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
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 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将其定义为骨强度下降和骨 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依据病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骨 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绝经后骨 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新方法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 股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 青少年,病因尚未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明 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本指南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更新要点1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难度大(推 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透水混凝土施工方案
简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是由于骨强度下降、骨脆性 增加而在受到低能量外力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 松症的严重后果。“低能量外力”相当于人体从站立高度或低于
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骨质疏松性骨折不同于普通创伤性 骨折,具有以下特点:
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急性、进行性骨丢失,进一步加 重骨质疏松症
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 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同一部位及其他部位发生再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大
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及固 定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大锅灶
内外固定物稳定性差,固定物或植入物易松动,易发生植骨 吸收
多见于老年人,常合并其他系统基础疾病,全身状况差, 麻醉风险大,手术并发症多
诊断
更新要点1
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首选X线检查,必要时可行CTMRE ECT等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情况并行鉴别诊断(推荐强度 及证据分级:2B)
简述:
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 程度,也可以判断骨质疏松的情况,对骨折诊断和具有重要 价值。
更新要点2
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根据骨折的临床症状、专有体征和 影像学等检查,对拟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建议行骨密度检 查(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简述:
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双能X线吸收(DXA) 检测法的骨密度测量结果,通常用T值表示。对儿童、绝经前女 性和50岁以下男性,其骨密度水平的判断建议使用同种族的Z 值。如髓部或椎体发生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即可 诊断骨质疏松症;而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 骨密度测定为低骨量(-2.5TLLO)也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2020版指南》建 议:基于TW-2. 5作出初始诊断后即使后续DXA测定显示T值 改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依旧成立。
新版指南指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 体格检查、骨折风险评价、骨密度测量以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基于DXA骨密度和/或脆性骨折相关指标,并应注意对 其他疾病、药物原因进行鉴别。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近年,国内外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 多新进展。
细胞衰老被认为是独立于雌激素不足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 机制。
肠道菌和骨免疫紊乱也参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骨血管生成-骨吸收-骨形成偶联的三元调控理论的提出,也 丰富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骨形态发生蛋白9 (BMP9)、成骨细胞能量代谢以及铁稳态 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发挥了作用。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新发现的众多易感基因有望揭示 骨代谢的新生物学通路。
目前较为公认的疾病风险初筛工具包括国际骨质疏松基金 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和亚洲人骨质疏松症 自我筛查工具(OSTA) o FRAX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 用于评估患者未来10年骸部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 前臂、髓部或肱骨近端)概率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该工具 的计算参数主要包括临床危险因素和/或股骨颈骨密度。
纳米除臭装置>试管架更新要点1
复位、固定、康复和抗骨质疏松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 本原则。应根据骨折部位、类型、骨质疏松程度和患者全身 状况等进行个性化(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
简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需权衡利弊,合 理选择。复位和固定应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为原则,以尽早恢 复伤前生活质量为目的。应尽量选择创伤小、对关节功能影响少 的方法,不强求骨折解剖复位,着重于功能恢复和快速康复。
更新要点2
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预防跌 倒和使用钙剂、维生素D等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是抗骨质疏松药 物发挥最大效应的基本保障(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1A)
简述:
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钙和维生素D剂量可酌情增加。成人每 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 mg
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每日钙 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 mg;维生素D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剂 量可为800~1200 IU∕d;对日光暴露不足和老年人等维生素D缺 乏的高危人,根据北美内分泌学会指南建议调整剂量到 5000"6000 IU∕d,8周,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硬币组合达到30 ng/ml 以上水平。
更新要点3
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 制类、中药等,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性化(推荐强度及证 据分级:1A)
相较于2017年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 2022年版 指南在骨吸收抑制剂中新增了对RANKL抑制剂的推荐。地舒单抗 是RANKL的特异性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减少破骨细胞形成、 功能及存活,抑制骨吸收,从而增加骨量、改善皮质骨和松质骨 的强度;持续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并降低椎体、 非椎体及髓部骨折风险,特别是降低骨折高风险患者椎体和靛部 骨折的发生率。对肾功能损害和老年患者无需调整剂。
更新要点4
骨质疏松骨折后需积极给予规范的基础措施和抗骨质疏松 药物干预,目的是缓解疼痛,抑制急性骨丢失,改善骨量和骨质 量,提高骨强度,降低再骨折风险(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2B)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0:37: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697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