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钉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钉,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埋在地下的道钉。


背景技术:



2.为了使共享车辆能够停放在指定区域,人行道上需要设置道钉,以框定该指定区域。在现有技术中,道钉大致为方形,并且突出于人行道的上表面设置。这种道钉对人行道破坏面积大,不美观,对行人不友好,容易绊倒。
3.因此,现有的道钉仍需改进以克服上述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因而提供了一种道钉,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限定上壳体容腔和与所述上壳体容腔连通的下开口。下壳体限定下壳体容腔和与所述下壳体容腔连通的上开口,所述上壳体能够通过所述上开口进入所述下壳体容腔,所述下壳体能够封闭所述下开口,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分离地连接。其中,所述道钉为圆柱体。
5.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包括主体部和外缘部,所述主体部限定所述上壳体容腔和所述下开口,所述外缘部从所述主体部的上部向外延伸形成,并且所述外缘部的外径与所述下壳体的外径相匹配。
6.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所述下壳体。
7.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导槽,所述导槽从所述下壳体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
8.进一步地,所述的道钉还包括天线、控制装置和反射板。天线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容腔中。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天线的下方,并与所述天线连接。反射板设置在所述控制装置的下方。其中,所述天线比所述控制装置和所述反射板更接近上壳体容腔的顶壁。
9.进一步地,所述反射板沿水平方向布置在所述上壳体容腔中。
10.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的顶部设有操作部,以便于操作者通过所述操作部实现所述上壳体相对于所述下壳体的运动。
11.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部包括第一辅助孔和第二辅助孔,所述第一辅助孔和所述第二辅助孔贯穿所述上壳体,并与所述上壳体容腔连通,用于接收工具。
12.进一步地,所述的道钉还包括覆盖件,设置在所述上壳体的顶部,并遮盖所述第一辅助孔和第二辅助孔。
13.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卡扣部,所述卡扣部从所述上壳体容腔的顶壁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卡扣部上设有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从所述卡扣部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并与所述上壳体容腔的顶壁之间具有间距。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道钉,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5.第一,本实用新型的道钉体积小,对人行道破坏面积小,并且能够与人行道的上表
面平齐设置。具体来说,在现有技术中,道钉大致为方形,其边长至少为80mm,并且厚度至少为100mm。如果将其安装在人行道上,对行人不友好,容易绊倒。而本实用新型中的道钉直径约为70mm,厚度约为60mm。其厚度与人行道的地砖相近。在操作员施工时,可以用挖孔机直接对地砖施工挖孔,以形成放置道钉的孔。此外,在设置道钉后,道钉的上表面能够大致与人行道的上表面平齐,这对行人非常友好。
16.第二,本实用新型的道钉与人行道的连接紧密。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道钉的下壳体通过设置通孔和/或导槽,从而使得粘贴剂能够良好地连接下壳体和人行道。
17.第三,本实用新型的道钉的信号较好。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的道钉包括反射板,其能够增强信号的向外传输。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道钉的立体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道钉的爆炸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道钉的下壳体的从下向上看的立体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道钉的上壳体的从下向上看的立体图。
22.附图标号说明:
