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指南

·健康管理·
《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公民
体重管理卫生健康指南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
通信作者:王立祥,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北京 100039,
;王贵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北京 100034,
;王玮珏,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
【摘要】 肥胖正成为威胁健康的“杀手”之一,根据《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的中华
精准健康传播环理念,系统的介绍了从公民体重管理的上防体重“未重”的“预识三识”“预警三
警”“预防三防”,到中控体重“欲重”的“生理三机”“心理三为”“伦理三信”,再到下调体重
“已重”的“标准三方”“多元三调”“个体三变”全要素、全方位、全立体的科学化体重管理体
系,为保持健康体重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 体重;肥胖症;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指南
Health guide for weight management of citizens in the consensus of experts on accurate health
梨花护肤品communication in China
Health Culture Committee of Chinese Health Associat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ommittee of
Chinese Research Hospital Associ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Lixiang,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PLA General Hospital Third Medical
【Abstract】 Obesity is evolving into a killer that threat to health.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rimary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accurate and healthy transmission ring in weight management, and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 the upper control defense bodyweight of the pre-recognition of the"traceability, dynamic, and
immediate", the pre-warning of the "indicator, behavior, and mood", and the prevention of "dietary, active,
and emotional". The middle-control body weight focus on the physical of "the function of living things,
the opportunities of life, and the opportunities of survival", the psychology of "the act of an individual, the
act of a spirit, and the act of a society", and the ethics of "the belief of morality, the credit of things, and the苯妥英钠的制备
beliefs of the culture". Lower control body weight focus on the standard "the evaluation of the scheme, the
method of the reservation, and the method of service prescription", the multiple of "the self-regulation, family
regulation, and social regul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he change of time, the change of place, and the change
of person" to provide a full-element, all-round, all-dimensional scientific body weight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 Body weight; Obesity; Health promotion; Health education; Guidebooks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提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预计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1]。《中国居民营养
DOI:10.19450/jki.jcrh.2021.02.017
收稿日期 2020-09-28   本文编辑 高宏
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表明,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超过50%,6至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近20%,6 岁以下儿童达10%[2]。近些年,健康体重管理逐步进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关注视野,但超
