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歌括新编》_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_中医中药秘方网

《时病论歌括新编》_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_中医中药秘方网旋转装置
《黄帝内经素问》云:春伤于风,谓当春厥阴行令,风木司权之候伤于风也。风邪为病,有轻重之分。轻曰冒,重曰伤,再重曰中。如寒热有汗,是风伤卫分,名曰伤风;鼻塞咳嗽,是风冒于表,名曰冒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风中于里,名曰中风,当分轻重深浅而治之。且风为六气之首,能统诸气。如当春尚有余寒,则风中夹有寒气,感之即为风寒;天气暴热,则风中夹有热气,感之即为风热;春雨连绵,地上潮湿上泛,则风中夹有湿气,感之即为风湿;倘春应温而反寒,非其时而有其气,患寒热如伤寒者,是为寒疫。以上七者,皆春令所伤之新邪,感之即病。这与不即病之伏气,相去天渊,当细辨之。
(总括):
厥阴行令风木权,春伤于风分别看:
轻冒重伤再重中,寒热有汗伤风然,
鼻塞咳嗽冒风表,昏倒不省中风缘。
风统六气分重浅,春余夹寒感风寒,
暴热夹热为风热,绵雨夹湿风湿参,
应温反寒为寒疫,新邪伏气别天渊。
消息队列实现
二、分述(一)伤风
卢卡纤维伤风之病,即仲景书中风伤于卫之症也。风邪初客于卫,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者,宜用解肌散表法治之,以祛卫外之风。倘脉浮紧,发热汗不出,不可与也。若误用之。必生他变。当按仲景之法治之。
(歌括):
伤风客卫头先承,汗出恶风热头疼,
浮缓解肌散表法,祛卫外风此方能。
倘脉浮紧热无汗,解肌散表勿沾唇。
卫生裤头若误解散生他变,仲景治法谨当遵。
(二)冒风
早风证,是风邪冒于皮毛,而未传经入里也。汪仞庵谓:'轻为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注1)。'可见冒风之病,较伤风为轻浅。其症:微热,鼻塞,声重,头痛,咳嗽,脉象濡滑而不浮缓,此皆春时冒风之症据,与风伤卫分自有不同也。可用微辛轻解法治之。倘或口渴喜饮,是有伏气内潜(注2),如脉数有汗为风温,脉紧无汗为春温。务宜区别而治,庶几无误。
(歌括):
冒风风感皮毛病,症与伤寒有区分,
鼻塞恶风声浊重,头痛发热比伤轻,
脉象濡滑不浮缓,微辛轻解是准绳。
倘若渴饮是伏气,脉数有汗为风温,
脉紧无汗春温症,务宜区别莫混称。
(注释):
(1)中:读如仲,去声。射击之意,如中风、中暑、中湿、中寒、中经、中络、中腑、中脏等均属之。
(2)潜:读如'全'。'伏气内潜',是指有伏气之邪,潜伏于体内之谓。
(三)中风
中风之病,如矢石中人,骤然而至。古人谓类中为多,真中较少。是书专为六气而设,故论真中为焏耳。卒中之病,在春中风为多,在夏中暑为多,在秋中湿为多,在冬中寒为多。是以中风之病详于春令。盖风之中人,呈现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喎斜舌强,痰响喉鸣等证。当其昏倒之时,急以通关散取嚏,有嚏可治,无嚏多死。口噤者,用开关散搽牙软之;如痰涎壅盛,用诸吐法涌之。此乃急则治标之法。考诸贤论治,独《金匮》分为四中,最为确当,堪为后学准绳。即中经、中络、中腑、中脏是也。如左右不遂,筋骨不用,邪在经也,当用顺气搜风法治之;口眼喎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当用活血祛风法治之;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当用宣窍导痰法,加百顺丸治之;神昏不语,唇
缓涎流,邪在脏也,亦宜此法,佐以牛黄清心丸治之。又如口开则心绝,目合则肝绝,手撒则脾绝,鼾睡则肺绝,遗溺则肾绝,摆头上窜,汗出如油,脉大无伦,或小如纤,皆属难治。
(歌括):
中风如矢骤中人,类多真少仔细评。
夏暑秋湿冬寒中,是以中风详春令。
