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古籍修复技艺——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中心

浅析云南古籍修复技艺——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中心□钟楚宇/文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古籍资源丰富,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整合之后,逐渐形成了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中心的,地域特鲜明、技艺方法独特的修复技术,善于解决云南气侯环境造成的古籍虫蛀、霉变、板结及民族风俗习惯导致的火烧、水渍等问题。基于多年汉文古籍修复的经验,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针对少数民族古籍的特点,创新性将狼毒草汁液运用于古籍的保护性修复,将“人工纸浆补书法”成功应用于彝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和东巴经的抢救性修复,在国内开创了先河。截至2021年底,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共抢救性修复汉文古籍1748册100720余叶,彝文古籍250册14220叶,藏文古籍2566叶,傣文古籍9册360叶,东巴经古籍40册491叶,修复拓片90幅(68m2)、拓印拓片741幅(约300m2),复活濒死的文化记忆,赋予古籍新的生命,奠定了云南省民族古籍修复在全国的地位,为云南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贡献。
1 云南古籍修复技艺源流
古籍修复技术在中国至少拥有1500年的历史,在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书有残裂,郦方纸而补者,率皆挛拳,瘢疮硬厚。瘢痕于书有损。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而看之,略不觉补。[1]”这是关于古籍修复技艺最早的记载之一。由于早期古籍在装帧形式上大多为卷轴装形式,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有关古籍修复的论述都与装裱技艺分不开。直到隋唐时检查井井座
期,册装开始广泛应用于书籍的装帧,此后依次出现了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各类装帧形式,有关古籍修复的论述才逐渐丰富凸显。
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悠久,经过历代发展变迁,古籍修复这项技艺不仅继承了历史上的风格和技法,也因地域环境、文化内容的不同,在全国各地形成了流派纷呈的盛况。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地域特鲜明、技艺独特,善于解决云南气侯环境造成的古籍虫蛀、霉变、板结及民族风俗习惯导致的火烧、水浸等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创新性将狼毒草汁液运用于古籍保护性修复,将“人工纸浆补书法”成功应用于藏文古籍、彝文古籍、傣文古籍和东巴经的抢救修复,在国内开创了先河。通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逐渐辐射全省各地,目前,全省各州、市(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内通行的古籍修复技法几乎都源于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技艺培训,因此,云南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技法也承载了云南深厚多元的历史文化内涵。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汉族和25个少数民族(15个独有民族)共同生活在3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云南海拔纵深76.4~6700m,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4%,国境线长4060公里,25个边境县、374个抵边村寨与越南、缅甸、老挝接壤。47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3%,其中有14个民族
24
使用23种文字或拼音方案(有的民族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
