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归类于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包括一大类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的RNA病毒,分为肿瘤病毒亚科、泡沫病毒亚科和慢病毒亚科,每一亚科又有若干个属(表33-1)。肿瘤病毒亚科(oncovirinae)大多引起禽类、猫、鼠、猴等动物肿瘤,与人类疾病相关者有人类嗜T细胞病毒(humanT-celllymphotropicvirus,HTLV);泡沫病毒亚科(spumavirinae)的致病作用尚不清楚;慢病毒亚科(lentivirinae)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则是艾滋病的病原体,正受到人类的广泛关注。三个亚科病毒的生物演化和亲缘关系见图33-1。
甲胺基苯丙酮
第一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病原体。AIDS首次报道于1981年,1984年证实其病原为HIV。因病毒最初分离于淋巴腺综合征的同性恋患者血清,曾称之为淋巴腺病相关病毒(lymphadenopathy-associatedvirus,LAV),此后分别又有人类嗜T细
胞病毒Ⅲ型(HTLV-Ⅲ)、AIDS相关病毒
(AIDS-relatedvirus,ARV)之称。1986年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axonomyofViruses,ICTV)建议,将LAV、HTLV-Ⅲ和ARV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俗称艾滋病病毒。HIV分HIV-1型和HIV-2型,前者引起全球AIDS流行,后者主要分离自西部非洲的艾滋病患者。HIV感染的范围在逐步扩大,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AIDS以来,感染人数逐年快速增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成熟的病毒直径100~120nm、20面体对称结构、球形,电镜下可见一致密圆锥状核心,内有病毒RNA分子和酶,后者包括逆转录酶、整合酶(integrase)和蛋白酶(protease)。HIV的最外层为脂蛋白包膜,膜上有表面蛋白(gp120)和相嵌蛋白(gp41)两种糖蛋白,gp120为刺突,gp41为跨膜蛋白。包膜内面为P17构成的基质蛋白(matrix),其内为衣壳蛋白(P24)包裹的RNA。。
HIV基因组由两个拷贝的正链单股RNA组成,在其5’端可通过氢键结合构成二聚体。HIV的基因组成较其他逆转录病毒复杂,全长约9.7kb,含有gag、pol、env三个结构基因,以及tat、rev、nef、vif、vpr、vpu等调控基因(图33-3)。在基因组的5’端和3’端各含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terminalrepeat,LTR),HIV的LTR含顺式调控序列,控制着前病毒基因的表达。在LTR区有启动子、增强子及负调控区。核酸杂交显示,HIV-1与HIV-2的核苷酸序列,仅40%相同。
1.结构基因
(1)gag基因:是编码病毒衣壳、基质等结构蛋白的基因。其表达产物初为55kD的前体蛋白(p55),后在HIV蛋白酶作用下进一步裂解为p24、p17和p15。P24组成包裹在HIV核酸外的衣壳蛋白(capsid,CA),其特异性较强,除HIV-1和HIV-2之间存在轻度交叉反应外,与其他逆转录病毒无交叉抗原成分;p17构成包膜内的基质蛋白;p15则可进一步裂解为与RNA结合的蛋白(p9和p7)。
(2)pol基因:编码HIV复制所需的酶类,诸如逆转录酶(p66/p51)、整合酶(p32)和蛋白酶。Pol基因有万分之一的突变率,对抗叠氮胸苷(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核苷类似物)的
HIV突变株的形成,即与pol上HIV逆转录酶基因
的突变相关。
(3)env基因:编码env蛋白,分子量为88kD。糖基化后形成包膜刺突糖蛋白前体,因分子量增至160kD,故称gp160。Gp160再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裂解
为gp120和gp41,分别构成包膜表面的糖蛋白(刺突)和跨膜蛋白。Gp120是病毒与易感细胞结合的物质基础,借此,HIV可与靶细胞的CD4膜分子结合而感染细胞。Gp120与CD4结合后则导致其构象改变而与gp41分离,使gp41插入受染细胞膜,介导病毒包膜与靶细胞膜的融合和病毒核酸的穿入。
2.LTR 系HIV基因组两端分别具有的一段相同的核苷酸序列,由增强子、启动子、TATA序列和负调控区等组成,控制HIV基因组的转录。
3.调节基因
新型混凝土搅拌机(1)tat基因:编码TAT蛋白,其与LTR上的反应成分结合后,启动和促进HIV基因组转录mRNA。Tat基因由两个外显子构成。
(2)rev基因:编码REV蛋白,即病毒体蛋白表达调节因子(regulatorofexpressionofvirionprotein)。Rev蛋白是重要的调节HIV基因复制的反式激活因子,其可正向调节病毒体蛋白,促进HIV基因表达由最初调节蛋白mRNA的转录,转向转录结构蛋白mRNA。此外,rev蛋白尚有转运结构蛋白mRNA进入宿主细胞质的作用。因此,缺乏rev基因的HIV则不能表达晚期蛋白。
低温导电银胶
(3)nef基因:编码NEF蛋白,一种负性调节因子(negativeregulationfactor),分子量为27kD,对HIV的结构蛋白和调节蛋
白的表达均有下调作用。NEF蛋白还可与宿主的细胞膜结合。
(4)vif基因:编码一种分子量为23kD的蛋白质,称之VIF蛋白。有研
究表明,尽管缺乏vif基因的HIV仍可正常复制和形成病毒颗粒,但其感染性远低于有此基因的HIV,据此VIF蛋白又有病毒体感染性因子(virioninfectivefactor,vif)之称。
(5)vpu基因:为HIV-1特有基因,其表达产物是一种由81个氨基酸组
成的蛋白质,称为病毒U蛋白(viralproteinU,vpu),可存在于细胞膜上。Vpu 基因虽非病毒复制所必需,但若缺乏此基因,可能会影响感染性病毒颗粒的装配和从宿主细胞膜的出芽释放。此基因的功能仍待进一步研究。
