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再探讨:以电影和电视为例

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再探讨:以电影电视为例
作者:***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16年第04期
        在传播学界麦克卢汉一直是备受争议的人物,即使在他如日中天的时候,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的。《纽约先驱论坛报》曾把他誉为是“继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之后的最重要的思想家”。[1]但另一方面他的学说由于过分超前显得离经叛道,偏离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和学术语言常规,一直受到学院派正统人物的非议。麦克卢汉于1980年离开人世,他的学说也随之遭到冷遇。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使他的很多预言和观点成为现实。他的很多观点,如“地球村”“信息时代”等这些在当时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奇谈怪论,现今早已在电视、广播、报刊中频频出现,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麦克卢汉以他天才的超越时代的创见成为信息时代的预言者和先知。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的很多著名理论和创见基本都出自于他的成名作《理解媒介》(1964)中。其中“媒介即是讯息”“热媒介和冷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最为著名,传播学界
将它们简称为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直至现今围绕“媒介三论”仍存在不少争议。麦克卢汉晚年提出了“媒介四定律”理论,试图将他之前的媒介理论和观点进行系统整合,归纳出一个包容他所有媒介观点的通用定律。可惜的是,他只完成了两篇论述“媒介四定律”的文章,就于1980年不幸去世。直到1988年,由他和儿子埃里克·麦克卢汉共同署名的《媒介定律:新科学》一书才将这一理论重新推向世人。长期以来,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与讨论。麦克卢汉用他惯常的文学性语言对“媒介四定律”做了相关的表述。
        这个人工制造物使什么得到提升或强化?或者使什么成为可能?或者使什么得以加速?这个问题可以用来研究一只废纸篓、一幅画、一台压路机或一条拉链,也可以用来研究一条欧几里德定理或物理定律,还可以用来研究任何语言的任何词语。
防水微动开关        如果情景中的某方面增大或提升(enlarged or enhanced),原有的条件或未被提升的情景就会被取代。在此,新的“器官”使什么东西靠边或过时呢?
        新的形式使过去的什么行动或服务再现或再用(recurrence or retrieval)?什么曾经过时的、老的基础得到恢复,而且成为新形式固有的东西?
        新形式被推向潜能(另一个互补的行动)的极限之后,它原有的特征会发生逆转(reversal)。新形式的逆转潜能是什么?[2]
        “媒介四定律”和他之前提出的“热媒介和冷媒介”“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论断一样晦涩难懂,但是麦克卢汉在抛出他的媒介观点和理论时从来都是“我不解释,我只探索”。[3]这使得他的媒介理论有丰富的阐释空间。麦克卢汉指出“这四条定律是关于技术和人工制造物效应的定律。它们表现的不是一个序列的过程,而是一组同步的定律(not a sequential process,but rather four simultaneous ones)。这四个侧面从一开始就是每一种人工制造物固有的定律”。[4]各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更新换代的固有属性,它们有各自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轨迹,而在这演化过程中又不断受到其他媒介的影响。“因为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5]在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某个时期比较时兴的媒介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如电报、唱片机、录像机等;有的如收音机、报纸、广播、电话等,虽已不再时兴,但人们仍在使用;而有的媒介如电影和电视自从诞生以来,媒介形态随科技的发展不断演化,但几乎一直是人们休闲娱乐生活中比较重要的方式。本文试图以电影和电视这两种视听媒介之间此消彼长互相影响的演化发展过程,探讨“媒介四定律”对媒介形态演化规律的阐释效
用。
张力器
        一、电影和电视的媒介形态演化
