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橡胶手套的渗漏与手卫生的相关性

医用橡胶手套渗漏与手卫生的相关性
程飞;韩传平
钢钙板【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34)001
【总页数】6页(P75-80)
【关键词】医用手套;医院感染;手套渗漏;手套穿孔;洗手依从性
【作 者】程飞;韩传平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泰安,271000;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泰安,271000藤球制作
【正文语种】中 文
毛发收集器【中图分类】R608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有效预防控制感染的最简单、最经济的措施是手卫生,它能为医疗安全与服务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对手卫生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但作者发现医务人员对洗手的指证掌握不够,尤其戴手套操作完毕摘手套后几乎不洗手,不管戴手套实施的无菌操作还是污染操作,摘手套后医务人员目前普遍存在的误区,认为戴上无菌手套,手就不被污染,操作完毕摘掉手套后就视为手仍是干净的,所以摘手套后认为不用洗手。事实上,手套的渗透性和手上常驻菌的移位已造成了手皮肤菌尘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果操作完毕摘手套后不洗手或不彻底洗手,仍然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的重要途径和原因,为此作者就医用橡胶手套的渗漏与洗手依从性进行如下综述。
1 手卫生的研究
正确的洗手是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对此引起全球的重视。1985年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洗手与医院环境控制指南》,1995年APIC(美国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协会)发布了《医疗机构洗手与手消毒指南》,2002年10月CDC又发布了《医疗机构手部卫生指南》。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对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作了相关的介绍,已引起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视,洗手的依从性不断提高。
我国手卫生规范的洗手指征为:l)接触病人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2)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3)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4)脱手套后。目前以上指征均引起重视,唯独摘手套后洗手被忽略部分是因为操作时要带手套,认为不必洗手,65%的人认为戴手套就可避免手污染,而不重视洗手;45%的人不承认手卫生与临床结果有直接相关性[1]。
1.1 手卫生与医院感染 国外学者在一项对日内瓦医务人员大样本的调查分析中,通过手卫生干预,洗手依从性从1994年的48%提高到1997年的66%并且含醇擦手剂的使用率显著提高。总体医院感染率由1994年的16.9%降至1998年9.9%。
医院感染病例多数为接触性传染,并且经手传播途径的医院感染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2]。根据标准预防的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无论其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性的皮肤与黏膜,均需进行隔离[1]。
1.2 微生物学研究 根据细菌寄生深度的不同,通常将皮肤上的细菌分为皮肤暂住菌(transi
ent skin flora)和皮肤常驻菌(resident skin flora)两类。暂住菌,处于皮肤表面或角质下表皮细胞上,无法在皮肤上繁殖,主要是皮肤接触的一些污染物且滞留于皮肤表层,种类差异较大,可出现高致病性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皮肤结合并不紧密,可用机械方法清洗或化学消毒及消除,当直接接触患者或者污染物时,双手成为交叉感染的媒介,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采集重构常驻菌又称固有性细菌,或皮肤定植的正常菌,常寄居在皮肤毛囊和皮脂腺开口处,它们藏身于皮肤缝隙深处,并在其繁殖。常驻菌很难被机械的方式清除,用肥皂和水洗手,皮肤细菌的减少每分钟只有50%。常驻菌的种类及数量经常保持恒定状态,致病潜力低,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等。1990年Boyce J.M.等人报道心脏手术后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暴发,证实是由一位外科医生的手携带引起的。调查表明,医务人员中10%-78%的手被金黄葡萄球菌污染。研究发现,在ICU67%的医务人员手上定植有真菌,最常见的是念珠菌属和红酵母属,呼吸科医生手中也发现较高的定植率[3]。
医院感染致病菌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至患者,通常包括五个重要的步骤[4]。第一步:微生物附着于患者的皮肤或者病员服、床单以及患者其他周围环境。第二步:微生物由病原体
