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浅析阿昌族锻造工艺

作者简介:王佳(1986~),女,助教,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16-02-10
2016年8月普洱学院学报
扣具Aug.2016第32卷第4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32No.4
又名,阿昌语为“孟所帽”,因产于阿昌族聚居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据民间传说、史书记载和考古实物证实,是中国仅存的最为古老的实战军刀。它以独特的锻造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侧面反映了勤劳质朴的阿昌族人民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统一。展现了阿昌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民族历史和智慧结晶。
吹管系数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个人和各种组织对阿昌族的历史及其刀具工艺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早在20世纪70年代汪宁生教授对此就做过深入调查,发表论文《阿昌族的铁器制作》,发表于1987年出版的《中国西南的历史与文化》,后由央视制作节目首次将及其制作工艺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研究,阿昌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多熟悉和喜爱,走进人们生活。云南省编辑委员会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和李晓岑先生的《阿昌族制铁技术及相关问题》中也有关于阿昌族及其刀具工艺的研究,如错铜技术、淬火技术、渗碳技术及装饰工艺。此外,国外也对阿昌族及其刀具工艺做过一定程度的研究,
光盘封套
这些研究大多是对清末以及一、二战时期,英法等国驻军缅甸时的历史进行研究,对阿昌族的专门研究非常少,因语言不通,这些研究质量很难保证。本研究从的科技工艺入手,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应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剖析工艺价值,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出工艺背后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血脉相承,特别是如何在文化产业化极度充斥的社会大环境下,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更加需要得到当今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一、阿昌族锻造工艺
作为拥有丰富人文资源的云南,使用铁器的历史悠久。在战国中晚期就开始了铁器的制作,又以阿昌族最富盛名。阿昌族生产工序繁琐但却相当考究刀匠师傅的技艺功底。其中选材和淬火技艺尤为重要,选材不合适,怎么淬火也无法做出一把合格的,淬火不当,再好的材料也会被浪费。
(一)选料与炼料
阿昌族的选材十分讲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钢材的稀缺,毛铁是主要的制作材料,二战之后以废弃旧钢材或新钢毛坯为主材料,现今制
水下作业阿昌族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自动钎焊设备———浅析阿昌族锻造工艺
王佳
普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摘要:阿昌族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程,始终保持着手工制作和严格依照传统并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特质。从最早的生活生产工具发展到民族工艺礼品,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或是礼品,更是具有云南地方民族特的“刀文化”,地方的“民间文化”。对阿昌族的研究从文献资料整理开始,实地调研,通过研究阿昌族的锻造工艺等方面,探究阿昌族和周边民族共同造就的“刀文化”,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少数民族特有工艺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阿昌族;;锻造工艺;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F426.81
文献标识码:A伸缩式雨棚
文章编号:2095-7734(2016)04-0057-03
57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2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2070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
标签:工艺   研究   历史   民族   文化   少数民族   云南   制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