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篇——精选推荐

人文艺术
人文艺术是个很大的范畴。人文是指有人类以后所创造的一切。艺术,我们认为是一切美的东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灵魂。那么,这样看来,人文艺术就是个没边没沿的概念。而我们今天着重介绍的是兴和的人文艺术,也就是仅限于我们县域范围之内。这样说来,它的范畴就小了很多,再加上县域经济的限制,每个人的欣赏水平不一,我们仅把自己所看到的以及所认为美的东西和创造美的人介绍给大家,那就更有限了。
《兴和一年》是介绍我们这一年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成就的书。因为创造美的过程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我们的人为艺术篇不会局限在一年范围之内。或许会追溯的时间更前。现在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对我们县影响久远甚至是消失了的艺术。
文物
有很多人知道文物就是故货。自己手里也有收藏品。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兴和有文物。还有些人单纯认为文物是价格不菲的艺术品。而我们今天介绍或许在您眼中一文不值,在我们的眼里却是价值连城。因为它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联结,是当时劳动文化的结晶。
当你触摸打磨精致的石斧、石铲,你的思绪会穿越时空,史前人为了生存,制作了这些生产工具,起
初是粗糙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讲究美观,创作的过程也是精雕细作的过程。这就是史前人的艺术。
时间在流逝,历史仞在前行,约一米长的青铜剑,二十厘米长的青铜刀,巍巍屹立的赵国长城,见证了兴和在战国时期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刀柄的雕饰花纹,说明了战争时期人们不忘对美的追求。
汉代的瓦当,玉饰花纹杯,唐代的金杯,辽代的影青小碗,一件件充满兴和人祖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无不诉说着兴和在历史的变迁中,沉浮更迭兴衰。
我们着重介绍绥东第一大庙——佑安寺。香火鼎盛时期喇嘛超过三百。我们已无法看见这座集艺术大成的寺庙了。它在建筑、日用品、饰品、医药等多方面,堪称全国的瑰宝。
人们描述中的大桥`大佛`大锅都已不复存在了。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馆藏的
瓷器碎片。这些珍贵的残片,可能是佑安寺留下的唯一的证明它曾有过辉煌的遗物。(或许它不是唯一,另有一些散落在民间。我们不得而知)它们现在静静的躺在文管所,应该感谢前任文管所所长刘正,他是在财政局的食堂仓库里发现它们的
奶白的暗刻花瓷碗,白釉二`三百年后仞散发着柔和而绚丽的光。碗底印有雍正二字。瓷薄不到一厘米,匀称。虽然仅剩三分之二,你第一眼就会觉出它的高贵。
云纹三足笔洗,它残破的程度应该是最严重的。文管所的工作人员精心出碎片,一片一片粘对而成。虽不完整,也应该有三分之一强多。光看它的外表,你就觉得里面盛满水时,那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白底缠枝纹碗,存有碗底,碗沿大约剩五分之一,碗底印有篆刻乾隆,二字刚劲有力,神韵意味犹长。
残存的器型共有十几件。我们不一一介绍了。它一方面折射了皇家寺庙的气派;另一方面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是荒诞性。开始修耸于康熙三十年左右的寺庙。经过乾`雍时期,几经百年才完工。一夜之间,成为废墟。不的不令人唏嘘叹息。
起起落落的晋剧团
晋剧是我国传统剧种之一,俗称山西梆子。它产生于山西中部饿。主要流部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和河北部分地区。清处,蒲州梆子流入晋中饿,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晋商和当地文人参与而形成晋剧。氢氧焊接机
