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如梦文化留痕————人大附中分校高中南京研学小组纪实(三)

⼗朝如梦⽂化留痕————⼈⼤附中分校⾼中南京研学⼩组纪实(三)
⼗朝如梦⽂化留痕
——⼈⼤附中分校⾼中南京研学⼩组纪实(三)
清理平台
浩浩长江何处是巍巍⾼楼雾中看
与北京不同,南京许多景观都是因⼭⽽成,江南四⼤名楼之⼀的阅江楼,就矗⽴在狮⼦⼭上。历史上,此地可尽览长江之壮阔,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此楼,率百官登临。
此⽇登楼之际,南京⼤雾弥漫。我们顺着⼭路上⾏,于雾⽓隐约间,见楼阁玲珑层云起。⾛到近处,棕黄相间的屋檐,深绿⾊的屋顶,朱红⾊的柱⼦,搭配得⾃然协调,整体建筑显得宏伟瑰丽。
阅江楼之有名,在于《古⽂观⽌》中收录的《阅江楼记》。散⽂家宋濂的妙笔展现出了明代定⿍之初的意⽓风发。楼中的基本陈列围绕着明朝的历史,从疆域图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不展现了⼀个王朝初期的兴盛。长期以来,阅江楼都是⼀处“有记⽆楼”的名胜。今⽇巍峨恢宏的阅江楼实际是现代仿古建筑。《桃花扇》中有⾔:“眼见他起⾼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登斯楼也,其中存亡盛衰之理亦引⼈深思。(本版块撰稿:⾼⼀3班曾鑫词)
毁誉参半源远流长edcnhs
“状元”、“⾦榜题名”,这样的词语在每年⾼考之后总会见诸报端。由此可见,在中国⾛过了1300年的科举制的影响⾄今仍在。在我们这些学⽣⼼中,对科举的认识只是⼀些零碎的符号。科举的组织形式如何?这个制度到底是否科学合理?江南贡院,也就是中国科举博物馆给了我们答案。
博物馆⼊⼝处,⼀条古铜⾊的门槛吸引了我们。这条门槛的两端是龙头形状,门槛上装饰着⽔纹图案。它曾在江南贡院的门⼝默默蹲守了⼏百年,当年跨过它进⼊贡院号舍的⼠⼦们⼼中是否都浮出“鱼跃龙门”的愿景?或许还怀有“点额⽽还”的忐忑?
沿着青⽡铺陈的坡道缓缓下⾏,两旁的墙体装饰是书卷和鱼鳞的形状。我们开始审视思考科举的意义。科举考试有着极其严密的组织程序和相对公平的评阅制度。从“镇馆之宝”的状元卷中可以看到,⼀张卷⼦阅卷⽼师多达⼋位,即便是状元,也没有得到“全优”的评价。胡适曾说过“这种制度⼗分客观,⼗分公证,即使是最贫贱家庭的男孩,也能够通过正常的竞争程序,⽽爬升到帝国最荣耀,最有权利的地⽅。”有了这个制度,“朝为⽥舍郎,暮登天⼦堂”成为了可能。
博物馆中陈列了不少⼋股⽂作品。泛黄的纸张上,字迹清晰秀美。始于明成化年间的“⼋股⽂”却在后世成为⼀个贬义词。它就“四书五经”取题,要求“代圣⼈⽴⾔”,绝对不允许⾃由发挥。加之后期题库匮乏,出现了截搭命题--从书中随意出两个不相⼲的句⼦拼在⼀起为题。这使得考⽣需要在荒谬的题⽬中完成考试,⾃⾝的思想,做事的能⼒都⽆从考查。古时皓⾸穷经的考⽣们,封闭在狭⼩号舍中九天六夜,苦⼼孤诣搔⾸踟蹰不知所云,既是滑稽之态,也是⽆限⼼酸。
博物馆的⼆、三层展⽰了考试制度的发展。科举谢幕,民国设⽴专门的考试院,⼀些西欧国家也从科举制中吸收了有益的部分组织⾃⼰国家的考试。或许可以这样说:考场,散发着公正的光辉,是才华的舞台,是历练的道路,也是民族发展的台阶。⽆论最后是辉煌也好,没落也罢,是历史,却不是过去,它的影响,仍在我们⾝边徘徊。
展的台阶。⽆论最后是辉煌也好,没落也罢,是历史,却不是过去,它的影响,仍在我们⾝边徘徊。
三更灯⽕五更鸡,正是我辈读书时。(本版块撰稿:⾼⼆1班邓珊)
眼前经纬笔下波澜
云锦霓裳旧梦红楼
有“亭”翼然⽴于街头,江宁织造博物馆也。