23.上壳体11、上壳体容腔111、主体部112、外螺纹113、外缘部114、卡扣部115、阻挡部116、顶壁117、第一辅助孔118、第二辅助孔119、下壳体21、下壳体容腔211、通孔212、导槽213、内螺纹214、覆盖件31、天线32、第一缓冲件33、控制装置34、供电装置35、第二缓冲件36、反射板37和第三缓冲件38。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5.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内”、“外”等描述本实用新型中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26.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27.为了阐释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的其他方式来实现。
28.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道钉包括上壳体11、下壳体21、覆盖件31、天线32、第
一缓冲件33、控制装置34、供电装置35、第二缓冲件36、反射板37和第三缓冲件38。上壳体11限定上壳体容腔111(参见图4)和与上壳体容腔111连通的下开口。下壳体21限定下壳体容腔211和与下壳体容腔211连通的上开口。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可拆卸地连接,并且连接后大致呈圆柱体。其具有中心轴线x。具体来说,上壳体11能够通过上开口进入到下壳体容腔211,并容纳在下壳体容腔211中。下壳体21能够封闭下开口。
29.天线32、第一缓冲件33、控制装置34、供电装置35、第二缓冲件36、反射板37和第三缓冲件38从上至下依次布置,并容纳在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围合的上壳体容腔111中。具体来说,天线32为一平板,其沿水平方向布置,从而具有朝上的最大面积,以最大化发射信号。第一缓冲件33设置在天线32和控制装置34之间,并与该两者连接,从而避免撞击导致损坏。控制装置34通过连接线(未示出,例如,顶针)与天线32连接。供电装置35设置在控制装置34下方,并与控制装置34连接,从而为控制装置34供电。作为一个示例,供电装置35为电池。第二缓冲件36设置在供电装置35和反射板37之间,并与该两者连接,从而避免撞击导致损坏。反射板37大致为平板,其能够反射天线32发出的信号,从而使得信号尽量向上发射,由此避免信号的向下散失。第三缓冲件38设置在反射板37的底部,并与反射板37连接。第三缓冲件38能够防止反射板37撞击下壳体21的下壳体容腔211的底壁而造成损坏。作为一个示例,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缓冲件33、第二缓冲件36和第三缓冲件38为泡棉。
30.如图1-3所示,下壳体21大致为开口向上的桶状。下壳体21的底部设有通孔212和导槽213,用于容纳粘贴剂(例如,胶水)。通孔212贯穿下壳体21。导槽213从下壳体21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在本实用新型中,下壳体21上设有五个通孔212。其中四个通孔212沿下壳体21的周向均匀布置,另一个通孔212与中心轴线x同轴设置。下壳体21上设有八个导槽213。八个导槽213沿下壳体21的周向均匀布置,并且还从下壳体21的底部向上延伸至侧壁。八个导槽213中的四个导槽213与通孔212连通。此外,下壳体21的内壁的上部(即,内表面)还设有内螺纹214,从而与上壳体11上的外螺纹113配合,以实现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可拆卸地连接。
31.如图1-2和图4所示,上壳体11包括主体部112和外缘部114。主体部112大致为开口向下的桶状。具体来说,主体部112限定下壳体容腔211和与下壳体容腔连通的上开口。外缘部114从主体部112的上部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外缘部114的外径与下壳体21的外径相匹配。作为一个示例,外缘部114的外径与下壳体21的外径相等。主体部112的外表面的上部(即,外表面)设有外螺纹113,从而与下壳体21的内壁上的内螺纹214配合,以实现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可拆卸地连接。作为一个示例,外缘部114的外边缘还设有过渡斜角。
32.此外,上壳体11上设有卡扣部115。卡扣部115从上壳体容腔111的顶壁117向下延伸形成。卡扣部115上设有阻挡部116。阻挡部116从卡扣部115沿径向朝向上壳体11的中心轴线x(即,向内)延伸形成,并与上壳体容腔111的顶壁117之间具有间距,用于容纳控制装置34。在本实用新型中,上壳体11上设有四个卡扣部115,并且四个卡扣部115沿所述上壳体11的周向均匀布置。四个卡扣部115所围合形成的尺寸与控制装置34的尺寸相匹配,并且四个阻挡部116所围合形成的尺寸略小于控制装置34的尺寸,从而使得控制装置34能够通过卡扣部115和阻挡部116与上壳体11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控制装置34大致为圆形,从而适应于上壳体11、卡扣部115和阻挡部116的形状。
33.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连接件(例如,螺丝)将上壳体容腔111中容纳的各部
件与上壳体11连接。连接件优选地使用塑料等材料制成,以避免影响天线32的信号的传输。
34.如图2所示,上壳体11的顶部还设有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沿上下方向贯穿主体部112,并与上壳体容腔111连通。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沿主体部112的同一条直径并且靠近主体部112的外边缘设置,从而使得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远离中心轴线x。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用于接收工具。当操作者想要使上壳体11相对于下壳体21转动时,操作者将工具插入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中,通过转动工具就能够带动上壳体11相转动。覆盖件31盖设在上壳体11的顶部,并与上壳体11相连接,从而遮盖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以防止灰尘和液体(例如,雨水)进入上壳体容腔111。作为一个示例,覆盖件31可以通过粘贴剂(例如,胶水)连接在上壳体11上。
