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酶分类

熔铜炉1 微生物酶的分类、作用机理及来源
1.1淀粉酶。
淀粉酶是能够分解淀粉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α-淀粉酶、β-淀粉酶、糖化酶和异淀粉酶。
α-淀粉酶又称淀粉14-糊精酶,能够切开淀粉链内部的α-14-糖苷键,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含有6个葡萄糖单位的寡糖和带有支链的寡糖。生产此酶的微生物主要有枯草杆菌、黑曲霉、米曲霉和根霉。
β-淀粉酶又称淀粉14-麦芽糖苷酶,能够从淀粉分子非还原性末端切开14-糖苷键,生成麦芽糖。此酶作用于淀粉的产物是麦芽糖与极限糊精。此酶主要由曲霉、根霉和内孢霉产生。
糖化酶又称淀粉α-14-葡萄糖苷酶,此酶作用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以葡萄糖为单位,依次作用于淀粉分子中的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此酶作用于支链淀粉后的产物有葡萄糖和带有α-16-糖苷键的寡糖;作用于直链淀粉后的产物几乎全部是葡萄糖。此酶产生
菌主要是黑曲霉(左美曲霉、泡盛曲霉)、根霉(雪白根酶、德氏根霉)、拟内孢霉、红曲霉。
异淀粉酶又称淀粉α-16-葡萄糖苷酶、分枝酶,此酶作用于枝链淀粉分子分枝点处的α-16-糖苷键,将枝链淀粉的整个侧链切下变成直链淀粉。此酶产生菌主要是嫌气杆菌、芽孢杆菌及某些假单孢杆菌等细菌。
1.2蛋白酶
蛋白酶系催化分解蛋白质肽键的一酶的总称,它作用于蛋白质,将其分解为蛋白胨、多肽及游离氨基酸。此酶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蛋白酶、动物蛋白酶、微生物蛋白酶(又可分为细菌蛋白酶、放线菌蛋白酶、霉菌蛋白酶等);按其作用形式可分为肽链内切酶、肽链外切酶;按所产蛋白酶性能分为酸性蛋白酶、霉菌蛋白酶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
秸秆炭化酸性蛋白酶(最适pH=25)产生菌主要是黑曲霉、米曲霉、根霉、微小毛霉、似青霉、青霉、血红螺孔菌等的某些种;中性蛋白酶(根雕制作技术最适pH=78)产生菌主要是枯草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腊状芽孢杆菌、米曲霉、栖土曲霉、灰链霉菌、微白链霉菌、耐热性解蛋
白质杆菌等;碱性蛋白酶(最适pH=911)主要产生菌为枯草杆菌、腊状芽孢杆菌、米曲霉、栖土曲霉、灰链霉菌、镰刀菌等。 
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大多是几种酶的混合物,只不过是主次之分而已。另外,改变培养基的组成或者菌种经诱变,可以改变产酶的性能,例如,据报道,黑曲霉的变株可生产碱性蛋白酶,米曲霉的变株可生产酸性蛋白酶。
1.3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是降解纤维素β-1防水摄像头4-葡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因此纤维素酶又有纤维素酶复合物之称。通常认为主要包括C1酶、CX酶和β-葡萄糖苷酶。C1酶主要作用天然纤维素,将其转变成水合非结晶纤维素;CX酶又可分为CX1酶和CX2酶,CX1酶是内断型纤维素酶,它从水合非结晶纤维素分子内部作用于β-14-糖苷键,生成纤维糊精和纤维二糖,CX2酶为外断型纤维素酶,它从水合非结晶纤维素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作用于β-葡萄糖苷酶又称纤维二糖酶,它作用于纤维二糖,生成葡萄糖。这些酶协同作用可将纤维素彻底降解为还原糖-葡萄糖。纤维素酶可破解富含纤维的细胞壁,使其包含的蛋白质、淀粉等营养物质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同时又可将纤维降解为可被畜禽机体消化吸收的还原糖,从而
提高饲料利用率。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研究较多的是真菌,对细菌和放线菌研究很少。当前用来生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主要是木菌、黑曲霉、青霉和根霉,此外,漆斑霉、反刍动物瘤胃菌、嗜纤维菌、产黄纤维单孢菌、侧孢菌、粘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也能产生纤维素酶。
由于纤维素酶难以提纯,实际应用的纤维素酶(尤其在饲料工业中)一般还含有半纤维素酶和其他相关的酶如果胶酶、淀粉酶、蛋白酶等。
