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片、电热杯装置和咖啡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设有电加热的饮料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加热片、具有该电加热片的电热杯装置和具有该电加热片的咖啡机。


背景技术:



2.诸如茶、咖啡等热饮料通常在杯子中提供,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饮用,在此期间饮料向其周围环境丧失热量并因此冷却,凉饮料或温热饮料的味道和口感会变差,从而将电加热片设置在杯体的底部组成电热杯装置,电热杯装置通过电加热片对杯体内的饮料进行加热,使得杯体内的饮料保持在用户希望的目标饮料温度,从而保证饮料的味道和口感。
3.现有电加热片的发热电阻线路包括多个平行并排设置的直线段,相邻两个直线段的端部通过弧形段相连接。在电阻发热过程中,由于直线段的端部连接有弧形段,使得直线段的端部的电阻较大使得发热温度较高,而直线段的中部的电阻相对直线段的端部的电阻小,则直线段的中部的发热温度相对直线段的端部的发热温度低,从而导致电加热片的发热温度场不均匀,尤其当直线段的长度较长时,直线段的中部的发热温度与直线段的端部的发热温度之间的温差较大,进而影响加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发热温度场均匀稳定且加热效率高的电加热片。
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加热片的电热杯装置。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电加热片的咖啡机。
7.为了实现上述第一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加热片,包括基片以及封装在基片内部的发热电阻线路,基片的一端外表面设有两个阶梯凹槽,每一个阶梯凹槽包括相连通的小口槽和大口槽,且小口槽贯穿基片的外周侧面设有开口,发热电阻线路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大口槽内,一个引脚的一端穿过一个开口和一个小口槽地延伸至一个大口槽内并与发热电阻线路的一端焊接,发热电阻线路包括第一直伸段、第二直伸段以及多个直线段,多个直线段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并排设置形成发热阵列,相邻两个直线段的端部通过弧形段相连接,弧形段、直线段、第一直伸段和第二直伸段的线宽相同,第一直伸段和第二直伸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发热阵列的同一侧,且第一直伸段和第二直伸段分别在垂直于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第一直伸段的第一端与位于发热阵列的第一外侧的直线段的外接端相连接,第二直伸段的第一端与位于发热阵列的第二外侧的直线段的外接端相连接,且第一直伸段的第二端和第二直伸段的第二端形成发热电阻线路的两端,每一个直线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条段,第一凸条段在垂直于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凸出直线段的第一侧面设置,且第一凸条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8.从上述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电加热片的弧形段、直线段、第一直伸段和第二直伸段的线宽相同,且每一个直线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条段,第一凸
条段在垂直于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凸出直线段的第一侧面设置,且第一凸条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使得直线段的中部与直线段的两端的电阻均匀分布,在电阻发热过程中,直线段在长度方向上的发热温度场均匀稳定,进而使得电加热片的整体发热温度场均匀稳定,使得加热效率高。
9.进一步的方案是,每一个直线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还设置有第二凸条段,第二凸条段在垂直于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凸出直线段的第二侧面设置,且第二凸条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直线段的第二侧面与直线段的第一侧面相对设置。
10.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凸条段和第二凸条段关于直线段对称设置。
11.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凸条段和第二凸条段之间在垂直于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的线宽与直线段的线宽之比为(1.15-1.4):1。
12.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凸条段和第二凸条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直线段的长度之比为1:(1.5-3)。
13.进一步的方案是,基片的一端外表面设置有导热胶;和/或,基片为陶瓷片。
14.进一步的方案是,基片和导热胶在基片的法向上的总厚度小于或等于0.8毫米。
15.进一步的方案是,相邻两个直线段之间的间距为直线段的宽度的1-2.5倍。
16.为了实现上述第二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热杯装置,包括电加热片,电加热片为上述的电加热片。