重及肥胖的居民人数并未因此减少。一线城市中,以北京为例,2014年20~69岁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是38.2%、17.6%[3]。肥胖(obesity)是一组常见的代谢性症候[4]。WHO早就将肥胖列入疾病名单[5],并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成年人慢性健康问题,是心脑血管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6]。全球每年因肥胖症死亡的人数高达400万。近年在我国超重与肥胖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中老年人体质的突出问题[6-9],2016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美国内分泌学院提出肥胖诊断新术语——肥胖为基础的慢性疾病,强调肥胖是以控制和管理并发症为中心的慢性疾病,故如何科学管理体重就尤为重要[10]。《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7]中指出:“面对当今医学科学的深入发展与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令健康传播工作者很难以专概全;面对当今多元化信息和健康传媒的纷繁复杂,令广大民众难以准确获取相关信息而且无所适从;面对当今生态环境的变化莫测,令社会人文健康难以适应而提速更新。”因此,对于体重管理的传播也需要从精准健康传播入手,即要在空间位置上、时间感念中、世间变幻下精炼准确地定位体重管理目标,聚焦机体生理、精神心理、社会伦理的靶点,进行以深耕健康传播资源、细作健康传播途径、感染健康传播受众为内容,建立生命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立体式、全链环地体重健康管理传播系统。为此,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医学参考报全科医学与精准健康传播频道》等会同人民健康精准传播联盟组成的中华精准健康传播联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从中华精准健康传播环的核心出发,编制《〈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公民体重管理卫生健康指南》,以求为公民及相关指导单位提供体重健康科学指导。
一、上防体重“未重”管理
上防体重“未重”管理是指:对体重超重管理的关口前移,从治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化。“未重”包括体重过轻和在正常范围内的体,即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4.0  kg/ m2,但存在对肥胖的认知不到位、知识储备不完整、生活作息不科学等潜在引发肥胖的高危因素。故针对引起体重超重的潜在高危因素精准发力,强调一个“预”字,主要从“预识、预警、预防”三方面着手。
饱和聚酯(一)预识“三识”
“预识”针对可能发生超重或者肥胖的高危因素进行预先性识别。肥胖的高危因素主要有膳食不均衡、饮食不规律、活动量不足、睡眠不够、家族肥胖史、代谢相关疾病等,针对上述因素及时采取可能的干预措施,预防体重超重或者尽早开始体重管理。
1苯基1丙酮1.溯源性预识:溯源性预识即抓住超重或肥胖的病因,明确高危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例如遗传性、药物等因素,当发现有诸类倾向后应当及早预防,注意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警惕。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和继发性两大类[9]。根据发病年龄及脂肪组织病理又可分2型。(1)体质性肥胖症(幼年发病型肥胖症),特点:①有肥胖家族史;②自幼肥胖,一般从半岁左右开始由于营养过度而肥胖直至成年;
③呈全身性分布,脂肪细胞呈增生肥大;④限制饮食及加强运动疗效差,对胰岛素较不敏感。(2)获得性肥胖症(成年发病型肥胖症),特点为:①于20~25岁发病,由于营养过度及遗传因素而肥胖;
②以四肢肥胖为主,脂肪细胞单纯肥大而无明显增生;③饮食控制和运动的疗效较好;④对胰岛素敏感,经可恢复正常。
2.动态性预识:动态性预识是对体重进行长期观察、监测的重要方法。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坚持动态、连续和反复地监测自身体重的习惯,当发现体重短时间内增加或减少较多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对已经被识别具有肥胖倾向的患者,经过管理后还应持续地严密监测和观察,评价管理效果,直至体重稳定。
3.即时性预识:肥胖正成为诸多慢病的“罪魁祸首”,有研究[11-12]显示25~34岁的肥胖男性的病死率比普通人高12倍;病死率升高的幅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这说明年轻人肥胖的危险性更
大。但直到65~74岁肥胖者的病死率仍为正常体重者的2倍,提示在医疗过程中应提升对体重管理必要性的认识,特别要重视对无明显不适症状肥胖人的管理。
(二)预警“三警”
“预警”是基于遗传学为依据与肥胖相关的家族史、基于现代医学检测筛查的高危个体,通过现代医学大数据分析而得出高危数值的预警模式。通过有效、规范地实施可能发生肥胖个体的“精准定位”,而发出预先警告信息,达到防患未然的目的。健康生活作息,定期体检监测如血脂、血糖、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肝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等指标,积极的生活态度。
1.指标性预警:(1)BMI:国内外不同组织机构根据BMI大小对体重等级提出了不同标准[13],表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BMI≥24.0 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BMI:18.5~23.9 kg/m2)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2~3倍、伴发2项及2 项以上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聚集,主要包括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三酰甘油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3~4倍[14]。BMI≥28 kg/m2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有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2)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和控制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成人体重判定》对成年人中心性肥胖的定义直接用腰围判定,见表2。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男性腰围控制在85 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 cm以下,可防止47%~58%的危险因素聚集[15]。(3)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WHR):以腰臀比为依据,可以对肥胖人进行如下界定[16],见表3。研究表明,腰臀比可作为独立客观反映身体脂肪分布特征的指标[17]。(4)体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体脂率是指身体内所有脂肪组织的质量与体重的比值(主要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WHO和美国减肥专
科医学会(ASBP)均提出了不同的标准,见表4。我国常采用WHO标准[18]。成年人的BF%正常范围:女性20%~25%,男性15%~18%,若BF%过高,体重超过正常值的20%以上均可视为肥胖。
