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光变防伪膜和防伪产品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防伪膜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光变防伪膜和防伪产品。


背景技术:



2.光变防伪膜的光变效果是通过光的薄膜干涉所形成不同颜光的转变而形成的,是一种技术含量高、仿制门槛高的防伪技术,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钞票证券等领域。
3.传统的光变防伪膜是在高真空环境下在薄膜表面蒸镀无或者透明无机材料制成的,可被打碎成极细的粉末后作为光变油墨的颜料,其在视觉上表现为一种颜转变成另一种颜,效果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更高要求的装饰效果;而且这种获取光变效果的方式极具专业性,即光变防伪膜的制作复杂,无法将这种高端防伪技术应用到日常包装防伪中。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光变防伪膜和防伪产品,容易实现不同颜的光变效果,能够应用到有防伪需求的日常包装中。
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光变防伪膜,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的半透明反射层、至少两层光变单元层和背胶层,每层光变单元层包括上下设置的树脂层和反射层,最下方的光变单元层上方的每层反射层均是由间隔设置的反射区域组成,每层反射层的至少部分区域均能够透过其上方的所有树脂层并投影于半透明反射层上。
6.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每层反射层的至少部分区域均能够透过其上方的所有树脂层并投影于半透明反射层上,因此每层反射层都能够与其上方的所有树脂层,以及半透明反射层组成一种薄膜干涉结构,从半透明反射层的外侧观察时,在不同位置出现光变效果;同时通过在特定区域设置反射层,使所有薄膜干涉结构均能够在半透明反射层外侧被观察到,由于不同的薄膜干涉结构的树脂层总厚度不同,在整个膜面上(半透明反射层外侧)呈现出不同颜的光变效果,观察时,会在不同位置出现颜不同的光变效果。因此通过上述层结构设置,容易实现不同颜的光变效果,极大的增加了仿制的难度,能够满足日常包装的防伪需求。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层反射层的反射区域之间为镂空区域,不同反射层的镂空区域之间具有上下重叠区域,最上方的光变单元层下方的每层反射层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其上方的重叠区域的正下方。
8.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每层反射层的视觉效果都能够透过其上方重叠的镂空区域,再通过半透明反射层,从而被观察到。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其还包括叠加设置于半透明反射层上方的基膜,基膜的材质为热塑性树脂,基膜的厚度为12-75μm。
1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基膜作为载体,便于加工设置其他膜层,基膜位于最外侧,当基膜保留后使用时,基膜还能用于保护其下方的其他膜层,避免磨损和老化,且不会影响其他膜层的视觉效果的呈现和观察。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其还包括依次叠加设置于半透明反射层上方且位于基膜下方的信息记录层、离型层,信息记录层的下表面设置有全息图案纹路。
12.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设置具有全息图案纹路的信息记录层,使全息效果和多光变效果结合,大大增强了防伪性能和包装视觉效果;通过离型层,便于继续设置信息记录层并热转印形成全息图案纹路,而且离型层的设置可保证在受热加压后能够分离去除基膜。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信息记录层的材质为热塑性树脂;信息记录层的厚度为0.5-2μm。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最上方的光变单元层中的树脂层的下表面设置有全息图案纹路。
15.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在加工过程中,直接在最上方的树脂层的下表面模压全息微结构,增强防伪性能和包装美感的结合力,省去离型层和信息记录层的设置。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反射层为金属反射层,反射层的厚度为10-50nm。
1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金属反射层起到光线反射的作用。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3-1.7;树脂层的厚度为100-800nm。
19.在上述实现过程中,不同光变单元层中的反射层反射的光线通过其上方不同厚度的树脂层的折射,最后在半透明反光层的折射效果下,呈现光变效果。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半透明反射层的od(optical density,光密度)值为0.1-0.9。
