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开展漏损控制,推进供水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 ...

科学开展漏损控制,推进供⽔基础设施⾼质量发展——《关于加强公共供⽔管茶叶中的提取
⽹漏损控制的通知》解读
供⽔管⽹漏损是世界各国普遍⾯临的难题。漏损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易引发地⾯沉陷等次⽣灾害,严重威胁供⽔安全与公共安全。开展漏损控制是提⾼⽤⽔效率,保障供⽔安全的重要举措。近五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布了《城镇供⽔管⽹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城镇供⽔管⽹分区计量管理⼯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多项⽂件指导和推进漏损控制⼯作。为进⼀步加强公共供⽔管⽹漏损控制,提⾼⽔资源利⽤效率,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公共供⽔管⽹漏损控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笔者尝试着对《通知》的内容进⾏解读。
01
《通知》彰显了实施漏损控制是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践⾏“双碳⽬标”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四个五年规划和⼆〇三五年远景⽬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城镇⽼旧⼩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建设韧性城市”。供⽔管⽹是城市的重要⽣命线,是保障城市正常运⾏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由于管线⽼化等原因,爆管和漏损事故频发,管⽹安全输配和抵抗突发事故
的能⼒降低。《通知》提出“实施供⽔管⽹改造⼯程”,将有⼒提⾼供⽔系统应对结构性和⾮结构性变化的影响,提⾼供⽔系统的弹性和安全性,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我国城镇供⽔普遍采⽤集中供⽔模式,即由⽔⼚直接向城镇⽤户供⽔,城镇⽤⽔的供需⽭盾主要由清⽔池和⼆次供⽔⽔箱缓冲。近年来,随着⼆次供⽔改造的推进,有些地⽅取消了部分⼆次供⽔⽔箱,严重影响城镇供⽔系统的抗冲击负荷能⼒。⽇本的经验显⽰,通过在⽔⼚和⽤户间设置配⽔池(service reservoir),可有效提升供⽔系统的韧性和安全保障能⼒。此外,过⾼的供⽔压⼒导致电耗和漏⽔量同步增加,减少漏⽔量不仅可以降低⽔耗,也将降低电耗。因此,《通知》提出“统筹布局供⽔管⽹区域集中调蓄加压设施”,不仅对漏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供⽔系统韧性、促进供⽔⾏业践⾏“双碳⽬标”也具有重要意义。金属全自动喷涂生产线
02
《通知》充分吸纳了我国近些年在漏损控制领域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水管堵头我国各级政府和供⽔企业⾼度重视漏损控制⼯作,随着《标准》《指南》的相继推出,我国漏损控制⼯作进⼊了快车道,⾛出了⼀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供⽔漏损控制之路,多个城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漏损控制实践。在整体控漏⽅⾯,绍兴市通过开展管⽹普查、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分区计量管理体系建设和提升智能化管控⽔平等举措,漏损率从2001年的20%降⾄⽬前的5%以下,达到国际先进⽔平;
郑州市持续推进对⽼旧管⽹更新改造、管⽹计量分区建设、供⽔管⽹智能化改造等举措,近五年完成了112公⾥的⽼旧管⽹更新及改造,基本完成了7个⼀级计量分区、25个⼆级计量分区、1882个独⽴计量区(DMA)的建设,通过安装物联⽹传感设备对供⽔全流程进⾏了智能化建设。经过多措并
举,2021年年底漏损率达到7.48%。在居住社区共有供⽔管⽹管理⽅⾯,常州通⽤⾃来⽔公司运⾏管理了587个⼆次供⽔系统,涉及525个⼩区。近年来,通过构建4个⼀级分区,18个⼆级分区以及300个DMA,逐步完善了分区计量管理体系,并结合压⼒调控、智能探漏等措施,漏损率从2011年的23.63%降⾄9.23%,探索出了⼀套⽔司接管⼆次供⽔下的漏损管理道路。在合同节⽔⽅⾯,2016年,绍兴⽔务与湖州⽔务开展合同节⽔合作,湖州⽔务负责硬件设施、软件平台建设,绍兴⽔务提供检漏测漏服务,双⽅共享漏损控制收益。五年来,湖州市漏损率从20%降⾄5%以下,探索出了⼀条节⽔效益分享型的合同节⽔道路。在DMA管理⽅⾯,欧美国家的DMA管理主要通过分析最⼩夜间流量判断新增漏失。近年来,借助物联⽹⽔表的快速普及,我国有些城市在传统DMA最⼩夜间流量分析基础上,逐步建⽴起了⼩时级的DMA⽔平衡分析⽅法,将DMA管理的时间粒度从天推向⼩时,实现了漏损的更精细化管理。
03
《通知》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和尽⼒⽽为的推进漏损控制基本思路
