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

 2021年第5期               现代大学教育            改革纵论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课堂多样性的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项目编号:
伞齿轮传动
19YJC880065。
收稿日期:2020-09-13
作者简介:柯朝晖(1976—),男,湖北阳新人,中南大学党委组织部助理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基层党建和干部工作研
究;长沙,410083。Email:kzhcsu@csu edu cn。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
柯朝晖
摘 要: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要求。当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协同乏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参
与不足、培养合力难以形成与培养机制尚待完善等。作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典范,湖南省A校在促进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先进做法。提升和增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必须要构建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以复合平台协同为载体、以多重资源协同为保障以及以制度创新协同为方法的多元协同路径。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机制;价值功用;多元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1)05-0105-07  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及目标。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模式与路径进行了一些探究,代表性的观点有:陈汉能等探索高校与地方“二元驱动、四方参与”协同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
力的模式[1];花?斌探讨了在体验教育视野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构建的方法与路径[
2]
;崔玉东等探索校内“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与校企间“双师型”队伍建设融合形成的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双师型”教学模式[3]
。这些研究对提
安全带包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是一个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当前,学术界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系统性研究还相当有限,因此,从协同理论出发系统探索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协同路径十分必要。
“多元协同”理论源于德国学者哈肯(Her
mannHaken)于1971年提出的“协同理论”[4],
强调系统中诸多子系统或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合作和共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统一的过程。具言之,协同创新“是各个创新主体要素内实现创新互惠知识的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高水平的系
统匹配度”[5]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也需要多
元协同。以协同创新理论介入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即通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参与要素合
水处理控制器
理协调,共同发力,形成良好的研究生培养氛围,最终实现“协作、开放、共享、高效”的多元协同创新模式,使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多元平台共同搭建、研发项目共同完成、内外资源优势互补、创新成果多元共享的理想境界。在此,本文尝试运用协同理论探究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路径,以期能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一、功能审视:通过多元协同提升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意义
多元协同可以在实现理念协同、主体协同、规则协同、关系协同的基础上,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
力培养[6]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通过制度创建、理念更新、技术共享、路径协同等方式,实现系统内部各部分要素有序运作,从而在没有外部强制力的驱动下,各部分自觉发挥自身作用与优势。
(一)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质量的人才在大国竞争和
501
柯朝晖: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
社会竞争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多元协同可以促进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培养。
第一,多元协同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培养主体的积极性。多元协同可以使各方主体凝心聚力,让战略上的认同形成“牵引力”,资源上的互补形成“向心力”,平台上的共享形成“吸附力”,成果上的高效形成“爆发力”。一是多元协同不依赖传统教育单维度的原始驱动力,而是在多元化的环境、互补化的载体、立体化的管理中形成“协同驱动力”,从形式上提高吸引力,提高研究生的参与积极性。二是多元协同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惯性现象,真正构筑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第二,多元协同可以充分保证研究生培养要素的有机协作。首先,它可以实现主体协同。由于各方主体理念不同,多元协同可以以目标导向实现理念协同,让多元主体的出发点一致,构建多元主体统一战线,协调多元主体“蛛网式”的非线性关系,建造稳固的协同基础。其次,它可以实现资源协同。多元协同可以实现多重资源的聚集与融合,在同一理念的驱动下,将各种资源重新予以合理调配,优势互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与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构建均匀的协同链条。最后,它可以实现管理协同。多元协同可以利用专业的绩效考核制度、严谨的奖惩评定体系、精细的服务管理机构、有序的制度运行方式打造坚实的协同后盾。高温气化炉热电偶
(二)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研究生是我国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7]通过多元协同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研究生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要求。