17.为了实现上述第三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咖啡机,包括电加热片,电加热片为上述的电加热片。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的第一局部分解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的剖视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的第二局部分解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充电线的局部结构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金属联片的结构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塑胶把手的结构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导电电极结构的分解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导电电极结构的局部结构图。
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座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28.图11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座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29.图12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环和第二导电环在嵌入杯座一体注塑成型之前的结构图。
30.图13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盖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31.图14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盖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32.图15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盖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33.图16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盖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34.图17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盖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35.图18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盖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36.图19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盖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37.图20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盖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38.图21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杯盖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39.图22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充电座的结构图。
40.图23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充电座的剖视图。
41.图24是图23在a处的放大图。
42.图25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充电座的分解图。
43.图26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弹性胶座、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配合的第一视角结构图。
44.图27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弹性胶座、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配合的第二视角结构图。
45.图28是本实用新型电热杯装置实施例中电加热片的主视图。
46.图29是图28在b处的放大图。
47.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48.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公开一种电热杯装置1,包括杯体11、杯盖21、塑胶把手12、两个金属联片13、电加热片4、杯座14、第一导电环52、第二导电环53、电控板17、充电电池18、支撑板20、充电线15以及充电座3,其中杯座14、第一导电环52、第二导电环53、电控板17、充电电池18和支撑板20可组成导电电极结构,塑胶把手12和两个金属联片13可组成把手结构,此外杯体11、电加热片4、杯座14、充电线15、电控板17、充电电池18、塑胶把手12、两个金属联片13、支撑板20和杯盖21可组成便携式电热杯装置1。