        麦克卢汉著作的权威翻译专家和研究专家何道宽教授将“媒介四定律”总结为:“第一条说的是新媒介的诞生和强化。第二条说的是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并使之过时(这两条定律是相互补充的。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一般人对这两条规律不甚了了,即使意识到了,他们也只是满足于研究这两条新陈代谢规律。但是他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发现并论述了另外的两条规律)。第三条:媒介的推陈出新。第四条:媒介的逆转。”[6]据此可以把“媒介四定律”简单概括为:(一)媒介功能的提升;(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并使之过时;(三)旧媒介功能的再现;(四)媒介形态的逆转。这种媒介“提升—过时—再现—逆转”的过程不是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线性的单向递进的序列,而是媒介和媒介之间复杂的此消彼长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形态演化过程。“给定的媒介通常同时提升、过时、再现许多东西并逆转成许多东西。而且,能够提升、过时、再现和逆转成某种东西的媒介也不只一种。”[7]电视的出现使电影、广播、报纸、录像机等媒介过时,电视又可以逆转为许多类型的媒介,如电脑、网络电视、家庭影院等。而因电视显得过时的广播、报纸、录像机、电话等媒介也
能逆转成为电脑。为了阐释清楚电影和电视的媒介形态演化,特把它们从复杂的媒介互相交融影响的环境中相对剥离出来考察。汽车防尘罩
        电影的诞生要比电视早很多。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而电视的产生则比较晚,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视接收机实地接收试验成功。20世纪70年代,黑白电视机才开始普遍进入我国家庭。[8]在电视还未能普及之前,电影是人们日常娱乐休闲活动的重要的视听媒介之一,人们通过电影消遣,也通过电影来认识生活外的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电视成了家家必备的电器。人们足不出户随时就能在家通过电视欣赏到大千世界,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不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金钱,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兴趣来选择观看的节目。电视综合了它之前很多媒介,如电影、广播、报纸的功能,它的出现以强有力的姿态占据了人们娱乐休闲生活的中心。电视自身的媒介形态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化。从早期的球面显像管到超平、纯平显像管彩电再到等离子和液晶显示技术,电视图像清晰度越来越高。电视机屏幕尺寸也不再拘于21英寸至34英寸,而是向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发展;[9]从最初只能接收少数几个台的无线传播到有固定清晰频道的有线电视,再发展到能视频点播、上网浏览的数字电视。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介为
木马检测电影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从录像机到VCD再发展到DVD,播放技术不断更新,而租或买碟片在家看电影则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一度遭到电视压制的电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但是另一方面,电视和DVD等新兴电影播放媒介一起加强和再现了电影的娱乐休闲功能,使得去电影院观影的行为变得过时,专门买票去电影院看电影不再是人们休闲的首选,去影院观影的人数大大减少,影院的电影业遭到很大的冲击。
        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互联网高速发展,电脑在普通家庭逐渐普及。人们直接在电脑上就能搜索电影免费在线观看,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互联网上海量的电影资源给人们带来了最大程度的快捷和方便,这使得专门去音像店买碟或租碟的行为变得过时。VCD、DVD等影碟机相继退出人们的娱乐生活,这些媒介在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中相继消亡,但是之前受VCD、DVD影响一蹶不振的影院电影却得到了重新的发展。数字化为影院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现今,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基本实现全面数字化。精致的影像画面、美轮美奂的特效、震撼的立体声环绕,电影的感染力、震撼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选择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的人数不断增多。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一般家庭都实现了有线电视向数字化的过渡。现今的数字电视频道和节目更加丰富,人们对电视的使用也更加自主。人们观看电视节目不用再受电视台节目安排时间的限制,可以通过回放观看
已经播放过的节目,或者通过付费开通某个专门频道的节目。
