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胯骨错缝(骶髂关节综合征)停车场门禁系统
隔热pc板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病名:胯骨错缝
    西医病名:骶髂关节综合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
(1)有急性腰骶部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
(2)一侧或双侧腰骶部疼痛,不能弯腰,患侧下肢站立负重、行走抬腿困难,严重者疼痛向臀部和腹股沟处放射。
(3)骶髂部有明显压痛,两侧髂后上棘不等高,“4”字试验阳性,床边试验阳性,髋膝屈曲试验及下肢后伸试验阳性,严重者可见腰骶部脊柱侧弯。根据髂后上棘的位置,患侧高者为向前错位,患侧低者为向后错位。
(4)骨盆正位及骶髂关节双斜位X线摄片:患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或无异常。
2. 西医诊断:参照《欧盟骨盆带疼痛诊疗指南》(Euro Spine,2008,17:794~819.)。
(1)多有外伤史或孕产史。
(2)单侧或双侧骶髂关节处及臀外上方疼痛,可有下肢活动受限症状。行走时出现歪臀跛行,不能持久;站立时多以健肢负重;不能久坐,坐位时常以健侧臀部触椅。严重者甚至仰卧时不能伸直下肢,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侧侧卧。
脱墨纸(3)检查可见骨盆倾斜,脊柱侧凸,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势,不能挺胸直腰。骶髂关节周围肌肉痉挛,患侧骶髂关节较健侧凸起或凹陷,有压痛、叩击痛,有时可触及痛性筋结;两侧髂后上棘、髂后下棘等骨性标志不对称,髂嵴不等高、骶棘不居中或骶沟不对称;两下肢有外观上的不等长。骨盆分离、挤压试验,“4” 字试验,下肢后伸试验,单足站
立试验等试验可出现阳性。
(4)骨盆X线平片可见患侧骶髂关节间隙略为增宽,耻骨联合两侧高度不在同一水平;部分病人可见关节边缘增生或骨密度增高。其他间接征象可见两侧髂嵴左右不等高,髋骨左右不等宽,闭孔左右不对称,骶骨不居中。骶髂关节CT扫描可见关节间隙不对称。
(二)病期诊断
1. 急性期:表现为腰骶部及患侧下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转侧,不能入睡,咳嗽喷嚏疼痛加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手动甘蔗榨汁机2. 缓解期:表现为腰骶部及患侧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好转,但仍有酸痛,不能久坐久站久行,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3. 康复期:表现为腰骶部及患侧下肢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久站久坐久行受限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从事基本日常生活工作,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三)证候诊断
1. 气滞血瘀证:腰骶痛骤作、疼痛剧烈,刺痛或胀痛,痛有定处,日轻夜重,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 寒湿阻络证:腰骶部冷痛重着,活动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疼痛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 湿热阻络证:腰骶部重痛、麻木,痛连臀腿,遇热则甚,动作不利,苔黄腻,脉滑数。
4. 肝肾亏虚证:腰骶隐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腰肌酸软无力,腿膝乏力,喜揉喜按。偏阳虚者面无华,手足不温,阳萎或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潮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等,舌质红,脉沉细或细数。
三、方案
(一)急性期
1. 严格卧硬板床休息,翻身时保持躯干上下一致,起床活动时采取腰围固定。
2. 推拿:此期主要选用骶髂关节调整推拿技术,恢复骨盆承载功能,操作时间不宜太长。
(1)传统调整技术:根据患者骶髂关节错位的情况选取不同的关节调整推拿技术。
调整先前错位的方法
方法一:患者健侧卧位,身体靠近床边,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膝屈髋,医者面对面站立,一手按住患肩向后固定其躯体,另一手按住患膝向前向下作最大限度的揿压,借助杠杆作用,可使骶髂关节错动而复位。
方法二:患者仰卧位,医者站于患侧,在作髋膝关节屈曲至最大限度的同时,用力向对侧季肋部顿压,然后于屈髋位作快速伸膝和下肢拔伸动作,反复3~5次。
调整向后错位的方法:
方法一:患者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侧屈髋屈膝,医者站在身后,一手向前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住患侧踝部,向后拉至最大限度的同时,两手作相反方向的推拉。
方法二: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健侧,一手向下压住患侧髂后上棘内侧,一手托起患侧下肢,两手对称用力,使患侧下肢后伸至最大限度,在下肢后伸扳动的同时,按髂后上棘内侧之手向外向上推动。此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响声。
(2)蛙式四步扳法
第一步 自体牵引势    患者去俯卧位,在患侧髂前部垫一枕头,患侧下肢悬挂于床外,自然下垂,不能用足着地支撑。利用患侧肢体的自身重量作自体牵引,牵引时间约10~15分钟。此法能分解关节粘连,使骶髂关节的背侧面拉开,腹侧关节面闭合。
第二步 极度屈膝屈髋势    继上势,在自体牵引的姿势上,施术者以一手托起患侧膝部,作极度的屈膝屈髋运动,另一手按压患侧骶髂关节处,按压与屈膝屈髋同步进行,一按一屈重复3次,转第3步操作。此法能使骶髂关节上侧的髂骨面向背侧位移,下侧的髂骨面向腹侧位移。
第三步 极度屈膝屈髋外展势    继上势,在上述极度屈髋姿势的基础上,施术者托膝关节的手用力作“蛙式”外展扳动,按压骶髂关节部之手同时向下用力按压,再回到极度屈髋的姿