喎斜舌强喉痰响,卒然昏倒不省人。
先用通关开关治,无嚏多死有嚏生。
痰涎壅盛涌吐法,当分中络脏腑经。
中经左右身不遂,筋废顺气搜风能。
中络肌肤木不仁,喎斜活血祛风行。
中腑神昏便溺阻,宣窍导痰加百顺。
中脏涎流昏不语,治用上法佐清心。
(四)风寒
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以其能统诸气也。春令之风,多兼温气;夏令之风,多兼暑气;秋令之风,多兼湿气;冬令之风,多兼寒气。今风寒之病,不论于冬而论于春令者,盖以风为重耳。如冬令之风寒,以寒为重,以此别之。在春令,则辛温不宜过剂。如在冬令,则辛热亦可施也。此论多指初春风中夹寒,人感之即寒热头痛,汗出不多,或咳嗽,或体痠,脉来浮大或兼弦紧是也。宜以辛温解表法治之。然此病较当春之寒疫稍轻,较冬令之伤寒则更轻矣。但应审其兼症,如瘘兼者,益以茯令、半夏;兼食者,加神曲、山楂。随症加减可耳。
(歌括):
初春之风夹余寒,感受春寒风寒看,
浮大弦紧寒热嗽,微汗头疼肢体痠。
辛温解表不宜过,兼食楂曲痰苓半。
(五)风热
春应温而反热,是为非时之气。所感之风,风中必夹热气,故名风热。此不但与风温为两途,抑且与热病为各异。盖风温、热病,皆伏气也;风热之邪,是新感也。初起寒微热甚,头痛而昏,或多汗,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黄,舌起黄苔,脉来浮数是也。当用辛凉解表法为先。倘恶寒头痛得瘥(注1),转为口渴喜饮,苔黄焦,此风热之邪已化为火,宜用清热保津法治之。倘或舌燥昏狂,或发斑发疹(注2),当仿热病门中之法治之。
(歌括)
春时过热气不正,风中夹热风热病。
不但风温为两途,且与热病相迳庭。
风温热病皆伏气,风热则是新感成。
多汗目赤咳涕黄,寒微热甚头昏疼。
舌起黄苔脉浮数,辛凉解表宜速进。
倘若恶寒头痛已,舌苔焦黄转渴饮。
此为风热已化火,清热保津莫因循。
舌燥昏狂发斑疹,治法摩仿热病门。
(注释)
改性沥青稳定剂
(1)瘥:即病愈也。
(2)斑疹:点大成片,红或紫,抚之不碍手的叫'斑',多由热郁阳明,近及营血而发于肌肤;其形如粟米,红或紫,高出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叫'疹'。多因风热郁滞,内闭营分,从血络透发于肌肤。
(六)风湿
春夏之交,人病如伤寒,为风湿证也。其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骨节烦疼,体重微肿,
小便欠利,脉来浮缓是也。用五苓散自愈。风湿之邪多伤于太阳,宜用两解太阳法,既疏膀胱之经,又利膀胱之腑。如风胜者多用羌防;湿胜者多加苓泽;阴虚之体,脉中兼数,宜加黄柏、车前;阳虚之体,脉内兼迟,宜入戟天、附片;风湿相搏,宜从汗解。然汗法贵徐不贵骤,骤则风去湿存,徐则风湿俱去也。
(歌括)
春夏之交如伤寒,风湿为病节疼烦。
伯努利方程实验
体重微肿头疼热,微汗恶风脉浮缓。
溺短风湿伤太阳,两解太阳疏膀胱。
湿胜五苓重苓泽,风胜多用防风羌,
阴虚脉数车前柏,阳虚脉迟附戟量。
风湿相搏宜汗透,汗法贵徐不贵骤。
骤则风去湿犹存,徐则风湿俱去休。
(七)寒疫
《金鉴》谓:'春应温而反寒,名曰寒疫(注)。'其症初起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作呕逆,人迎之脉浮紧者,宜用辛温解表法治之。观此见症,与冬令伤寒初客太阳无异,因在春令,所以不名伤寒。又因众人之病相同,所以名为寒疫。然其治法,又与伤寒相去不远矣。如有变症,可仿伤寒法治之。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3:21: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939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风湿   头痛   法治   风热   咳嗽   中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