1.4半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是分解半纤维素(包括各种降戊糖与聚己糖)的一类酶的总称,主要包括β-葡聚糖酶、半乳聚糖酶、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这些酶的主要作用就是降解畜禽消化道内的非淀粉多糖,降低肠道内容物的粘性,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减少畜禽下痢,从而促进畜禽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半纤维素酶主要由各种曲霉、根霉、木霉发酵产生。在饲料工业中应用较多的是β-葡聚糖酶,它主要由曲霉、木霉和杆菌属类微生物产生,它应用于以大麦替工玉米的日粮中,借以降低饲养成本,而达到与玉米相同的饲喂效果。
1.5果胶酶。
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酶的通称,也是一个多酶复合物,它通常包括原果胶酶、果胶甲酯水解酶、果胶酸酶三种酶。这三种酶的联合作用使果胶质得以完全分解。天然的果胶质在原果胶酶作用下,被转化成水可溶性的果胶;果胶被果胶甲酯水解酶催化去掉甲酯基因,生成果胶酶;果胶酸酶切断果胶酸中的α-14-糖苷键,生成半乳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进入糖代谢途径被分解放出能量。工业生产果胶酶的菌种主要是霉菌,常用菌种有文氏曲霉、苹果青霉、黑曲霉、白腐核菌、米曲霉、酵母等,此外,木质壳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葡萄孢霉、镰刀霉也能产生果胶酶。饲料工业中果胶酶多用于提高青贮饲料的品质。
1.6虚拟架子鼓脂肪酶。
脂肪酶作用于脂肪中的酯键,将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生产脂肪酶的微生物主要有假丝酵母、园酵母、黑曲霉、根霉、白腐核菌、白地霉、青霉、毛霉、镰刀霉及假单孢菌、无杆菌、葡萄球菌等。
1.7植酸酶。
植酸酶是降解饲料中植酸及其盐的酶。饲料中玉米、大豆、豆饼及谷物中的磷,大部分存
在于植酸和植酸盐中,这种形式的磷不能或很少被单胃动物利用,同时,植酸和植酸盐还是影响动物体内微量元素消化利用的螯合剂,严重影响二价阳离子矿物元素的利用,最终导致饲料成本增加、磷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将植酸和植酸盐水解成肌醇和磷酸盐,供动物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磷的利用率和骨骼矿化程度,减少饲料中磷源的添加和粪便中磷的排出,减少环境污染。产生植酸酶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
2酶生物合成的模式有哪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4种模式:同步合成型,延续合成型,中期合成型,滞后合成型。
1)同步合成型:酶的生物合成与细胞生长同步进行,又称生长偶联型。特点:(1)发酵开始,细胞生长,酶也开始合成,说明不受分解代谢物和终产物阻遏。(2)生长至平衡期后,酶浓度不再增长,说明多功能限位器mRNA很不稳定。
2)中期合成型:酶的合成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以后才开始,而进入细胞平衡期后,酶的合成也终止。特点:(1)该类酶的合成受分解代谢物阻遏。(2)该酶对应的mRNA不稳定。
3)延续合成型:酶的合成伴随着细胞生长而开始,但在细胞进入平衡期后,酶还可以延续合成较长的一段时间。特点:(1)该类酶不受分解代谢产物阻遏和终产物阻遏。(2)该酶对应的mRNA是相当稳定的。
4)滞后合成型:只有当细胞生长进入平衡期后,酶才开始合成。又称非生长偶联型。特点:(1)该类酶受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的影响,阻遏解除后,酶才大量合成。(2)该酶对应的mRNA稳定性高。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4:2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783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蛋白酶   作用   淀粉   饲料   合成   杆菌   分解   果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