第一,多元协同尊重研究生作为自我发展主体的个性张扬。首先,多元协同可以在目标协同的基础上,充分采集统计研究生的需求数据,并制定数据规则、确定数据标准、建立数据框架,分类、分析并构建需求数据模型,从而达到需求协同。其次,多元协同是引导研究生兴趣的、结合研究生每个个体自身条件的、与现实接轨的、接地气的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个性协同。最后,各类不同需求研究生主体可以在多元协同模式的推动下,激发创新潜能、积极主动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实现创新协同。
第二,多元协同注重社会外在环境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形塑作用。从根本上说,多元协同可以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培养不仅仅只是学院(学校)的事,也与社会力量有关。各培养学院(学校)通过与社会力量的协作,搭建起学校-社会联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让研究生切身体验个性化彩浓厚的社会环境,并理解外部环境中具象化的社会运营机制,促进其勇于实践、乐于实践,从而发掘研究生的创新潜质。
(三)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要求
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通过多元协同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制作智能卡
第一,多元协同是高等教育双向性驱动的重要展现。多元协同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高等
教育的新面向。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影响下,中国高等教育可尝试由“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组成的“政、产、学、研、用”等多元协同平台为导向、动力、抓手、目标,使研究生教育渗透到研究生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等“文”的层面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使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这个“武”的层面上来,着重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多元协同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双向溢出”:一方面,可以使理论创新跃升至高校领先梯队,跻身先进高校行列,引领教育发展潮头;另一方面,可以使实践创新能力的潜在与直接效益溢出,让高等教育充满导向力。
第二,多元协同是高等教育整体性推进的主要方式。高等教育发展离不开自觉性与主动性的全局意识。为了突破当下高等教育领域和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呈“碎片化”的发展态势,确保高等教育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整体性”的全面推进,只有通过多元协同实现“教学质量、课程质量、学生支持、学生参与、评价方法”[8]等的内部协同与“政、产、学、研、用”组成的开放、协作、高效、共享平台的外部协同,把一些好的做法形成经验,经验凝练为理论,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形成在高等教育统御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培养模式,才能完成高教发展的重要使命,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目标。
柯朝晖: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
二、协同乏力:当前研究生实践创
luciano rivarola新能力培养的总体问题省思
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和增强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突破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规模小、成效微、动力弱”的困境,产生了初级化的多元协同模式,如高校-企业-政府“三驾齐驱”模式,“意愿-沉浸-反哺”模式,分层次、多模块、开放探索模式,“学、赛、研”融合模式等。这些培养模式虽然对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尚存在主体参与不足、合作动力不够以及制度协同缺位等问题。
(一)主体困境:多元主体参与不足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有多元主体的参与,但是,在实践中,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动力不足、观念意识淡薄、应对态度冷漠,使得培养成效大打折扣。
其一,研究生主体大多是被动参与、积极性差。首先,研究生主体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度与参
与度不够,这种被动式的参与使得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倍功半,即便一些研究生出于好奇而参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但却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其次,由于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较差、研究生团体执行力度不够,导致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进度不可控,尤其是创新过程艰难导致研究生挫败感强,影响了研究生的自信心与参与度。长期的创新“碰壁”“无进展”状况更会加剧研究生较差的参与积极性,影响培养进程。
其二,学校主体管理能力较弱、流于形式。首先,需求管理较弱。一些学校由于不了解研究生的真正需求,盲目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导致研究生真正需求与实践创新项目的总意旨不匹配,使得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与目标错位。其次,团队管理较弱。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环节极其重要,但是,实践中这种管理经常出小问题,例如职责模糊不清、任务分配与安排不合理、团队成员能否胜任各自角等。再者,开发管理较弱。实践中一些校方主体缺乏对实践创新项目开发的详尽考虑,导致实践创新项目稳定性差。
其三,校外第三方主体利益导向、动机异化。研究生实践基地通常是校企合作、政府支持的结果,作为校方、研究生主体之外的第三方主体,企业提供的实践创新平台经常伴以工程化、商业化、应用型、结果型因素。在实践中,一些校外第三方主体为了追求利益,则把实践基地当成合作的平台与工具。在这种导向下,研究生主体则成为实施者,虽看似校企双方互利共赢,实则企业的这种行为囊括了巨大的利益导向因素,造成实践培养项目的异化,不利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二)合作困境:培养合力难以形成
尽管当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渐趋协同性,但是,在实际合作进程中却面临诸多困局。
