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雅致,冠绝雄

古典雅致,冠绝雄
    始于宋代的仿古之风,发展至500余年后复古思想盛行的清乾隆朝时,更是无出其右、风靡一时。由于乾隆帝嗜古,故这一时期的竹雕仿古器如仿古竹鼎、竹尊、竹壶、竹卣等,在其影响下亦相继出现并盛行一时。这些古典雅致的仿古器,不仅是当时竹雕中冠绝雄的重要类别,而且还将华夏的竹雕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捕虾机电路图    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竹雕仿古器,通常可分为三类仿古形式:第一类是仿形器,为竹雕仿古器的大宗。此类综合运用了浮雕、透雕和拼嵌等多种雕刻技法,不以毕肖古器为能事地通过模拟古器而成。其或大或小的器型,古今并用,变换丰富的纹饰,充分体现了那时“仿古而不拟古”的创新精神。第二类是仿原器。不过因为其形式需忠于原形,故构思、造型变化不大,且略显呆板。第三类是仿纹饰器,即竹雕以时下的器型为蓝本,同时添加如饕餮纹、夔纹等古代的纹饰,亦显古朴典雅。甚至有的仿形器为令其造型、装饰之美融为一体,还不遗余力地变化着借鉴的青铜器纹样,把其改为适合自身材质雕刻的纹饰。
    不仅如此,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采用竹黄工艺制作的文竹器,还在清代的竹雕仿古器中十分流行,尤其是国力强盛、皇帝摹古的乾隆朝。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作一一赘述。
    清代制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图1)
    高15厘米,口径13.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firmicutes
    圆形,双耳,三足。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一圈,刻于竹雕鼎的腹外。有紫檀木制的鼎盖和荷叶底座。蜜蜡雕成的盖钮,兽面纹和蕉叶纹刻于其上。此仿青铜彝器的陈设器,是竹雕仿古器中的一大品类。在清乾隆时期,由于宫廷通过搜集、整理其珍藏的青铜器,而编辑了谱录类图书《西清四鉴》等,使得当时的拟古之风十分盛行。故仿青铜器的竹雕,马上在清宫造办处创制,并多见在文竹器上。而此类仿原器的仿古器,由于需要细节毕肖地忠于原形,故总体效果不是那么逼真,青铜器的庄严意味已丝毫不见。但是通过艺匠们的努力,通过在器物上杂糅各个时代的典型器型及纹饰之办法,此竹雕鼎看起来也惟妙惟肖。
    此仿古竹雕鼎的造型,来自于稍加变异的先秦铜鼎。其线条纤柔圆润,造型新颖独特。从造型、纹饰到盖、钮、托的复杂组合,尽管此竹鼎的宫廷气息较为浓重,但清代的审美趣味却清晰可见。
    清中期制竹雕饕餮纹活环提梁执壶(图2)
雨刷片
    通高22.9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4.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清宫旧藏执壶,是用竹根雕成。双层唇口,束颈,阔腹,圈足。圆盖为拱形,其上的钮为火焰式。圆盖可以开启拿下,通体没有粘接痕迹。壶体前有凤首流,后有卷云式执柄。束颈阳刻两道弦纹,壶身弦纹下隐起饕餮纹。提梁由肩部的活环套连梁柄,梁柄雕成夔龙状。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恶兽,贪财、贪食者叫做“饕”。此壶造型及纹饰仿自商周青铜器,采用了浮雕、浅刻技法,形态古雅,雕工精湛,竹筋自然,是清中期仿古竹雕中的尚品。
    清中期制竹雕竹龙纹尊(图3)
    通高17.3厘米,口径最宽17.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竹根制成的扁圆体尊,四面出戟。口、足之处光素简洁。腹部饰两组纹饰:上一组为回纹地上饰变形夔龙纹,下一组为回纹地上饰饕餮纹。尊原为青铜礼器的共名,或作专名。此仿纹饰器竹雕仿古器,仿的是青铜商周尊造型。其器型规整,纹饰端庄,是清代大量仿
