤器的进水口,所述末段管体连接所述三级过滤器的出水口和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第一进液口;所述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或降低液体温度组件包括:第一储液箱,其储存有水;加热棒,用于对所述第一储液箱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制冷棒,用于对所述第一储液箱内的液体进行制冷;
第二水泵;钛换热管,其安装在所述培养罐的内底部,所述钛换热管的进液端和出液端都穿出所述培养罐,所述钛换热管的出液端插至所述第一储液箱的内底部;第三管道,其一端插至所述第一储液箱的内底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口连接;以及第四管道,其连接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口和所述钛换热管的进水口;所述加热棒、所述制冷棒以及所述第二水泵,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罐设置有进气口、第二进液口;所述提升或降低液体ph组件包括:二氧化碳气瓶;第一蠕动泵,所述第一蠕动泵的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二氧化碳气瓶的出气端、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进气口;第二储液箱,其储存有碳酸氢钠溶液;以及第二蠕动泵,所述第二蠕动泵的软管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二储液箱的内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一蠕动泵和所述第二蠕动泵,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罐设置有第三进液口、第四进液口;所述提升营养盐浓度组件包括:第三储液箱,其储存有硝酸盐溶液;第三蠕动泵,所述第三蠕动泵的软管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三储液箱的内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第三进液口;第四储液箱,其储存有磷酸盐溶液;第四蠕动泵,所述第四蠕动泵的软管的一端插入至所述第四储液箱的内底部、另一端连接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第四进液口;所述第三蠕动泵和所述第四蠕动泵,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罐设置有出液口;所述降低藻密度组件包括:计量泵,其进液口与所述培养罐所带的所述出液口连接,所述计量泵用于将所述培养罐的培养液抽出;所述计量泵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还包括:搅拌组件,其包括电机、扇叶、连接轴,所述电机与所述培养罐固定,所述连接轴用于连接所述扇叶的中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所述连接轴穿入所述培养罐并且所述扇叶位于所述培养罐的中下部;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并受其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罐包括:上盖;下筒体,其与所述上盖配合盖紧;以及隔液筒,其为透明筒并且位于所述下筒体的内部,所述隔液筒的敞口一端自所述上盖的中部穿出并与所述上盖固定;所述培养环境监测组件安装在所述上盖上,所述光照组件安装在所述隔液筒中。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全自动的浮游藻类一级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罐;还包括:培养环境监测组件,其包括均对培养罐内的培养液进行检测的温度探头、pH探头、营养盐浓度计、离子浓度计、藻密度探头;培养环境调节组件,其包括均对培养罐内的培养液进行调节的提升液位高度组件、提升或降低液体温度组件、提升或降低液体pH组件、提升营养盐浓度组件、降低藻密度组件;光照组件,其为培养罐内的浮游藻类提供生长所需光照;以及控制器;实现了对浮游藻类核心理化参数的自动监控及调节,使微藻生长处于最佳状态,达到连续生产和收获的效果,大幅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

秦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精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0

技术公布日:

2022/12/6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3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94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组件   图中   藻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