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障碍(上篇)

中国无障碍(上篇)
人类的历史进程,可以看作一部跨越“障碍”的历史。
百万年前,古猿跨越了身体结构的障碍,直立行走使“猿”终成为“人”;万年以前,先祖跨越种植的障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耕生存让人类易于繁衍生息;千年以前,华夏大地跨越了文化、交通的障碍,书同文,车同辙,让“天下一统”成为可能;百年以前,西方国家率先跨越了生产力的障碍,工业进程带来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革命;几十年前,互联网的出现降低了交流的障碍,一根根网线将地球结成了一个“村落”,直至今日,“无障碍”始终是体之间、国家之间、种族之间、文化之间最美好的憧憬。
一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史,何尝不是一部克服甚至超越障碍的演变史呢?
“残疾”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消除障碍”是人道主义事业的终极目标之一。残疾人从“被排斥”到“接纳”再到“包容”,从社会边缘逐步回到社会主流之中,只有健全人的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一个“无障碍”的社会才是理想中的社会。伴随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无障碍”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近30年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实践,走上了法治化的进程。
跟刀架
无障碍:定义与演变
霹雳鞭
无障碍”可以被理解为“可及性”,指社会成员进入及从事社会生活的环境无障碍。“无障碍环境”从狭义上讲,是方便残疾人、消除残疾人在信息、移动和操作上的障碍的环境,强调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同健全人平等参与的重要性。从广义上讲,“无障碍环境”是通过“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无障碍”、“公共服务无障碍”为所有的人营造出更为安全、方便、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整体环境。其受益对象不仅仅包括残疾人,还有老年人、儿童、妇女、携带重物者及一切因身体及精神方面的因素产生的对外部环境调整有需求的人。
历史的源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20世纪初期的残疾人数量急剧增加,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又导致大量的失业人口出现,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严重的社会问题。历经近代启蒙运动洗礼,在“人道主义”精神呼唤下,西方社会的残疾人观与此同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时期,旨在服务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病患者的“无障碍设计”首先在建筑学界兴起。至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高速发展,更多的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对于工作和生活环境无障碍的需求更加强烈。当时的社会观念普遍认为,残疾人是一个被动的、病
态的、不能独立的、需要医疗和救助的体。这种被称为“残疾的医疗模式”认知观使得无障碍早期建筑以“分隔式”的形式出现,美国、英国、瑞典、丹麦等国家都兴建了大量的残疾人集合型住宅。例如,瑞典在1964年建造了适于重度残疾人使用的24小时昼夜服务公寓。这样的无障碍建筑过分强调了特殊体的特殊性,阻隔了残疾人与健全人正常的社会生活沟通,客观上加重了对特殊体的歧视,形成了残疾人无须也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观感。20世纪60年代,“无障碍”的基本概念开始形成,美国在1961 年由国家标准协会( ANSI) 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设计标准,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有关法规政策。
观念的更新
在无障碍建设的早期阶段,针对弱势体的主要法律和政策方向基于“残疾的医疗模式”认知,倾向于将残疾人当作福利、卫生和慈善计划的对象。这种模式的潜在态度认为,残疾人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有意义的作用,需要被安置在单设的机构。社会所应提供的“教育”、“就业”、“交通运输”、“医疗”等公共服务无须考虑残疾人的需求。这种认知导致了残疾人一直被当做社会保障、福利立法、医疗卫生或监护立法中的一个方面来处理,被隔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加深了社会对于残疾人的负面态度。
挖矿脚本淀粉酶抑制剂“医疗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源于对社会隔离制度的批判与社会融合思想的发展。在美国爆发的反对种族隔离与排斥的人权运动的推动下,发轫于北欧国家的解除智力障碍者与社会隔离制度的理念对无障碍建设中“融合理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反对隔离制度的理念强调残疾人在公共社会中与健全人一起生活的重要性。1969年联合国相继通过了《禁止一切无视残疾人的社会权利的决议》、发布了《残疾人权利宣言》,其中1974年召开的“联合国残疾人生活环境专家会议”明确了无障碍环境城市是对健全人、病人、儿童、老年人、青年人、残疾人等所有人都能够平等、自由、无障碍生活的城市。在联合国层面的倡导下,欢迎对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融合”逐步成为无障碍建设工作的发展方向。哥本哈根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社会发展问题哥本哈根宣言》中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少数体的残疾人往往被迫陷入贫苦、事业和社会上的孤立,因而建议,推广残疾人机会均等的标准规则。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确认,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残疾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社会模式”的核心原则是“非歧视性对待”,认为“隔离”是对残疾人的社会权利与人权侵犯,残疾本身不应成为社会隔离和排斥残疾人的借口,真正意义上的“残疾”是社会障碍造成的,
无障碍建设工作需要把关注点从针对残疾人个体的“”,转为解决残疾人体在内的所有人,完全融入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障碍。政府需要回归到无障碍建设的责任主体,将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整体的社会改造工程。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无障碍建筑从“分隔集中”转变为“分散融入”。无障碍设计从针对残疾人的“便利性设计”转变为最大程度的方便每个人使用的“通用型设计”。无障碍建设从对私人设施的改造转变为首先在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实现无障碍建设。纯植物洗面奶
无障碍:国家的意志
残疾的重新理解
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残疾”等同于“残废”,一个人一旦出现不可逆的生理缺陷,就丧失了社会存在价值。上世纪80年代,中国展开了一场对于“人性”的大讨论,在这场关于“人的价值”讨论中,高举的旗帜便是对于“人道主义”的重新认识。“人道主义”理念的复苏犹如一阵春风给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以精神层面的支持,更为中国无障碍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
1985年3月,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组织北京市残疾人协会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发起了
一场名为 “残疾人与社会环境”的研讨会。这场在当时“默默无闻”研讨会,让“无障碍”首次进入国人的视野,成为了新中国无障碍建设的第一座里程碑。会议发出了“为残疾人创造便利的生活环境的倡议”,北京市政府将西单至西四等4条街道作为无障碍改造试点。同年4 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届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在建筑设计规范和市政设计规范中考虑残疾人需要的特殊设置”的建议及提案,得到了与会代表和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随后,美国退伍残疾军人协会协助建设部组织的考察团赴美访问学习,美国的地铁快轨、空港转乘等公共服务场所与公共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向来自中国的人道主义拓荒者展示了一个完整体系的无障碍实体环境建设水平和多层次的立法保障。在国外无障碍先进经验的启迪下,中国高效地完成了立项、编制、审批等程序,于1986年7月发布了中国首个建工行业工程建设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试行版),作为中国首部无障碍建设设计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于1989年4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中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走上正规化,中国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自此有据可依。
这是中国第一次站在无障碍建设的“起跑线”上。
障碍的逐级跨越
1990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1996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这两部法律的部分内容首次在法制层面明确规定要建立无障碍设施。1998 年开始,《关于做好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通知》、《关于贯彻实施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若干补充规定的通知》先后发布,对城市无障碍建设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中国首部无障碍建设设计标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历经1998年和2001年两次修订。修改后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由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发布,对建设范围、建设标准、建设要求作了更加细致和明确的规定,其中有24 条内容被列入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条文执行。2009年这一规范又进行了第三次修订,最终更名为《无障碍设计规范》,上升至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增加了城市绿地、历史文物保护建筑改造、信息交流无障碍的内容,扩大了建筑类型以及无障碍设施的类型。各个行业均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电压互感器柜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934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残疾人   社会   建设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