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作业指导书

基坑监测依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3120-99)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基坑监测作业指导书
一、地质情况分析
    地质情况是影响基坑安全的重要因素,充分了解地质情况,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通过对地质报告的研究和现场的考察,分析场区的地势、高程情况,地下水特点和地层岩性性能等,掌握基坑周边建筑物及管线的分布情况。
二、监测方案
           
序号
 
方法及工具
设计量测频率
1
围护结构及渗水观察
目测
视具体情况定
2
地下水位
沿基坑外侧距维护结构1.5m处布设,间距40-50m
水位管、水位计
1/1-2
3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
沿车站主体布置,测点间距距10m
精密水准仪
异丙醇钛
基坑外10m
1-2/
4
围护桩桩顶水平位移
沿围护结构布点,测点间距距10m,每个拐点必须布点
经纬仪
1/1-2diat
5
围护桩桩顶沉降
沿围护结构布点测点间距距10m,每个拐点必须布点
精密水准仪
1/1-2
6
主体结构的挠曲(测试)
5个主断面两侧,对称布置
斜侧管,测斜议
1/1-2铝塑分离
7
墙被土压力
(土压力盒)
5个主断面两侧,测点布置在挖孔桩护壁外侧,标高为顶板顶面,一道撑与二道撑之间,二道撑与中板之间,中板撑与三道撑之间,三道撑与四道撑之间,四道撑与
底板之间
土压力计,频率接受仪
埋设1周内1/1-2天,埋设一周后1/
8
孔隙水压力
5个主断面两侧,测点布置在挖孔桩外表面,位置与土压力位置一一对应
孔隙水压力计,频率接受仪
埋设1周内1/1-2天,埋设一周后1/
9
挖孔桩内力
5个主断面两侧,钢筋计焊在外侧主筋上,测点位置与土压力位置一一对应
钢筋计,频率接受仪
1/1-2
10
钢管支撑应力
5个主断面两侧,四道支撑每道支撑布置一组(两支表面应变计)
表面应变计,频率接受仪
1/1-2
11
钢围檩应力
5个主断面两侧,测点视具体情况定
表面应变计,
频率接受仪
1/1-2
12
围护结构外省层土体水平位移(土中)
与水管布置对应
斜侧管,测斜议
1/1-2
13
围护结构外深层土体沉降位移
与水管布置对应
沉降管,
分层沉降仪
1/1-2
14
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倾斜及基坑周围地下管线沉降
基坑外50m范围内,测点间距5-15m
精密水准仪
坑外10m1-2/天,坑外10m-20m1/2天基坑外20m-30m1/3
三、监测及相应对策
3.1 地表沉降监测光触媒仿真花
1)测点埋设
如图1,分别距围护结构5米、10米、20米处,用Φ103的钻机将地面硬化层钻透,随即打入作为监测点的钢筋,使钢筋与土体结为整体,可随土体的变化而变。为了避免车辆对测点的破坏,打入的钢筋要低于路面5-10cm 
1地表沉降测点剖面
2)监测
在沉降监测前1个月埋设不少于2个水准点,水准点设在现场附近,组成水准控制网,对水准点定期进行校核,防止其本身发生变化,以保证沉降监测结果的正确性。水准点的埋设要求外界影响小、不易扰动或震动影响、通视好、测点距离不超过100m,以保证监测精度。
根据监测对象性质、允许沉降值、沉降速率、仪器设备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量测精度。
沉降监测:
a观测前对所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校验,做好记录,在使用过程中不随意更换;
b、首次进行观测,适当增加测回数,一般取开工前连续的测量结果作为初始值。
c、定期对水准点进行校核、测点检查和仪器校验,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的连续性。
d、记录每天测量的气象情况、施工进度和现场工况,以供监测数据分析时参考。
e、确定沉降监测控制标准值,作为监测数据分析时的对照数据,测量数据超出允许值时及时反馈信息。
3)对策浴室电视机
①当监测结果超出警戒值时,查明原因,采取改变开挖方案、加固地层、加强支撑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②通过现场视察及监测相结合,当监测结果超出警戒值较大范围时,及时报告,并停止施工,立即采取支撑、封堵等应急措施,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制定相应对策。
3.2  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
1建筑物沉降监测
①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埋设
根据地质和基坑深度等确定的施工影响范围是基坑以外50米范围内的所有地面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的二个角上采用植筋的方式,将钢筋植入建筑物的构造柱或地圈梁中(如图2)。监测点必须埋设牢固,并等其稳固后方可使用。沉降观测点的埋设特别注意保证在点上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2建筑物测点剖面
②建筑物沉降监测
沉降监测时应注意:
a观测时充分考虑施工的影响,避免在空压机、搅拌机等振动影响范围之内。
b观测在水准尺成像清晰时进行,避免视线穿过玻璃、烟雾和热源上空。
c前后视观测最好使用同一根水准尺,前后视距尽可能相等,视距一般不超过50m,前视各点观测完后,回视后视点,最后闭合于水准点。
2)建筑物倾斜监测
如图3 ,测量两监测点AB水平距离L两次,量距相对中误差不大于1/2000,并量测其相对沉降差h,推算的倾斜度α如下:
α= h/ L
                α=arctg(h/L) 
                 
