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渗漏治理方案

目录
1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 (1)
2.1工程简介 (1)
2.2工程地质 (2)
2.3水文地质 (4)
2.4衬砌结构设计概况 (4)
2.5防水设计概况 (5)
3隧道渗漏水治理前调查 (8)
3.1调查目的 (8)
3.2调查内容 (9)
3.3渗漏水查的方法 (9)
3.4结构渗漏水情况的统计 (9)
3.5结构渗漏水情况分类 (9)
4隧道渗漏治理原则 (10)
5渗漏治理机械及人员配置 (10)
5.1人员配置 (11)
5.2主要机械设备配置 (11)
6渗漏治理施工工艺 (11)
6.1治理原理 (11)
6.2堵漏材料的选择 (12)
6.3渗漏治理施工工艺 (13)
6.3.1混凝土表面一般渗漏的治理 (13)
6.3.2混凝土表面严重渗漏的治理 (15)
6.3.3施工缝及结构裂纹渗漏水治理 (16)
6.3.4变形缝渗漏水治理 (16)
6.4辅助处理措施 (18)
6.5渗漏治理过程管理 (18)
7机械保护 (18)
8渗漏治理计划安排 (18)
9质量保证措施 (19)
10安全文明施工 (19)
成绵乐客运专线CMLZQ-1标
隧道渗漏治理方案
1编制依据
⑴依据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CMLZQ-1标牌坊梁隧道及千佛山隧道设计图及现场实际情况;
⑵《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104-2008;
⑶《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TZ214-2005;
⑷《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⑸《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铁道部铁建设[2009]152号文件);
⑹《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⑺《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 TZ331-2009;电子蜂毒采集器
⑻《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⑼《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⑽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牌坊梁隧道及千佛山隧道施工组织设计;
⑾我单位建设同类及类似工程具有的成熟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经验、科技成果等;
2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成都至绵阳至乐山客运专线设计速度:200km/h,基础设施速度
目标值250km/h,北起江油,经绵阳、德阳、广汉、成都,然后向南经过彭山、眉山、夹江、峨眉,最后抵达乐山,成都至江油、成都至眉山段,正线全长226.788km。
牌坊梁隧道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城郊乡牌坊村,起讫里程为DK34+704~DK35+292,全长588m, 中心里程为DK34+998。DK34+704~DK34+722及DK35+256~DK35+292段为明洞,其余为暗洞。整条隧道位于直线上,纵坡i=-1‰。明暗交界里程DK34+722、DK35+256处各置38根环向间距0.4m长30mФ108的大管棚,进行超前支护,里程DK35+231处设置Φ42超前小导管进行加强支护。暗洞采用大拱脚台阶法光面爆破法开挖。初支采用锚喷构筑法施工,拱部采用Φ25中空注浆锚杆,边墙采用Φ22砂浆锚杆,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塑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I20b型钢架间距0.8m 进行加强支护,隧道防水采用无纺布加EVA塑料防水板,排水采用Φ50和Φ80透水软管相结合的方法。隧道拱墙、仰拱
、底板采用C35钢筋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P8,仰拱填充采用C20混凝土。
大灯高度可调千佛山隧道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城郊乡下龙溪村,起讫里程为DK32+719~DK33+227,全长508m,中心里程为DK32+973。隧道位于曲线段上,左线中心线圆曲线半径为3500m,右线中心线圆曲线半径为3505m;隧道断面于DK32+719~DK32+880段加宽
20cm,DK32+880~DK33+227段加宽10cm;DK32+719~DK32+800段纵坡i=-4.7‰,DK32+800~DK33+227段纵坡i=-1‰。隧道进口毗邻长虹大道上方,DK32+700处存在一清墓;
高压瓶DK32+850~DK32+950段洞顶有中科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2号(六层楼),3号(五层楼)观测站,施工中此段采用控制爆破;隧道出口端DK33+150~DK33+235段发育一滑坡,于隧道两侧设置抗滑桩,并于DK33+212~DK33+219段衬砌左右侧4m范围内地表采用
Φ100PVC管注浆加固。隧道DK32+719~DK32+727里程段为明洞,其余为暗洞。进口洞门采用单压式明洞门,出口采用耳墙式洞门。隧道进出口分界里程处采用Φ108大管棚、洞身段采用Φ42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隧道DK32+727~DK32+950段洞身开挖采用CD法、
mp3机
DK32+950~DK33+227段洞身开挖采用大拱脚弧形导坑法;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构筑法施工,喷射混凝土采用C25混凝土。
2.2工程地质
测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粉质黏土、卵石土、中更新统冰水、流水沉积层(Q[2](fgl+al))粉质黏土、卵石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泥岩夹砂岩,现分述如下:
<1>粉质黏土(Q[4](al)):弱膨胀土,褐黄、棕黄,硬塑状,局部含少量砂岩质角砾,厚2~8m,属Ⅱ级普通土,分布于隧道进出口沟槽地段。
<2>卵石土(Q[3](fgl+al)):褐灰、褐黄,稍密~中密,饱和,卵石含量65%,粒径60~180mm,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成份以砂岩、灰岩为主,余为粘性土填充,厚0~6m,分布于粉质黏土层中。属Ⅲ级硬土。
编织软管<3>粉质黏土(Q[4](dl+al)):弱~中等膨胀土,褐黄、褐灰,硬
分液罐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8:2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348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隧道   采用   混凝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