到达医务人员的手。第三步:微生物至少在医务人员的手上至少存活数分钟。第四步:由于忽略手卫生或手卫生不到位,手部微生物一直存在。第五步:受污染的医务人员的手又直接接触另一名患者,或是接触患者需要接触到的周围物品或相关医疗用品。
2 医用橡胶手套的研究
2.1 医务人员目前操作时戴橡胶手套的现状 我国目前使用的部分教科书在动、静脉采血法和静脉留置输液法的操作步骤中规定了戴手套[5]。谌安君对一所综合型三级甲等教学医院18个科室320名护士进行临床护理操作戴手套情况问卷调查显示:护士在晨晚间护理时戴手套率高达89.1%,而注射时最低,仅为1.9%。通过调查得出,护士戴着手套进行所有的操作,直到操作完毕摘手套,并且摘手套后基本上不洗手,因此护士在操作时只注重了单向的对自身的保护,忽视了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双向保护和交叉感染。
2.2 橡胶手套渗漏性的研究 1987年CDC(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颁布对血液性疾病普遍预防的措施,包括通过戴手套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无菌橡胶手套使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手术人员和患者之间病原体的交叉感染,比如 HIV或细菌[6]。
2.3 国际规定橡胶手套合格标准 根据ASTM(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规定的AQL(合格质量水平),外科手套的渗漏率低于2.5%,检查手套的渗漏率低于4%[7],审查为ASTM的测试。
2.4 橡胶手套的材质研究 LotharW.认为橡胶手套的渗漏性进一步分类为材质本身缺陷造成的渗漏和外界机械作用(如外科手术、仪器等)导致的穿孔。分析得出,手术中机械压力导致的穿孔高于材质本身造成的渗漏性。通过大量研究得出因材质缺陷而导致的橡胶手套的渗漏性为0.2%-3.27%。当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施加于橡胶的材质时,橡胶本身的脆弱性就会显现出来[8]。由于各种病毒分子的大小结构,如果乳胶手套的材质孔隙大于这些分子结构,就会穿透手套,菌尘污染到医务人员的皮肤上。如果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后摘手套双手未洁净或消毒,就会继续污染诊疗环境和致其他病人交叉感染[9]。
2.5 检测橡胶手套渗漏性试验 国外对手套渗漏性检测的相关测试为充气试验和水泄露试验。充气测试为把橡胶手套充气后密封手套的袖口,然后把手套放进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溢出,如果有气泡溢出,就意味着在气泡出现的部位存在渗漏[10,11]。水泄露试验,根据EN455-1,将1升水倒入手套中,2分钟后观察,在渗漏的部位做好标记[12]。
2.6 国外橡胶手套渗漏性的现状研究 国外相关调查表明日常工作时的洗手率(实际洗手次数/标准洗手次数)一般波动在17% ~75%[13]。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健康科学中心对221名医务工作者进行单盲观察,研究显示洗手率为41%[14]。关于手套渗漏导致医生和操作人员发生感染的情况已有大量报道[15,16]。Pinholes曾经报道,橡胶手套的渗漏率为1.7%-9%。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
2.7 国内橡胶手套渗漏性的现状研究 陈杰等回顾性调查了武汉大学医学院同仁医院医护人员两年的洗手质量,发现医生与护士洗手质量相差较大,医生洗手合格率为68.8%,护士为89.61%,差异有显著意义。尹相毅调查医生卫生洗手合格率为5.63%,护士卫生洗手合格率为71.8%,卫生员洗手合格率为3.52%。外科组卫生洗手的清洁程度比内科组高,洗手的合格率也较内科组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
李小燕在调查中发现,医务人员工作年限3~5年和>5年两组之间戴手套前后手卫生执行率看,3~5年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75.0%,>5年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手套工作的医务人员多数为检验人员,占总数的76.7%,工作<3年和>5年人员戴手套接触患者前后的手卫生执行率只有16.7%和15.
7%。多数医务人员是在进行抽血或吸痰等污染较强的操作,护理人员多数为吸痰时戴手套,虽然在更换患者时更换手套,但其间不做任何手部卫生清洁;调查发现检验人员在手卫生方面的意识更薄弱。刘治清在调查中发现,口腔医务人员普遍误认为可以用戴手套来代替洗手,即使是洗手,也仅仅留于形式,因此戴手套时的洗手合格率低于不戴手套时的合格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戴手套代替洗手的现象在口腔临床比较普遍,但仅仅起到单向保护的作用,却容易把病原体交叉传播给其他患者,并且还可能污染公共场所的环境,形成医院感染的隐患。
>组件回收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2:43: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821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手套   洗手   皮肤   感染   渗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