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对多动症儿童社交焦虑的个案干预研究

游戏对多动症儿童社交焦虑的个案干预研究
摘要:文字处理系统目的:探讨游戏对多动症儿童(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ocial phobia)的个案干预疗效。方法:制定针对性的游戏方案进行为期12次的游戏干预。结果:干预前,个案存在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其分值处于14分,8分及以上即为存在社交焦虑障碍)。干预后,个案的社交焦虑障碍分值降至3-5分,即无社交焦虑障碍。结论:对多动症儿童应用游戏干预进行社交焦虑障碍的干预,疗效明显,能够较大缓解儿童社交焦虑症状,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值得临床广泛借鉴。
关键词:游戏;多动症;社交焦虑障碍
引言
多动症(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简称,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与发育水平不一致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多动症儿童除了表现出核心症状及其他并发问题外,通常还伴有显著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暴躁易怒、低挫折耐受、愉快感偏低
等,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已有针对多动症儿童的干预研究,如药物、脑电生物反馈、感觉统合训练、心理行为干预等多种方式。心理行为干预涵盖了认知行为疗法、游戏、家庭、感觉统合训练、执行功能练习等等,结果均表明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其中,王飞英(2021) 运用游戏疗法;高倩(2014)运用认知行为;陈瑜婕(2017)通过团体辅导;杨海宁等人(2016)、刘曦(2016)、李晶晶(2015)运用综合心理等等,结果均表明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游戏是以游戏作为媒介,为儿童提供游戏活动而展开心理援助的一种心理技术,是一种广泛用于儿童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并逐步发展成为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方法(谯秀娟,蒋微,卢清,2014)。师可通过游戏来矫正儿童心理行为障碍,通过譬喻、象征、玩具和游戏等方式(何雯静,2017),使儿童在游戏中表达和揭示自己的情感、经验及行为,从而获得成长和发展。众多国内外学者对游戏干预学习困难、焦虑、攻击行为、注意力缺陷、适应欠佳、社会退缩等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过研究并证实游戏的方式是有效的。
儿童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ocial phobia,简称SAD),又称儿童社交恐惧
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情绪障碍,指儿童面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和回避的行为,是焦虑障碍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障碍之一。儿童社交焦虑不仅使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高焦虑状态,也会严重影响其身体、智力、情感及社会性发展,并且对其成年后的社会交往具有极其深远的消极影响,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赵绘,2013;许凯、张婷,2018)。
近年来对儿童社交焦虑障碍大体上干预训练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干预(认知重建、暴露疗法、社交技能训练)、沙盘游戏疗法、团体辅导、音乐疗法等。其中,许凯(2018)、王映朝(2018)等人通过沙盘游戏缓解儿童社交焦虑并证明有效,学生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重建了自信和良好的自我形象。李洋(2018)通过绘本阅读活动改善儿童社交焦虑水平。陈羿君(2011)将游戏结合房树人测验、情绪疗法、情景游戏等手段对儿童进行干预,结果表明游戏对缓解儿童的焦虑情绪症状有积极的作用。国外学者Roghaiyeh Zolrahim等(2020)研究发现,学生在认知行为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其他同龄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逐渐减少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和社交焦虑。Marzie Atayi等(2018)发现团体游戏疗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尊,减少学生的社交恐惧。
    本研究聚焦于多动症儿童的社交焦虑障碍,并通过游戏进行个案干预。经过方案设计、研究与调整,融合游戏不同类型的方法到干预过程中,如象征性游戏、艺术类游戏、自然材料应用类游戏、语言应用类的游戏、规则游戏等。通过游戏,儿童能将内在压抑的感受和想法宣泄表达出来,自主性和内在能力被激发,并学习社交策略,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增强。证实游戏对多动症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的干预有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童童(化名),9岁,男,医院确诊ADHD(多动冲动与注意力缺陷混合型),无服用药物。家长反馈童童日常表现为收纳意识差、易丢三落四、作业拖延、上课易走神、时间观念弱;社交方面同伴少且不深入,曾遭受校园欺凌;情绪波动大,易激惹,易敏感,无法接受。研究者参考SNAP-IV评定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障碍量表,对童童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和社交焦虑障碍进行测评,结果显示两个量表均呈阳性。其中,SNAP-IV评定量表父母评分22分,社交焦虑障碍量表儿童自评14分,均高于常模标准。