3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只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操作部的一个实施例。具体来说,操作部设置在上壳体11的顶部,以便于操作者通过操作部实现上壳体11相对于下壳体21的运动。作为另一个示例,操作部包括把手。上壳体11上设有凹部,以容纳把手。把手能够相对于上壳体11绕上壳体11的径向方向转动。当道钉装配到位时(即,操作者不需要使用把手时),把手容纳在凹部中,从而使得把手不突出上壳体11的上表面。当操作者需要从下壳体21拆除上壳体11时,操作者可以转动把手,从而使得把手突出于上壳体11,以便操作者握持和施力。随后操作者绕中心轴线x转动把手,从而带动上壳体11相对于下壳体21转动,以使上壳体11与下壳体21分离。
36.下面结合图1-4,并以道钉被内置在人行道中作为示例,来描述道钉的安装过程:
37.本实用新型的道钉能够被用于安装在人行道上。通过多个道钉的设置,能够围合形成一个指定区域,从而框定该指定区域,便于车辆(例如,共享车辆)的停放。在已经施工完成的人行道上铺设有地砖。操作员可以通过圆形钻头对地砖打孔,孔的尺寸与道钉的尺寸相配,并且孔的深度与道钉的深度相配。随后,操作员将粘贴剂涂设在孔的底部和侧壁,并将下壳体21压入孔中。在下壳体21压入孔的过程中,粘贴剂会进入通孔212和导槽213。一方面,粘贴剂通过通孔212进入下壳体容腔211,并且附着在壳体容腔211的底壁上。在粘贴剂凝固后,粘贴剂能够形成一个i字形的结构,从而阻碍下壳体21沿中心轴线x向上脱出。另一方面,粘贴剂进入导槽213。在粘贴剂凝固后,粘贴剂能够在周向上形成凹凸不平的结构,从而防止阻碍下壳体21绕中心轴线x运动。
38.接着,操作员将天线32、第一缓冲件33、控制装置34、供电装置35、第二缓冲件36、反射板37和第三缓冲件38组装在一起,并且将控制装置34与上壳体11相连接。具体来说,操作员将控制装置34压向上壳体11的上壳体容腔111的顶壁117。四个阻挡部116受到控制装置34的力,从而各自沿直径方向远离中心轴线x运动,以使得控制装置34能够越过四个阻挡部116。在控制装置34越过四个阻挡部116后,四个阻挡部116不再受到控制装置34的力,从而各自沿直径方向朝向中心轴线x运。由此,控制装置34能够被保持在阻挡部116与顶壁117之间的间距中。
39.然后,操作员将上壳体11通过下开口插入上壳体容腔111中,并转动上壳体11,以使得上壳体11上的外螺纹113与下壳体21上的内螺纹214配合,从而将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连接在一起。操作员还可以使用工具伸入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并转动工具,以使得工具带动上壳体11进一步转动,从而紧固上壳体11和下壳体21的连接。最后,操作员将
覆盖件31盖住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并与上壳体11连接。由此,道钉被设置并连接在人行道中,并且道钉与人行道的上表面平齐。
40.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安装过程只是安装道钉的一个示例。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按不同的顺序进行安装,比如,可以先将道钉组装完成,随后在人行道上设孔并涂上粘贴剂,再将道钉压入孔中并与人行道的上表面平齐。在这种安装方式中,由于各部件(例如,天线32、第一缓冲件33、控制装置34、供电装置35、第二缓冲件36、反射板37和第三缓冲件38)已设置在上壳体容腔111中,因此粘贴剂有可能从通孔212进入下壳体容腔211后接触部件,从而使部件通过粘贴剂与下壳体21相连接。在该示例中,道钉还可以包括分隔膜。在上述各部件连接至上壳体11后,分隔膜设置在第三缓冲件38的下方并横置在上壳体容腔111中,从而避免粘贴剂从通孔212进入下壳体容腔211后接触部件。
4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道钉,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42.第一,本实用新型的道钉体积小,对人行道破坏面积小,并且能够与人行道的上表面平齐设置。具体来说,在现有技术中,道钉大致为方形,其边长至少为80mm,并且厚度至少为100mm。如果将其安装在人行道上,对行人不友好,容易绊倒。而本实用新型中的道钉直径约为70mm,厚度约为60mm。其厚度与人行道的地砖相近。在操作员施工时,可以用挖孔机直接对地砖施工挖孔,以形成放置道钉的孔。此外,在设置道钉后,道钉的上表面能够大致与人行道的上表面平齐,这对行人非常友好。
43.第二,本实用新型的道钉与人行道的连接紧密。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道钉的下壳体通过设置通孔和/或导槽,从而使得粘贴剂能够良好地连接下壳体和人行道。
44.第三,本实用新型的道钉的信号较好。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的道钉包括反射板,其能够增强信号的向外传输。
45.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技术特征:


1.一种道钉,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1),限定上壳体容腔(111)和与所述上壳体容腔(111)连通的下开口;下壳体(21),限定下壳体容腔(211)和与所述下壳体容腔(211)连通的上开口,所述上壳体(11)能够通过所述上开口进入所述下壳体容腔(211),所述下壳体(21)能够封闭所述下开口,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21)可分离地连接;天线(32),设置在所述上壳体容腔(111)中;控制装置(34),设置在所述天线(32)的下方,并与所述天线(32)连接;以及反射板(37),设置在所述控制装置(34)的下方;其中,所述道钉为圆柱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包括主体部(112)和外缘部(114),所述主体部(112)限定所述上壳体容腔(111)和所述下开口,所述外缘部(114)从所述主体部(112)的上部向外延伸形成,并且所述外缘部(114)的外径与所述下壳体(21)的外径相匹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1)的底部设有通孔(212),所述通孔(212)贯穿所述下壳体(2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21)的底部设有导槽(213),所述导槽(213)从所述下壳体(21)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32)比所述控制装置(34)和所述反射板(37)更接近上壳体容腔111的顶壁(117)。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板(37)沿水平方向布置在所述上壳体容腔(111)中。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的顶部设有操作部,以便于操作者通过所述操作部实现所述上壳体(11)相对于所述下壳体(21)的运动。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包括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所述第一辅助孔(118)和所述第二辅助孔(119)贯穿所述上壳体(11),并与所述上壳体容腔(111)连通,用于接收工具。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道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覆盖件(31),设置在所述上壳体(11)的顶部,并遮盖所述第一辅助孔(118)和第二辅助孔(119)。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1)上设有卡扣部(115),所述卡扣部(115)从所述上壳体容腔(111)的顶壁(117)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卡扣部(115)上设有阻挡部(116),所述阻挡部(116)从所述卡扣部(115)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并与所述上壳体容腔(111)的顶壁(117)之间具有间距。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道钉,其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限定上壳体容腔和与所述上壳体容腔连通的下开口。下壳体限定下壳体容腔和与所述下壳体容腔连通的上开口,所述上壳体能够通过所述上开口进入所述下壳体容腔,所述下壳体能够封闭所述下开口,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分离地连接。其中,所述道钉为圆柱体。本实用新型的道钉具有体积小,对人行道破坏面积小,并且能够与人行道的上表面平齐设置。并且能够与人行道的上表面平齐设置。并且能够与人行道的上表面平齐设置。


技术研发人员:

杨磊 刘启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上海钧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23

技术公布日:

2022/11/14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38: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22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壳体   所述   道钉   实用新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