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体卫星制动帆装置离轨时间分析

立方体卫星制动帆装置离轨时间分析
梁振华;曾玉堂;张翔;莫乾坤;于永军;廖文和
【摘 要】为了避免立方体卫星(CubeSat)失效后成为空间碎片,在立方体卫星寿命末期应采用低成本制动帆装置使其快速脱离轨道,从而减少对低地球轨道(LEO)航天器碰撞和损坏的威胁.文章建立了立方体卫星离轨的数学模型,得到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的影响因素分别为立方体卫星面质比、轨道高度和发射日期.应用实例仿真分析上述3种影响因素对离轨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立方体卫星面质比的增加,离轨时间不断减少;轨道高度越高,离轨时间越长;发射日期不同,离轨时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太阳活动峰年时离轨时间短,在太阳活动低年时离轨时间长.根据分析结果,对于3U立方体卫星而言,制动帆面积可设计为4 m2.
【期刊名称】内作《航天器工程》
【年(卷),期】2016(025)003
【总页数】6页(P26-31)
【关键词】立方体卫星;制动帆装置;离轨时间;面质比;轨道高度;发射日期
卡片式u盘
【作 者】梁振华;曾玉堂;张翔;莫乾坤;于永军;廖文和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南京21009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V412.4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空间碎片的数量迅速增长,并且主要集中在距离地面1000km以下的低地球轨道(LEO)。随着空间碎片数量的不断积累,碰撞的风险也不断增加,碰撞产生的碎片又会继续与其他空间物体碰撞产生新的碎片,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这种潜在的多米诺效应将导致空间环境持续恶化[1]。目前,一些在轨航天器已经受到空间碎片的威胁,最明显的例子是2009年废弃的苏联宇宙-2251(Kosmos-2251)卫星与美国铱-33(Iridium-33)卫星发生碰撞[2]。2007年,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出版了《空间碎片缓解指南》,建议航天器在完成任务后25年内或者入轨后30年内应脱离轨道[3]。因此,研究航天器离轨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集成搜索
立方体卫星(CubeSat)是一种体积和形状标准化的微纳卫星,由于其易于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研制周期短,经济成本低,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4]。立方体卫星发射数量的增多,对空间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离轨技术,未来立方体卫星的发射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国外许多高校及研究所都积极投身于立方体卫星离轨技术的研究,典型的离轨方式包括充气球、电动力系绳和制动帆。充气球利用太阳光压及气动阻力,实现10000km高度以下的中地球轨道(MEO)立方体卫星离轨,应用范围广,但是须要携带气体增压装置,给卫星发射和长时间在轨飞行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高压气体不可避免地引起气体泄漏也会 缩短使用寿命[5-8]。电动力系绳离轨速度快,但是其展开后可达到数十米甚至数千米,会增加LEO立方体卫星任务的风险。此外,电动力系绳是利用高速运动的导电绳索切割地磁场磁力线,从而产生垂直于系绳和当地磁场方向的作用力,对于一些极轨道卫星而言,该装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9-10]。制动帆主要通过提高卫星在轨飞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大气阻力,从而加速卫星离轨。在制动帆装置工作过程中不需要卫星进行主动控制,可以依靠装置自身所储存的机械能来展开。由于制动帆装置质量小,机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快速响应、任务周期短的LEO微纳卫星,因而受到了国内的广泛关注。
斑图
