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监测方案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监测方案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监测方案
一、控制目的
1、了解血管内导管留置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2、评估和发现相关危险因素,制定措施积极进行干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留置血管导管患者血流系统感染率。
二、监测对象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说明:CRBSI分类
1、根据置入血管类型分为外周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
2、根据导管留置时间分为临时或短期导管、长期导管;
3、根据穿刺部位分为外周静脉导管、锁骨下静脉导管、劲内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动脉导管、脐带血管导管;
4、根据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
5、根据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中长导管、短导管;
6、根据导管特征分为有袖口状结构套管、浸润肝素或抗生素导管和多腔导管等。
三、监测指标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四、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基本概念:
1、导管病原菌定植:导管尖端5cm半定量培养,确认有微生物生长(>15cfu)。
2、导管相关感染
⑴出口部位(穿刺部位)感染: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或)触痛;或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物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它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有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编织软管⑵隧道感染:导管出口部位,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和(或)>2cm的硬结,伴有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⑶皮下囊感染: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下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或)硬结;自发的破裂或溢出,或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有或不伴有血流感染。
⑷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在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导管内血和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且导管血培养报阳时间比外周静脉早2小时以上;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制卡机
五、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辊轧管机
薄荷棒
(一)管理要求:
1、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制定可行的、周密的防范措施,完善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开展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评估,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做到持续质量改进,以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遵照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穿刺点,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三)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血等情况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导管淋湿或浸入
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甲酸沸点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六、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管理的基本措施
(一)医务人员教育与培训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内容: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规范的插管、护理操作,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等;定期对所有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包括插管、护理和其它知识的考核,评估知识掌握和标准执行情况;合理配置医疗人力资源,确保ICU医护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
(二)临床观察
及时询问患者穿刺点有无异常或其它不适;观察穿刺点或隔着敷料触诊穿刺点,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观察频率和方法,发现触痛、不明原因发热或其它局部或血流感染的症状体征,应移去敷料,仔细、彻底检查穿刺点。记录插管、拔管、更换敷料的具体时间,插管者、护理者等。
(三)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进行如下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触诊穿刺点前后;置管、更换或调整导管前后;更换敷料前后;使用导管输液、取血样、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操作前后。消毒后不可再触诊。适时使用清洁手套或无菌手套。
(四)导管护理中的皮肤消毒印第安笛
置管前、更换敷料时使用符合要求的消毒剂,氯己定制剂消毒效果最好,碘酊、75%乙醇、聚维酮碘亦可,消毒后待消毒剂作用到规定时间后再穿刺。(五)穿刺点的敷料处置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1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538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导管   感染   相关   血流   应当   血管   穿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