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 力》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 力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木块一木块上放一铁块另一木块上放一个条形磁铁。把两木块放在水面上,让它们相距较近距离,再松开手。
学生观察现象】两木块相互靠近。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木块会相互靠近呢?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页至第5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力的作用效果
(1)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拿起一本书、打篮球、背书包等等)。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哪些效果呢?
教师课堂演示图7.1­2的有关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手边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和论证得出结论然后进行交流、评估。学生探究活动:所用器材有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物体施加力时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教师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一袋方便面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70kg的成年人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700N。
防静电监控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学生探究】 (1)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变是否不同。
(2)用方向不同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塑料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塑料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
【教师讲解】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学生练习】 画出铁块受到的水平向左的拉力。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课本图7.1­6能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的时候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作用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2.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甲基铝氧烷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反作用力。因此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力的大小和单位: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6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粗略地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关于力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B.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D.力是可以脱离物体存在的
答案 D
2.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     
B.来回摆动的钟摆
C.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D.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答案 A
3.图(a)、(b)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________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________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选填“(a)”或“(b)”]。
芯棒答案 (b) (a)
dome sheet
4.用力的示意图画出下面的力。
(1)起重机用5000N的力吊起重物。
(2)物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某人用200N的力沿与水平方向成45°角向右上方拉物体。
5.见《名师学案》学生用书配套部分。
板书设计
1学生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把握知识。
第二节 弹力
一、创设情景铲雪机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定看过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用力跳起向下压弯跳板然后高高跃起在空中做
出各种漂亮的动作落入水中。请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跳水运动员要用力向下压弯跳板呢?如果在平地上我们能够跳得那么高吗?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6页至第7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1.弹力
(1)弹性和塑性
【教师点拨】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应用弹力的地方很多。
让学生看课文撑竿跳高等都要利用弹力。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弹力的例子如:体育运动中的射箭、跳板跳水、蹦极等都利用了弹力。
【教师总结】 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2弹性限度
【教师演示】 取一根小弹簧先在一定限度内拉然后超过限度拉这根弹簧。让学生观察这两种情况下弹簧是否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学生从实验看到:弹簧拉伸到一定的长度后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强调】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了。
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说使用弹簧应注意的事项: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3.弹簧测力计
(1)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
【演示实验】 分别在大弹簧下挂1个、2个、3个、4个完全一样的钩码依次在下面的表格中记下弹簧受到的拉力和弹簧的长度。
实验
次数
弹簧受到的
拉力F/N
弹簧原长
l0/cm
弹簧长度
l/cm
弹簧伸长
(l-l0)/cm
1
2
3
4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让学生比较弹簧的长度与伸长的区别。
【教师归纳】 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学生看课文图7.2­3了解形形的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学生用手拉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N、5N、10N的力。
学生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上用力拉头发(用力均匀使弹簧测力计弹簧逐渐增长)读出头发拉断时拉力大小。学生实验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实际测量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的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弹性、塑性和弹性限度
(2)弹力
(3)弹簧测力计
作用:利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物体和弹簧测力计之间的拉力等。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
构造:主要是由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盘等组成。
使用方法
A.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量程(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刻度处应该调节指针指在零刻度线;或者记下初始读数测量后记录数据时应该加减初始读数。
C.使用时必须使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方向沿着测力计弹簧的中轴线,避免测力计的弹簧、指针与外壳之间产生摩擦而带来较大的误差。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人对墙的推力  D.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答案 B
2.在选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可用弹簧测力计测任意大小的力
B.拿起一张稿纸所用的力也可以用物理实验室里的弹簧测力计测出
C.作用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D头部跟踪某同学的拉力的大小可以用实验室里的弹簧测力计测出
答案 C
3.一根弹簧长15cm其下端挂5N重物时弹簧伸长4cm当其下端挂3N重物时弹簧长________cm;若弹簧长20cm时它所受的拉力为________N。
答案 17.4 6.25
4.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它的量程是__________N分度值是____________N。图中的手对弹簧测力计挂钩的拉力是__________N。
答案 5 0.2 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03: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857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弹簧制造过程
标签:弹簧   学生   物体   作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