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0.12.16
切口铣刀∙【字 号】合政办秘〔2020〕63号
【施行日期】2020.12.16
天然气调压撬【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加强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合政办秘〔2020〕6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关于加强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仿古建筑施工2020年12月16日
 
关于加强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工作方案
发泄壶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合肥都市现代农业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制定如下工作方案。heff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现代农业提升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全链条打造,全要素对接,全方位合作,高起点建设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促进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围绕优质粮油、畜禽、水产、蔬菜、瓜果、茶叶等优势特产业,开展
“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生产基地稳固、加工提档升级、销售渠道畅通。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重点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市建立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60个,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600亿元,打造一批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合”字号绿农产品品牌。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绿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农产品优势主导板块,推进长三角绿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绿化发展,夯实产业融合发展根基。
  1.打造优势主导特农产品板块。依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粮油生产上,以划定的44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117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到2025年全市建成优质粮食基地60万亩、优质油料基地30万亩;在蔬菜瓜果生产上,以长丰草莓、吴山南瓜、肥东牌坊杭椒、包公无私藕、八斗响导桃、庐江柳风荸荠、同大葡萄、巢湖中垾番茄、包河大圩葡萄等为重点,全市建立优质果蔬基地30万亩;在畜禽生产上,以肥东现代牧业、长丰伊利牧业、长丰立华畜禽
、肥西温氏畜牧等为重点,建设一批生态畜禽基地;在水产品生产上,以肥东长临河、肥西山南、长丰造甲、庐江泥河、巢湖烔炀等乡镇为重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在特产业上,大力发展庐江白云春毫、巢湖都督翠茗等名优茶,巢湖瓜蒌、芍药,庐江金丝黄菊,肥西苗木花卉、蚕桑、肥东润枝甜樱桃、包河石斛等特农产品。(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提升基地“两利用”水平。大力推进基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提高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利用水平。加快实施长丰县、肥东县、庐江县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肥西县、巢湖市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针对不同规模畜禽养殖主体,因地制宜选择“截污建池、发酵还田”、“一场一策、制肥还田”、“区域收纳、集中处理”模式,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力争到2025年基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大力发展绿优质农产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产地安全管理。坚持绿发展导向,推行减量化生产和清洁生产技术,实
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控制农兽药残留,强化农膜回收利用,净化产地环境。发展环巢湖绿粮食生产,推广绿肥+优质稻、油稻连作等绿种植模式。全面推进基地标准化生产和绿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基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互认体系,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推进我市农产品在沪苏浙市场率先实行带标带码上市。(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建设绿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工业开发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业强企、强园、强县,实现“接一连三”。
  1.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坚持内生增长和并购扩张并举,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增强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骨干带动作用。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成长型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大力培育新主体,积极发展符合城乡居民需求的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壮大创业创新型农业企业。落实“百亿元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到2025年打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5个以上,其中超100亿元的企业2个。深
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企业和项目落地提供便利化服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加强农产品加工强园区建设。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提升行动,按照“一县(市)一园、一乡(镇)一业”的思路,优化农产品加工园区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功能、突出特、优化分工,改善提升园区环境条件和承载力。围绕产业集聚,重点打造7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实行分类指导、定位发展,重点发展粮油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冷冻食品、健康食品加工和中央厨房,培育农产品加工业新的增长点。围绕乡村产业兴旺,乡镇工业集聚区支持农产品加工类招商引资项目和改扩建项目落地,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强镇。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农业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建设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园区2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3.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强县培育计划。坚持兴农强乡,将农产品加工业列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围绕农业优势产业、特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支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已入围省20强县的长丰县、高新区加快发展、争先进位。肥东县、庐江县、巢湖市、长丰县积极推进优质粮油精深加工,生产专用粉、生态大米、绿菜籽油、中央厨房食品等优质产品。长丰县、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等畜禽、水产养殖大县,大力推进熟食加工。肥东县、长丰县发展乳制品生产加工。在蔬菜瓜果产地,大力发展净菜配送、罐装食品。推进中药材、茶叶深度开发,实现饮品和药用相结合。力争到2025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县(市)区、开发区1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三)建设绿农产品物流供应平台。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着力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农产品市场体系。
  1.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优势农产品产地为依托,高起点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快速融入长三角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发展2-3家大型冷链物流配送企业,
建设冷链物流集散中心;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村集体股份合作社等,按照“田头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模式,建设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支持运销企业和经纪人配套建设冷藏冷冻、物流配送、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等基础设施。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合作,完善冷链物流、直销配送体系,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优化升级农村电商。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强农村电商企业产销对接活动。培育一批本土知名农村电商企业,支持其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到2025年通过电商渠道销往沪苏浙地区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销售额占15%以上。(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冶炼炉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5:22: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171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产品   发展   生产   加工   基地   建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