竣⼯于2009年的江宁织造博物馆设计得别具⼀格引⼈注⽬,仿古的建筑景观仿佛把镜头拉近到了红楼年代,其内部则是⼀个现代化博物馆。漫步于这⾥,像是穿越古今,也别有⼀番滋味。据介绍,博物馆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看到《核⾈记》⽽灵感迸发,在原江宁织造府的基础上进⾏浓缩和设计,筑成了这座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两个主题空间:云锦陈列馆和《红楼梦》馆。云锦陈列馆内向我们展⽰各种纹样的云锦,站在玻璃展柜的前⽅,灯光⼀照,看云锦上的纹样泛着光,虽历时上百年仍可感觉到质地的柔软光滑,如星光、如银河。在地下展厅,我们看到了织锦展⽰。通⾼4⽶的⽊织机需要两⼈同时操作,上⾯站⽴之⼈提花控制经线,坐在机前的织⼿穿纬,通过“通经断纬”的⽅式,制作出极其复杂的花纹。即便是熟练⼯⼈,⼀天8⼩时⼿不停织也只能得到5-6厘⽶的成品。故有“⼨锦⼨⾦”之说。馆内的众多精品以多少功夫⽅能织成?站在此处不能不由衷钦佩这些⼿艺⼈的⼯匠精神。t5电子镇流器
说到江宁织造,必然联想到⽂学巨匠曹雪芹。进⼊红楼梦馆,我们了解到曹家祖孙四代在江宁织造府中的⽣活,《红楼梦》中的点点滴滴皆可窥见江宁织造府的影⼦,故梦回江宁,亦梦回红楼。⽇后我们在读红楼梦之时,看到书中所描绘的⼀幅幅画⾯,脑海中能否出现今天参观的江宁织造馆?能否想象出那别样风流的的黛⽟、宝钗、探春、湘云?以及她们⾝上穿的服饰是何等纹饰纹样?
先⾝⾄书中景,再解书中意,⾝临其境之感受难以忘怀。梦回红楼,梦回江宁。(本版块撰稿:⾼⼀1班刘芏优)
五⾏蕴化⽕中夺彩
在游学旅⾏的最后⼀天,我们来到了宜兴陶瓷博物馆。宜兴,素有陶都之称,⽽被誉为“东⽅明珠,陶都之光”的陶瓷博物馆也吸引了中外很多游客。
“阳羡风情天下醉,陶都神韵紫砂骄”,紫砂⽆疑是宜兴陶瓷⽂化中的点睛之笔。馆中向我们展现了很多紫砂的艺术作品。紫砂材质优良,品类多样,质地细腻,可塑性好,⾊泽古朴雅致。⼀把壶的诞⽣从⼀抔陶⼟开始,优质的陶泥与好⽔⼀起搅拌、经过练泥,由匠⼈设计塑性,精⼼制作,再经烧制,浴⽕⽽⽣,实⽤器亦成艺术品。馆中专门展⽰了当代紫砂⼤师顾景⾈先⽣的⽣平和创作,他不仅拥有⾼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且他将⾃⼰的技术传给了很多热爱陶瓷的晚辈们,使得陶瓷⽂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博物馆的展品让我们惊叹不已,⽽最使⼤家兴奋的是我们亲⾝体验了紫砂杯的制作过程。四四⽅⽅⼀块泥,通过分割、敲打,变成薄薄的⼀⽚,再切割出杯底、杯⾝,下脚料捏成杯⼦把⼿,组合在⼀起就是⼀件handmade杯⼦。说来容易,做来却难,同学们挥舞⽊槌横敲竖打,打成的泥⽚却很难做到厚薄均匀。⼀些同学制作的杯⾝泥⽚过短,围在杯底上还有⼀⼤段空缺。好在还有“装饰”这个环节。同学们有的刻画,有的贴塑,设计出了独⼀⽆⼆的属于⾃⼰的紫砂杯,给这次活动留下了最有意义的纪念品。(本版块撰稿:⾼⼆1班⾕郁菲)
告警系统不见旧时王谢唯应暂乐秦淮
不见旧时王谢唯应暂乐秦淮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巷⼝⼣阳斜。”“烟笼寒⽔⽉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唐⼈诗句中的秦淮河就在
我们的眼前了。
站在⽂德桥上,左岸是夫⼦庙,右岸是乌⾐巷⼝。夫⼦庙对⾯的壁照上⼤型龙灯栩栩如⽣,两条巨龙仿佛要腾空⽽起。⾼⼤的“天下⽂枢”牌坊上挂着华丽的宫灯,彰显这这座夫⼦庙的地位。天⾊渐暗时站⼩桥上俯瞰秦淮河,顿时想起俞平伯先⽣的句⼦:“初上的灯⼉们⼀点点掠剪柔腻的波⼼,梭织地往来,把河⽔都皴得微明了。”(《桨声灯影⾥的秦淮河》)俨然是⼀幅江南⽔乡的柔美景致。
美景之外,这⾥还有美⾷!同学们三五成地⾛进夫⼦庙步⾏街。⼩吃街宾客满堂,⽼字号顾客盈门。街边热腾腾的蟹黄包,⼗⾥飘⾹的臭⾖腐,⾹⽓诱⼈的正宗鸭⾎粉丝汤,造型美观⼝感⾹甜的梅花糕……还有南京著名的⽜⾁锅贴和莲⼦⾚⾖元宵粥。⼈⼈但恨⾃⼰少⽣了⼏个胃,不得囊括这些美味!