1.2方法
通过已设计好的指导式游戏方案进行游戏干预。游戏方案:围绕熟悉彼此、建立关系、人际关系呈现、情绪宣泄、情绪表达、自我认识、社交对话、善待他人、乐于表达、勇敢拒绝、冲突对应、总结与展望共12个主题开展。为期12次一对一干预,每次1小时。
2 干预过程
    2.1建立关系阶段
第一次游戏主题:熟悉彼此。内容纲要为:1)通过玩偶自我介绍2)了解课程设置及目标3)熟悉环境4)讨论双方能接受的仪式。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先通过大象玩偶进行自我介绍,随后童童选择了青蛙玩偶与大象玩偶对话。研究者告知课程设置、保密原则以及干预目标,并介绍游戏室的玩具、沙具、绘画用品、宣泄器具等。童童充满好奇并开始探索游戏室。下课前研究者与童童探讨两人最能够接受的见面仪式、静默环节和结束仪式。
第二次游戏主题:建立关系。内容纲要为:1)自由选择玩具、卡牌进行互动2)愿望气球、自画像。经过第一次见面后,童童本次见面显得较为自然放松,进行完见面仪式和wap网站开发
食品安全检测试纸静默环节后,研究者建议其选择想要的玩具或卡牌进行互动。童童选择“猫咪”和桌面足球,与研究者互动过程中较为兴奋,不过易由于竞技失败而产生挫败情绪,研究者与其共同觉察当下情绪,并探讨游戏技巧和互动过程的自我表达。随后在研究者的引导下童童与者共同绘画自己的愿望气球和自画像,研究者引导童童表达出来自己的现状感知和愿望。
第三次游戏主题:人际呈现。 内容纲要为:1)树木图《我和我的伙伴》2)人际关系评分3)沙盘《我和我的世界》。本节课程以呈现童童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人际状态为主,让童童通过量化评分、绘画、沙盘象征,结合研究者引导的语言表达,共同觉察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满意度。
  2.2干预提升阶段
第四次游戏主题:情绪宣泄。内容纲要为:1)呐喊壶宣泄2)气球爆炸3)球球大作战。本节课程以负面情绪的宣泄表达为主。研究者向童童讲解呐喊壶的用法以及用隐喻的方式讲解负面情绪积压导致的不良后果。童童告诉研究者自己的苦恼、愤怒、无奈等事件和人物,并与研究者共同通过呐喊壶、气球、软弹球发泄出来。
第五次游戏主题:情绪表达。内容纲要为:1)情绪卡学习与识别2)人物画涂出不同情绪及其躯体反应3)情绪消消乐4)社交卡练习情绪表达。通过上节课的情绪宣泄后,本次课以情绪的识别、理解与表达为主。研究者讲解情绪卡并由童童选择近1周内出现的情绪以及印象最深刻的3件事所涉及到的情绪。研究者与童童共同讨论,在不同情景下,不同的情绪是否对他产生影响,以及相对应的躯体反应。随后将情绪卡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同类别消除游戏,最后研究者选择社交情景卡,将所学习的情绪进行情景应用表达。
第六次游戏主题:自我认识。内容纲要为:1)制作乔哈里视窗2)心理剧场。者向童童讲解“心理的我、社会的我、生理的我”三方面的自我认识,并邀请童童与者共同探讨自身这三方面的具体呈现,再将所讨论的内容制作成乔哈里视窗。随后师邀请童童了解心理剧,并分别扮演不同角,增强对自身的了解与对他人的换位思考。
第七次游戏主题:社交对话。内容纲要为:1)乘坐火车2)模拟采访。者通过比喻,讲解火车头(发起对话)、火车厢(维持对话)、火车尾(结束对话)的具体社交技巧,并拉丝钢板
城市通讯与童童轮流扮演多种人物角,相互进行采访,促进童童的主动沟通和掌握社交互动技巧。
第八次游戏主题:善待他人。内容纲要为:1)社交礼仪卡2)倾听师角扮演3)优点大轰炸。通过上节课的社交技巧学习,本节课研究者先通过社交礼仪教学,再结合上节课内容,由童童扮演倾听师进行所学内容的运用和调整。最后通过“计时”互相进行优点轰炸,结束时童童情绪较为高涨。
第九次游戏主题:乐于表达。内容纲要为:1)撕纸游戏、你画我猜2)人大代表角扮演3)社交场景问答。研究者与童童各自拿着A4纸背对背坐好,由研究者下达折纸和撕纸指令,指令结束后两人对比各自成果,结合你画我猜游戏引出沟通表达的重要性。随后两人扮演人大代表以及通过社交场景的探讨,表达请求、帮助、要求、想法等。
第十次游戏主题:勇敢拒绝。内容纲要为:1)面具制作2)行为演练,场景模拟。童童制作了3个性格截然不同的面具,并与研究者进行场景模拟,演练如何表达不满、学会拒绝、打断别人、表达对抗性意见等。
第十一次游戏主题:冲突应对。内容纲要为:1)双人沙盘游戏2)练习道歉、认错、协商、谈判。本次沙盘游戏设置为研究者与童童的团体沙盘,两人轮流自由摆放沙具,并
最终调整协商与探讨。结合沙盘过程中的冲突情景,学习人际冲突中的道歉、认错、协商、谈判等应对方式。
  2.3结束阶段
第十二次游戏主题:总结展望。内容纲要为:1)回顾每节课内容2)所学技巧及变化3)展望未来。童童表示,经过为期3个月的干预,他变得较有自信,在同伴关系中也更加敢于表达和展现自我。
3结果与讨论
通过游戏干预,童童的社交焦虑障碍量表分值为干预前的14分,在干预后降低并维持稳定在3-5分区间,即干预后符合社交焦虑障碍常模标准范围内(8分以内),表明效果明显。在12次游戏过程中,研究者与家长进行了3次家长访谈,约为每间隔4次童童的课程伴随1次家长访谈。家长在第二、三次分别描述童童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细微进步,并对童童的社交回避减少、害怕否定评价减弱表示感激和满意。内容审查程序
研究者认为,童童的社交焦虑干预效果显著,存在多方面原因:1)童童个人对于社交现状
的改变意愿强烈,与研究者工作过程中配合度高,对本课程存在一定的兴趣并能够在研究者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和互动;2)家长与研究者达成较好的联盟,过程中不过度干涉,能够较好地参与家长访谈并逐渐理解和支持童童,采取更加民主化、更有利于童童成长的沟通方式;3)整体上,研究者与童童关系建立较好,匹配度高,童童对研究者信任度较强。童童渴望被尊重与欣赏,研究者在指导式的游戏框架下,融入人本主义、系统式家庭、短期焦点解决等流派及方法,在研究者的不断镜映和赞美下,童童的心理需求逐渐被满足。也在互动、觉察、模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学习研究者引导的行为模式,同时,该行为模式在生活中运用并强化,最终整合成为自身的内在行为模式。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3:5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688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游戏   治疗   社交   研究者   情绪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