49.参见图5至图11,杯盖21盖合在杯体11的开口端上,电加热片4设置在杯体11上,杯体11设置在杯座14的顶端面上。杯座14的顶端面开设有内置槽1413,电控板17和充电电池18位于内置槽1413内,充电电池18与电控板17电连接,且电控板17与电加热片4电连接。而且,电控板17上设置有充电口172,杯座14的周壁贯穿开设有与充电口172对应设置的避让孔142,内置槽1413内在避让孔142处设置有第一磁铁,充电线15的一端设置有电极探针151和第二磁铁,充电线15的另一端设置有电接头,电极探针151可插入充电口172内,且第二磁铁可与第一磁铁相吸附。在对电热杯装置1的充电电池18进行充电时,将充电线15的电接头插至外设的供电装置上,并将充电线15的电极探针151插入电热杯装置1的充电口172内,此
时充电线15的第二磁铁与电热杯装置1的内置槽1413内的第一磁铁相吸附,利用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之间的吸附力将充电线15的电极探针151稳固连接在电热杯装置1的充电口172内,从而提高充电线15的电极探针151的充电对接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实现快速充电。具体地,本实施例第一磁铁和第二磁铁可设置为永磁体或者电磁铁。
50.本实施例塑胶把手12的两端面121、122分别与杯体11的外周壁贴合,且塑胶把手12的两端面121、122分别开设有第一容纳槽123,每一个第一容纳槽123的内凹槽底面开设有第二容纳槽124,每一个金属联片13包括第一支撑板131和第二支撑板132,第一支撑板131和第二支撑板132相连接并呈l型设置,第一支撑板131与杯体11的外周壁焊接。具体地,一个第一支撑板131位于一个第一容纳槽123内,一个第二支撑板132位于一个第二容纳槽124内,且在第一容纳槽123内和第二容纳槽124内灌注有密封胶。本实施例塑胶把手12通过在第一容纳槽123内和第二容纳槽124内灌注密封胶,使得金属联片13的第一支撑板131通过密封胶灌封紧固在第一容纳槽123内,且金属联片13的第二支撑板132通过密封胶灌封紧固在第二容纳槽124内,从而塑胶把手1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金属联片13稳固连接,由于金属联片13的第一支撑板131与杯体11的外周壁焊接,使得塑胶把手12的两端分别稳固牢靠地连接在杯体11的外周壁上,相对现有把手通过螺丝穿过杯体的安装孔进行连接,在安装孔冲压过程中容易造成杯体的周壁变形问题,本实施例杯体11无需冲压安装孔,简化杯体11加工工艺,同时杯体11的周壁保持一体化顺滑过渡,且塑胶把手12的两端面121、122分别与杯体11的外周壁贴合,能够有效提升杯体11外观的美观度,使得用户体验较佳。为了隔热以提高使用安全性,本实施例灌注在第一容纳槽123内和第二容纳槽124内的密封胶为隔热胶。
51.为了进一步提高塑胶把手12与金属联片13的第二支撑板132之间连接的稳固牢靠性,本实施例金属联片13的第二支撑板132在第二支撑板132的法向上贯穿开设有圆孔133,圆孔133内灌注有密封胶,进而提高塑胶把手12与金属联片13的第二支撑板132在圆孔133的径向上和圆孔133的轴向上的连接稳固牢靠。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金属联片13的第二支撑板132的第一侧面开设有第一凹槽134,且第一凹槽134在第二支撑板132的法向上贯穿第二支撑板132设置,第一凹槽134内灌注有密封胶,且本实施例金属联片13的第二支撑板132的第二侧面开设有第二凹槽135,第二支撑板132的第二侧面与第二支撑板132的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第二凹槽135在第二支撑板132的法向上贯穿第二支撑板132设置,第二凹槽135内灌注有密封胶,优选地,第二凹槽135和第一凹槽134关于圆孔133对称设置,从而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塑胶把手12与金属联片13的第二支撑板132之间连接的稳固牢靠性。
52.具体地,本实施例杯体11包括内杯壳112和外杯壳111,外杯壳111套设在内杯壳112的外周,且外杯壳111的顶端与内杯壳112的顶端相连接,内杯壳112设置有蓄水腔113,蓄水腔113的开口端位于内杯壳112的顶端面上,内杯壳112和外杯壳111均为金属材料制成,金属联片13的第一支撑板131与外杯壳111的外周壁焊接,且塑胶把手12的两端面121、122分别与外杯壳111的外周壁贴合,电加热片4设置在内杯壳112的底端外表面上,外杯壳111的底端设置在杯座14的顶端上。其中,为了提高外杯壳111与杯座14之间配合的密封性,本实施例外杯壳111的底端套设在杯座14的顶端外周上,且杯座14的顶端外周套设有密封环16,密封环16抵压在外杯壳111的内周壁和杯座14的外周壁之间。此外,本实施例支撑板20盖合在杯座14的内置槽1413的开口端,且支撑板20贯穿开设有避位槽201,内杯壳112的
底端外表面支撑在支撑板20上,且电加热片4位于避位槽201内,从而使得内杯壳112和外杯壳111稳固地支撑在杯座14上。
53.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杯座14的内置槽1413的内凹槽底面凸出设置有定位柱147、紧固柱148和支撑环1411,定位柱147和紧固柱148分别在杯座14的轴向上贯穿电控板17设置,从而对电控板17进行定位,本实施例电控板17位于支撑环1411上,充电电池18位于电控板17远离支撑环1411的一侧,限位板19位于充电电池18远离电控板17的一侧,且限位板19与紧固柱148相连接以将充电电池18和电控板17限制在内置槽1413内。为了识别本实施例电热杯装置1的工作状态,杯座14的周壁设置有透光段141,电控板17上设置有发光单元,发光单元通过导光件51以将光传递至杯座14的透光段141,以便用户通过红灯、黄灯、绿灯等不同颜识别电热杯装置1的不同工作状态,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此外,本实施例杯座14的底端壁在轴心处贯穿开设有圆孔,圆孔的轴心朝向电控板17凸出设有按压凸起143,按压凸起143的外周壁与圆孔的内周壁之间通过多个连接臂146相连接,多个连接臂146在按压凸起143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且每一个连接臂146呈弧形延伸,且电控板17靠近按压凸起143的一侧设置有开关按钮171,按压凸起143可抵压在开关按钮171上。本实施例起到按压开关作用的按压凸起143的外周壁与杯座14的圆孔的内周壁之间通过多个连接臂146相连接,每一个连接臂146呈弧形延伸,使得按压凸起143在受力方向上具有良好的弹性,进而提高按压凸起143的工作稳定性,并且相对现有开关按钮设置在杯体的外周壁上或者杯座的外周壁上,本实施例起到按压开关作用的按压凸起143位于杯座14的底端壁的圆孔内,不会影响电热杯装置1的整体外观美观度,且结构简单,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为了进一步提升电热杯装置1的整体外观美观度,本实施例杯座14的底端面开设有与圆孔对应设置的圆槽1412,圆槽1412的直径大于圆孔的直径,且圆槽1412内设置有开关装饰板144。为了避免按压凸起143被误碰按压,本实施例杯座14的底端面凸出设置有环形胶垫145,环形胶垫145将杯座14的底端面垫高,从而能够杜绝位于杯座14底端的按压凸起143出现误碰按压现象,并且能够避免开关装饰板144受到摩擦而出现刮伤现象。