        虽然电视这种综合性媒介已经实现了之前很多媒介(如报纸、广播、录像机)的功能,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频道和节目,但是始终是单向被动地接受电视台传播过来的信息。所以当电视的这种综合功能被推向极限之后,它又逆转为双向多元传播形态的电脑。数字时代,占优势地位的显然是整合了大部分媒介功能的电脑,电脑成为毫无疑问的主流和权威媒介。电脑的诞生使得在它之前出现的电视、电影、广播、报纸、影碟机等诸多媒介都显得有点过时,电脑以更高级的形态再现并提升了电视、电影、广播、报纸等媒介的功能。现今的数字时代,一台接入互联网的个人电脑,就可以完成人们过去需要分别花大量时间处理的事情。人们可以在网上看书(书店和图书馆的功能);可以在网络上收发邮件(写信的功能);可以在网上授课(学校的功能);可以在网上看电影(电影院和影碟机的功能);可以在网上看电视节目(电视的功能);可以在网上浏览新闻(报纸的功能);可以在网上听歌(广播的功能);可以通过网络聊天或打视频电话(电话的功能);可以打游戏(游戏机的功能)。电脑使人们的办公和娱乐生活都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得更加便捷和顺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人们通过电脑可以同时办很多事情,如一边浏览新闻,一边听歌,一边聊天,等等。电脑最大限度地满足
了人们对媒介的使用需求,使得人们的办公和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电脑的出现是媒介领域的革命,实现了诸多媒介功能的完美融合和系统提升。
        二、人对媒介“逆转”的控制
        “媒介四定律”概括出了伴随科技发展而导致的媒介的更新换代和形态演化的客观规律。新兴的媒介强化和提升了旧媒介的某部分功能,使旧媒介变得过时,而新媒介的功能到达极限之后又发生逆转。有些媒介在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不断的形态逆转中相继消亡。比如播放胶片的唱片机被录音机所替代,播放光盘的DVD出现之后,又使播放磁带的录音机慢慢被淘汰。但有些旧媒介过时,被更先进的新媒介取代之后,这些旧媒介并没有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纸质媒介仍旧占据着很多人的日常阅读生活。公共交通工具或私家车上会装有广播系统,广播电台的节目也依旧丰富。互联网上丰富的影片资源,可以随时随地点播,但是选择去电影院观看影片的人数还是很多。人们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搜索观看各个电视台的节目,但是一般家庭还是选择通过电视机看电视。
玻璃丝包线        关于媒介演化的过程,“后麦克卢汉主义”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补救性媒介”理论,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从前的某种媒介或某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
偿。原先的电影传播载体是胶片,多次翻制和放映容易导致画面质量受损。电影制作、发行、播映的全面数字化,保证了电影的制作水平和质量,节约了大量时间资金。同时,伴随着人们对电影的体验性要求越来越高,3D、IMAX电影也应运而生。电视节目的观看时间受电视转播台的限制,于是人们发明了录像机,可以把想看的电视节目录下来。而数字时代的电视机,实现了直接回放的功能,当然也可以直接在网络上看各个电视台的节目。“互联网及其体现、证明和促进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大写的补偿性媒介。这是电视、书籍、报纸、教育、工作模式等的不足而产生的逆转,差不多是过去一切媒介之不敷应用而产生的逆转。”[10]
        保罗·莱文森认为作为媒介主体的人对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人能按照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身使用的需求去创造和改进媒介,能主导和控制媒介的逆转。“媒介四定律的每一条之中,都存在当前媒介逆转的潜在性而不是实际性,都存在媒介影响的多样性。这说明人类精化和控制技术的预设已经嵌入了他这四条定律之中。可以说,第四条的逆转律,有这样一个含义,甚至是坚定的立场:人必须扮演积极的角。”[11]尽管技术和媒介发展的规律客观存在,技术能够促进媒介进行更新换代,但真正主宰媒介发展的还是人类自身。科技的发展导致的各类媒介的产生和演化,内在都是人的客观需求和主观选择
脱标机在起关键作用,因为媒介的发明最终还是让人使用。作为媒介主体的人能迟滞逆转前进的步伐,保存和开发最适合的媒介环境。数字时代,人的这种主导和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和提升。媒介的一些逆转看起来是自动的、必然的突变,但是实际上是人有意的选择,是人类理性选择而完成的逆转。哪些媒介人类不再需要使用,哪些媒介在更新的媒介出现之后人类仍旧需要使用,都是根植于人类的客观使用需求和主观心理需求。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24: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835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媒介   电影   电视   人们   功能   发展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