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中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后记(1)

3
推荐
《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如何培养?不能依赖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不能仅靠布置学生搜集、查资料。《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提醒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阅读课都上成文学鉴赏课,习得语言文字并非阅读教学的全部任务。将“搜集处理信息”放在阅读教学任务的首位,不仅说明其重要性,也说明了我们过去在阅读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忽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面对阅读短文测试往往屡屡挫败,其根源也在于他们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比如文中明明提示了答案,他们视而不见;文中明明有线索可寻,他们却不到。凡此种种,都属于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缺失的问题。
鉴于此,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就有意识地利用本课的明暗两条线索,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阅读信息的能力。
在初读课文后,我问:“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说:“按游览顺序写的。”“不错。那么,作者都游了哪些地方呢?请你拿起笔,在文中一他的游览路线,划出来。”
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陆续举手。我请一位回答。
生1:先是来到洞口……
师:(板书:洞口)他是直接到了洞口吗?
生:不是,他先到了罗甸。
师:(板书:罗甸)他从哪里到罗甸?
生1:从金华城出发。
师:(板书:金华)对,这句话很短,但是信息量很大。“出金华城”,交代了出发地;“大约五公里”,交代了罗甸与金华城的距离;“到了罗甸”,交代双龙洞所在的地方。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可走马观花,要字字入目。
生:还有“入山”,作者还写了山上的美景。
师:对,这就叫会读书了,善于捕捉信息。(板书:入山)
关闭起重装置
生1:然后才到了洞口。到了洞口以后,是洞外。
三合一连接件
师:哦,他刚走到洞口,又跑到洞外去了。
生1:不是,是外洞。
师:(板书:外洞)好,继续。
生1:然后是内洞。
师:从外洞直接就到了内洞吗?叉车轮辋
生:不是,要先经过孔隙。
师:(板书:孔隙)是呀,写孔隙可是花了整整一个自然段呀,你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生1:最后就到了内洞了。
师:(板书:内洞)游览结束了吗?他就这样留在内洞里了?
生1:哦,还有出洞。
师:对呀,最后一句话不是写得很清楚吗?“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板书:出洞)
最后,我用箭号将所写词语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金华 → 罗甸 → 入山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然后,我问全班有多少人把所有路线都画出来了,结果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举手,从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过程以及全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在阅读中提取阅读信息的能力的确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由于年龄小,缺乏整体把握信息的能力;二来,也是由于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浅尝辄止,容易满足于点滴收获,缺乏冷静、细致的思考品质。
我的教学并没有停留于此。我俏皮地说:“哈,看来刚才的游戏有好多同学都没有过关哪。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有一次机会,还可以再玩一次类似的游戏。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其实在这篇课文中有两条线索,刚才同学们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一条非常明显的线索,移步换景,景随人动。另外还有一条线索呢,就隐藏在这些景点当中,是写什么的?你们能出来吗?”
“写泉水的。”学生一下就出来了。
“恭喜你们,对了。不过寻泉水的线路,难度可加大了。你们看,它和作者游览的线路怎么样?”
“是相反的。”
“你怎么知道?”
“第三段写一路迎着溪流。迎着,就是面对面的意思。”
“对啦,真会读书!作者是从山下上山,泉水就是——”
红枣去核机    “从山上流下来。”
“作者是洞外进去,泉水就是——”
“从洞里出来。”
“好。现在拿起笔,一泉水流经的路线,划出来。”
再一次地安静。这一次学生花的时间要长一些。我请了最先举手的那一位。
师:这一次汇报的时候,我要提高要求,你要先说泉水流向哪儿,再说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薄荷红茶组合
生2:先是在路上。
他的回答立刻引来一阵着急的反驳:“不是,不是啦。”
师:你再想一想,泉水从哪儿开始流?路上的泉水从哪里来的?
生2:从洞里。
师:从洞里的什么地方开始流?
生2:内洞。
师:内洞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
生2:从深黑的石洞里。
师:你怎么知道?
生2:(读)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师:好,源头到了。(板书:深黑的石洞)现在泉水往哪儿流?
生2:内洞。
师:(板书:内洞)对。刚才已经读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这是在内洞里。
生2:然后到了外洞。
生:不是,是到了孔隙。
师问生2:你看呢?
生2:是到了孔隙。
师:出依据来吧。
生2:(读)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师:对了嘛。是经过孔隙流到外洞的。(板书:孔隙)
生2:然后到了外洞。(读)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师(满意):嗯,不错,继续。(板书:外洞)
生2:再到了洞口。(读)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了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师:(板书:洞口)完了吗?
生2:没有。还有一路上。(读)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着调子。
师:这泉水呀,就这么一路流到了山下去。(板书:山下)
汽车铆钉最后,我用箭号把泉水的流经路线连起来:
深黑的石洞 → 内洞 → 孔隙 → 外洞 → 洞口 → 山下
这一次再问学生,全班竟有半数以上全、对了泉水的流经路线。
两次活动的设计大体相似,但是可以感觉到学生的进步。我想,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渐行渐进的过程,不是单靠一节课就能实现的,但又必须贯穿于一节又一节课来落实。通过每一节课小目标的达成,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总目标。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29: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524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信息   学生   阅读   泉水   能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