其一,多元主体间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多元主体,应当既包括院校内的研究生、导师、二级学院的领导以及学校的领导,也应当包括校外的政府主管部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心研究生实践创新的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等等。这种主体间性质、属性、功能的多元化很容易导致多元主体组织面临“去中心化”的管理难题。多元主体之间的任务、使命和视野本身的较大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的难以协同,导致多元主体中的核心之力难以发挥,降低组织化程度。
其二,多元主体间的资源分配不均。一般而言,资源分配的重心应予研究生实践创新平台,毕竟主要目标在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是,现实中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与偏重之势尤显。资源分配的多寡直接影响合作体中谁是领导核心的问题。现实中要么是校方占主力,要么是校外第三方占主力,不同的领导核心会有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话语权,进而会对研究生的培养走向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三,多元主体间的共享意识较弱。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合作体间资源与信息的高度共享,但是,实际中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实例比比皆是。校方与校外第三方主体,前者重理论,后者重实际,二者除合作外通常不会互通有无,更难谈及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这会导致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现断层现象,况且,实际中的主体远不止两方,甚至更多。倘若多元主体间无法做到信息共
享、缺乏共享意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呈“碎片化”态势。
(三)制度困境:培养机制尚待完善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培养制度的构建,而培养制度的核心又在于制度的运行与执行。制度不完善,培养成效势必不理想。
柯朝晖: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
其一,制度设计不合理、不切实际,要么太理想化,要么太具体化,导致制度虚置与制度空转。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一些高校把课程建构式、课题探究式、社会实践式和产学研合作等,作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种主要模式。[9]也有一些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双能型”和“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推行“3Q”(入校新生、在校老生、毕业生)计划等实践制度探索上面,
试图全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0]这些具体的培养制度看起来“很美好、很完善”,但是,在实际贯彻执行时却缺乏可操作性,造成制度设计“尸位素餐”。
其二,制度规范太宏观、不够精细,导致多元主体间权责边界模糊,多元主体间推诿扯皮、相互掣肘的现象频发。为了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需要依靠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保障。比如,在实际中,有的合作规章规定:创新能力是在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11]但是,这些规章规定往往是一种宏观式的样板,不够具体细化,在实际执行中极易出现责任不明确、模糊的情况。出现纠纷时没有明确的救济机制,出现奖励时亦没有细化的评价考核机制,这会影响多元主体的参与感与培养成效的满意度,导致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经验鉴取:多元协同提升研究
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先进案例
要解决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增强,不仅需要对现存的“协同乏力”问题进行深度反思,还需要向外部借力,即借鉴先进的经验做法,实现“协同发力”。湖南省A校(该校位于湖南省中北部,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近年来通过协同治理,形成了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多元融合与
“知识、技能、素质、品德、创新”等多维互嵌的相对成熟和高效的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模式。其主要经验有:
(一)以创新项目协同发力激发主体活力
A校的重点在于“以引促创”“以导促新”,以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活力。A校自2013年开始设立研究生探索创新项目,从最初的350余项增长到2019年的1060项,项目覆盖率达到16%。在项目申报中,该校立足与百余家大型企业、省市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突出“政校企”协同联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学校学科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聚焦前沿热点,鼓励具有创新潜力的研究生自主申报,开展基础性、战略性、交叉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开展以交叉科学、跨领域研究为对象的交叉创新研究;或者立足于研究领域,进行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前沿探索,以产生观点创新等理论性成果为目标的基础研究;抑或是结合本学科专业未来发展面向,为解决实际需求进行应用理论基础及应用技术基础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按照一定原则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各方的积极性,助推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出大量原创性成果。
(二)以导师为核心协同引领“转换”培养方案
A校主张“以师带生”“以优助劣”,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协同联动,用师之优来增补生之劣,从而逐渐增强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创新导师培养模式,A校施行了以下规划:首先,开辟新模式。即依
据不同专业和方向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安排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或者高年级硕士研究生实行“以高带低课题组模式”,从而在本硕博之间形成阶梯式互助模式,开辟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强化之路。其次,旧模式转换。课题组模式将传统“学生”单一角培养模式转变为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学生、本科生创新创业导师、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等多角培养模式。研究生本身作为“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撰写论文等训练培养其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作为“本科生创新创业导师”,参与指导本科生开展跨学科、跨学院和跨年级的创新创业合作项目,锻炼研究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交能力。作为“项目负责人”,培养研究生领导、管理和决策能力。
