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内基础知识梳理穿线(中枢神经篇)

神内基础知识梳理穿线(中枢神经篇)
中枢神经篇
一、引言
本文是中枢神经篇,主要分三部分:脊髓、脑的基本结构及功能,和神经传导通路(如锥体系)总结。下一篇是临床诊断篇,主要讲神内疾病临床表现和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稍后发布,敬请期待。
二、脊髓的外部结构
脊髓表面共有6条平行的纵沟。分别为: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左右各1)、后外侧沟(左右各1)。脊神经前根附着前外侧沟,后根附着于后外侧沟。此外,在颈髓和上部分胸髓的后正中沟和后外侧沟之间,还有一条较浅的后中间沟,是薄束和楔束在脊髓表面分界的标志。脊髓外形如下图:
固定扣
脊髓在外形上没有明显的节段标志,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丝附着处即为一个脊髓节段。由于脊髓有31对脊神经(在前一篇文章“周围神经篇”中已经详细介绍),故脊髓分为31个节段。因脊髓长度与椎管不一致(脊髓短,椎管长),C1~4对应同序数椎体,C5~C8和T1~T4约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1块椎骨体,T5~T8约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2块椎骨体,T9~T12约平对同序数椎骨的上3块椎骨体,腰髓节段平对第10~12胸椎体,骶髓、尾髓节段平对第一腰椎体,第一腰椎骨体以下已无脊髓,仅有由腰、骶、尾部脊神经垂直下行构成的马尾。此处需注意,脊髓平对某一节段不代表其神经根从这一节段的椎间孔穿出——C1~C7脊神经都经同序数颈椎上方椎间孔穿出,C8在第七颈椎下方椎间孔穿出,而所有胸腰神经都经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第1~4骶神经从同序数骶前孔和骶后孔出骶管,第5骶神经和尾神经则都经骶管裂孔穿出。示意图如下:
三、脊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一)、灰质的结构及常见中枢核团位置
在横切面上,每侧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为后角。前、后角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带,在胸髓和上部分腰髓,中间带外侧部向外伸出侧角。脊髓中央有一中央管,与第四脑室相同,40岁以上中央管常闭塞。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前连合,后连合。如图所示:37iii
在上一篇文章“周围神经篇(上文有链接)中”,提及了位于脊髓的部分低级神经中枢(如截图:)
苜蓿根育苗杯现在可以进一步讲明,这些中枢核团位于脊髓灰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位于灰质前角,中间外侧核位于侧角,骶副交感核位于中间带的外侧部。
(二)、白质的结构和传导纤维
白质借脊髓的纵沟分为3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此两者上文均提及)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穿越,称白质前连合。位置如上图所示。
白质的神经纤维可分为传入纤维、传出纤维,上行纤维、下行纤维和脊髓固有纤维。这些纤维组成不同的纤维束(注意纤维束这个词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专用术语,周围神经系统的纤维不叫纤维束,个中详情上一篇文章“周围神经篇”已经介绍,文段截图如下)
止水铜板再回到这四种纤维。传入纤维由脊神经节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经后根进入脊髓,分为内外侧两部分。内侧部进入后索,组成薄束、楔束,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这里需要注意:本体感觉又称深感觉,主要指位置觉,运动觉,震动觉;而与之对应的是浅感觉,指的是来自皮肤及黏膜的痛觉,温觉,触觉。)另有特殊感觉和复合感觉,梳理如下图:
取样装置
外侧部进入脊髓后上升或下降1~2个节段,聚集成背外侧束,又称Lissauer束,主要传导痛温觉,粗触压觉和内脏感觉信息。这些信息在脊髓灰质后角经过加工或中继后,再发出脊髓丘脑束、内脏感觉束和脊髓小脑束等上行纤维(上行纤维详细信息下段介绍)至端脑、小脑等更高级的中枢。传出纤维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躯体运动纤维、侧角发出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以及骶副交感核发出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组成,经前根至周围神经,支配躯体和内脏运动。上行纤维起自脊髓,将后根的传入信息和脊髓的信息上传至脊髓以上的脑区。下行纤维起自各脑区的神经元,下行与脊髓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脊髓固有纤维(脊髓固有束)执行脊髓节段内核节段间的联系。下面详细介绍上行、下行和脊髓固有纤维: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1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35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脊髓   纤维   感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