21.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半透明反射层不仅能够反射,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透光度,保证呈现的光变效果能被观察到。
2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伪产品,其包括基材和第一方面提供的多光变防伪膜,多光变防伪膜通过背胶层粘附于基材上。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光变防伪膜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的膜面呈现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光变防伪膜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3的膜面呈现的结构示意图。
28.图标:100-多光变防伪膜;110-基膜;120-离型层;130-信息记录层;140-光变层;141-半透明反射层;142-第一树脂层;143-第一反射层;144-第二树脂层;145-第二反射层;150-背胶层;200-多光变防伪膜;240-光变层;241-半透明反射层;242-第一树脂层;243-第一反射层;244-第二树脂层;245-第二反射层;246-第三树脂层;247-第三反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0.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5.第一实施例
36.请参看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光变防伪膜100,其为层状结构,具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的基膜110、离型层120、信息记录层130、半透明反射层141、两层光变单元层和背胶层150,信息记录层130的下表面(邻近半透明反射层141的表面)设置有全息图案纹路,半透明反射层141和两层光变单元层共同组成光变层140,每层光变单元层包括上下设置的树脂层和反射层,最下方的光变单元层上方的每层反射层均是由间隔设置的反射区域组成,每层反射层的至少部分区域均能够透过其上方的所有树脂层并投影于半透明反射层141上。
3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光变防伪膜100用于呈现全息光变图案,多光变防伪膜100整体可以称为膜体,膜面则是指多光变防伪膜100在使用时,背胶层150的相对面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其中,基膜110处于整个膜体的最外侧(即远离胶层的最上方),作为全息光变图案的载体,多光变防伪膜100在使用前,需要分离去除基膜110;离型层120和信息记录层130依次附着在基膜110上,离型层120可保证整个膜体在受热加压后与基膜110分离,信息记录层130的下表面具有记录全息效果的沟壑,即全息图案纹路;光变层140中的反射层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可以是只在部分区域具有反射物质的层结构,光变层140对光具有干涉作用,随着观察角度的改变会呈现不同的颜变化,如红变绿,绿变蓝等;背胶层150处于整个膜体的最内侧(即最下方),用于将整个全息光变图案附着于
包装对象的表面上。
38.可选地,基膜110的材质为热塑性树脂,比如pvc、pet、ps、pp、pc薄膜中的一种,基膜110的厚度为12-75μm。基膜110为19μm厚的pet薄膜。
39.可选地,信息记录层130的材质为热塑性树脂,比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等,全息图案纹路为激光全息图案区域;信息记录层130的厚度为0.5-2μm。本实施例中,信息记录层130的厚度为1.0μm。
4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半透明反射层141是指od值在0-1之间的反射层(od值为0,则表明该层为全透明,od值为1,则表明该反射层完全不透光)。可选地,半透明反射层141为金属反射层,且od值为0.1-0.9,通常通过调节半透明反射层141的厚度来实现其od值的控制,厚度越大,od值越大,反射层越不透明。本实施例中,半透明反射层141为半透明的金属铝层,且od值为0.6。
41.可选地,反射层为金属反射层,材质包括有铝、银、金、铜、锌、铬、铁、镍及铬镍共混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反射层的厚度为10-50nm。本实施例中,反射层为金属铝层。
42.可选地,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3-1.7;树脂层的厚度为100-800nm。本实施例中,树脂层的材质为丙烯酸树脂。
43.可选地,为了保证每层光变单元层均可以呈现光变效果,每层由反射区域组成的反射层的反射区域之间为镂空区域,最上方的光变单元层下方的每层反射层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其上方的所有镂空区域重叠位置的正下方。本实施例中,两层光变单元层分为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的第一树脂层142、第一反射层143、第二树脂层144和第二反射层145,第一反射层143分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反射区域,反射区域之间为镂空区域,第二树脂层144填充至镂空区域内,第二反射层145为完整的层结构。
