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用上云有捷径?“五段式”方法论来引路

企业应⽤上云有捷径?“五段式”⽅法论来引路
如今⽆论是传统⾏业还是互联⽹公司,都在激烈竞争市场主导权,如何实现快速盈利、提⾼员⼯效率、增强⽤户体验……这些都是CXO们⼗分关⼼的问题。对于现代企业环境⽽⾔,⼀个企业的“IT DNA”优质程度⾼低将直接影响其核⼼商业竞争⼒。
传统IT孤岛越来越成为企业要“劣汰”掉的那部分“IT DNA”,缺乏弹性的竖井式架构,⾼昂的建设运维成本,长达数周甚⾄数⽉的交付周期,再加上应⽤负载的低性能……这些都严重制约企业能效和盈利,阻碍发展。
通过拥抱云来变⾰业务新模式,是当下很多企业优化其“IT DNA”的新⽅式。然⽽实践上云过程中依然⾯临很多困难。如何选择最合适的上云模式?是否存在⼀套有效的⽅法论来解决这些困难,成功指导实践?本⽂尝试归纳⼀套应⽤上云的“五段式”⽅法论,给正在实践上云或计划上云的朋友们⼀些启发和帮助。套管挤压
你将上到哪种云?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
⼀. 公有云
虽然公有云也为传统数据中⼼云化提供了选择,其灵活架构以及按需可⽤性也的确带来了业务敏捷,加
速了价值实现,但仍有不少企业对数据资产存放于公有云的安全性表⽰担忧,此外还有延迟带来的应⽤性能降级以及随负载规模增长不断飙升的成本问题等。
膏药制作
⼆. 私有云
私有云可以提供与公有云同等的业务敏捷性,还确保了预置部署与IT可控性。
1) 到2016年底,56%的应⽤负载部署在私有云或混合云。[1]
智能感应垃圾桶
2) 到2018年,超过60%的企业将有⾄少⼀半体量的基础架构实现云化。[2]
3) 2014年⾄2019年期间,私有云IT消费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4%,⽽⾮云化IT基础架构消费将以1.4%的同⽐下降率下滑。[3]
注释
[1] Voice of the Enterprise Cloud Computing Customer Insight Survey, 451 Research, Q4 2014.
[2] Roundup Of Cloud Computing Forecasts And Market Estimates, 2015, Forbes, January 2015
[3] Worldwide Cloud IT Infrastructure Spending Forecast to Grow 26% Year Over Year in 2015, Drive
n by Public Cloud Datacenter Expansion, According to IDC, July 2015.
三. 混合云
玩具车漂移
混合云将公有云和私有云进⾏混合和匹配,⼀⽅⾯充分利⽤私有云的安全、可控、经济和所有权优势,另⼀⽅⾯⼜可获得公有云强⼤的计算资源优势,从⽽达到既省钱⼜安全的⽬的,加速IT价值实现。
1) 重新定义计算经济学——节约IT成本达40%,释放投资到新业务,驱动商业增长。
2) 加速服务交付—— 应⽤交付加速55%,更快响应市场需求。
3) 实现持续交付——DevOps打造敏捷化的数据中⼼应⽤⽣命周期管理。
4) 最⼩化“Shadow IT”—— 提供更强⼤的业务体验,确保应⽤数据的安全性、可控性,提⾼整体ROI。
5) 遵循SLA—— 由于更好的IT可控性、可预期性和⾼效率,不仅确保了SLA,还超越与合作伙伴的传统成本中⼼关系。不过应⽤迁移涉及到许多复杂任务,⽐如为每个负载选择适合的云选型,实际迁移过程的精确执⾏,迁移后要验证效果,确保连接状态、服务等级、数据安全以及性能等是否保持正常或得到强化。
⽆论是公有云、私有云还是混合云,都有各⾃的优势和短板,选择最适合⾃⾝业务特点的上云策略才是关键。
在云迁移之前,请思考以下⼏个关键问题:
1) 最适合这个负载的底层基础架构是什么?
2) 是否有不适宜迁移云上的应⽤?
3) 如何量化云迁移带来的收益?五羟基己醛
4) 如何决定迁移负载的优先级?
5) 如何实施迁移⽽不影响现有业务?
是否存在⼀套⾏之有效的⽅法论来解决这些问题,让企业快速成功上云?