萨瑞大学研制的“立方帆”(Cubesail),其展开面积可达25m2,安装在一颗3U(质量约3kg)立方体卫星上。在卫星任务初期,控制卫星的姿态使帆面对准太阳,帆面受到太阳光子的连续撞击后能获得一定的推力,可实现卫星轨道倾角的微小变化。在卫星任务末期,通过控制卫星的姿态,使帆面垂直于速度方向,增加卫星所受到的大气阻力,从而实现卫星快速脱离轨道[11]。多伦多大学的加拿大先进航天实验-7(Can X-7)立方体卫星,主要验证了该校所研制的制动帆装置,该装置主要由4个相同的展开帆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可展开成一个约1 m2的梯形帆,可以实现3种质量大小不同的LEO卫星在25年内脱离轨道[12]。此外,格拉斯哥大学所研制的“空气动力学寿命末期离轨系统”(AEOLDOS)制动帆装置,其展开面积仅为1m2,但可实现650 km轨道高度以下的立方体卫星在25年内脱离轨道[13]。NASA的纳型帆-D(NanoSail-D)制动帆,帆面积为10m2,将其安装在一颗3U立方体卫星上,实现了离轨演示验证,这是迄今为止唯一报道过已得到演示验证的制动帆装置,该装置占据了星内2U的空间[14]。目前,制动帆装置主要基于特定任务的立方体卫星设计,应用范围较小,并且缺乏较为系统的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理论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制动帆装置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开展了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的理论研究,分析了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的影响因素,可为制动帆的设计及制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数学模型分析过程中,忽略大气随地球的旋转,并且认为大气只产生相对于卫星速度方向相反的阻力,而没有升力。
立方体卫星在轨完成相关任务后至其脱离轨道的这段时间,即为离轨时间,计算公式为[15]
式中:μ为地球引力常数;n为立方体卫星离轨过程中绕地球的圈数;Tj为卫星第j圈的轨道周期;aj为立方体卫星第j圈的轨道半长轴平均值。
从式(1)可知,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主要取决于轨道半长轴a和绕地球的圈数n。
立方体卫星在轨时主要受到大气阻力摄动影响,从而导致轨道高度逐渐降低,其运动方程为
式中:r为卫星地心距;f为大气阻力摄动加速度。
立方体卫星的轨道坐标系定义为:坐标原点为卫星质心o,oz轴在轨道平面内,由卫星质心指向地心O,ox轴在轨道平面内垂直于oz轴,指向卫星速度方向,oy轴满足右手坐标系。
将f在立方体卫星轨道坐标系oxyz中分解,如图1所示,其中fx,fy,fz分别为立方体卫星在横向、法向以及径向上所受到的大气阻力。物联网监控平台
大气阻力对立方体卫星仅产生径向和横向摄动加速度,在垂直于轨道平面的法向加速度为0,因此进一步简化式(2),得到立方体卫星受大气阻力影响时轨道要素的变化[15]。
式中:e为轨道偏心率;θ为真近角;ω为近地点幅角;半正通径P=a(1—e2)。
通过求解差分方程式(3)~(5),可以得到轨道根数a,e,ω的变化率,并进一步计算出卫星的轨道周期,从而得出立方体卫星的离轨时间。
半长轴的变化率主要受大气阻力摄动影响,通过在立方体卫星上安装制动帆装置,增加卫星在运行速度方向的阻力,从而加快立方体卫星脱离轨道。立方体卫星在轨受到大气阻力摄动加速度表达式为[16]
式中:cD为阻力系数,一般取2.2;A为卫星阻力面积,一般等于迎风面积;m为卫星质量;ρ为大气密度;v为立方体卫星相对大气的运动速度。
由式(6)可以看出,立方体卫星受到的大气阻力摄动加速度主要与卫星面质比(阻力面积与质量的比值)、卫星相对大气的运动速度、大气密度有关。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卫星面质比主要由卫星阻力面积决定,安装制动帆装置后,帆面积越大,所受的阻力也越大。立方体卫星运动速度则由轨道高度决定,轨道高度越低,立方体卫星相对大气的运动速度越快。大气密度除了随轨道高度的上升呈指数下降外,还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活动通常用10.7cm射电流量F10.7来表征,F10.7存在27天左右的短周期变化和11年左右的长周期变化,而后者振幅的变化可达3~4倍,引起大气密度的变化将达40倍。此外,太阳在活动周期内所产生的太阳辐射、太阳风以及磁场的波动都会对立方体卫星的离轨时间产生影响[16],因此立方体卫星发射日期的不同对离轨时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立方体卫星的离轨时间与卫星面质比、轨道高度、发射日期的关系。
仿真过程中,主要参数设置见表1,选择高精度轨道外推模型(HPOP)[17],其他参数均为软件默认设置。本文设置立方体卫星在轨道高度降至120 km时即为已经脱离轨道,因为在此轨道高度下,任何物体都会在较短时间内衰减至地球大气层烧毁,除非获得一定的
推力使其重返轨道[17]。当轨道高度高于1000km时,大气密度较低,制动帆装置的应用范围受限[18],因此在分析过程中,轨道高度最高设定为1000km。
3.1 立方体卫星面质比和轨道高度的影响