44.第一反射层143的反射区域能够通过第一树脂层142并投影于半透明反射层141上,第一反射层143、第一树脂层142和半透明反射层141组合形成第一薄膜干涉结构,共同作用产生光变效果;镂空区域对应的第一树脂层142与第二树脂层144相接触,能够进行叠加,即镂空区域下方的第二反射层145能够透过第二树脂层144、第一树脂层142并投影于半透明反射层141上,第二反射层145、第二树脂层144、第一树脂层142和半透明反射层141组合形成第二薄膜干涉结构,共同作用产生光变效果。去除基膜110后,在最外侧改变光变角度观察时,可在第一反射层143的反射区域内观察到a种颜变化为b种颜的光变效果,在镂空区域可观察到c种颜变化为d种颜的光变效果,实现具有两种光变效果的防伪膜。
45.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两层光变单元层之间还可以再增设其他光变单元层,增设的光变单元层中的反射层为只在部分区域具有反射物质,从而形成多种薄膜干涉结构,在最外侧的膜面实现多种颜不同的光变效果。
46.如图2,当从膜面观察时,第一反射层143的反射区域显示为绿,镂空区域显示为红,当改变光变角度观察时,第一反射层143的反射区域由绿变为紫红,镂空区域显示由红变绿,实现了多光变效果。
47.多光变防伪膜100制备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48.(1)以19μm厚的pet薄膜作为基膜110,在基膜110上依次涂布形成离型层120和信息记录层130,并在信息记录层130的上表面热转印上全息图案纹路。
49.(2)使用真空镀铝机在信息记录层130上蒸镀一层半透明的金属铝层,且od值为
0.6,作为半透明反射层141。
50.(3)在半透明反射层141上涂布丙烯酸树脂,形成第一树脂层142。
51.(4)使用真空镀铝机在第一树脂层142的上表面蒸镀一层金属铝层,按照要求涂布碱洗油墨,并洗铝,得到间隔分布的金属铝区域,即第一反射层143。
52.(5)在第一反射层143上涂覆一层丙烯酸树脂,形成第二树脂层144。
53.(6)使用真空镀铝机在第二树脂层144上蒸镀一层金属铝层作为第二反射层145。
54.(7)采用网纹辊在第二反射层145上涂布热熔胶,形成胶层,得到多光变防伪膜100,即烫印膜,热烫使用。
55.第二实施例
56.请参看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光变防伪膜200,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的基膜110、半透明反射层241、三层光变单元层和背胶层150,半透明反射层241和三层光变单元层共同组成光变层240,每层光变单元层包括上下设置的树脂层和反射层,最上方的光变单元层中的树脂层的下表面设置有全息图案纹路(图未示)。其中,基膜110、半透明反射层241和反射层的材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树脂层的材质为聚酯树脂,胶层为不干胶。三层光变单元层分为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的第一树脂层242、第一反射层243、第二树脂层244、第二反射层245、第三树脂层246和第三反射层247,第一树脂层242的下表面设置有全息图案纹路,第一反射层243分为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反射区域,第一反射区域之间为第一镂空区域,第二树脂层244填充至第一镂空区域内,第二反射层245分为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反射区域,第二反射区域之间为第二镂空区域,第三树脂层246填充至第二镂空区域内,第三反射层247为完整的层结构。
57.为了保证每层光变单元层均可以呈现光变效果,第一反射层243的第一反射区域能够通过第一树脂层242并投影于半透明反射层241上,第一反射层243、第一树脂层242和半透明反射层241组合形成第一薄膜干涉结构,共同作用产生光变效果;第二反射层245的第二反射区域位于第一镂空区域下方,第二反射层245的第二反射区域能够通过第一镂空区域对应的第二树脂层244和第一树脂层242并投影于半透明反射层241上,第二反射层245、第二树脂层244、第一树脂层242和半透明反射层241组合形成第二薄膜干涉结构,共同作用产生光变效果;第一镂空区域和第二镂空区域具有重叠,第三反射层247位于第一镂空区域下方,第三反射层247能够通过第一镂空区域和第二镂空区域重叠位置对应的第三树脂层246、第二树脂层244、第一树脂层242和半透明反射层241组合形成第三薄膜干涉结构,共同作用产生光变效果。上述第一薄膜干涉结构、第二薄膜干涉结构和第三薄膜干涉结构能形成不同颜光的转变效果,如红变绿,绿变蓝等。
58.如图4,当从膜面观察时,第一反射层243的第一反射区域显示为蓝,第二反射层245的第二反射区域显示为绿,其余区域显示为红,当改变光变角度观察时,当改变光变角度观察时,第一反射层243的第一反射区域由蓝变为紫红,第二反射层245的第二反射区域由绿变为紫红,其余区域显示由红变绿,实现了多光变效果。
59.多光变防伪膜200制备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60.(1)以23μm厚的pet薄膜作为基膜110。
61.(2)使用真空镀铝机在基膜110上蒸镀一层半透明的金属铝层,且od值为0.8,作为半透明反射层241。
62.(3)在半透明反射层241上涂布聚酯树脂,形成第一树脂层242,并在树脂层的上表面模压形成全息图案纹路。
63.(4)使用真空镀铝机在第一树脂层242上蒸镀一层金属铝层,按照要求涂布碱洗油墨,并洗铝,得到间隔分布的金属铝区域,即第一反射层243。
64.(5)在第一反射层243上涂覆一层聚酯树脂,形成第二树脂层244。
65.(6)使用真空镀铝机在第二树脂层244上蒸镀一层金属铝层,按照要求涂布碱洗油墨,并洗铝,得到间隔分布的金属铝区域,即第二反射层245。