(三)以制度协同创新“丰富”实践形式
A校主张“以度促式”“以制促形”,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意涵丰富的、多元协同的实践平台。首先,积极开展研究生实践创新调查研究项目,鼓励研究生扎根中国大地,在具体实践
柯朝晖: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路径探究
中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来引发其实践创新能力的渐次提高。其次,针对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及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难、新问题,通过让研究生进行前瞻性、探索性的调查研究,形成一系列富于创新性的理论成果、研究报告、战略咨询建议等,从而在调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再者,面向全校征集研究生调查研究项目的选题并编辑成指南,内容紧密结合当前重点开展的“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美丽中南”等前沿热点。这些项目由研究生自由申报,项目管理实行导师指导下的申请人(研究生)负责制,让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主动迸发”。最后,实现政府、学校、实践单位以及研究生共同努力的四位一体的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是挖掘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以双向交互“牵通”国际协作
A校主张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双重互嵌”模式来为研究生营造国际化的科研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使研究生从异域思维中汲取养分、摄取经验。中外统合“实现了研究生培养从单一模式向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等多样化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12],从而打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隘。一方面,采用“请进来”的办法,为研究生创造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如海内征集论文、举办相关论坛、聘请外教授课、开设学术报告等。既确保研究生能够接触中外各种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也能促使其与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构筑研究生的创新源泉、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A校为此设立了研究生国际交流专项经费,
大力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促进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教育与国际接轨,建立国际化的培养平台,让研究生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科研和学术交流,使其具备国际视野和素养,从而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四、路径选择:研究生实践创新
能力提升的多元协同
基于典型高校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当前,高校要想实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以复合平台协同为载体、以多重资源协同为保障和以制度创新协同为方法的多元协同模式,以解决目前存在的整体性、协同性不足的问题,从而提升和增强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
第一,从主体的涵盖范围来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促进。不仅要解决多元主体参与不足的窘境,还要让各方主体形成合力,共同助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体来看,多元主体应当包括:其一,指导教师是研究生的责任主体,这个“责任”重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大的项目工程,需要发挥指导教师深厚的专业理论水平的优势,来为研究生实践创新
能力的培养提供战略性的引导与方向。其二,学校组织管理者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识别、评价与决策的作用。组织管理者对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应当有一种信息处理的能力,对不同信息进行联系、整合,从而提高组织管理者的组织绩效,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
第二,从主体的实践形式来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多元主体协同,必须立足于稳定存在的合作场域。多元主体协同形式如何存在,以及相互间如何协同共生,是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多元协同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到治理中,通过相互协作实现有序治理。多元主体“合作”治理,能够凝聚治理合力,并通过沟通防范化解风险。[13]从湖南省A校的实践看,化解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多元主体协同提供相对稳定和正式化的实践场地。换言之,即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尽可能地创建必要的能够实质性提供实践场所的实践基地。
第三,从主体的实践路径来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借由研究生自主探索科研项目,为多元主体参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增强提供适当的途径。首先,研究生申请科研项目需要得到导师的授权和指导,也需要研究生开展实地调研和掌握相关研究情况。这就将研究生导师这个最为重要的主体纳入其中。其次,研究生申请项目的全过程,也需要得到学院和学校不同层级领导和部门的认同和许可。既能够保障院校在研究生自主探索实践中实现有效管理,也有助于相关主体及时参与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全过程。最后,研究生在推进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学校以外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1:22: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591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生   实践   创新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