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简介

土家铸轧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它不仅在单纯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巨大成就,还在政治、军事、教育、生产技术、医药卫生、哲学思想、古代法律、历史典籍、古代建筑、书画雕塑、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多种领域,也有丰厚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有深富的文化内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abaqus后处理
地籍测量一、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02.81万人,仅次于壮、满、回、苗、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万、湖北省218万,重庆市150万,贵州省143万,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
二、土家族文化简介
1.语言
土家族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语在语音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声母中无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zh、ch、sh、r,韵母中无U、ang、eng;二是有专声母ng、r(舌尖前音)和韵母io;三是声母g、k、h和韵母i分别合拼成gi、ki、hi;四是有四个声调,但一声和四声差别不大,很难区分。土家语的音位系统,共有二十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四个基本调类。
2.文学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3.艺术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 “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4.风俗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塑料破碎机刀片
土家族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
女哭娘》《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得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5.着装
土家人着装经历了男女同样穿短衣、着筒裙、赤足摊发的历史阶段。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在我国古史记载中,有“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之说。这是最古老的裙子样式,类似围裙的形状,为一帘式样。“改土归流”,成为了土家服饰的重要转折点。当时清政府派去的流官,不断对土司时期的习俗加以禁止,也包括服饰在内。永顺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颁布:“服饰宜分男女也”;保靖知县也“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从此,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得以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副罗裙。老人穿着花边的大襟衣。
6.饮食
土家人饮食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故特别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浓的佐料食品。旧志记载说:因土人居住“丛岩邃谷间,冰泉凛冽,岗瘴郁蒸,非辛味不足以温胃健脾。”
土家族主食有玉米、小米、麦类、豆类、薯类等杂粮,以后增加大米,且年节必吃大米;副食有辣椒、酸菜、黄豆、"合渣菜"等。新中国成立后,主食以大米为主兼以杂粮。传统副食有白酒、糍粑、团馓、米豆腐、油炸粑、甜酒糟等。以后还增加了面食、糕点、糖果
、饮料。
7.住宅
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8.生产工具
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制了类型繁多、经济实用的各种器物,成为土家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事工具是土家族人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经常使用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又可分为木质生产工具,如浇水用的简车、插秧用的秧盆、打稻谷用的挞斗、上山劳作装刀具的刀盒子等;竹篾生产工具,如种包谷、黄豆用的笆篓、灰篼;筛火灰的筛灰篮、打谷用的档席、
晒谷用的晒席等;金属工具有砍柴用的砂刀、割谷麦用的有齿镰刀、砍火畲用的镰刀、剥桐子用的桐子撬等;复合工具有打黄豆用的连盖、翻田用的犁铧、耙田用的犁耙,挖土用的挖锄、薅草用的薅锄、种黄豆用的窖锄等。农事工具以木制品和竹制品最具特,如挞斗、连盖、笆篓、刀盒等极富民族个性;金属工具多从外地引进,适应地方需要在型制上有所变化。
结构光三维扫描仪9.宗教
土家族崇拜祖先相信鬼神,逢年节大祖先,初一、十五小祭土家族用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食物祭祖。农历六月六日土王,村村寨寨均猪头、果品等食物放在设立的摆手堂。十月朔日宰鸡鸭设筵宴客,用以祭冬除此,土家族还要敬五谷神、土地神、豕官神、灶神,在玻璃干燥器修建房屋要用酒肉和一只大公鸡祭祀鲁班。
10.节日和传统
土家族人最大的节日是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
过年:是土家族最大的节日,凡在外地的人,都必须赶回家过年,叫团年。从腊月二十三
开始作过年的准备。
四月八:是土家族祭祀牛王的节日,土家族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较久,故对耕牛特别爱护重视。这一天又是土家族人预测一年收成好坏的日子。晴则丰、雨则嫌。故县境内又流传“四月八落雨万人嫌”的民谣。
六月六:也是土家族人的大节日,这一天,村寨宰杀牲口,还特意把亲朋接来,大家一道过“六月六节”。
七月半:是县境内土家族较大的节日。县内流传有“家家有个七月半”的说法。民间流传七月半,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魂,都回家看我看孙。所以在土家族人认为七月是祖先们回家的日子。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8:25: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648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阿昌族的风俗
下一篇:侗族百科名片
标签:摆手   土家   土老司   文化   工具   男女   火炕   生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