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与青少年个体化成长及社会“重嵌”可能——以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为例

第 4 卷 总第 111期 147
网络传播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传统媒体社会逐渐, 个体的依附组织与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印刷、电视等传统媒体环境中成长的父辈文化价值规范不同,在网络媒体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不断地被更迭的互联网世界重新塑造、定义不同的文化规范,这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网络社会让成员之间建立文化共同体变得困难,个体的文化认知局限阻碍着对体的融入。
一、社交媒体概述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流平台,其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1]。因此,社交媒体不仅重视传播与交流,也同样注重个人内容的生产和创造(UGC)。以此为定义,我国常见的社交媒体包括以陌生人社交为主的微博、豆瓣小组,或以兴趣文化社交结成的网易云音乐社区、以及哔哩哔哩弹幕文化社区等。这种社交媒体能够通过不同文化形式的交流与创作组成虚拟趣缘社区,给人以情感的支撑,从而培养一种共同体意识,并能够凝聚出强大的组聚合力量,极大缓解了互联网的无序发展,满足了个体多元的文化价值需求。
二、个体化分析
一气学院个体化是一种生存状态,也是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最典型的一种现象。个体化并不是指个人自愿选择的与他人或社会隔离,而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在没有固定的、强制的或传统的标准胁迫下,个体独自选择自己生活方式或社会角的一种过程。贝克指出个体化是由“解放——去魅——再嵌”三个维度构成的[2],即社会的重新整合构建出普遍的个体化模式,在此过程中,与文化、价值规范的不同导致个体传统安全感的丧失,最终个体不得不改变以往的文化范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由陌生人组成的互联网社会使原本维系体的“文化之根”重构了,符号化、娱乐化、碎片化网络
文化环境让身处其中的个体不得不适应新的社会文化进程,理解新的文化框架。
在去中心化的网络社会中,由传统地缘、血缘组成的体不断被消解,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但日新月异的虚拟网络环境使得青少年的个体化现象更加严重。身处其中的青少年,在网络媒介中感受到的象征性现实影响着主观现实的建构,网络视听中的情、暴力等不文化因素让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在陌生人聚集的网络世界中体验到共同体意识的弱化,致使青少年更加重视个体意识。但随着个体化趋势的深入,原子化的个体孤独感也随之加深,与此同时,基于文化情感的社会交往需求会更加强烈。pttptt
三、哔哩哔哩网站探究
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简称“B 站”,凭借其“青年文化(ACG 文化)聚集地”的发展背景及PUGC+UGC 粉碎机锤头
属性的内容生态,成为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B 站初期以传播二次元文化为定位,以“用户中心主义”的策略吸引了大批稳定的年轻用户,又以创造力为原点,从追番区孵化出一个又一个的分区。不仅如此,B 站还开设了2 600多个兴趣频道,以极大的包容度去满足不同圈层的爱好者。同时,B 站也有着独特的社区文化规范。从创立之初,B 站就坚持社区考试以维护社区环境,这种独有的社区文化牢牢地抓住了年轻人的心,相对自由又不失底线的社区文化氛围使青少年体成为B 站的忠实用户。
这些青少年往往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由于网络社会的影响,他们对亲友之间的熟人社交主动性降低,互联网的便捷性以及开放性让他们更乐于在网上主动获取感兴趣的内容,并基于共同的兴趣与话题寻志同道合的伙伴,从而满足交流的需求。根据B 站2020Q3季度财报显示,B 站月均活跃用户达1.97亿,用户日均视频播放量达13亿次。第纬编针织布
收稿日期:2020-9-07
作者简介:王焱(1994—),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社交媒体与青少年个体化成长及社会“重嵌”可能
——以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为例
◎王 焱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本文以社交型媒体作为切入点,主要通过分析青少年的个体化现状及其在社交媒体环境中的表现,探究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对社文化塑造以达到青少年聚合的成功经验,从而分析个体化社会中青少年重嵌的可能性。关键词:社交媒体;个体化;B站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7-0147-02
148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7期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从年龄结构看,10—19岁、20—29岁体分别占比14.8%和19.9%”[3],B 站用户基本占据了这两个年龄段的半壁江山,即所谓的“每4位年轻人就有1位在B 站”。
青少年体作为B 站生产消费的主力军,有着强烈的身份归属与文化认同,B 站能够吸引青少年体