54.为了提高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与杯座14之间的装配牢固性,本实施例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作为嵌件与杯座14一体注塑成型,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分别位于杯座14的底端面上,且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同心并绝缘设置。其中,本实施例第一导电环52靠近内置槽1413的侧面凸出设置有第一插针521,第一插针521的连接端位于内置槽1413内并与电控板17电连接,且第二导电环53靠近内置槽1413的侧面凸出设置有第二插针531,第二插针531的连接端位于内置槽1413内并与电控板17电连接。同时,本实施例第一导电环52靠近第二导电环53的内侧朝向内置槽1413凸出设置有第一环扣522,第二导电环53靠近第一导电环52的外侧朝向内置槽1413凸出设置有第二环扣532,且第一环扣522和第二环扣532分别内嵌在杯座14的底端壁内。并且,本实施例杯座14的内置槽1413的内凹槽底面开设有工艺槽149,工艺槽149在第一环扣522的径向上位于第一环扣522与第二环扣532之间并在第一环扣522的周向上呈环形延伸,且工艺槽149的内凹槽底面朝向内置槽1413凸出设置有支撑筋1410,支撑筋1410在第一环扣522的径向上自第一环扣522延伸至第二环扣532设置。
55.参见图12,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作为嵌件与杯座14一体注塑成型之前,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为一个金属件5,即第一导电环52的第一环扣522通过连接筋
54与第二导电环53的第二环扣532相连接,使得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在进行电镀防锈等后处理工序中作为一个金属件5进行,有效简化生产工序,接着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组成一个金属件5作为嵌件与杯座14一体注塑成型,一体注塑成型产品的连接筋54支撑在支撑筋1410上,随后操作人员将支撑筋1410上的连接筋54剪除,从而使得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形成绝缘设置,工艺槽149的设置是为了方便剪除连接在第一导电环52的第一环扣522与第二导电环53的第二环扣532之间的连接筋54。相对现有第一导电电极、第二导电电极与杯座之间的装配步骤工序较多,本实施例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组成一个金属件5作为嵌件与杯座14一体注塑成型,一体注塑成型之后再将连接在第一导电环52的第一环扣522与第二导电环53的第二环扣532之间的连接筋54剪除,能够有效简化装配工序,进而提高生产装配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与杯座14之间的装配牢固性,本实施例第一导电环52远离第二导电环53的外侧朝向内置槽1413凸出设置有第三环扣523,第三环扣523内嵌在杯座14的底端壁内,且本实施例第二导电环53远离第一导电环52的内侧朝向内置槽1413凸出设置有第四环扣533,第四环扣533内嵌在杯座14的底端壁内。
56.参见图13,作为杯盖21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杯盖21的抵接端面凸出设置有密封环211,密封环211可插入杯体11的开口端内进行密封,杯盖21的抵接端面可抵接在杯体11的开口端面上,即密封环211可插入内杯壳112的蓄水腔113的开口端内对蓄水腔113的开口端密封,杯盖21的抵接端面可抵接在内杯壳112的顶端面上。具体地,第一种实施方式杯盖21的抵接端面开设有出气槽212,出气槽212在杯盖21的径向上自密封环211延伸至贯穿杯盖21的外周壁设置,蓄水腔113内的气体能够通过出气槽212排出,从而避免在对蓄水腔113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时产生的高压气体无法排出。
57.参见图14和图15,作为杯盖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第二种实施方式杯盖22包括盖体221和翻盖227,盖体221可盖合在杯体11的开口端上,即盖体221可盖合在内杯壳112的蓄水腔113的开口端上,盖体221的外端面开设有与翻盖227的形状相匹配的限位槽225,限位槽225的内凹槽底面贯穿开设有直饮口226,翻盖227的一端与盖体221铰接地位于限位槽225内,翻盖227的另一端设置有翻片板224,且翻盖227靠近直饮口226的侧面凸出设置第一密封凸起223,第一密封凸起223可嵌入直饮口226内对直饮口226密封,当翻盖227位于限位槽225内时,翻片板224在盖体221的径向上凸出盖体221的外周壁设置。用户通过翻片板224能够轻松卡入和打开翻盖227,使得翻盖227的开合方便。为了提高盖体221盖合在内杯壳112的蓄水腔113的开口端的密封性,盖体221的抵接端面凸出设置有凸环222,凸环222的外周壁开设有弧形槽228,从而提升凸环222的弹性变形能力,使得凸环222过盈配合地插入蓄水腔113的开口端内对蓄水腔113的开口端密封。
