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

第      九      章 
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
本章主要内容:1840年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属于我国的近代时期,“五四” 运动以后进人现代。在清政府统治末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军队改革制措施相继实行。尽管在封建专制的基础上,这些措施根本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但是对于西方思想的传播却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服装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民族内部文化间的磨合中,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带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历史更是发生了翻天贾地的变化,服装很好地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以后的近现代的服装形态大致分成20世纪10年代、20至30年代、30年代末至40年代,50年代、60至70年代、70年代末至80年代和90年代7个不同时期。
第一节  20世纪10年代
第一节  20世纪10年代
在辛亥革命以前,虽有中国人在国外接受了西方的装扮,但回国以后还得戴假发,穿大褂長袍。太平天国有着与清朝不同的服饰制度,女子甚至废除了裹足陋习,怛在本质上还是没有超越封建等级思想。社会主体服装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很小,服饰的交流主要局限于不同民族间。到了20年代初,辛亥革命爆发,
中国彻底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孙中山先生卒先引进了高领军装和西式裤子,并且南京临时政府的官员无论官阶大小都着同样的制服。从此,在中国社会上演了几千年的传统冠冕服饰连同它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仪规范失去了法律的保护,中国服饰进入了一个开放,蓬勃,融合的发展时期。
1.2典型服饰及形象
1.2.1男子服饰
辛亥革命取消了原先的封理服装禁令,但封建意识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阶层的人根据经济状况,社交范围和政治信仰选择不同的装束。
长袍马褂是最常见的装束,作为礼服时还有一定的格式。下身一般穿中式裤子,民初这种裤子比较宽松,裤脚用绷带系扎。
其他的装束还有西服、日式学生裝等。这些眼装也只是集中出现在少量官史、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日式学生从欧洲西装造型的基础上派生而来,直立领、胸前有一个大口袋,而腰身,衣袖的结构均类似于西装。
一般乡间和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还是上着杉袄、下着裤子。
1.2.2女子服饰
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变革在女子服饰发展中相对滞后。政府颁布的女子礼服未能在民间推广,在日常生活中,女子仍旧穿袄裙,旗袍。这时的旗袍还是平面结构,宽大、松身。袄裙在辛亥革命前后具体样式有所不同,之前是衣身长宽,袖口大而有边,肩
部有装饰;之
后衣身变短,袖、襟等处的缘边和攘饰渐少,但衣颇特別高。有时下摆呈圆弧形,上衣外面还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装变成十二裥或二十四裥的样式,裙长至足,裙边和裤门右孃饰。
冷凝器设计1.2.3服饰品
一般长袍马褂配穿瓜皮帖或罗宋帽,穿布鞋或棉靴;西装配西式礼帽、皮鞋;学生装则配西式礼冒、鸭舌帽或阔边帽,穿皮鞋。
值得注意的是,服饰品的应用此时与地区密切相关。例如在上海已经引进了欧洲的高跟鞋,但在其他地区的大多数妇女还在裹脚;大多数的都市妇女都已经头披白纱举行“文明婚礼”,在广大的农村仍是红袄珠冠的旧礼俗。
第二节20世纪20至30年代
2.1 时代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广阔深入。西式服装穿着方便、款式多样;造型独特,逐渐获得青睐;而中式传统服装也仍然为人们心目中的佼佼者,在中西服饰发展的同时,中式服装也在不断吸取其他服装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中西式服饰并存且不断地走向现代化。“五四”运动使更多的妇女思想得到了解放,20世20至30年代是中国妇女服饰演变的重要阶段。
2.2典型服饰及形象
2.2.1男芒服饰
除了民国初年以来就有的样式,还出现了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装。
(1)中山装,这是在学生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款式。此时的中山装后背开缝,下端开衩,后背腰节处装有横带,前身做4个明袋,其中下面2个大袋为琴式袋,各袋都有皱裥和袋盖,门襟7粒扣,袖口钉2至1粒扣。
(2)中西合璧的样式。这是民国中后期起出现的一种较为时兴的装束,即将长袍、西服裤、补帽和皮鞋组合起来穿。这是中西结合较成功的一种男子服饰式样,不失民族风韵又增添英俊之气。文雅中显露干练。
2.2.2女子服饰
(1)改良旗袍,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增加腰省、胸省,并运用装袖与肩缝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在穿着风格上一改以往宽大直筒的形态,变得修身合体,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的曲线美。
(2)袄裙。此时的袄裙仍旧是上衣下裳。长袄长至臀围线一下,高领,宽袖;短袄长至腰围线以下,低领、宽袖,袖长及肘,袖口肥大宽直。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下摆有直角,圆角等。这时袄的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3)文明新装。这是袄的一种体形武。在留日学生的形象下,不少年轻妇女穿着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衣衫非常朴素,下穿黑长裙,裙上不施绣纹,簪钗、手镯
,耳环、戒指等一概
不用,故称“文明新装”。