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漏损控制⽬标是顺利推进漏损控制⼯作的基础。《通知》指出,到2025年,城市公共供⽔管⽹漏损率达到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确定的⼀级评定标准的地区,进⼀步降低漏损率;未达到⼀级评定标准的地区,控制到⼀级评定标准以内;全国城市公共供⽔管⽹漏损率⼒争控制在9%以内。《通知》设定的2025年全国和各地的漏损率⽬标,体现了因地制宜和尽⼒⽽为的基本思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候、管⽹条件、供⽔管理⽔平等差异较⼤。在设定漏损率⽬标时,《通知》没有对所有城市设定同⼀个⽬标,⽽是对不同城市设定了不同的⽬标。对于漏损控制⽔平较⾼的城市,⿎励进⼀步降低漏损率;对于漏损控制⽔平较低的城市,⿎励采取多种措施,达到⼀级评定标准,即漏损率10%以下。随着管线服役时间增加,出现漏损的风险越来越⾼,同时随着漏损控制⼯作的不断推进,发现泄漏点的难度越来越⼤,可以说我国漏损控制⼯作逐步进⼊了深⽔区。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借鉴国外经验,设定2025年达到9%的⽬标是科学合理的。
信道数
04楼板伸缩缝
《通知》明确了构建系统性管控体系是漏损控制取得成效的保障
漏损控制是⼀项系统⼯程,从国内外漏损控制的先进经验来看,⽆⼀不是采⽤了多管齐下的系统控漏策略,单项控漏措施⽆法⽀撑可持续的漏损控制⼯作。因此,建⽴真实漏失与计量损失协同、区域控漏与精准定位结合、技术降漏与管理降漏统筹的系统性控漏体系是实现可持续控漏的必然选择。《通
知》部署了五项⼯作任务,分别是从技术控漏⾓度实施供⽔管⽹改造⼯程、推动供⽔管⽹分区计量⼯程、推进供⽔管⽹压⼒调控⼯程、开展供⽔管⽹智能化建设⼯程,从管理控漏⾓度完善供⽔管⽹管理制度。这五项任务中,管⽹改造⼯程是基础,分区计量和压⼒调控是⼿段,智慧化建设是⽅向,管理制度是各项技术发挥实效的保障。绍兴、郑州等城市的控漏经验显⽰,在采取系统性管控措施的基础上,可在不同漏损率阶段侧重采⽤不同措施。如,在20%以上的漏损率区间,管⽹改造、计量体系建设、计量器具更新的贡献更为突出;在10%-20%的漏损率区间,分区计量、压⼒调控的贡献更为突出;在10%以下的低漏损率区间,智能化改造和精细管控的贡献更为突出。因此《通知》指出,各地可根据当地管⽹漏损的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科学规划任务项⽬,合理安排建设时序。250ppm
05
《通知》强调了改⾰创新是构建漏损控制长效机制的重要推动⼒
长期以来,漏损控制⼯作的实施主体主要为供⽔企业,受激励机制不明等因素所限,尚未形成漏损控制长效机制,是制约我国漏损控制⽔平持续提升的难题。为破解该难题,《通知》提出了多项改⾰创新举措。如,在强化责任落实⽅⾯,《通知》要求“改⾰经营模式,实施⽔⼚⽣产和管⽹营销两个环节的⽔量分开核算”。⽬前我国绝⼤多数供⽔企业没有将⽔⼚⽣产和管⽹营销两个环节的⽔量分开核算,该项政策的落地,将推动⽔⼚⽣产和管⽹营销“亲兄弟明算账”,强化漏损的精细化管理;在推进激励
机制建设⽅⾯,《通知》要求建⽴健全充分反映供⽔成本、激励提升供⽔⽔质、促进节约⽤⽔的城镇供⽔价格形成机制,结合《城镇供⽔价格管理办法》《城镇供⽔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的推出,进⼀步明确了开展供⽔成本核定及供⽔企业成本监审时,管⽹漏损率原则上按照⼀级评定标准计算,管⽹漏损率⼤于⼀级评定标准的,超出部分不得计⼊成本,该项政策的落地将利⽤⽔价撬动开展漏损控制的积极性。同时,《通知》“⿎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将居住社区共有供⽔管⽹设施依法委托供⽔企业实⾏专业化统⼀管理”,该项措施的推出,有望推动更多的供⽔企业接管⼆次供⽔,这对于推进专业化漏损控制和保障末梢⽔质安全都具有重⼤意义,也体现了我国政府“以⼈为本”的执政理念。
06
《通知》有望推动我国更多城市达到漏损控制国际先进⽔平
⼀般认为,⽇本(3%)和新加坡(5%)的漏损率代表了漏损控制的国际先进⽔平。近些年来,经过供⽔同仁的共同努⼒,通过借鉴消化再创新,我国逐步建⽴了适合我国管⽹特⾊的漏损管控技术与管理体系。绍兴等地漏损率稳定保持在5%以下,达到了国际先进的⽔平。《通知》中各项政策的落地,特别是中央预算内投资⽀持开展公共供⽔管⽹漏损治理试点政策的落地,有望激发各类资本向漏损控制领域的流动,进⼀步促进漏损控制领域的科技创新和重⼤项⽬落地,同时政策的相关宣传⼯作,也将进⼀步提⾼我国居民的节⽔意识和节⽔⾃觉。可以预见,通过试点⼯作,⾄2025年,我国将有更多
城市达到国际领先的漏损控制⽔平,全国的漏损控制⽔平将实现整体提升,达到城市公共供⽔管⽹漏损率⼩于9%的⽬标。
总之,在全国奋⼒践⾏⽣态⽂明理念、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通知》的发布将进⼀步推动“城市更新⾏动”在供⽔领域的落地与实践,进⼀步激发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漏损控制⼯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我国漏损控制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建⽴漏损控制长效机制,促进供⽔领域实现降漏减碳协同。
作者系清华⼤学环境学院教授、党委书记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28: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883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漏损   控制   建设   通知   管理   推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