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研究进展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研究进展
作者:李红娟 袁永锋 李引娣,等
药盒来源:《河北渔业》 2009年第10期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域面积辽阔,流域内生态系统复杂多变,形成很高的生物多样性,蕴育了大量的和特有的生物物种。干、支流和重要附属水体中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北方铜鱼等22种。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变化加剧加快。2002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水产研究所先后对刘家峡、龙洋峡、青铜峡、天桥、壶口、三门峡库区等断面进行了水生生物资源初步调查,与历史资料对比显示,干流渔业产量下降约80%~85%,在渔获物中鲇鱼跃居第一位,而著名的黄河鲤鱼现在很难捕到,个体变小,低龄化严重。1黄河基本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青海省卡日曲,地势高峻,海拔4 670 m。流域面积79.5万kM2(包括内流区4.2万kM2)。
    黄河干流分为上中下三个流域。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汇入的较大支流(流域面积1 000 km2以上)有43条。青海省玛多县以上属河源段,河段内的扎陵湖、鄂陵湖,海拔高程都在4 260 m以上,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植物伟哥
    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汇人的较大支流有30条。河口镇至禹门口是黄河干流上最长的一段连续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成为黄河上第二个水电基地,是黄河泥沙特别是粗泥沙的主要来源。
    黄河于流自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下游河道是在长期排洪输沙的过程中淤积塑造形成的,河床普遍高出两岸地面。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随着黄河人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人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目前黄河河口人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交汇处。近40年间,随着河口的淤积延伸,年平均净造陆面积25~30 kmZ。2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态系统调查情况和结果
    黄河流域的基础调查工作主要有: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黄河干流及其附属水体做过渔业生物学基础的初步调查;1977年青海生物研究所对扎陵湖和鄂陵湖水生生物、鱼类区系和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调查;1980年原国家水产总局下达了“黄河水系渔业资源调查”的研究项目,由大连水产学院、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宁夏、山西、河南、山东八省区共同承担黄河干流和重点水域的调查任务,该工作于1983年全部结束,出版《黄河水系渔业资源》;2002-2006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河水产研究所先后对刘家峡、龙洋峡、青铜峡、天桥、三门峡库区、黄河公伯峡到寺沟峡80km河段、黑山峡160 km河段、万家寨到三门峡600 km河段、龙洋峡到扎陵湖1 400 krn河段、黄河河口地区进行了水生生物资源初步调查。2.1  浮游生物概况
tsmm
    黄河流域浮游植物197种别,其中以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为主,生物量变动于0. 41—17.6mg/L,以黄河干流最低,乌梁素海最高。