当然上述的穿着在城市、城乡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比如在上海,西式晨礼服、西式 茶舞服、西式连衣裙,西式大衣的美好开始流行,上海女子烫发、穿高跟鞋和时装的时候,北京的女子还在穿紧身旗袍,农村的妇女则还在穿宽衣大綉衫和六脚扣的裤子。
2.2.3服饰品
妇女头饰依保留传统方式,曾流行过一段时间的刘海和长辫,剪发也流行过,剪发后一般用绸带束发;就男子而言,早在中华民国始建之初,政府就发出了《剪辫通令》,从城市中的官吏和知识分子开始,剪发逐步被人接受。
在民国建立初期,政府部门就把女子放足禁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來落实。到1937前夕,以江、浙、沪、粤为主体的沿海地区已经基本禁绝,并向内地扩展。放足以后,女子的鞋袜随之改变,原先的弓鞋被淘汰,代之以西式皮鞋和布鞋,大城市的妇女已经穿上了高跟鞋。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
3.1时代背景
中国在这个时期处于战争叫期,虽然经济上遭受打击,社会也动荡不安,但是在一些开放的大城市里,西式服装的引进并没有停止脚步。《良友》、《三六九》等刊物出时装专刊,通过明星剧照、生活照以及时装画来介绍国内外的流行信息,而时装表演到此时已经是展示服装的重要途径。当时上海的时尚也辐射到东京,香港等地。
3.2典型服饰及形象
3.2.1 男子服饰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饰变化已经不大显著,基本沿用前一时期的服装样式。
硅片清洗
3.2.2女子服饰
(1)旗袍。旗袍此时已经成为中国妇女通用的标准服,各个阶层的妇女都穿它。40年代的大城市中,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减短长度,减低领高和省去一些烦琐的装饰,总体上更加轻便、适体,同时借鉴和直接引用了一些西式的装饰和设计手法,如将边衩收为前衩,将单襟改收为双襟,并存领、袖、肩等处加以处理,形成了如开钗领、 荷叶袖等有新意的变化。
到了30年代后期,引进的西式女服饰饰种类相当齐全。这些服装的广泛传播,已经具有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时装”的意味。
(2)内衣:乳罩代替了肚兜,成为新式的女性内衣。
(3)披风,有单有夹,长度一般到膝盖部位,彩丰富。披风的两襟钉有钮扣或带子,但穿着时往往不用,任其敞开。
(4)大衣。此时的大衣多用裘皮或呢料制作,里面还习惯穿一件旗砲。
第四节20世纪50年代
4.1  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
大提
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
度的改变,但彩依然比较单调。
4.2典型服饰及形象 
4.2.1 男子服饰
(1)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2)衬衫。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 为白,也有淡蓝和灰;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缘114
(3)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
4.2.2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    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
大方。到以后
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4.2.3服饰品    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自锁器
第五节20世纪60至70年代
5.1 时代背景 
气门摇臂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纺织品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充分利用。在颜上 多选择中性的朴素颜,以便能够穿上好几年。从1966年开始了为期10年 “文化大革命”,西服和旗袍等服装被称为“四旧”,人民对服装包含的等级标志意义有了歪曲的理解,没有人愿意通过服装来表现个性,这个时期中国人的服装样式取得了高度的一致。
5.2典型服饰及形象
在“运动”风靡全国的时候,穿草绿军装,戴草绿军帽,扎宽皮带,佩戴像章,手拿红语录本,背草绿帆布挎包成为当时最时髦的装束。老三(蓝、灰、黑)和老三装(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裝)又占领了服装阵地。
第六节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6.1社会背景
buckboost电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服装发展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服装行业进一步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更加开放。当时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提倡美化人民的服装穿着。共产党领导人带头穿新式双排扣西装,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从而掀起了一股“西服 热”。思想解放的年轻人率先穿起新款式的服装,人们的服装观念十分活跃,追求新异、时髦的心理不断增强,服装的流行周期大大缩短。
6.2典型服饰及形象
6.2.1男子服饰    西装再次流行,并且普及到了中国农村。便裝有夹克。猎装、风衣、编织的棒针衫和运动装等,不仅款式多样,而且也使用了驼、酱红、湖蓝、米等传统的女子服饰用。冬装有了皮夹克、羽绒服、运动型棉夹克等。下装经历了由喇叭裤到牛仔裤的演变过程,而后就是一种中档和裤脚口的尺寸相一致的直筒裤。80年代中期开起流行锥形裤和西裤。      6.2.2女子服饰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设计师充分运用裁片分割的手法来设计服装,使服装的造型结构更加合理。当时的主要服裝

本文发布于:2024-09-25 18:21: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998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服装   服饰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