我县位于山西`内蒙`河北三省交界处,晋剧在我县早已流传多年。我们着重介绍解放后晋剧团的起起落落。
为什么要提上晋剧一笔呢?因为可以说,它是解放后,最早影响兴和及周边地区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一九五五年,县工会和集体企业县建筑队,共同出资聘请河北万全县王忠(艺名棺材红),由王忠挑头组成了晋剧团,这是兴和晋剧团的最早雏形。有趣的是这种建制,既不属于国营又不属于集体,倒类似于现在俩大财团或公司共同出资组建足球俱乐部。一九五八年(一说一九六零年)正式成立县晋剧团(属国营单位)一九六一年全盟十五个旗县的文艺团体组成三个团,分别为一`二`三团。地
址设在集宁。集宁`兴和`桌子山三家文艺团体组成了二团。这种“大锅饭”似的重组。很快显出了它的弊病。各个红旗县的剧团本是为当地老百姓服务,现在远离服务对象不说,无所事事,形成了许多小团体,一`二`三团很快破产,半年之后,兴和晋剧团重组。
晋剧的旋律悠扬,婉转。道白清晰,独唱常常采用慢垛板。大多数人不喜欢晋剧这种慢悠悠的曲调,加上注意力不集中,不知道所以然。也有部分人喜欢这种曲调,认为可以怡情养性。
一九六四年,根据中央指示,兴和晋剧团开始“俩条腿”走路。所谓的“俩条腿”其实就是既演古装戏(如《算粮登殿》《金水桥》〈〈打金枝〉〉),又演现代戏(如〈社长女儿〉〈红灯记〉〈雪岭长松〉等)。当时,文化大革命在即,文艺形式要求以样板戏为标准,晋剧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一九六五年五月,兴和县晋剧团第一次撤消,组成了歌剧团,归文化局管辖。一年后,歌剧团解散。原因应该是
旧人员怎能演歌剧呢。
十五年后,即一九七九年,兴和晋剧团又一次重组。正值全国经济大发展时期。改革的春风也吹到我们县城。俩年后,晋剧团管理实行自负盈亏由政府指派团长实行承包制。并由财政补贴俩万元。一九八九年晋剧团实行招聘承包制。应该说这是一种进步。最终,晋剧团难以为继,一九九一年,兴和县委`政府正式撤消晋剧团,直到今天。
窑炉技术晋剧团从成立到撤消几起几落,起初是出于政治原因,以后又淹没在经济大潮中。我们这里无暇去分析它消亡的原因,只是说,它在成立初期或以后重组,都为兴和及周边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精神的愉悦和享受。让我们记住这些曾经是我们地区的晋剧明星吧。他们是:梁月喜`梁天喜`范玉璧`任满屯`赵天德`九格儿`马荣花`二娣`王金兰`马秀花`张焕`朱义`曹丕有`尚有材夫妇`阎天宝夫妇`樊帅`赵化明`施光红`张孝良等等。
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呢?自从一九五二年我县组建了第一支电影队,出身于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兴和人灵魂里无不打上了电影中英雄人物的烙印。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谈起这些英雄人物,许多人如数家珍。有许多人至今有英雄情节,可以说电影铸就了那一代代人的灵魂。
十六毫米电影机装着黑白片,两辆胶轮大车,伴着电影人走遍了兴和的各个乡村。一九五七年电影二队成立,队长马月明。至今,老电影人回忆起当年放电影的经历,总是充满自豪。乡下放电影,农村的姑娘们穿上了过节的衣服,打扮鲜亮;放映员受到最高礼遇;小伙子们递烟`递茶,以和放映员搭上话感到荣幸。
一九六三年,兴和成立了电影管理站,人事仞由文教局管理,业务由平地泉管理改为盟电影公司统一管理。十六毫米电影机增加到三台,还新增三十五毫米提包式放映机。
一九七一年各公社成立了二十七个放映队(包括厂矿三个)。这是兴和电影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各公社都有定点的放映礼堂。出现片少队多,供不应求的现象。
超滤膜壳城镇定点在文化馆院内露天放映到任席院内搭柳棚放映,再到搬进三用礼堂放映,又进一步到大礼堂放映。固定座位增到五百一十三个。电影环境的进步说明经济状况的显明增长。