古铜器的竹雕制品中较为突出的一件。
    清中期制竹雕海棠式镂空香盒(图4)
    通高8.2厘米,最大口径10.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手动调速永磁耦合器
仿洞石涂料    四出海棠式香盒,略呈椭圆形,以竹根雕制而成。其分为盖、身两部分。有两层隆起的器盖,作为装饰的主要集中处;一周阳文覆莲瓣纹皆刻于每层之上,并往下镂雕缠枝花纹。有如盘状、较浅的器身,折沿,敛腹,平底。回纹阴刻在口边,其余部分均作光素处理,且以凸凹棱线为饰。除此之外,竹雕香盒还配有四兽蹄形足,并有如意云纹阳刻在足根。
    此竹雕仿古器,仿的是唐宋时期的莲花式熏香炉器型。此类熏香炉上的炉盖一般有莲花装饰,下面通常多足。其多取金属、陶瓷、石料等材质制作,以便出香方便。但是像此种以竹根雕刻的仿古器香盒,其作用为存置树脂香料和香饼、香丸之类的东西,也只是为透发香气而将其镂空,并不具备燃香的功能。此书房案头的仿古器,小巧玲珑,情趣盎然,不失为清代竹雕香具中一件珍品。
    清乾隆年制竹雕回纹活环提梁卣(图5)
    通高32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6.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莲瓣形口沿之卣,带圆盖,盖上有两道弦纹饰并附花蕾式钮。束颈,鼓腹,矮圈足。分別连雕绞绳纹和活环各一的两耳,置于口内沿处;另外一龙首璜形提梁,连在两活环之间。活环双耳和四周纹饰,雕于颈部。其中有回纹雕于颈部的上两周,回纹中还雕有四字篆书“汉武侯卣”的款识;变体几何纹则雕于颈部的下两周。
    见于商周青铜器中的卣,是古时一种专门的盛酒器。其流传下来时本身并无名称,但由于古籍《诗经》、《尚书》等有记载,称其为“秬鬯(chàng,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的古代祭祀用酒)一卣”,故其有“卣”之称谓。除了常见的圆形、椭圆形和方形等器型之外,“卣”还有着极其丰富的形制,如筒形、鸟兽形“卣”等。此竹雕器形制仿商周青铜卣,造型规整,工艺精湛。特别是其莲瓣口沿、活环、璜形提梁等部位,更是刀法精练,浑然天成,极富乾隆时期的典型造器风格。
消毒干衣机
    清中期制竹雕兽面纹扁壶(图6)
    通高13.9厘米,口径4.3×2.9厘米,足径4.1×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长方形口、扁体,以竹根圆雕手法制成壶。壶上带盖,盖上有一莲瓣状钮。束颈,鼓腹,长方形足,平底。有两道弦纹饰在腹部,另有回纹作地凸雕在腹部之间,其上以双线浮雕兽面纹。纹饰相同的两面壶身,有双云耳镂雕在肩部两侧。
    壶原是盛酒器,也可用来盛水。随着时代的变迁,壶的形制也在不断变化,但其大多为圆形。此壶仿自战国早中期的青铜器造型,造型精巧,纹饰古朴,为清中期仿古竹雕中的杰作。
    清中期制竹雕云雷纹三足小鼎(图7)
    通高12.7厘米,口径12.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圆鼎式,形体较小。口微敛,双立耳,直腹,近平底,三足。双立耳作云头式,各饰变体莲花一朵。器外口沿饰弦纹两匝,器身饰云雷纹,底面光素。三足作三趾兽足式,并饰以各式如意头纹。鼎盖作子母口,盖顶心镂空,雕两螭相戏,环顶心镂雕小兽三只,既富装饰效果又便于启盖。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3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923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竹雕   纹饰   造型   青铜器   饕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