    浮游动物164种,其中原生动物48种,轮虫64种,枝角类31种,桡足类21种。生物量变动于0.128~3. 656 mg/l,,也以黄河干流最低,乌梁素海最高。低栖动物167种,以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种类最多,生物量变化于o.12—182. 57 g/m2之间,以汾河水库最低,东平湖最高。2.2  渔业种质资源概况
    黄河水系鱼类资源颇为丰富,鱼类有191种和亚种,隶属于15个目,32科.116属。其种类组
    -1-成以鲤科鱼类主,计87种,占总数的45. 5%,鳅科鱼类次之,27种,占总数14.1%,其次为鰕鯱鱼科15种,占总数7. 9%,银鱼科8种,占总数4. 2%,其余各科鱼类较少,仅占总数的28. 3%。
卧式导热油加热器    分布于黄河干流的的鱼类有125种和亚种,分别隶属于13目24科,85属。种组成以鲤科鱼类为主,共80种,占总数的64. 0%,其次是鰕鯱鱼科9种,占总数的7. 2%。鮠科6种,占4. 8%。其余各科数量较少。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共计87种,其次为鳅科、鰕虎鱼科、银鱼科。黄河上游以裂腹鱼亚科和驹亚科、雅罗鱼亚科为主,中、下游以鲤科鱼类为主,下游有过河口回游鱼类27种,半咸水鱼类22种。2.3鱼类区系组成[1]2.3.1  中国江河平原复合体  这一类型的鱼类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是黄河干流淡水鱼的主体。包括青、草、鲢、鳙、鱤、鳊、鲂、红鳍鲌等鱼类。2.3.2第三纪早期复合体
包括鲤、鲫、麦穗鱼及鲶鱼、大鮈、吻鮈不够花鮈、金黄薄鳅及鳑皱亚科等鱼类。2.3.3  中亚高山复合体包括厚唇裸重唇鱼、渭河裸重唇鱼、花斑裸鲤、骨唇黄河鱼、极边扁咽齿鱼、背斑高原鳅、壮体高原鳅、黄河高原鳅、似鲇高原鳅、东方巩人仍斯高原鳅、崆吉斯高原鳅、硬刺高原鳅等鱼类。2.3.4  南方平原复合体  包括黄蚴鱼、黄鳝、刺鳅、乌鳢等鱼类。2.3.5北方平原复合体  包括雅罗鱼属和花鳅属的鱼类。
    黄河流域干、支流和重要附属水体的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黄河裸裂尻鱼、厚唇裸唇鱼、瓦斯雅罗鱼、秦岭细鳞鲑、北方铜鱼、鲫鱼、鲤鱼、鲢鱼、鳙鱼、赤眼鳟、圆筒吻鮈、大鼻吻绚、黄颡鱼、长颌鲚、草鱼、乌鳢、鳜鱼、长春鳊、红鳍鲌、翘嘴红鲌,共22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北方铜鱼、秦岭细鳞鲑、鲇鱼、长颌鲚、鲤鱼、鲫鱼。3渔业资源变化情况
    建国初期,黄河干流的鱼类资源仍很丰富,在甘肃境内的玛曲河段,50年代末,年捕鱼达22万kg。60年代中期,该河段尚能产鱼17.7万kg。宁夏的吴忠至内蒙自治区磴口的河段,在50-60年代,平均年捕鱼量约12万kg。陕西省潼关港口黄渭交汇地区,水面开阔,水较深,盛产鲤鱼。在50代初就成立了港口渔业队,专门从事渔业生产。在山西蒲州至风陵渡口河段,50年代年产鱼约3万~4万kg(仅港口渔业队产量)。河南河段沿黄河渔民普遍反映,50年代,三门峡、灵宝、洛阳、巩县、郑州花园口及开封等地,均有集体捕鱼队,在黄河捕鱼,一船二人作业,月捕鱼量约600~1 250 kg。鱼类繁殖季
节,在伊洛河口,每人每天可捕鱼25~60 kg。黄河山东省段的情况也是如此,50 - 60年代产量最高。1952 -1959年,年捕鱼量约50余万kg,19 64年达100余万kg。
    进入70年代,黄河干流中的鱼产量急剧下降,玛曲河段,70年代中期平均年捕鱼量约10万kg,到80年代年捕鱼量不到5万kg,与50年代相比约占22%,黄河宁夏河段,80年代捕鱼量不到5万kg,与50年代相比,约占41%,黄河港口地区,1962-1970年渔业队年产量约1.5万~2万kg,19 71- 19 80年年产量不到5 000 kg,50年代相比,约占12. 5%~16. 7%,特别是1978年,年产量不到500 kg,50年代相比,约占1.3%~1. 7% 1981年至今,黄河港口地区三十余年的捕鱼史,虽产量很不稳定,但总的说来是急剧下降的趋势,50年代十分兴旺的港口渔业队如今已是名存实亡无鱼可捕。河南段鱼类资源也严重衰退。80年代伊洛河口在鱼类繁殖季节,虽有二十余条捕鱼船,但日总产量仅50余kg,致使集体专业捕渔队均已解散。黄河山东段,80年代捕鱼量不足15万kg。鲚鱼产量变化也很大。50- 60年代,年产鲚鱼几十万至几百万斤,而现在几乎捕不到鲚鱼。
    综上所述,黄河干流半个世纪以来的鱼类资源的变动规律是,50 - 60年代,鱼类资源丰富产量高,70年代急剧下降,到80年代更低,与50年代相比渔业产量下降约80%~85%。在调查中没有对渔业资源量进行定量研究,采样和走访调查分析显示,黄河上游还有一定的资源量,小浪底水库以下河段次之,黄河中游最差,中游干流的资源更为匮乏,可见黄河干流的鱼类资源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调频器乙酸乙酯实验装置