当时城镇电影票仅售五分钱,买票常常要排很长的队。买不上票和买不起票的人,眼巴巴等到电影快结束时,礼堂门打开,“混”进去看个结尾。到七十年代末,电影票价上涨到一毛钱。八十年代末涨到一元。
票价上涨意味着质量和技术的改进。一九七四年有了宽银幕电影;一九八五年有了立体电影;观众从
视觉上和听觉上更加享受电影带来的革新。影片由单纯的英雄片向多元化转变。变得更加贴近人性,贴近生活。
包边角钢
八十年代,由于受电视冲击,电影队减少,出现影片供大于求的现象,三十五毫米的发行不得不打破多年来发行的管理界限,开始了跨区域发行的方式。
一九九零年,电影公司和影剧院合并。人员增至六十四人。正值电影开始滑坡,合并后,开支增加,电影公司越来越难以维持。二十世纪初,电影公司停止了业务活动。
二零零三年,在上级机关的统一安排下,在县委`政府的关怀下,文广局成立了“二一三一”工程办公室,以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为目的。今年,他们共为农牧民放映电影二十三部,演出二十八场(次),观众达一万余人。
风雨四十三年
乌兰牧骑蒙语译为“红轻骑兵”。兴和乌兰牧骑成立至今,经历了文化大革
命,改革开放,直至今天的百花齐放,它能够依然盛开在兴和这块土地上,与各级领导的关怀,演职员们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它的轻骑兵的特点,说白了就是它的适应性。
光纤器件
一九六六年底,兴和乌兰牧骑成立,加上队长共有演职员九人。没有乐器,从文化馆借来部分乐器,排练室设在原一人巷学习班旧大院。演职员没有任何基础,只是边演边学。他们身背乐器,肩扛红旗,徒步行走在田街`地头。走村串巷的宣传党的各种政策。主要剧目《老俩口学毛选》`《逛新城》等。
期间,他们演出的剧目主要是样板戏,还有三句半`快板`民乐独奏等。这时除了经常下乡,进厂矿,另一项任务是重大会议`接待贵宾`慰问驻军时,都有他们的演出。
后,被冷落了许久的传统剧目东路二人台登上了舞台。乌兰牧骑添置了灯光音响设备,各种服装道具。最主要的加强了创作班子。他们很快排演了《抢粮》`《打金钱》`《走西口》`《卖碗》等东路二人台剧目,在各公社巡回演出,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二人台顾名思义二人同台就能演一出戏。如传统剧目《走西口》`《拉毛驴》有一旦一角就能演。加上它的道白用方言口语,有广泛的众基础,再加道具也比较简单,都为这个剧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田地。
乌兰牧骑一面让土生土长的剧目大放异彩;另一方面也成功的移植了一大批现代戏。如《家庭公案》`《姑娘大了》`《奇婚记》等等。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现代的新东西也糅了进去,不仅扩展了戏路,而且使老百姓大饱眼福。现在,乌兰牧骑适应时代的要求,老百姓爱看什么,演什么;爱听什么,
唱什么。演出的节目丰富多彩,有晋剧选段,二人台小戏,民俗歌曲,舞蹈等等。今年,他们创作小戏一个,小品两个,快板七个,表演唱一首。共计演出一百零一场(次)。
净浆搅拌机乌兰牧骑在适应和变化的过程中,也曾经历了阵痛,大量演职员外流,工资停发。为了生存,他们曾挂靠企业谋生。但是,他们挺过来了,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九九四年,内蒙文化厅发出了“全区文化系统向兴和乌兰牧骑学习”的号召。
兴和乌兰牧骑能够坚持到今天。除了适应性,就是它对后备人才的不断培养。截止到目前,兴和乌兰牧骑共举办学员培训班七期,受训人员多达一千多人,先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2:48: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358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电影   剧团   晋剧   艺术   文化   经济   公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