66.(7)在第二反射层245上涂覆一层聚酯树脂,形成第三树脂层246。
67.(8)使用真空镀铝机在第三树脂层246上蒸镀一层金属铝层作为第三反射层247。
68.(9)在第三反射层247上涂布不干胶,得到一种多光变防伪膜200,即标签膜,可以直接粘贴是用。
69.第三实施例
70.请参看图1,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伪产品,其包括基材和第一实施例中的多光变防伪膜100,多光变防伪膜100通过背胶层150粘附于基材上,且去除了基膜110,即防伪产品不包括基膜110。
71.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的多光变防伪膜和防伪产品容易实现不同颜的光变效果,能够应用到有防伪需求的日常包装中。
7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多光变防伪膜,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的半透明反射层、至少两层光变单元层和背胶层,每层所述光变单元层包括上下设置的树脂层和反射层,最下方的所述光变单元层上方的每层所述反射层均是由间隔设置的反射区域组成,每层所述反射层的至少部分区域均能够透过其上方的所有所述树脂层并投影于所述半透明反射层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光变防伪膜,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反射层的所述反射区域之间为镂空区域,不同所述反射层的所述镂空区域之间具有上下重叠区域,最上方的所述光变单元层下方的每层所述反射层的至少部分区域位于其上方的所述重叠区域的正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光变防伪膜,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叠加设置于所述半透明反射层上方的基膜,所述基膜的材质为热塑性树脂,所述基膜的厚度为12-75μ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光变防伪膜,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依次叠加设置于所述半透明反射层上方且位于所述基膜下方的信息记录层、离型层,所述信息记录层的下表面设置有全息图案纹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光变防伪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记录层的材质为热塑性树脂;所述信息记录层的厚度为0.5-2μm。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多光变防伪膜,其特征在于,最上方的所述光变单元层中的所述树脂层的下表面设置有全息图案纹路。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光变防伪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为金属反射层,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10-50nm。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光变防伪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3-1.7;所述树脂层的厚度为100-800n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光变防伪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明反射层的od值为0.1-0.9。10.一种防伪产品,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材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光变防伪膜,所述多光变防伪膜通过所述背胶层粘附于所述基材上。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光变防伪膜和防伪产品,涉及防伪膜领域。多光变防伪膜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加设置的半透明反射层、至少两层光变单元层和背胶层,每层光变单元层包括上下设置的树脂层和反射层,最下方的光变单元层上方的每层反射层均是由间隔设置的反射区域组成,每层反射层的至少部分区域均能够透过其上方的所有树脂层并投影于半透明反射层上。多光变防伪膜容易实现不同颜的光变效果,能够应用到有防伪需求的日常包装中。能够应用到有防伪需求的日常包装中。能够应用到有防伪需求的日常包装中。


技术研发人员:

马雅玲 杨志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武汉华工图像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1.09.24

技术公布日:

2022/3/19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4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47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反射层   光变   树脂   区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