58.参见图16和图17,作为杯盖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只针对与第二种实施方式杯盖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第三种实施方式杯盖23的盖体231上的限位槽232的两端在盖体231的径向上延伸至盖体231的外周壁上,从而增加翻盖234的外翻角度,使得外翻的翻盖234能够支撑在盖体231的外端面上,且盖体231的外周壁凸出设置有手持部233,用户通过手持部233能够轻松从杯体11上拆装盖体231。
59.参见图18和图19,作为杯盖的第四种实施方式,只针对与第二种实施方式杯盖、第三种实施方式杯盖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第四种实施方式杯盖24包括盖体241和移动盖244,
盖体241可盖合在杯体11的开口端上,即盖体241可盖合在内杯壳112的蓄水腔113的开口端内上,盖体241的外端面开设有滑槽242,滑槽242在盖体241的径向上延伸,滑槽242的内凹槽底面贯穿开设有直饮口243,移动盖244可滑动地位于滑槽242内,移动盖244的一端的外端面凸出设置有拨动部245,移动盖244的另一端可盖合在直饮口243上。用户通过推动移动盖244的拨动部245以使得移动盖244在滑槽242内移动,能够轻松地使得移动盖244打开或关闭直饮口243。
60.参见图20和图21,作为杯盖的第五种实施方式,只针对与第二种实施方式杯盖、第三种实施方式杯盖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第五种实施方式杯盖25包括盖体251和旋盖254,盖体251可盖合在杯体11的开口端上,即盖体251可盖合在内杯壳112的蓄水腔113的开口端内上,盖体251的外端面开设有圆形槽252,圆形槽252的内凹槽底面贯穿开设有直饮口253,旋盖254位于圆形槽252内,且旋盖254的一端位于圆形槽252的轴心并绕圆形槽252的轴心旋转,旋盖254的另一端可盖合在直饮口253上,用户能够轻松地推动旋盖254旋转以打开或关闭直饮口253。
61.参见图22至图27,本实施例充电座3包括支撑盖31、座体32、充电电路板39、弹性胶座36、正电极34以及负电极35,座体32开设有容置腔325,支撑盖31盖合在容置腔325的开口端,充电电路板39位于容置腔325内,充电电路板39上设置有与充电电路板39电连接的充电接口33,座体32的周壁贯穿开设有与充电接口33对应设置的充电口。其中,本实施例弹性胶座36位于容置腔325内,且弹性胶座36的上端面凸出设置有弹性凸台361,弹性胶座36的下端面凸出设置有弹性环套362,弹性环套362远离弹性凸台361的端面支撑在容置腔325的内凹腔底面上,弹性胶座36的上端面可抵接在支撑盖31靠近弹性环套362的内端面上。同时,本实施例支撑盖31贯穿开设有限位槽311,弹性凸台361位于限位槽311内并可凸出支撑盖31远离弹性环套362的外端面设置,弹性环套362内设置有隔板363,隔板363将弹性环套362的环腔分隔成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并且,本实施例正电极34的第一端凸出弹性凸台361设置,正电极34的第二端在座体32的轴向上穿过弹性凸台361和弹性胶座36位于第一内腔中,正电极34的第二端与充电电路板39电连接,且负电极35的第一端凸出弹性凸台361设置,负电极35的第二端在座体32的轴向上穿过弹性凸台361和弹性胶座36位于第二内腔中,负电极35的第二端与充电电路板39电连接。
62.本实施例充电座3将正电极34和负电极35设置在弹性胶座36上,弹性胶座36的弹性凸台361位于支撑盖31的限位槽311内并可凸出支撑盖31远离弹性环套362的外端面设置,即弹性凸台361的外端面高于支撑盖31的外端面,能够避免支撑盖31上的积液与正电极34和负电极35接触而导致正电极34和负电极35出现漏电现象,提高充电座3的使用安全性,使得充电工作稳定可靠。同时,本实施例弹性胶座36具有弹性变形能力,从而设置在弹性胶座36上的正电极34和负电极35相对支撑盖31具有弹性变形位移,在正电极34和负电极35与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接触进行充电时,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对正电极34和负电极35产生的压触力,从而正电极34和负电极35带动弹性胶座36弹性变形下移,在弹性胶座36的弹性复位作用力下能够迫使正电极34和负电极35与第一导电环52和第二导电环53紧密接触,提高充电对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本实施例弹性胶座36的弹性凸台361具有弹性变形能力,弹性凸台361位于支撑盖31的限位槽311内能够有效密封支撑盖31的限位槽311,从而能够避免支撑盖31上的积液从支撑盖31的限位槽311流入充电座3内部,进而
提高充电座3的密封性,使用安全性高,延长充电座3的使用寿命。
63.为了提高正电极34和负电极35与弹性胶座36之间的装配牢固性,本实施例正电极34作为嵌件与弹性胶座36一体注塑成型,正电极34的外周壁凸出设置有第一轴肩341,第一轴肩341在座体32的轴向上的一端面342呈圆台面设置,第一轴肩341内嵌在弹性胶座36内,且本实施例负电极35作为嵌件与弹性胶座36一体注塑成型,负电极35的外周壁凸出设置有第二轴肩351,第二轴肩351在座体32的轴向上的一端面352呈圆台面设置,且第二轴肩351内嵌在弹性胶座36内。进一步地,为了保持弹性胶座36在容置腔325内的位置稳定性,本实施例弹性环套362远离弹性凸台361的端面在周向上外出设置有弹性支撑檐364,容置腔325的内凹腔底面凸出设置有环筋321,弹性支撑檐364过盈配合地位于环筋321的环槽内,且弹性支撑檐364支撑在容置腔325的内凹腔底面上,且本实施例弹性支撑檐364的外周凸出设置有弹性安装部365,弹性安装部365贯穿开设有安装孔366,容置腔325的内凹腔底面凸出设置有安装柱322,安装孔366过盈配合地套设在安装柱322上。
64.此外,正电极34和弹性胶座36可为两个部件装配组成,比如通过螺丝或者卡扣结构装配组成,且负电极35和弹性胶座36可为两个部件装配组成,比如通过螺丝或者卡扣结构装配组成。
