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下我国腐败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信息对称理论视角下我国腐败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一、信息不对称的基本内涵
“信息不对称”概念产生于微观经济学领域,但同时也广泛存在于社会政治和法律领域内。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组织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按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生性不对称信息,即由个体从事的工作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禀赋、内涵、性质特征等决定的,而不是由个体的主观意识造成的;另一类是内生性不对称信息,是个体利用管理者对其行为事前无法预测、事中无法观察和监督、事后无法验证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后者表现的更加突出。政府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者,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地位控制信息的传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公众则处于信息弱势地位,难以获得政府信息,最终可能会导致其权益受损。而政府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则是政府滥用公共权力的行为出现,必然会导致政府官员腐败问题的产生。
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根源
工程仿真1、源于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信息不对称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效益的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增强,人们只能了解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较小范围的世界,对别的领域的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象,因此,所拥有和能支配的信息资源有限,存在信息不对称。
插销螺母
2、源于信息成本的投入差异。社会专业化分工使得每一个行业都是特殊信息的汇总。消费者要获得这些信息是要付出成本,因而成为搜寻信息的障碍。在市场交易中,投入信息成本多的人拥有的信息多,在交易中获得优势。往往信息的优势方为了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就会隐藏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当没有信息的一方知道真实的信息时,交易已经完成了。
3、源于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传递系统由信息源、信道、信宿构成。信道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质量。一条新信息在没有传递到信宿前,这条信息对于信息源及信宿二者而言就存在二者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对称。只要新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不对称就相伴产生,由于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人们掌握的信息永远落后于产生的新信息,收集信息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但永远无法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完全信息,对同一事物信息占有相对量的差别导致了交易者信息地位的不对称,人们所从事的信息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削弱信息的不对称,使各方掌握的信息都尽量充分。
三、国内外对信息不对称下腐败问题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不对称下腐败问题的研究内容有以下两种:
可控硅焊机1、寻租理论。该理论认为,寻租是人们凭借公共机构准许的特权取得垄断地位以获取垄断租金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的活动,对于寻租的形成机制,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权钱交易”。也就是,寻租的形成
机制是垄断特权产生的租金而引致的,并由于垄断租金的供求双方在这一交易过程受益而形成利益集团,进而使得寻租行为长期化,甚至制度化。然而寻租理论探讨的仅仅是公共机构与寻租者之间的交易行为,缺少了委托人这一重要因素的制约。从信息角度而言,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并不清楚了解代理人的读职腐败状况,因而不能有效地制止腐败;其隐含的一个推论是如果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对称,委托人能够清楚知道代理人的腐败状况,那么就不会存在腐败。
2、委托一代理机制失灵理论。该理论正式把“腐败”纳入了经济学研究领域,并首次对腐败进行定量研究。公众作为委托人,国会代表和行政官员作为代理人,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激励不相容、责任不对等,而且信息不对称,因此这一委托一代理治理机制可能发生失灵。也就是,代理人利用信息优势与腐败行为的隐蔽性,谋求私人利益而违背了委托人的意愿,腐败就出现了。委托一代理机制失灵论是近三十年
来新政治经济学理论所获得的最新进展之一,并成为主流的腐败经济理论。后来的经济学者在腐败问题的研究中开始运用经济学前沿的理论工具与分析方法—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来研究腐败问题,如考虑到公众对代理人存在腐败的信息不对称时公众与代理人的博弈。
四、信息不对称在我国的表现及对腐败的影响
权力不对称性和信息不对称性在各国都普遍存在,在我国这两个不对称性问题更加突显。中国内地有
31个省份,4个直辖市,300多个地级市,近3000个县或县级市、市辖区,还有4万多个乡镇,这使得所有信息完全都传递到中央困难,而中央的政策到了各级地方,也会因地方利益而打折扣。同时,中央还遇到了如何监督各级政府的问题,越是基层,越是难以监督,政府与公民的权力不对称兴越明显,监督就越难,对违纪违法的惩治也就越难。