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民族古籍文献遗产,是民族文化和历史典籍的富矿。云南古籍是承载古滇人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除传统汉文古籍外,以彝文古籍、藏文古籍、傣文古籍、纳西东巴经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典籍文献异彩纷呈,与汉文典籍交相辉映。云南在解放前就有古籍修复技艺流传,清朝末年,昆明本土装裱社“含英阁”的书画收藏家刘文藩擅长书画修裱,1909年云南省图书馆成立之后,刘文藩常应邀到馆内对从事书画修复的工作人员进行教授和指导。1952年,云南省图书馆第一批专职修复师张保善、杨福入职,专门从事古籍、书画修复装裱工作,他们的师父正是装裱大师刘文藩。之后,杨福之妻杨敬仙也入职修复室,成为云南省图书馆第一位女性修复师。1979年,杨福、杨敬仙之子杨利继承父母技艺,入职云南省图书馆,成为云南省图书馆的第三代修复师。自少年时起,杨利就跟随父母从事书画装裱和汉文古籍修复工作,90年代,随着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推进和中华传统文化保护的发展,云南省图书馆开始投入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研究,并尝试探索少数民族古籍修复技术。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保护工作。2008年,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云南省省图书馆成立,给古籍修复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多年的古籍修复实践当中,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逐渐壮大,目前,专职古籍修复师已达8人。通过多年到全省各地举办古籍修复技艺培训班,长期接收省内各州、市(县)古籍收藏保护单位人员到馆学习,逐渐培养出一批分散于省内各地的修复骨干,为全省各古籍保护收藏单位贡献了技术力量。多年间,云南省图书馆在深入巩固汉文古籍修复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重点研究少数民族古籍的修复技法,在国内开创了先河。云南省图书馆是最早开
始尝试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性修复的地区之一,针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材质和特点,因材施救,成功抢救彝文古籍《百乐书》《记脑更早》《猜考书》等。在修复纳格拉洞藏经时,创新性将狼毒草汁液运用于古籍保护性修复,将人工纸浆补书法成功应用于彝族毕摩经、纳西东巴经和傣族贝叶经的抢救修复。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以云南省图书馆为中心的独具云南特的古籍修复技艺。
2 古籍修复技艺内容
2.1 运用范围
古籍修复技艺主要用于古籍、拓本、舆图、书画、档案文书等纸质文献的修补和还原。
2.2 技艺原理
古籍修复的原理与传统造纸的方法一脉相承。中国传统造纸方法是将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悬浮液平铺、脱水、加压,最后形成纸张。而古籍修复过程也是使用浆水使纸质纤维疏松膨胀,将文献原纸和修复用纸纤维粘合,填补书叶破损部位,最后晾干水份,恢复纸张平整。
2.3 修复原则
(1)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原则。修复古籍时,应根据古籍的破损程度,按轻、重、缓、急合理排序,集中力量优先修复破损严重的古籍。
(2)整旧如旧原则。对古籍实施修复时,选择的材料应与原件基本相同,并保留其原有的装帧形式。
(3)最少干预原则。对古籍实施修复时,摒弃传统的整卷整叶托裱的方法,尽量少地在古籍上添加修复材料,保留古籍文献的原始信息,尽量少修或不修。
(4)可逆性原则。修复所用材料和技术方法必
25
须是可逆的,可重复的。便于在将来有更科学、更适宜的修复技术时,可以更换修复材料重新修复。
2.4 修复工具客流分析数据
常用的古籍修复工具有毛笔、浆碗、镊子、棕刷、起子、锥子、刮子、木锤、刀具(美工刀、马蹄刀、剪刀、手术刀)、喷壶、砑石等。
2.5 修复材料
古籍修复材料有纸张、染料(植物染料、矿物染料)、浆糊、绢、绫、丝线、锦、清洗剂、脱酸剂等。
2.6 修复流程
(1)拍照建档。在修复前对整部古籍或整册古籍的整体面貌进行影像记录,并将文献的基本信息(题名、版本、开本尺寸等),破损情形(虫蛀、老化、缺损、絮化、粘连、破损级别等)进行详细记录。档案建立是古籍修复的第一步,且需贯穿修复过程始终,在修复中及时发现记录问题,在修复后对经验及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总结。
(2)制定修复方案。根据书叶的纸质特性、破损情况、破损成因,选取相应的工具与材料,同时考虑修复中可能用到的修复方法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备料。1)浆糊制作。将淀粉加水放进容器中充分搅拌后加热。浆糊制好后,要马上用手蘸水把浆糊表面抚平,沿容器边缘加入一些冷水使浆糊和空气隔离,以免浆糊表面起皮、变干变硬。也可将刚制好的浆糊用勺舀出成球状,立即放进冷水中。2)配纸选取。根据书皮、护叶、书叶各部分的材质分别选配纸张。在选配纸张时要注意纸张颜、帘纹、厚度以及材质和书叶近似。配纸时最好在自然光线充足的环境中进行,补纸的颜遵循“宁浅勿深”原则。
消谐柜
(4)书叶拆解。将订在线装书表面的丝线拆下,对书叶进行页码标识(一般选在书叶背面)后,将书本分解为单叶。