    渔获物中鱼类种的变化[1-4]:黄河干流中的鱼类,素以“黄河鲤”闻名,而且鲤鱼产量也很高。在60年代以前,它们一直是黄河中产量最高的主要经济鱼类,但在80年代以后变化甚大。
    在50-60年代期间,黄河港口地区的渔获物中,鲤鱼占72%左右,年产鲤鱼2.1万~2.8万kg。1981-1982年调查时,鲤鱼在渔获物中的比例仅占21%,鲇鱼跃居第一位,占41.  1%,黄颡鱼第二位,占26. 3%。黄河山西省段渔获物组成也是如此。在50- 60年代,鲤鱼占渔获物组成的6026~70%,鲇鱼占20%~30%,而1983年调查表明,平陆县在黄河干流中捕鱼0.7万kg,其中鲇鱼产量占60%,而鲤鱼仅占20%。黄河山东省段情况也类似,50年代初鲤鱼占总产量的50%~70%,到60年代下降为15%。1981年和1982年调查,两年鲤鱼仅占总渔获物的7. 1%。
    我们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黄河上游优势种是花斑裸鲤、拟鲶高原鳅,中游的优势种是兰州鲶。据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初步调查,小浪底水库以下河段的优势种是鲫鱼。
    渔获物中鱼类体结构的变化口_4]:随着黄河干流的渔获量组成发生变化的同时,渔获物的体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在50-60年代,黄河鲤鱼不仅产量高,而且个体也较大,一般均在1 kg以上,10~15 kg重的鲤鱼常在渔获物中出现。1981年在河津河段还能捕到25 kg重的鲤鱼,近年来不但鲤鱼的产量下降,渔获物个体的年龄,体重组成也在下降。黄河潼关港口地区,60年代以前在鲤鱼的渔获物中,体重在1.5 kg以上的Ⅳ一V龄鱼占绝对优势,而1981年调查中,鲤鱼的渔获物中,以体重0. 7kg的
Ⅲ龄鱼占优势,占44.7%;体重1.5 kg的Ⅳ龄鱼,只占28. 4%,Ⅵ龄以上的老龄鱼很少见到。山西河段,在50-60年代,鲤鱼的渔获物中,1. 5~2 kg重的个体占优势,而1980年初则以0. 5—1 kg重的个体为主。黄河河南省段,据渔民反映,50年代和60年代初,大个体鲤鱼很多,5 kg重的鲤鱼为常见,而80年代初则以0. 5~1 kg重的Ⅱ一Ⅲ龄鱼为主,占鲤鱼渔获量的67. 2%,Ⅳ龄鱼占1.67%,V龄鱼占0. 4%。我们对黄河中游干流的兰州鲶鱼和黑龙江马口鱼年龄组成进行了鉴定分析,兰州鲶以3龄为主,占渔获物的61. 9%,其次为2龄,占33. 3%。黑龙江马口鱼以2龄鱼为主,占渔获物的58. 9%,3龄鱼占41.  1%,其他年龄段的鱼没有采到。可见,黄河于流的渔获物中,个体逐渐下降,年龄以低龄化为主。4渔业资源变化原因分析4.1  水利设施的建设
    一方面阻断了洄游鱼类的通道,从而导致了一些鱼类数量不断减少,甚至于绝迹。另一方面由于水利设施的建设,使流动水域变为静水水面,大大降低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如何消减水利枢纽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没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可以应用[5]。建设具有自然特征的旁路水道可代替了因蓄水而失去的部分流水生境[6]。4.2  部分区域水域环境污染加剧
    使部分河段常年或部分季节水质处于严重污染状态,使鱼类无法生存。加快治理黄河水域污染,是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4.3进行了不合适的增养殖工作
    将一些原来没有自然分布的鱼类引入该区域,同时该鱼类又具有较强的生存适应能力,从而不断繁衍,形成一定的体。4.4人口增加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人,以及滥捕、滥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种结构和区系组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4.5气候变化
    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黄河干流出现断流现象,致使一些河口性鱼类和溯河性鱼类不断减少,部分对环境变化敏感的鱼类生存区域萎缩。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9:50: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901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黄河   鱼类   干流   河段   调查   渔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