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铁的教学反思

篇一:磁铁教学反思
磁铁的磁性》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浙江省桐乡市公园路小学王宇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合作探究活动,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包边带3、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研究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
教学重点
心音传感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磁铁的磁性,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来验证、判断磁铁磁性的强弱。
[教学实录片段]
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
生兴高采烈地:好——
师用装有磁铁的乒乓球表演。
生:老师肯定在乒乓球上贴了两面胶。
师:请你上来检查一下好吗?
生上来检查:咦!不是啊!
生:是摩擦的缘故。
师:大家看见我摩擦了吗?
生摇头
生:是吸铁石,肯定是吸铁石!
师:请你来看。                                                                ??
片段(二)
师:刚才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也很专注,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我们在橡皮上钉了个钉子,然后用磁铁去吸,它们被吸起来了,而且橡皮下面还能再吸两枚大头钉。
生举起材料展示,原来他们组的铁钉扎在橡皮里,差不多要穿透橡皮了。师:那磁铁吸的到底是什么?
生:钉子,橡皮它吸不了。
生:我们组把牙签、毛线、橡皮筋、铁钉绑在一起,都被吸起来了。师:全部都被吸起来了?
生:不是,是钉子,磁铁吸住钉子,把它们带了起来。
师:能将它们归一下类吗?
生:橡皮、毛线、牙签、橡皮筋、玻璃弹珠、还有两样我们不认识的,都不能被吸。
生举起不认识的两个金属圆片。
师:有同学认识吗?
大家摇头
师介绍认识:黄的是铜片,银白的是铝片,请接着说。
生:大头针、铁钉、回形针、小铁珠是能被磁铁吸的。
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能被磁铁吸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归类及时引出磁性的概念。这时学生嘴里不时嚷着“老师,我还有”、“老师,我还有”。
生:王老师,我们的大头钉会跳舞的。
师:真的啊?
生:我们的大头钉被磁铁吸住了,去碰另一枚大头钉,结果它晃来晃去的,好象在跳舞。
师:请你们上来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
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原来是两枚磁化了的大头针出现的同极相斥现象。生:我们组还发现磁铁隔着纸能吸住回形针。
生:我们小组发现磁铁红和白的碰在一起能吸在一起,红和红的碰在一起却弹开了,我们想知道为什么。
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们,不时地点头微笑,用表情予以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让我觉得非常欣慰。
生:王老师,我们小组用小铁球在磁铁上滚,发现滚到两头滚不动了,中间能滚
的。
师:你们估计产生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们觉得是磁铁的吸力不一样的缘故。大的地方把它吸住了,就滚不动了。师:磁铁的吸力指的是什么?
生:是磁铁的磁性,磁性大的地方小铁珠滚不动了。蒸汽吸尘器
师:是不是就是说磁铁各部分的磁性是不一样的?
生点头
师出示条形磁铁:你们估计磁铁哪些部分磁性强?哪些部分磁性弱?能不能想个办法说服我?
网约车管理系统生:我们组的办法就是用小铁珠。就让小铁珠在磁铁上滚滚看。
师赞许: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沉思
师提示:如果某个部分磁性强,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吸的铁多。
师:如果某个部分磁性弱,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吸的铁要少。
生恍然大悟,提示也点到为止。
师:需要什么材料?
生:铁做的东西。
生:就用大头针好了。
生:还要磁铁。
??