秦淮的味道,是⼈间烟⽕的味道,太容易让⼈沉醉。(本版块撰稿:⾼⼆2班刘芮彤)
简易淋浴器
家长感⾔
孩⼦去南京游学五天,作为⽗母,我们每天的期待就是⾥分享的活动照⽚。从开始惴惴不安,到后来⼀起为每天的游学收获喝彩,我们意识到这对孩⼦来说是⼀次多么难得的成长之旅。
这是孩⼦第⼀次离开⽗母独⾃到外地⽣活如此长的时间,在⼈分⽼师精⼼的组织,班主任细⼼的关照
中,如期完成。在北京南站3号出站⼝接到她,⼀路上,听她滔滔不绝地谈论南京之⾏的点点滴滴。
孩⼦脸上的快乐与兴奋溢于⾔表,兴致勃勃地讲起了南京博物馆、南京⼤学、总统府等。显然,这些活动极⼤地激发了孩⼦求知欲,增强了对中华传统⽂化的理解。孩⼦和我们讨论了南⽅园林和北⽅园林的区别;分享了园林讲解录⾳和江南织制博物馆录的视频;还为我们带回了礼物和南京特产,让我们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我体会到,学校组织游学活动的意义并不在于带孩⼦们看多少景点,⽽是让孩⼦们感受到不同城市有很多⽂化内涵是值得她们去学习、去体会的,这种学习不是纯粹的书本上的,⽽是需要孩⼦⽤眼睛、⽤⼼亲⾝感受到的。——⾼⼀1班张欣芮家长
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博学江南游"研学活动,当天晚上回家特别兴奋地告诉我们这次研学经历,透露出满满的收获。
孩⼦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历史的见证。参观总统府,了解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历程;抗⽇航空烈⼠纪念馆展⽰了⼆战期间,中苏美空军在中华⼤地上联合抗击侵华⽇军的英勇历史;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学习科举历史变迁;拜谒中华民国国⽗孙中⼭,了解先⽣祖国统⼀的的宏愿。直观的感受把这些历史知识深深留在记忆中。
孩⼦的协作意识提⾼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很多都是独⽣⼦⼥,团队协作意识显得更加重要。在南京博物馆制作视频,孩⼦⼩组的同学分⼯协作,有的写讲解词,有的拍照,有的解说,共同完成了这项任务,⼤家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意义。⾼铁上,⾼个⼦的同学帮助个矮同学把箱⼦放到⾏李架上,男同学帮助⼥同学搬⾏李,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孩⼦的爱国情感增强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个⼼中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就不能到灵魂归宿,爱国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种巨⼤⼒量,此⾏最⼤的收获莫过于此。在南京博物院见证中华⽂明的发展;参观南⼭⽵海景区,体验江南⽵寿⽂化;参观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解读紫砂⽂化;在杨⼦江畔"江南第⼀楼"阅江楼饮霞吞雾。这些潜移默化的传统⽂化熏陶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这些收获很难在家庭教育中获得,弥⾜珍贵,我们期待下次游学活动。 ——⾼⼀2班丁⼦怡爸爸
孩⼦们五天的研学活动结束啦!虽然以前也带孩⼦去过南京,但是这次研学却和以往的旅游⼤为不同,感触颇多!
⾸先,学校在线路规划上巧⽤⼼思,南京研学,有研究有学习,动⼿动脑,边⾛边学,感觉正真把课堂搬到了每个环节
⾸先,学校在线路规划上巧⽤⼼思,南京研学,有研究有学习,动⼿动脑,边⾛边学,感觉正真把课
堂搬到了每个环节中,书上刻板的知识⼀下⼦鲜活的呈现在孩⼦⾯前,孩⼦回家不停的讲,感觉收获颇丰。
其次,特别感动于⼈分⽼师们的尽职尽责,每到⼀地及时周到的现场直播,让我们五天超级放⼼。通过⽼师们记录下来的每个精彩瞬间,我们看到了孩⼦们认真严谨的治学表情,感受到了孩⼦们相亲相爱的班级友情,更深深感动于记录下这些精彩瞬间的每位认真负责的⼈分⽼师。⽼师们每天超负荷的⼯作量,每⽇步数都⾼居好友榜⾸,真的特别⾟苦,为优秀的⼈分⽼师们点赞!
最欣慰的是孩⼦们,没有辜负⽼师们的⾟勤付出,真的感觉到了,成长在路上,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成长,这样的研学活动的确特别有意义!——⾼⼀4班许淼妈妈
耙齿菌
匆匆五⽇,从春秋到民国。
历历前尘,有辉煌有悲怆。
背起满满的⾏囊,踏上回程的列车。
别了,美丽的南京!
本期供图:徐⼦云同学、舒发琦⽼师、杨俊⽼师、杨宁⽼师及南京线师⽣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45: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329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博物馆   南京   历史   科举   紫砂   组织   同学   江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