聚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准的用户定位。B 站聚焦年轻文化,影视剧、纪录片、大番剧、大事件、虚拟偶像、电竞等,总能从中到适合的一款。2020年5月4日,由B 站发布与央视合作的《后浪》青年宣言片在社会上形成病毒式的话题传播和广泛讨论,充分显示出该网站在中国青少年体中的强大影响力,成为代表青少年体的形象标签。随后,B 站与毛不易合作歌曲《入海》更是直指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体的社会就业现状,表达出对年轻体的共鸣与鼓励,给其文化价值支撑与情感依托。其精准的用户定位匹配该用户体关注的社会文化内容,极大符合了用户的需求。
其次,它成功为青少年体提供封闭式的亚文化娱乐空间,给予青少年营造一种归属感。最典型的特是悬浮于视频上方的实时评论功能,即“弹幕”,这是年轻用户互动的重要方式。自B 站引入弹幕文化后,便迅速受到年轻体的欢迎。在用户日常的弹幕交流之外,B 站从2017年开始进行年度弹幕的总结,2020年B 站弹幕超过22亿,“爷青回”以542万条的数量成为年度弹幕第一名,“武汉加油”、“有内味了”紧随其后,这种弹幕文化不仅展现出过去一年流行的文化趋势,更呈现出最具共鸣的社会情绪。弹幕把年轻人的孤独感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毫无顾忌的吐槽烦恼,在这种热闹与欢乐的氛围中产生一种共时、共在的感情。不同时空的人用弹幕进行了交流,所有视频观看者又成了这场交流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时间与时间的分界线被打破,情绪得到释放,观点得以表达。弹幕在用户的交流中,不仅满足了青少年体的社交习惯,更展现了社会的流行趋势、展现了时代记忆。
另外,不同的文化形态为青少年体提供了展示个性、追求自我的场地。B 站主体文化仍是娱乐性的视频载体,内容以满足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供用户追求个性化娱乐消遣为目的,用户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度过闲暇时光。同时,B 站也正向主流文化迈进,共青团中央、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的入驻不仅提高了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能够搭建引导青少年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的沟通桥梁。此外,学习文化也在B 站上盛行。2019年4月,央视网发布《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 站搞学习》一文,表明B 站成为年轻人学习的首要阵地,疫情期间,B 站更是设立学习专区以满足用户
的学习需求,为青少年提升自我提供有利助力。
由此看来,B 站通过精准的用户定位,不仅塑造出国内最大的青年亚文化娱乐社区,也在努力成为主流文化的宣传
阵地,更在打造Z 世代的新式社交型学习的平台,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为青少年的聚合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四、社会重嵌可能性分析
社交媒体给了青少年个体寻“同类”的可能。类似B 站的社交媒体以文化为载体吸引青少年内向聚合,
成为连结个人与社会的中间纽带,文化的交流的背后以兴趣为依托,满足了青少年体的精神世界。但同时,严格的社区体规范也限制了极端言论、负面信息的发散。up 主的视频审查制度减少了青少年接触违规信息的可能,用户弹幕、评论等通过关键字词的设置减少不正当言论的表达,这种管理制度有助于保证社区的自我同一性,使社区的连续性得到保证。
即人与人之间要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B 站用户通过不同圈层的文化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体,他们在同一圈层中使用相同的意义符号,实现了彼此间的交流,从而形成社间的情感归属,创造集体记忆。因而准确的用户定位、多样化的用户内容才能满足不同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程控电压衰减器B 站正在从小众走向大众,在此过程中必然经历新旧体间文化的冲突,交流的碰撞。但只要B 站跟随用户的脚步,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个体总能到适合自己的体。随着时代的发展,B 站正将其用户培养模式从“陪伴+养成”的模式往“养成+共创”的模式转变,这会改变受众的被动地位,大大提高用户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尽可能促进社会重嵌。
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深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交往越来越虚拟化,这种由共同喜好自发结成的趣缘文化体,个人与体的联系相对松散,不同体中的成员不像传统社会体的成员那样高度固化,成员间的紧密程度却有待提高,流动性、选择性成为体成员的常态,不稳定性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依托虚拟网络空间实现的兴趣、情感联系可能随时断裂,但以兴趣维系的体具有平等、可沟通的特性,容易让青少年获得身份的认同。因此,媒介平台不仅要实现自身价值,也应针对不同文化内容把关审核,抓准青少年的需求,建立持续的文化情感连接点实现社会整合。[1]孙楠楠.对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9(17):16-17.
直播app推广
[2]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译林出版社,2003:156.
[3]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0-09-29.wwwnic/hlwfzyj/hlwxzbg/hlwtjbg/202009/t20200929_71257.htm.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2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914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群体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