表2 成人中心型肥胖分类
5g怎么做分类
腰围(cm)
男性女性
中心型肥胖前期85~9080~85
中心型肥胖≥90≥85
表3 成人腰臀比分类
分类男性女性
正常WHR<0.9WHR<0.8
臀部型肥胖0.9≤WHR<1.00.8≤WHR<0.85
腰部型肥胖WHR≥1.0WHR≥0.85注:WHR为腰臀比
表4 成人体脂率肥胖标准
分类
WHO标准ASBP标准
男性女性男性女性
肥胖BF%≥25%BF%≥35%BF%≥25%BF%≥30%注:ASBP为美国减肥专科医学会,BF%为体脂率
2.行为性预警:从相关行为视角,超重或肥胖人主要不良健康行为包括:(1)饮食不均衡:紊乱主要包含缺食、偏食、快食、零食、夜食、饱食等方面。(2)锻炼不持续:经常运动可以消耗身体中多余热量与脂肪,使身体更加健康。机体有着一定的适应能力,锻炼不持续会造成机体的适应紊乱,不仅起不到减肥的效果,有时反而会造成体重增加。在坚持锻炼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的承受能力,锻炼过量同样会对机体造成损害。(3)作息不
表1 成人体重分级建议(kg/m2)
BMI分类中国标准亚洲标准WHO标准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
体重过低BMI<18.5BMI<18.5BMI<18.5低(但其他疾病危险性增加)正常范围18.5≤BMI<24.018.5≤BMI<23.018.5≤BMI<25.0平均水平荸荠削皮机
超重24.0≤BMI<28.023.0≤BMI<25.025.0≤BMI<30.0增加
Ⅰ度肥胖28.0≤BMI<30.025.0≤BMI<30.030.0≤BMI<35.0中度增加
Ⅱ度肥胖30.0≤BMI<40.030.0≤BMI<40.035.0≤BMI<40.0严重增加
Ⅲ度肥胖BMI≥40.0BMI≥40.0BMI≥40.0非常严重增加注:BMI为体质量指数
规律:近些年来,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作息不规律,熬夜、久坐、不运动、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肥胖症高发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年轻人对肥胖症的重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19]。昼夜节律参与体内脂质平衡,许多代谢因素包括酶、转运蛋白和激素也显示出昼夜节律性。睡眠不足会降低体内瘦素的释放,导致摄食量增多,引起内分泌失调肥胖症。熬夜易形成生物钟节奏的破坏,导致肝脏不能及时排除血液中毒素,从而形成废弃物在身体内部积聚,引起肥胖。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超重或肥胖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坚决克服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
3.心境性预警:心理因素不可忽视,喜、怒、哀、思、悲、恐、惊等精神因素与体重亦息息相关。根据研究发现,肥胖者发生焦虑时进食量明显增加,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亦是引发肥胖的一个警示信号
[20]。相关研究表明,肥胖症和抑郁症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关系,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个体肥胖可以预测其抑郁症状的发生;反之,个体抑郁也可以预测肥胖的发生。肥胖症引发抑郁症发生率约55%,抑郁症患者中肥胖发生率可达58%[21-22]。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症状与女性肥胖及腹部脂肪分布有关;中年男性的WHR与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因素有关[23]。
(三)预防“三防”
“预防”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首要是建立涵盖从个人—家庭—社会的多维立体预防体系,强调建立个人预防、家庭预防、社会预防的“三位一体”肥胖预防新模式。“预”强调的是意识,“防”侧重的是措施[24]。具体而言,首先应树立正确观念,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要终生坚持[24]。
1.饮食性预防: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超重或肥胖的根源在于能量的摄入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饮食性预防就是把住能量入口关。鼓励摄入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WHO和营养学界对膳食纤维的摄入给出了统一的建议,即每人每天摄入量在25~35 g[25-27]。我国于2016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居民膳食纤维摄入量普遍不足,人均膳食纤维总摄入量约为13 g/d;这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
入量》中膳食纤维的推荐量(25~35)g/d相比,达标的人不足5%,故营养学家均提倡绝大多数人
每日应补充一定量的水溶性膳食纤维。
2.活动性预防:在维持体重期间,增加运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控制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以克服因单纯减少膳食能量所产生的不利因素。两者相结合可使基础代谢率不致因摄入能量过低而下降,达到更好地减肥效果。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是一种无氧运动,主要由糖酵解提供能量,中等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主要由脂肪提供能量,为有氧运动。因此,要使脂肪消耗增加,体内脂肪贮存量减少,需进行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即耐力性运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运动6000步,建议每天累计各种活动,达到相当于6000步的活动量,每周大约相当于4万步。
3.情绪性预防:有研究表明,肥胖会造成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损害[28]。同样,情绪状态会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消极情绪如悲伤、厌恶、恐惧、愤怒、焦虑、抑郁能导致体重增加。研究显示肥胖会增加发生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的风险[29]。《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一方面,预防肥胖不仅要关注饮食与锻炼,还要关注家庭环境的建设。另一方面,对肥胖儿童的干预不仅要注重饮食与锻炼,还要帮助儿童及其家人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共同构建和谐家庭[30]。