得到训练(6)vpr基因:编码病毒蛋白r(viralproteinr,vpr),此种病毒蛋白由96个氨基酸组成,具有逆转录激活因子作用,可促进HIV在易感细胞内的增殖和增强细胞病变作用。此外,VPR蛋白尚可作用于LTR,上调受其控制的病毒复制。
(二)HIV复制与培养特性
HIV首先借助其包膜糖蛋白刺突gp120,与易感细胞表面的CD4结合并进一步介导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核衣壳进入细胞,于胞浆内脱壳释放出RNA。在病毒逆转录酶、病毒体相关的DNA多聚酶的作用下,病毒RNA先反转录成cDNA (负链DNA),构成RNA-DNA中间体。中间体中的RNA再经RNA酶H水解,而以剩下的负链DNA拷贝成双股DNA(前病毒DNA)。逆转录过程导致线性DNA分子进入胞核并在病毒插入酶的催化下插入宿主DNA,成为细胞染体的一部分。宿主染体上的病毒基因,称作前病毒(provirus),与受染细胞基因组一道复制。
当前病毒活化而自身转录时,LTR起着启动和增强其转录的作用。在宿主RNA聚合酶的作用下,病毒的DNA转录为RNA并分别经拼接、加帽或加尾形成HIV 的mRNA或子代病毒RNA。mRNA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翻译蛋白质,经进一步酶解、修饰等形成病毒结构蛋白或调节蛋白;子代RNA则与病毒结构蛋白装配成核衣壳,
在从宿主细胞释出时获得包膜,成为具有传染性的子代病毒(图33-4)。
HIV仅感染具有表面分子CD4的T细胞、巨噬细胞,因此实验室常用新鲜正常人或患者自身T细胞培养病毒,H9、CEM等T细胞株也可用于HIV的培养。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蚀刻标牌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输血或血制品的应用、以及母-婴垂直传播等途径导致AIDS。HIV主要有HIV1、HIV2两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流行的是HIV1,HIV2只在西非区域性流行。临床上,AIDS以机会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症状为特点,是一种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致死性传染病。为了早期发现感染者和控制AIDS流行,有必要对AIDS高危人和临床上
不明原因感染、皮肤肿瘤患者及时定期检查。HIV抗体的存在表明有HIV感染,而检出HIV则是病毒存在的确凿证据。
(一)致病机制
溜逸1.损伤CD4+细胞HIV感染和损伤细胞的先决条件是被感染细胞与病毒的亲嗜性。CD4分子系HIV的主要受体,当病毒与细胞接触时,病毒包膜的表面糖蛋白gp120即与细胞表面的CD4分子V1区结合,致使与其紧密相连的包膜跨膜蛋白gp41发生构变,其疏水端深入靶细胞膜内,促进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和核衣壳的侵入。基因敲除研究表明,CCR5和CXCR4为HIV的辅助受体,分别有助于HIV对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感染。已发现,无症状的AIDS患者其CD4+细胞仅少数显示HIV复制,这可能与细胞表面无辅助受体有关。
(1)T细胞损伤:HIV感染CD4+T细胞后,在其中以较快的速度增殖,导致此类细胞的病变和死亡,使CD4+的T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降低,从而造成以CD4+细胞为中心的免疫功能全面障碍。由于CD4+T细胞数量的减少,CD8+T细胞比例则相对增高,出现CD4+/CD8+倒置。CD4+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B细胞、CTL以及NK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CD4+细胞的异常必然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
(2)其他细胞损伤:CD4分子也存在于其他细胞表面,如单核-巨噬细胞、小神经胶质细胞、郎格罕细胞和其他骨髓分化细胞等,这些细胞也是HIV的敏感细胞。HIV包膜的氨基酸序列测定已表明,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可被该病毒感染。
(3)细胞损伤机制:HIV感染CD4+细胞是AIDS患者免疫缺陷的前奏。HIV 导致CD4+靶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为:①病毒的出芽释放和其包膜糖蛋白插入细胞膜,都有可能导致宿主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②宿主细胞可通过膜上的病毒gp120与细胞自身表达的CD分子结合,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③大量病毒增殖产生的未整合的cDNA,干扰宿主细胞代;而当HIV核酸以整合于宿主染体的形式潜伏时,受染细胞虽未遭破坏,但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功能均发生障碍。
④机体对病毒感染的细胞产生特异性的CTL细胞毒性或ADCC效应。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还可波及邻近未被感染的CD4阳性细胞,导致CD4阳性细胞大量减少。⑤gp120与Ⅱ类MHC分子有交叉成分,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的抗gp120可介导自身免疫性损伤,破坏表达Ⅱ类MHC分子的CD4阳性细胞。⑥病毒与易感细胞结合后,直接诱导细胞凋亡,特异性识别HIV抗原肽的CTL也可启动靶细胞凋亡过程。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7:27: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81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病毒   细胞   蛋白   基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