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第一篇:城市道路和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1.城市:以非农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3.结构规划:为一个主要城市及其附近地区或一个需要开发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的发展制订的城市规划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4.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城镇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6.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7.三结构一网络: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8.空间管制:通过划定区域内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制定其分区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措施,可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9.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0.产业结构: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11.老龄化城市:老龄化城市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总数7%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城市人口10%以上,14岁以下人口占城市人口的30%以下,年龄中位数为30岁以上的人口类型的城市。
12.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13.就业密度:
14.居住空间分异:在一个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分化甚至相互隔离的状况。在相对隔离的区域内,同质人有着相似的社会特性、遵循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或保持着同一种亚文化;而在相互隔离的区域之间,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15.居住隔离:是指都市居民由于种族、宗教、职业、生活习惯、文化水准或财富差异等关系,特征相类似的集居于一特定地区,不相类似的团体间彼此分开产生隔离现象。
16.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7.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18.城市人口: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
成了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几个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有是城市服务的对象。
水玻璃铸造19.城市用地:按城市中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它用地的统称。
20.“四区”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建成区微型麦克风
21.“四线”:绿线,绿地系统;蓝线,水系统;紫线,历史文化保护区;黄线,市政基础设施。
复方川羚定喘胶囊22.门槛理论: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波兰,6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该理论基于影响城镇发展因素的分析研究,认为城镇和工业区发展至一定阶段,常出现妨碍其向某一方向发展的限制因素,包括:①所在地区地理环境,特别是城镇用地自然条件对扩大范围和继续开发的影响;②基本工程管线网设施(给排水、交通、电力等)及铺设技术;③城镇结构及其改造的可能。上述因素标志着城镇发展规模和人口容量限度。城镇发展达到限度以前,
只需按比例花费扩建投资。而为克服某一限制因素,突破其限度,则需突增一次跳跃式巨额投资,才能扩大城镇容纳能力,这种限度称为城镇发展“门槛”。“门槛”具有多层次性。城镇和工业区跨越一道“门槛”后,就为在已有基本设施范围内继续增加人口提供可能,人均基建投资和经营管理费用随之相应下降。但跨越的“门槛”愈多,继续超越下一发展限度所需投资额也愈大。城镇和工业区在两个“门槛”间采取紧凑方式发展,则经济效果明显。当城市已发展至较大规模并需跨越级别较高的“门槛”时,可在地区城镇网中选择投资额较小的低“门槛”,另建新城或卫星城,这样较经济合理。因采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科学技术,“门槛”理论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在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工业区规划中,多用于分析、认识城镇发展进程,研究铲平“门槛”(化整为零进行投资)或避免跨越“门槛”、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对策,以及“门槛”投资与相应规模不同方案比较。
23.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24.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的全面实体组成,或实体环境以及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成。广义可分为有形形态和无形形态两部分。前者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点形式,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地域分异格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
面貌等。后者指城市的社会、文化等各无形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狭义一般指城市物质环境构成的有形形态,事实上它们也是城市无形形态的表象形式。
25.职住平衡:指在某一给定的地域范围内,居民中劳动者的数量和就业岗位的数量大致相等,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勤交通可采用步行、自行车或者其他的非机动车方式;即使是使用机动车,出行距离和时间也比较短,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就有利于减少机动车尤其是小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26.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道路长度。
27.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是物流系统中的基础设施。它的规划、筹建、运行与完善,涉及交通、物资、商业、外贸、工业、建筑、农业、金融等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的企业。
28.换乘中心:
沥青透水混凝土
29.TOD: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
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30.BRT: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介于快速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一种大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和运营管理(集成调度系统),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模式的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
31.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
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金属弹片
32.环境保护:在城市范围内,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措施,以求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以保持城市生态平衡,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适宜的环境
33.环境分区:
34.资源承载力: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给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承受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
35.方案规划:
第二篇:《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学习心得
城市道路学习总结
中国古代营建都城,对道路布置极为重视。当时都城有纵向、横向和环形道路以及郊区道路并各有不同的宽度。中国唐代(618~907年)都城长安,明、清两代(1368~
1911年)都城北京的道路系统皆为棋盘式,纵横井井有条,主干道宽广,中间以支路连接便利居民交通。蒸馏水发生器
巴基斯坦信德省印度河右岸著名古城遗址摩亨朱达罗城(Mohenjo Daro,公元前15世纪前)有排列整齐的街道,主要道路为南北向,宽约10米,次要道路为东西向。古罗马城(公元前15~前6世纪)贯穿全城的南北大道宽15米左右,大部分街道为东西向,路面分成三部分,两侧行人中间行车马,路侧有排水边沟。公元1世纪末的罗马城,城内干道宽25~30米,有些宽达35米,人行道与车行道用列柱分隔,路面用平整的大石板铺砌,城市中心设有广场。
随着历史的演进,世界各大城市的道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自发明汽车以后,为保证汽车快速安全行驶,城市道路建设起了新的变化。除了道路布置有了多种形式外,路面也由土路改变为石板、块石、碎石以至沥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以承担繁重的车辆交通。并设置了各种控制交通的设施。
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道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许多大城市改建、兴建了大量道路,铺筑了多种类型的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新兴的中小工业城镇也新建了大批整洁的干道。如北京市展宽了狭窄的旧街道,修建了二、三环路及通达卫星城镇的放射性道路,并修建了一些互通式立体交叉及机动车、非机动车分行的三幅车行道的道路,既改善了市
内交通状况又便利了对外联系,改变了旧北京的交通面貌。又如中国工业城市上海,建国以来也新建改建了大批道路,并建成横跨黄浦江的大桥和黄浦江打浦路隧道,两岸交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24: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493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城市   发展   道路   城镇   交通   经济   人口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