二、中控体重“欲重”管理篇
中控体重“欲重”管理是指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但患有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高危病症的个
体,对其超重危险因素加以控制的过程。本篇针对引起体重“欲重”的高危因素精准发力,强调一个“控”字,主要从“生理、心理、伦理”
3 个环节进行干预。
(一)生理“三机”
1.生物之机能:机能即为机体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作用和活动能力。目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等高危病症,一方面影响着机体的健康,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机体肥胖。肥胖同样也会引起这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31-32]。
2.生活之机遇:良好的运动习惯是通过运动的方式达到控制体重的途径。长期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使个体的能量摄入与消耗处于负平衡
状态,从而燃烧堆积在体内过多的脂肪,完成体重控制任务。尽管运动对于控制体重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对其解释机制并不唯一。有研究者认为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肾上腺素的释放、降低胰岛素的分泌等方式来加速脂肪的分解;还有研究者发现运动可以通过提高游离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消耗率来抑制脂肪的聚积与合成[33-34]。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成效;因此,必须注意以下3个问题。(1)设定运动的强度:关于运动强度的设定,目前学界尚无定论。有研究发现,高强度的运动
才能达到减肥效果;但也有不少研究表明,中等强度负荷(即最大耗氧量为55%左右)的运动减肥效果最佳[45]。若强度过大(即最大摄氧量超过80%),则会抑制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的释放,还会使肌肉氧化脂肪的能力降低,此时能量消耗的主要是糖;若强度过小(即最大摄氧量低于20%),机体的热能消耗不足以达到热能负平衡状态,同样也起不到减肥的作用。避免强烈、竞争性运动,尤其中老年人,运动后适宜心率=170-年龄,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比较适宜的运动如游泳、太极、八段锦、跳舞、快走、骑车等。运动应该量力而行,持之以恒。(2)注意运动的持续时间:运动必须持续一段时间才能消耗脂肪,一般至少需要20 min。因此,想要达到消耗脂肪的目的,最好持续运动30 min以上。持续时间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这也正是很多人每天运动,但仍然没有显著效果的原因之一。(3)合理安排运动周期:很多人由于自身懒惰或是事务繁忙等原因,期望一次运动就能带来体重的明显变化。但是,运动必须长期且达到一定稳定的频率才会带来身体的改变。(4)运动前后的饮食营养:运动前不能大量进食,否则呼吸会受到一定影响,增加胃肠消化困难,容易引起腹痛、恶心、呕吐。运动后需要休息,也不能马上进食。运动后需要休息30~45 min后再进食[35]。
3.生存之机会:女性妊娠期中,体重管理对女性自身与胎儿均具有重要意义。孕妇在妊娠过程中不仅需要摄取自身所需营养,也需要满足新生儿对营养的需求。对于孕期体重的管理,需严格控制,医务人员要了解孕妇妊娠前体重,并根据孕妇妊娠前体重、身高科学计算孕妇BMI。对于孕前BMI<18.5 kg/m2的孕妇,其孕期体重增长控制为<13.0 kg。对于孕前BMI 18.5~25.0 kg/m2的孕妇,其孕期体
重增长控制在8.0~10.0 kg。对于孕前BMI 25.1~30.0 kg/m2的孕妇,其孕期体重增长控制在5.0~7.0 kg,孕前BMI>30.0 kg/m2者,需咨询医师进行个体化体重控制。孕早期应控制增重为0.5~2.0 kg/周,孕中、晚期应控制增重约为0.4  kg/周。孕妇需每周称体重,监控体重增长。孕早期,即孕1~12周,只需要保证孕妇日常饮食结构与孕前相同即可;孕中期,即孕13~27周,此时胎儿处于快速发育阶段,需要保证孕妇得到充足的营养支撑,并保证铁、钙等元素的摄取,严格限制其每日食用盐总量,日常饮食应以鱼、禽、蛋、瘦肉和奶等食物为主,但仍需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取;孕晚期,即孕28~40周,需要结合孕妇身体状态及胎儿发育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补充不饱和脂肪酸、钙质等,确保其正常的体重增长[36]。依据孕妇的妊娠时间及相关指标,并结合营养分析指导系统的数据调整孕妇的孕期供给能量为30~38 kcal·kg-1·d-1(1 kcal=
4.186 kJ)。指导孕妇运动1 h/d左右,以不感到疲劳和微微出汗为宜。胎儿出生后,母乳喂养较人工喂养肥胖发生率低,更有利于降低今后的超重、肥胖风险[37]。
(二)心理“三为”
1.个体之行为:体重管理更多表现于个体行为的控制,积极密切的关注自身体重变化,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及时调整控制体重的策略。可以根据体重制定具体而详细的体重管理计划。建立健康的节食意识,每餐不过饱,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以延长进食时间,自我限制进食量;选择纤维素含量较高的蔬果,减少食量。改变进食行为有助于减少进食量。
2.精神之行为: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树立正确的控制体重观念和信心,认清控制体重的目的,了解它是综合作用的长期过程。长期坚持控制体重,保持积极的情绪,避免反弹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很多人希望采取过度运动短期内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但是运动对于减肥的效果一直以来饱受质疑。因为过度运动,大脑会给你指令,去减少其他时间的活动量,最后消耗的热量与平时无明显差异。另外,过度运动可能会透支意志力,引起其他不良生活方式,例如更加容易暴食、注意力无法集中,以及情绪更容易失控,甚至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抵御美食的诱惑,从而更容易引起体重增加。
3.社会之行为:关于人们无比关心的体重与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4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911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体重   运动   预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