3)建筑物裂缝监测
①测点埋设
如图4用两块白铁皮,一片取150mm×150mm的正方形,固定在裂缝的一侧,并使其一边和裂缝的边缘对齐。另一片为50mm×200mm,固定在裂缝的另一侧,并使其中一部分紧贴相邻的正方形白铁皮。当两块白铁皮固定好以后,在其表面均涂上红油漆。
4
②监测
a首先了解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情况及沉降观测资料,以及工程施工对建筑物可能造成的影响;记录建筑物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及深度;分析裂缝的形成原因,判别建筑物的发展趋势,选择主要裂缝作为观测对象。
b当裂缝继续发展,两白铁片将逐渐拉开,露出正方形白铁片上原被覆盖没有涂油漆的部分,用游标卡尺量出。
c定时进行观测。
3.3  地下管线监测
1)测点埋设
采用在管线外露部分设直接测点,其余通过从地面钻孔,埋入至管顶的钢筋的方式埋设测点。埋入管顶的钢筋与管顶接触的部分用砂浆粘合,并用pvc管将钢筋套住,以使钢筋在随
管线变形时不受相邻土层的影响。
2)监测
采用极坐标法测量。以基点1为坐标原点,用全站仪测量变位后测点离基准点的距离与方位角,求出各点位的坐标,平差后推算得到桩顶水平位移值。坛子鸡配方
5水平位移测点布置方法与量测原理示意图
3)对策
①当监测结果超出警戒值时,查明原因,采取注浆加固及加强支撑等措施确保管线安全。
②当监测结果超出警戒值较大范围时,及时报告,并停止施工,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制定相应对策。
3.4  围护桩顶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
(1)测点埋设
在基坑外稳固的地方每20米处 ,植入顶部带十字刻痕的钢筋,钢筋露出冠梁砼面2㎝,并用红漆标注。
(2)监测
在围护结构直角上设基准点,在两基准点的连线方向上布置监测点。在垂直于连线方向上量出各点与连线方向的偏差值,向外为正,向内为负,作为初始值。监测开展后的实测值与此初始值比较,得出冠梁的实际水平位移。
3.5  钢支撑轴力监测
(1) 监测点埋设
在水平面上每隔4道钢支撑设一测点并尽量与桩顶变形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上,在垂直面上每道钢支撑上均在与平面位置对应处设置测点。每道钢支撑测点布设如图6
6 支撑测点布设
2)监测
①钢弦式应变计安装前,在空载状态下连接频率接收仪与钢弦式应变计,测出初始稳定的频率。
②先将两端的安装钢块焊在待测钢支撑结构的表面,再将应变计用螺栓固定地钢块上。
③用屏蔽线将频率接收仪与钢弦式应变计连接,调整螺栓松紧程度改变频率接收仪的频率,使之与初始频率相同。
④根据监测频率定期量测钢支撑变形情况。
3 如果钢支撑轴力超允许控制标准值时,采取改变支撑体系的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3.6  地下水位监测
1 测点埋设
用钻机在主体结构的二角,长短边的中点,距围挡结构2米处钻孔,孔深17米,逐节放入PVC水位管。放完后,回填粗砂至透水头以上1米,再用膨润土泥丸封孔至孔口。水位管成孔垂直度要求水平5/1000。埋设完成后,应进行24h降水试验,检验成孔质量。
2 监测
    电测水位仪将电测水位仪的探头沿水位管下放,当上部的接收仪器会发出蜂鸣声,说明已碰到水面,通过信号线上的刻度,直接读出管口至地下水位的距离。用精密水准仪测出管口的实际高程算出地下水位的高程。
3.7  围护桩深层挠曲
1  测点埋设
沿基坑长边方向每20米,短边中部的钻孔桩桩身内。埋设时将测斜管,牢固绑扎在钢筋笼上,同钢筋笼一同放入成孔内,通过浇筑砼固定于钻孔桩内。测斜管长应为桩长加冠梁高并露出梁10㎝。注意在钢筋笼放入孔内砼浇注前一定要校正测斜管的方向。
(2)  监测方法
  将测斜仪插入与基坑边墙垂直方向的测斜管导槽中。沿导槽缓慢下滑,滑至管底时开始测读,按1米间隔测读一次,徐徐提升测斜仪,直至测斜管顶。按公式δ=δ0+ φLsinΔ
δ0——实测的管口位移(取冠梁顶水平位移的实测值)
L——1
计算每根测斜管不同深度的位移值及总的偏移值。
四、监控量测数据处理与应用
4.1量测数据散点图和曲线
  获得现场量测数据后,及时绘制位移时间曲线(或散点图),位移(u时间(t)关系曲线的时间横坐标下,应注明施工工序和开挖工作面距离量测断面的距离。
将现场量测数据绘制成u—t时态曲线(或散点图)和空间关系曲线。
1)当位移时间关系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以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2)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则表明地层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应密切监视地层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应立即暂停开挖,采取停工加固并进行支护处理。
3)根据位移时间曲线的形态来判断地层稳定性的标准岩体变形曲线分三个区段,围岩岩体蠕变曲线见图7
11  围岩岩体蠕变曲线图
1)基本稳定区段:主要标志是变形速率不断下降,即du2/dt20,为一次蠕变区,表示地层趋于稳定,其支护结构是安全的;
2)过渡区段:变形速率较长时间保持不变,即du2/dt2=0,为二次蠕变区,应发出警告,及时调整施工程序,加强支护系统的刚度和强度;
3)破坏区段:变形速率逐渐增加,即du2/dt20,为三次蠕变区,曲线出现反弯点,表示地层已达到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工加固。
地层稳定性判别标准比较复杂,在评定地层稳定程度时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采用上述三种标准综合分析反馈于设计及施工应用。
4.2地质预报
1)对照地质勘察报告,对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断层、突涌水点、地下水的水量大小及含泥量等不良地质进行预报,提出应急措施和处理建议。
2)根据地层的稳定状态,对可能发生的坍方、地层滑动、突泥涌水等不稳定地层进行预报,提出应急措施和处理建议。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4:4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250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测点   监测   钢筋   沉降   建筑物   地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