运动地垫常规状态下,设置制动帆装置后,通过调整卫星的姿态,使制动帆垂直于卫星速度方向,从而提高立方体卫星的面质比。随着立方体卫星的不断发展,星内功能密度也越来越高,立方体卫星的质量也不断增加,部分3U立方体卫星的质量甚至达到了4.5kg[19]。此外,国外已经着手研制6U的立方体卫星[20],使立方体卫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因此需要的制动帆面积也不断提高。本节选择0.5m2/kg,1.0m2/kg,1.5m2/kg,2.0m2/kg,2.5m2/kg的面质比,400~1000 km的太阳同步轨道,分析立方体卫星在不同面质比时的离轨时间,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①在轨道高度低于500km时,由于大气阻力较大,在不设置制动帆装置时,立方体卫星也能够在25年内脱离轨道;安装制动帆装置后,可以显著降低离轨时间,并且几种面质比下的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相差较小。②随着轨道高度不断提高,当不设置制动帆装置时,立方体卫星的离轨时间迅速增加,远远高于IADC规定的离轨时间;安装制动帆装
置后,面质比越大,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越短。在立方体卫星面质比一定时,离轨时间随轨道高度的提高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轨道高度时,一定面质比下的制动帆便不能满足IADC规定的离轨要求,因此要适当增大制动帆的面积来增加面质比。③在轨道高度低于900km时,5种面质比下的立方体卫星均满足离轨要求;继续提高轨道高度,0.5m2/kg的立方体卫星便不能在25年内脱离轨道;此外,2.0m2/kg和2.5m2/kg面质比的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最短,并且二者相差较小。因此,对于立方体卫星而言,当卫星质量一定时,通过增加制动帆的面积提高面质比,可以有效缩短离轨时间,然而,过度地增大制动帆面积会占据星内较大的空间,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立方体卫星所处的轨道高度,设计出合理的制动帆面积。
从图2不难看出,1000km轨道高度下的立方体卫星,设置面质比为1.0m2/kg,即可在25年内脱离轨道。对于常规3U立方体卫星而言,其质量约为3kg,此时所需要的制动帆面积应不低于3m2。
3.2 发射日期的影响
本节主要仿真在未来30年内不同发射日期对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的影响,分析结果如图3
所示,立方体卫星的质量为3kg(3U)。图3(a)为立方体卫星的帆面积为4m2时,5种不同轨道高度下离轨时间与发射日期的关系;图3(b)为立方体卫星的轨道高度为800km时,4种不同帆面积的离轨时间与发射日期的关系。
由图3可知:①在轨道高度和制动帆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立方体卫星的离轨时间遵循太阳活动周期呈波浪形曲线变化。在太阳活动峰年时,离轨时间短;在太阳活动低年时,离轨时间长。②当制动帆面积一定时,轨道高度越高,立方体卫星的离轨时间越长,离轨时间受发射日期的影响波动也越明显。在轨道高度为900km时,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可达4.9年,而当轨道高度降至600km时,二者相差仅约为0.4年(160天)。③低于1000km的4种轨道高度上,立方体卫星的离轨时间峰值与谷值所处的年份基本一致;而当轨道高度提高至1000km时,不仅立方体卫星的离轨时间远远高于其他4种轨道高度,其离轨时间的峰值与谷值所处的年份与其他4种轨道高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④在轨道高度一定时,制动帆面积越大,离轨时间越短,受发射日期影响的波动也越小。在制动帆面积为4m2时,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约3.8年(1387天),而当制动帆面积为10m2时,二者相差约为1.5年(548天)。考虑到发射日期对立方体卫星离轨所产生的影响,当立方体卫星质量较大并且轨道高度较高时,由于离轨时间长,受发射日期的影响较大,在不影响星内其他有效载荷的情
况下,应选择面积较大的制动帆装置;当立方体卫星质量较小、轨道高度较低时,由于离轨时间短,因此可以忽略发射日期对立方体卫星离轨时间的影响。从图3还可看出,在轨道高度低于1000km时,4m2制动帆基本可以满足3U立方体卫星的离轨要求,即使在轨道高度达到1000km时,虽然离轨时间较长,变化幅度较大,但是均能在IADC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脱离轨道。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8: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76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轨道   离轨   时间   制动   高度   装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