势作重复极度外展法。按压与外展同步进行,一按一扳同步进行3次。转第4步操作。此法能使骶髂关节的腹侧关节面拉开,背侧面闭合。
第四步 外展后伸扳势        继上势,在上述极度外展姿势的基础上,转为后伸扳法。施术者一手托起患肢膝部用力抬腿由外展姿势转为后伸扳法,另一手同时向下掀压骶髂关节,再回复到屈髋屈膝极度外展姿势作重复后伸扳法。掀压与后伸同步进行,一扳一压同步进行3次。此法能使骶髂关节上侧髂骨面向腹侧位移,下侧的髂骨面向背侧位移。
(3)改良斜扳法
方法一:患者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患肢伸膝屈髋,上侧之手抓住床沿,医者握住患者下侧手臂向斜上方牵拉,然后令患者松手,两手相抱,抓住对侧肩部,下侧下肢略屈髋,医者一手按患者肩部前推,另一手掌根按于坐骨结节处,令患者深吸气后徐徐呼出,在呼气过程中将脊柱扭转弹性限制位。在下一次呼气过程中,按肩部之手稳住躯干不动,按坐骨结节之手作一突发的扳动,用力方向为患者下颌与下侧肩关节连线的中点。此法用于调整髂骨向前错位。
方法二:患者健侧卧位,下侧下肢伸直,患肢屈膝屈髋,上侧之手抓住床沿,医者握住患者下侧手臂向斜上方牵拉,然后令患者松手,两手相抱,抓住对侧肩部,下侧下肢略屈髋,医者一手按患者肩部前推,另一手掌根按于髂后上棘后扳,令患者深吸气后徐徐呼出,在呼气过程中将脊柱扭转至弹性限制位。在下一次呼气过程中,按肩部之手稳住躯干不动,按髂后上棘之手作一突发的扳动,用力方向指向患者股骨纵轴。此法用于调整髂骨向后错位。
3. 针灸:取腰痛、后溪穴强刺激,另取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深刺,得气感强烈后留针20分钟,每日1~2次。可根据病情加用温针灸、电针、穴位注射或拔罐疗法。
4. 其他外治法:选用中药熏蒸、中药热奄包、贴敷疗法、理疗等。
(1)中药熏蒸:患者仰卧位,腰骶部暴露于中医熏蒸床熏蒸口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2)中药奄包:患者俯卧位,中药包蒸(煮)热后敷于腰骶部,热度要维持在40℃左右,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3)贴敷疗法:用中药制剂贴敷于患处。
(4)理疗:微波、直流电、超激光、中频、磁疗等疗法。
5.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急性期患者以气滞血瘀证、寒湿阻络证、湿热阻络证为主。
(1)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桃仁、红花、独活、香附、牛膝、地龙、威灵仙、甘草、川续断、狗脊、麦芽等。
(2)寒湿阻络证半导体激光器结构
治法: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心、川芎、当归、熟地黄、芍药、桂枝、茯苓、杜仲、川牛膝、人参、甘草等。
(3)湿热阻络证:
治法:清热祛湿宣痹。加味二妙散(黄柏、苍术、牛膝、萆解、当归、龟板)。加减举例:可加薏苡仁、木瓜、威灵仙等)。
6.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活血化瘀、散寒除湿的中药制剂,如血栓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7. 对症:对疼痛较甚者可选择神经阻滞及应用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必要时配合骶髂关节局部封闭。
8. 护理调摄:II护理、普食,保暖。
(二)缓解期
1. 注意观察病人疼痛性质、程度以及全身症状,起床时采取正确的动作的姿势,腰围固定,可在腰围保护进行下床活动。
2. 推拿:此期以松解类手法与调整类手法为主,先采用松解类手法,再根据患者情况
选择整复类手法。
(1)松解类手法
患者俯卧位,施滚法于患侧腰部膀胱经及臀部、下肢后侧5分钟,以臀部为重点。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以拇指弹拨患侧腰部膀胱经及髂嵴上缘、髂腰三角等竖脊肌附着区域及臀部3~5次,再以拇指按揉八髎、秩边、环跳、委中等穴,掌按揉臀部。
患者侧卧位,施滚法于下肢外侧2分钟。
患者俯卧位,擦八髎,透热为度。
(2)骶髂关节调整手法
参照急性期。
3. 导引疗法:在疼痛症状初步消退后,开始腰腹肌训练及骨盆带肌锻炼。
4. 针灸:取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殷门、委中、飞扬、昆仑、丘墟
等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可根据病情加用温针灸、电针、穴位注射或拔罐疗法。
5. 其他外治法:选用中药熏蒸、中药热奄包、贴敷疗法、理疗等。
6.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此期患者可见气滞血瘀证、寒湿阻络证或肝肾亏虚证,前二者参照急性期。
肝肾亏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推荐方药:虎潜丸加减。(狗骨12g、干姜3g、陈皮6g、白芍12g、锁阳12g、熟地24g、龟板15g、知母12g、黄柏12g)。加减举例:可选加杜仲15g、枸杞15g、狗脊25g、续断25g、巴戟天15g等。
7. 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如血栓通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8. 对症处理:必要时给予神经营养剂。
9. 护理调摄:II级护理,清淡饮食,保持二便通畅;保暖。
(三)康复期
1. 禁止举重弯腰等大幅度活动,告诫病人注意腰部防寒保暖,避免腰部负重,坚持导引功锻炼。
2. 推拿:以腰部和下肢的松解类手法为主。
3. 导引疗法:按缓解期方法,加强腰肌、臀肌和腹部肌肉力量,增强骨盆稳定性。训练强度逐渐增大,每日2次,逐步恢复患者腰骶部功能活动。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0:48: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368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关节   下肢   患者   疼痛   患侧   腰骶部   骶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