应⽤上云的“五段式”⽅法论: “发现”—“适合”—“映射”—“迁移”—“实现”
第⼀阶段:“发现”
负载迁移云上的第⼀阶段就是“发现”,包括⼀系列⼯序过程和⼯具,⽬的是创建⼀个全⾯的端到端的IT环境。在“发现”阶段,需要确认:负载以及承载负载运⾏的服务器(物理机和虚机),所⽤存储设备和数据库,资源消费模式,⽹络组件,以及这些实体之间的关系和依赖,还有相关的所有权成本和运维成本。
“发现”阶段要回答的⼏个重要问题:
1) 是否已准备好上云?
2) 当下的应⽤负载有哪些?技术愿景是什么?
3) 哪些业务有优先级?(⽐如相对重要的应⽤?)
通过“发现”阶段的相关⼯具,数据会被收集和分析,然后送到下⼀个阶段进⾏“适合性”评估。
“发现”阶段的各种⼯具功能包括:
1) 灵活的映射依赖,基于不同标准提供多映射
2) 通过相似性、协议类型和其它因素对负载进⾏分类
3) ⽹络密度规划(需要容量)
4) 定义云迁移驱动(性能、⽣命周期等)
5) 假设性场景(⽐如价格模型)
6) 上云成本的⽐较和优化
除了创建负载信息详表,“发现”阶段还达成了3个额外⽬标:
1) 能侦测到任何“Shadow IT”的活动,⽐如单个业务单元或任⼀相应的⽹络组件未经允许使⽤公有云资源。“发现”阶段提供了⼀个更全局的环境视图。
2) “发现”阶段将利益关系⼈从IT环围直接拉进了变⾰的中⼼,并提前让其洞察到潜在项⽬风险。
3) “发现”阶段明确了每个应⽤业务的相关重要性,从⽽更清晰掌握特定应⽤负载迁移上云的策略优势。
第⼆阶段: “适合”
“适合性”评估是基于⾏业标准和最佳实践效果来决定哪些负载适合上云,哪些负载不能上云,并给出
原因。
“适合性”评估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
1) 哪些负载适合迁移上云?
2) 可以期待⼀个怎样的成本和收益?
3) 迁移需要哪些技术?
4) 如何挑出“软柿⼦”来先捏?(从容易的⼊⼿)
“适合性”评估将⾃动化和⼈⼯⽅式结合为⼀体,评估维度涵盖了以下4个⽅⾯:
1) 业务适⽤性—— 将业务需求进⾏优先级分类,从企业级层⾯评估上云可⾏性。
2) 经济适⽤性—— 确认上云的经济可⾏性,证明应⽤负载迁移上云的ROI的合理性。
3) 技术适⽤性—— 将应⽤特征映射到云平台特征以确认技术适⽤性。
4) 应⽤功能映射——将应⽤负载功能映射到选择的云平台(映射包括IT环境和应⽤依赖、负载分类、开发和运维⾃动化、参考架构等)
对于每个接受“适合性”评估的应⽤负载来说,将得到以下四个可能结果中的⼀个:
1) 该负载迁移上云没有任何收益。
2) 该负载⽆法有效地、技术地、经济地迁移上云。
3) 该负载不存在任何业务优先级或经济优先级迁移上云。
4) 该负载是适合迁移上云的候选者。
“适合性”评估还确认每个负载迁移上云的困难程度,从简单的⼀步迁移到更为复杂的分阶段迁移。“适合性”评估这⼀阶段的最终成果是⼀张负载清单,上⾯记录了能运⾏在⽬标云上的负载(已准备好物理迁移),包括可预期的迁移规模,⽀持迁移的硬件要求,以及每单迁移的成本、收益和ROI情况。
第三阶段: “映射”
经过“适合性”评估,可得到⼀张适合上云的候选负载清单,这时候就该从候选者⾥决定出最终上云的⽬标负载了。要做成功的决策,需要进⼀步审视哪种迁移—交付模式最好:是本地传统交付、私有云、混合云还是公有云。“映射”阶段将⾃动化与⼈⼯检查结合为⼀体,从⽽将负载映射到⽬标平台上。
在讨论“适合性”的版块中,我们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哪个或哪些负载是适合上云的候选者?”现在,“映射”阶段将向前深⼊⼀步,回答以下问题:
1) 哪些负载最终决定迁移上云?
2) 应该选择哪种上云⽅式来迁移它们?(私有云?混合云?公有云?)
3) 迁移过程中对硬件/软件有哪些要求?