65.为了提高充电座3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支撑盖31为金属材料制成,且容置腔325的内凹腔底面凸出设置有多个支撑柱323,多个支撑柱323在座体32的周向上均匀分布,支撑盖31的内端面抵接在支撑柱323上,也能够增加充电座3的重量以防止倾倒。具体地,本实施例支撑盖31的外端面凸出设置有圆环壁37,支撑盖31的外端面与圆环壁37之间形成具有一端开口的限位凹槽,弹性凸台361远离弹性环套362的受压端可位于限位凹槽内,且正电极34的第一端和负电极35的第一端均位于限位凹槽内,圆环壁37与支撑盖31共轴设置,且圆环壁37在支撑盖31的轴向直线延伸。本实施例电热杯装置1的杯座14能够稳固地放置在支撑盖31的外端面与圆环壁37之间形成具有一端开口的限位凹槽内,进而提高充电对接稳定性和可靠性。具体地,本实施例圆环壁37的外周凸出设置有圆环板38,圆环板38支撑在座体32的开口端面上,圆环壁37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圆弧段313与圆环板38的内周壁过渡衔接,且圆环壁37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圆弧段312与支撑盖31的外端面过渡衔接。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座体32远离支撑盖31的外端面设置有防滑垫310,能够防止因碰撞导致充电座3移动使得杯体11中的水分洒出现象的发生。
66.参见图28和29,本实施例电加热片4包括基片41以及封装在基片41内部的发热电阻线路,基片41的一端外表面设有两个阶梯凹槽,每一个阶梯凹槽包括相连通的小口槽和大口槽,且小口槽贯穿基片41的外周侧面设有开口。其中,本实施例发热电阻线路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大口槽内,一个引脚46的一端穿过一个开口和一个小口槽地延伸至一个大口槽内并与发热电阻线路的一端焊接。同时,本实施例发热电阻线路包括第一直伸段44、第二直伸段45以及多个直线段42,多个直线段42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并排设置形成发热阵列,相邻两个直线段42的端部通过弧形段43相连接,弧形段43、直线段42、第一直伸段44和第二直伸段45的线宽相同。并且,本实施例发热电阻线路的第一直伸段44和第二直伸段45在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发热阵列的同一侧,且第一直伸段44和第二直伸段45分别在垂直于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第一直伸段44的第一端与位于发热阵列的第一外侧的直线段42的外接端相连接,第二直伸段45的第一端与位于发热阵列的第二外侧的直线段42的外接
端相连接,且第一直伸段44的第二端和第二直伸段45的第二端形成发热电阻线路的两端。此外,本实施例发热电阻线路的每一个直线段42在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条段48,第一凸条段48在垂直于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凸出直线段42的第一侧面设置,且第一凸条段48在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
67.本实施例电加热片4的弧形段43、直线段42、第一直伸段44和第二直伸段45的线宽相同,且每一个直线段42在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条段48,第一凸条段48在垂直于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凸出直线段42的第一侧面设置,且第一凸条段48在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使得直线段42的中部与直线段42的两端的电阻均匀分布,在电阻发热过程中,直线段42在长度方向上的发热温度场均匀稳定,进而使得电加热片4的整体发热温度场均匀稳定,使得加热效率高。
68.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加热片4的发热温度场均匀稳定性,本实施例每一个直线段42在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还设置有第二凸条段49,第二凸条段49在垂直于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凸出直线段42的第二侧面设置,且第二凸条段49在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直线段42的第二侧面与直线段42的第一侧面相对设置,优选地,本实施例第一凸条段48和第二凸条段49关于直线段42对称设置。为了确保电加热片4的发热温度场均匀稳定性,本实施例第一凸条段48和第二凸条段49之间在垂直于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的线宽w1与直线段42的线宽w2之比为(1.15-1.4):1,本实施例第一凸条段48和第二凸条段49在直线段42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l1、l2与直线段42的长度之比为1:(1.5-3),相邻两个直线段42之间的间距h为直线段42的宽度w2的1-2.5倍。本实施例基片41为陶瓷片,基片41的一端外表面设置有导热胶,通过导热胶将电加热片4粘粘在内杯壳112的底端外表面上,安装操作方便快捷。优选地,本实施例基片41和导热胶在基片41的法向上的总厚度小于或等于0.8毫米,从而减小电热杯装置1的整体高度。
69.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技术特征:


1.电加热片,包括基片以及封装在所述基片内部的发热电阻线路,所述基片的一端外表面设有两个阶梯凹槽,每一个所述阶梯凹槽包括相连通的小口槽和大口槽,且所述小口槽贯穿所述基片的外周侧面设有开口;所述发热电阻线路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个所述大口槽内,一个引脚的一端穿过一个所述开口和一个所述小口槽地延伸至一个所述大口槽内并与所述发热电阻线路的一端焊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电阻线路包括第一直伸段、第二直伸段以及多个直线段,多个所述直线段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并排设置形成发热阵列,相邻两个所述直线段的端部通过弧形段相连接,所述弧形段、所述直线段、所述第一直伸段和所述第二直伸段的线宽相同;所述第一直伸段和所述第二直伸段在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发热阵列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一直伸段和所述第二直伸段分别在垂直于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直伸段的第一端与位于所述发热阵列的第一外侧的所述直线段的外接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直伸段的第一端与位于所述发热阵列的第二外侧的所述直线段的外接端相连接,且所述第一直伸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直伸段的第二端形成所述发热电阻线路的两端;每一个所述直线段在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条段,所述第一凸条段在垂直于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凸出所述直线段的第一侧面设置,且所述第一凸条段在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直线段在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还设置有第二凸条段,所述第二凸条段在垂直于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凸出所述直线段的第二侧面设置,且所述第二凸条段在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述直线段的第二侧面与所述直线段的第一侧面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条段和所述第二凸条段关于所述直线段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条段和所述第二凸条段之间在垂直于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的线宽与所述直线段的线宽之比为(1.15-1.4):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条段和所述第二凸条段在所述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直线段的长度之比为1:(1.5-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的一端外表面设置有导热胶;和/或,所述基片为陶瓷片。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片和所述导热胶在所述基片的法向上的总厚度小于或等于0.8毫米。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直线段之间的间距为所述直线段的宽度的1-2.5倍。9.电热杯装置,包括电加热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加热片为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片。10.咖啡机,包括电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片为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加热片。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加热片、电热杯装置和咖啡机,电加热片包括基片以及封装在基片内部的发热电阻线路,发热电阻线路包括第一直伸段、第二直伸段以及多个直线段,多个直线段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并排设置形成发热阵列,相邻两个直线段的端部通过弧形段相连接,弧形段、直线段、第一直伸段和第二直伸段的线宽相同,第一直伸段和第二直伸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位于发热阵列的同一侧,每一个直线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凸条段,第一凸条段在垂直于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凸出直线段的第一侧面设置,且第一凸条段在直线段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本实用新型电加热片的发热温度场均匀稳定,且加热效率高。且加热效率高。且加热效率高。


技术研发人员:

王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珠海市香之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18

技术公布日:

2022/11/28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0:2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5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线段   所述   电极   端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