在我国,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官员与民众信息的不对称。政府是信息最主要的生产者、使用者和发布者,这使政府官员成为天然的信息优势者。而这些信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民众公开的十分有限,这就造成了官员和民众对信息的掌握严重不对称的状况。第二,腐败者所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不对称。现实生活中,各个机关各个单位是如何运作的.局外人根本无从知晓,也很难去查个水落石出,这就造成了腐败者所在组织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不对称的状况。第三,底层与上层的信息不对称。层级的累积部分消解了信息的传递,使得地方所有信息都传递到中央不大可能,而中央的政策到了各级地方,也会因地方利益而打折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中央监督地方存在很大的难题,越是基层,越难监督。第四,腐败者与监督者的信息不对称。腐败有隐秘性的特点,腐败者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隐藏其腐败的证据,并往往会搜罗大量监督主体的信息,以期规避法律法规的惩罚。而监督主体对腐败者的行为动机、腐败证据等情况,了解得比较少。这种腐败者与监督者的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腐败者的侥幸心理,觉得收益大于成本,陷入腐败的泥潭。
五、如何打破腐败行为产生的怪圈
正是由于行政管理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公众对政府监督困难、政府和官员本身利益的驱动等等,才使得政府失信行为时常发生。权力运行过程缺乏透明度。权力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公开范围、公开力度不够或“暗箱操作”问题,使纪检监察部门无法介入甚至无法获取有效信息,是监督制约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信息不对称下的监督机制客观上为腐败者提供了滋生腐败的条件。于是,打破信息传递单向性、信息公开、透明和信息传递的通畅扮演了重要的角。
解决第一个不对称性问题需要“透明革命”,即涉及公共信息必须全部披露;解决第二个不对称性问题需要“监督革命”,即涉及公共权力必须受到各种制衡和监督。当前我国仍然处于腐败易发期和多发期,与腐败作斗争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反腐败的根本措施是制度建设,核心是要解决两个不对称性问题。要解决权力不对称性问题,就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权力监督体制和机制,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环境,加强体制内的监督力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建立有效的监督手段,同时加大外部监督的力度,鼓励人民众和新闻媒体对地方政府、政府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提高公共部门的透明度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关键。
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
1、树立信息透明理念信息透明理念的核心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预防腐败的重要前提。有效监督的前提是充分保障公众对被监督者信息的知情权,否则监督便无从谈起。信息越是透明,公众
三相混合步进电机
对权力的行使过程的了解越多,监督的能力也就越强,被监督者违法违规操作、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此,从减少和预防腐败的角度出发,被监督者只有树立信息透明理念,充分接受公众监督,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权力的腐败。
2、完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首先,要建立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其规划和目标,政府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公众介绍政府的政策、措施,通报处理各种公共事务的相关信息,借助当前发达的信息
通讯技术,推动“电子政务”、“政府上网”工程的建设,构建起政府、社会、公民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置传监督作用,将政府的工作行为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3、打造信息公开机制,预防和治理腐败,最有效的做法是实行政务公开,透明相关信息,通过对权力运作的过程、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同时,通过党风廉政宣传,使社会各界全面、完整地了解、掌握现行党风党纪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将监督的网络向人们众延伸、向基层一线延伸、向八小时以外延伸,便于众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globe7六、结论
信息不对称是的保护伞和隐身衣,政府借助信息不对称在无形中将公共利益化为私人或者团
卫生香体利益讨租活动木质上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但由于它的非生产性,所以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腐败和讨租均是政治代理人在信息不对称状态下攫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决策和行为,信息不对称下,政治委托人很难对代理人进行监督和约束,政府官员就很可能基于经济人特性而做出损众利己的行为。如果纪检监察部门掌握的情况同被监督者的实际表现完全一致,监督就会变得非常简单。所以,打破信息不对称,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是政府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7: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12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信息   对称   监督   政府   权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