(5)书叶修补。根据书叶的纸质特性、破损部位、破损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选取适合的修复方法。云南古籍修复常用的书叶修补的方法有搭补、掏补、夹接、人工纸浆补、托裱、惜古衬、镶衬、挖衬等。
1)搭补。将浆糊涂抹于古籍破损部位背面,采用与书叶颜、帘纹、厚度以及材质相仿的补纸粘贴在书叶破损部位,把多余的补纸剔除。
2)掏补。用于无法拆解或需要保留原有装帧的古籍,将毛笔伸进对折的书叶中间涂浆糊,用镊子等工具撑住书叶进行补书。
3)夹接。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古籍纸张较厚的破损古籍修复。先用手术刀将书叶破损边缘作斜口处理,将破损书叶覆在所配补纸上比对好,用铅笔沿破损边缘勾出线条,用剪刀沿线条外3~5mm剪下所需补纸,剖开剪口处进深10~15mm,将破损书叶夹到剖开的补纸中,调整好位置,涂浆糊把两面的补纸与书叶刷平粘合在一起,用镊子剔除多余补纸,保持接缝宽度2~3mm即可[2]。
4)人工纸浆补。将选配好的纸浆或纸质纤维与水混合,放入搅拌器搅拌成纤维状悬浮的纸浆溶液,用量杯、滴管取适量纸浆浇、滴于书叶缺损处,书叶上下各垫一张化纤纸,再铺上毛毡,用压书板夹住,放入压书机内重压10—15分钟,取出书叶晾至水份八成干即可。纸浆的浓度以倾倒时能保持连续流动为宜,浇补时要求慢速、连续浇补。
5)托裱。如今较少用此法修复古籍,一般用于纸张强度很差、老化糟朽书叶。在整张书叶的背面贴纸加固,若只是局部纸张强度丧失,则局部托纸加固。
汽车智能防盗系统
6)惜古衬。技法名称取爱惜古书之意,俗称穿
26
袍套、金镶玉。我国著名的目录学家、藏书家、图书馆家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一书中记载清初曹溶旧抄本《绛云楼书目后序》中有介绍金镶玉装订的方法:“古本狭小者,补缀后用白纸为里,四面放大,北京人谓之金镶玉,扬州人谓之袍套衬。[3]”以白较宽大的衬纸,衬入对折后的书叶中间,超出书叶天、地及书背部分折回与书叶边平齐,以使厚薄均匀,再用纸捻将衬纸与书叶订在一起。注意衬纸接出部分要和书籍厚度基本一致[4]。
7)镶衬。这种方法适用于书脑特窄,使用金镶玉方法尚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古籍。在书叶四周粘接宽度在 3~5cm的宣纸条,将书叶加长加宽,然后再衬纸。操作时要注意粘接处宽度控制在1mm左右。
8)挖衬。用于规格不一的小幅拓片或信札类文献的装订。将拓片或信札展平贴在用宣纸制作的书叶中间位置,加衬纸,然后将文献压住的衬纸部分挖去。操作时注意衬纸的薄厚要和粘在书叶上的文献薄厚基本一致。
(6)书叶压平。根据书叶修补情况在背面适量喷水,补丁较多的书叶可适当增加用水量。注意将书叶按顺序铺在吸水纸上,一定要展平,再盖上吸水纸和纸板,用重物压平。
(7)书叶剪齐。用剪刀沿书叶边缘将四周多余的补纸剪去、剪齐,注意不要将书叶剪坏。
(8)装帧复原。包括:书芯订纸捻、上护叶、包角、装封皮订线、贴签等,注意保留书籍原有的装帧形式。
2.7 修复质量要求
古籍修复现以国标《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  21712-2008)为标准[4]。
古代蹴鞠用什么做的
3 古籍修复技艺存续及运用情况
3.1 机构概况
云南省图书馆成立于1909年,至今发展已逾百年,是文化部命名的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也是国家文物局确定的全国首批唯一具有二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现有古籍修复室总面积500m2,专职古籍修复人员8人。每年根据馆藏的破损情况抢救性修复古籍文献,年平均修复50余册,4000余叶古籍。2009年,文化部在云南省图书馆设立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2014年,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被设立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多年来,云南省图书馆修复了大量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古籍,在修复的古籍中,还包括了许多珍贵古籍,其中有宋刻宋元明递修本《汉书一百卷》、元大德间饶州路儒学刻明正德嘉靖间递修本《隋书八十五卷》、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祐刻明修本《鄂国金陀粹编二十八卷》、清同治初抄本《肇域志不分卷》(明)木公撰明嘉靖刻本《雪山庚子稿不分卷》《雪山始音二卷》《仙楼琼华不分卷》等珍贵古籍文献,其中数种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彝文古籍《记脑更早》《百乐书》《查姆》《历算书》,傣文古籍《驱祸》等民族古籍也有部分入选。
3.2 传承概况