[课后反思]
一、创设情景,引出探究对象
教学开始,我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一块磁铁后重新粘合,并在口袋、袖子里分别藏入磁铁。当我将乒乓球放在袖子下、口袋边时,乒乓球就牢牢地“粘”在了上面。当学生看到这里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已在下面喊起来了。
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
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乒乓球怎么会粘在老师的衣袖上”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自主探究,发
现探究问题
由于学生平时都玩过磁铁,对磁铁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磁铁能吸铁一类物体的本领。只不过他们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没有向更深层次研究。所以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几种常见磁铁的形状及名称后,直接放手让他们玩一玩磁铁,也没有提任何要求。只是有的组有意地提供了两块条形磁铁,有的组则是提供一块蹄形磁铁,为后面研究磁极做准备。橡皮与铁钉,学生早就知道谁能被磁铁吸、谁不能被磁铁吸。因此,我觉得“磁铁能吸住哪些物体”的猜测可以省略,把宝贵的时间移到“动手玩磁铁”中去,尽可能地提供玩的时间和空间,并且这种玩是自由的、开放的。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实际上也就给他们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搭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工作。很多科学道理就是在学生不经意玩的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课堂上的“玩”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玩中一起讨论、相互启迪,最后达成共识。
玩了近8分钟后,整理好材料开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见解,而交流能使这种差异成为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无碳小车
经过充分动手,学生有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惊喜发现,这些发现既让他们兴奋,又让他们疑惑不解。原有的认识通过合作探究产生了新的疑问,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制造了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使得他
们产生了跃跃欲试、向更深层次探究的欲望。“为什么红和红的碰在一起会弹开,红和白的碰在一起却吸在一起了?”“小铁钉为什么能吸起另外的一枚铁钉”??“玩磁铁”不仅仅成为本堂课探究的一个起点,而且为整个单元的探究活动埋下了伏笔,也达到了我设计的意图。
三、合理猜测,适时引导
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应尽量地凸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
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学生通过玩发现了现象“小铁球在磁铁上滚,发现滚到两头滚不动了”,由此引发思考并作出合理的猜测:磁铁各部分的吸力(磁性)不一样。
预测与假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展开自行探究活动的核心。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设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与假设后,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所以我们要善待学生的预测,不管合理与否,都应及时予以鼓励。
当学生作出合理预测后,也就迎来了课堂的第二个高潮:如何验证我们的预测?
设计实验验证“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出现了停顿与混乱,怎么证明呢?只有第四小组的韩烈同学想出了一种方法,这时如果一味地要学生思考再思考似
充气包装袋乎显得有些强人所难。课堂的气氛有些下降,此时,应该凸现的教师指导作用。所以我稍作提示,这种点到为止的暗示又重新激活了他们的思维,课堂气氛也重新活跃起来。有的说“吸吸大头针看,吸得多的肯定要厉害”,有的说“数数个数就行了”,还有的说“不一定要用大头针,可以用回形针啊”。在教学中,教师常会体会到,只有当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
要,才能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在学生感到“柳暗花明疑无路”时,他才能巧妙地“拨开乌云见月明”,让学生眼前“豁然开朗”,只有这样的帮助才是促进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
验证实验结束了,通过交流整合,引出磁极的概念,但问题又接踵而来:每块磁铁有几个磁极?是不是每块磁铁都有两个磁极?一块磁极截成两段会有几个磁极呢?学生显得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后课堂在“玩磁铁”时所遗留下来的小尾巴中结束,这些小尾巴势必会带动后几堂课的探究,而且不仅仅是带动以后几堂课的探究,同时还打破了课堂与课外的界限。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势必促使学生将研究延伸到了课外??
篇二:磁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磁铁》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当初之所以选这一课,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对磁铁并不
陌生,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且他们对此内容也比较感兴趣;另外,本节中的实验有一定的探究性,可对学生已有知识进行验证和加深,同时也会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而这些新的发现又可以运用到生活当中。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科学课程理念要求“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发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科学活动、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启发,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在教学中,我始终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而教学最终落脚点则是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收获和发展。《磁铁》一课,就是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磁铁,从中获取更多的发现。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观察与探究,教师要组织学生合理有序地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磁铁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经常玩磁铁的学生对磁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知,用磁铁作为研究对象,调动学生的以往经验研究起来也比较容易,易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老师在和他们一起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想要成功、想要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现象的愿望更加强烈,所以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的高涨。学生在分组活动时,观察、探究时很仔细,提出了很多我都没有想到的问题,他们发现的问题中有很多缺少研
究价值的,这时我也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二、抓、开、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课堂信息的共享。
《科学》课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科学课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强调丰富性、多样性。课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因为要争取“独家新闻”,同学们对交流共享非常感兴趣,课堂显得格外生动和充实。
在课堂上同学们彼此之间津津乐道地交流共享,学生在观察描述的过程中,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20:1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475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磁铁   探究   教学   发现   科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