“映射”从“适合性”评估处获取相关数据,使⽤分析算法为每个负载评估出最佳的⽬标上云⽅式。对于最适合迁移⾄公有云的负载来
说,“映射”过程同时确定出了最能满⾜负载需求的潜在云供应商。
也存在负载的⽬标上云⽅式预先决定的情况。当企业有⾃⼰的决策(⽐如,希望⼀切都在内部运⾏),或者合规性和法律法规要求(⽐如,政府项⽬要求信息安全,医疗保健⾏业要求HIPAA),或者其它商业原因。然⽽,即便是这些特殊的应⽤场景,“映射”阶段依然在提醒企业,为了最终的商业收益,最好把预先决定的上云决策再重新审视⼀番。
“映射”把“适合性”阶段的假设进⾏了验证,更确信地决策出负载的⽬标上云⽅式,并严格遵循私有化和
安全法规。“映射”阶段的最终成果是⼀系列已安排好上云的负载和负载,以及推荐的计算环境能最⼤化满⾜负载和负载的要求(包括⾯向私有云主机的特定硬件要求和配置)。
第四阶段: “迁移”
第四阶段是“迁移”,将负载从原处迁移⾄⽬标处。这⼀过程要⽤到某些特定软件,使负载迁移⾄⽬标处完好⽆缺且即可使⽤。“迁移”阶段主要回答了怎样⾼效迁移⽬标负载上云以及过程中如何降低风险的问题。
典型的负载迁移是⼀个耗时费钱⼜⾼风险的过程。在企业环境⾥,成千上万的负载规模需要迁移。通常负载⼀次迁移⼀个,有时甚⾄要中断业务。⼈⼯迁移更要求⾼技术⽔平的数据中⼼资源⽀持。再加上如果遇到安装软件代理或重建平台负载离线这些常发⽣的情况,合规性和安全性就得作出让步。
采⽤⾃动化负载迁移⼯具不失为⼀个很好的解决⽅案,挑选迁移⼯具时需要考虑:
1) ⽆代理vs.有代理
2) ⽀持在线迁移和批量传输
3) ⽀持原平台和⽬标平台,以及主流hypervisor(hypervisor不感知)
4) 各种特性考量:速度、可靠性、扩展性、可⽤性和安全性等。
⼀个优秀的迁移⼯具能提供快速批量迁移负载的能⼒(与应⽤紧耦合),且⽀持在线迁移⽽不中断业务运⾏。选对迁移⼯具集的好处是:
1) 任意环境之间迁移
2) 业务⽆中断
3) ⽆需某特定罕见的技术来救场⽀援
4) 迁移在防⽕墙后进⾏
“迁移”阶段的最终成果是,应⽤负载很可靠地迁移到适合的云环境中。
第五阶段: “实现”
最后⼀个阶段是成功上云的“实现”,对新迁移的应⽤负载进⾏连接状态、服务等级、安全性和性能等⽅⾯的验证。“实现”阶段回答了这两个问题:
1) 所有⽬标负载都成功迁移了吗?
2) 预期的上云价值实现了吗?
当精⼼设计的负载已迁移上云,下⼀步请思考以下问题来验证迁移是否成功:
故障诊断方法1) 应⽤间所有的关联性迁移前后是否还⼀致?
2) 所有的SLO/SLA是否与迁移前等级相当或更优?
3) 所有的安全性和合规性要求是否都满⾜?
4) 所有的潜在风险是否都考虑到,并已经分析、控制和管理?
“实现”阶段确保了云应⽤的IT成熟度与迁移前持平或更⾼,应⽤的业务特性也在迁移后继续保持或加强。
“实现”阶段体现了云计算环境IT规划的下⼀进阶:优化运维。这包括优化负载、⾰新IT流程⽀持DevOps、推进开发者社区采⽤CI/CD以满⾜敏捷应⽤⽣命周期管理的要求等。
最后,“实现”阶段还应衡量应⽤上云后的效果并持续价值评估,包括:
1) 运维优势是否实现?⽐如节约成本、便捷部署、易于使⽤等?
2) 策略优势是否实现?⽐如是否构建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提⾼了销售能⼒?是否客户服务⽔平有更⾼满意度?
3) 经济优势是否实现?⽐如企业盈利或收益如何?
可以说,“实现”阶段是在确保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推动业务持续化向前发展。
⼩结: 云迁移应匹配业务需求灵活定制
上述“五段式“⽅法论总结来讲,就是应⽤开始迁移上云之前,建议先对负载及其特性“发现”⼀番,收集相关信息进⾏“适合性”评估,决定出最适合上云的负载候选以及交付模型(本地私有云,混合云,还是公有云),接下来“映射”真实有效的迁移过程,节约时间⾦钱和降低业务风险。由于成功上云的“实现”是⼀个持续化过程,所以也建议对迁移结果和收益进⾏持续化的验证评估。当然,“⽅法论“并不等于⼀⼑切,企业应⽤上云最终还需量体裁⾐。
本⽂主要参考:
TechBeacom,July 2016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49: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587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迁移   负载   上云   适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