云南省图书馆1909年成立之初就有专门的书画修复人员。1952年,云南省图书馆第一批专职修复师入职。2004年,馆内正式组建古籍修复组,2009年,云南省古籍修复中心成立后古籍修复专职工作人员增至8人,为保障馆藏珍贵古籍的修复质量,修复组成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后,从个人意愿、技能水平、岗位适应程度等多方面综合双向选择遴选而出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日常,以师带徒的方式跟随国家级修复导师杨利老师学习,进行馆藏古籍修复工作。自中华古籍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以来,云南省图书馆修复组又通过巡回办班、集中培训等方式,在全省各地州、县市范围内培养出了
27
一批30余人的修复骨干,云南省古籍修复人才已形成梯队发展的良好态势。
3.3 修复成果
截至2021年底,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团队共抢救性修复汉文古籍1748册100720余叶,彝文古籍250册14220叶,傣文古籍9册360叶,东巴经古籍40册491叶,藏文古籍2566叶,修复拓片90幅(68m2)、拓印拓片741幅(约300m2)。
3.4 创新发展
3.4.1 技艺创新
2010年纳格拉洞藏经发现之后,经过数年整理研究,制定合理修复方案,在修复纳格拉藏经时,云南省图书馆修复团队创新性将狼毒草汁液运用于古籍修复,将“人工纸浆补书法”成功应用于藏文古籍、彝文古籍、傣文古籍和东巴经的抢救修复,这一开创性的尝试得到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认可。将狼毒草根汁液加入纸浆进行修补的方法,不仅沿袭了了藏区造纸的传统工艺,还能使补好的书叶具有良好的防虫性和耐腐蚀性。人工纸浆补书法与传统的手工补书法相比有很多优点:(1)解决了古籍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修复用纸特殊,修复用纸难寻的问题;(2)补书不用浆糊,可以减少虫蛀、生霉的问题;(3)补洞准确,不存在搭茬,真正实现了对文字的最小干预;(4)书叶平整,修复后不用捶平。
3.4.2 传承创新
(1)举办古籍修复现场观摩体验活动。在一些特殊的文化宣传日,如“世界读书日”暨“全民阅读月”系列活动期间,开展“古籍修复和传拓技艺现场观摩体验”活动。由修复组人员和传拓研习馆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古籍修复及传拓技艺,读者通过体验古籍修复传拓技艺,近距离体验纸墨融合、历史再现。(2)在云南省图书馆内建云南省典籍博物馆,设置古籍修复展示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重要指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拓展古籍修复的社会教育职能。(3)参与文旅合作项目。将古籍修复引入图书馆与华侨城古渔村文旅合作项目,通过长期展示和定期活动,吸引游客了解、参与、体验古籍修复。(4)创新文创开发。参与图书馆系列文创开发,将书本、文具等实用品列入文创开发目录,融入馆藏珍贵古籍元素和民族特古籍元素,协同开发,创新发展。
4 古籍修复技艺的重要价值
抓瓜4.1 延长古籍寿命,发挥古籍价值
通过对古籍进行修整与复原,延长古籍的使用寿命,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线索,亦可以让后世欣赏到珍贵的文学作品,达到艺术美学效果。使古籍能够继续发挥其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4.2 彰显文化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古籍修复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技艺,伴随着中国书画的发展而发展传承。古籍修复技艺的原理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密不可分,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因此,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将文物古籍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2008年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传承和保护。保护古籍就是保护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保护古籍,传承技艺,使修复成果惠及人民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4.3 促进民族团结,协同地区发展
古籍修复技艺不仅保护汉文古籍,依托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资源丰富这一特点和优势,云
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26: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085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古籍   修复   书叶   云南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