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组织及胆汁中厌氧菌谱的检测

我们对1996年2月~199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29例胆囊癌患者胆汁及胆囊癌组织行厌氧菌培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频原理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仪器:胆囊癌行手术患者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年龄19~63岁(平均38.5岁),其中行“U”型管引流术11例,行左右肝管引流术6例,行胆囊癌根治术9例,行胆囊造瘘术3例。实验仪器主要包括
bact/alert 120微生物自动检测系统和sceptor微生物鉴定系统。
2.标本采集:术中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穿刺病变胆囊,取胆汁5~10 ml,1 min内注入厌氧增菌瓶,然后放入恒温振荡培养箱中自动培养1~6 d,底部感应器显示为阳性者根据其微生物生长曲线,于对数生长期取出做转种,培养6 d仍为阴性者,视为厌氧菌阴性。将胆囊癌组织表面无菌消毒后,从瘤体中央切取标本,大小约0.6 cm×0.5 cm×0.5 cm。将所取标本剪碎,与胆汁同样方法培养。
3.培养及鉴定:将2种标本快速接种到厌氧琼脂板后,置厌氧罐孵育48 h 后取出,制备108个/ml标准厌氧菌菌悬液,取10 μl放入10 ml增菌管内,转种到sceptor厌氧板,厌氧培养48 h后,直接在sceptor微生计数继电器
物鉴定仪中确定厌氧菌种。厌氧菌培养同时行需氧菌培养。
二、结果
29例胆囊癌患者胆囊组织及胆汁经厌氧及需氧培养后,均为兼性厌氧,胆汁中厌氧菌阳性检出率为65.5%(19/29),胆囊组织中厌氧菌阳性检出率为55.6%。29例胆汁中细菌培养共分离出细菌48株,其中厌氧菌21株,需氧菌27株(表1)。9例胆囊癌组织中分离出产气荚膜梭菌4株,占厌氧菌株总数的80%(4/5,表2)。
真空回流炉去毛刺工具表1 29例胆囊癌患者胆汁厌氧培养细菌鉴定结果
野葛根提取物
表2 9例胆囊癌组织中厌氧培养细菌鉴定结果
三、讨论
有关胆囊癌发病原因,流行病学显示与结石性胆囊炎密切相关[1]。目前,一般认为胆囊癌的发病过程是胆石症或胆囊炎引起胆囊粘膜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导致原位癌或浸润癌。有研究证实在胆汁代谢过程中,鹅去氧胆酸的产物石胆酸为一重要的致癌物质,在胆囊癌患者中石胆酸的含量明显升高,从而对胆囊粘膜长期刺激引起癌变[2]。本组5/9的新鲜胆囊癌组织中培养出厌氧菌6株,其中4
株为产气荚膜梭菌,该型厌氧菌可使胆酸彻底脱氧化,转化为去氧胆酸及石胆酸,二者除刺激胆囊粘膜外还通过参与多环芳香碳氢化物而导致致癌作用。此外,各型产气荚膜梭菌均能产生具有细胞毒性、溶血性及致死性的强毒素——α毒素,α毒素依靠其具有的磷脂酶C和鞘磷酶两种酶的活性,水解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膜磷脂,从而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裂解、凋亡。若不能启动正确的凋亡机制,也会导致肿瘤的发生[3]。
目前认为细菌感染引起肿瘤主要是由于以下机制:(1)抑制宿主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导致肿瘤迅速发展;(2)促进宿主产生致癌物质;(3)有些细菌被动成为致瘤病毒的宿主,病毒在细菌内增殖并与细菌共同作用促进肿瘤的生成;(4)部分细菌可产生雌激素类物质,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而在胆囊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是厌氧菌与需氧菌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组中65.6%的胆囊癌患者胆汁中有厌氧菌感染,且均为兼性厌氧,说明在胆囊癌发病过程中,多数存在厌氧菌与需氧菌协同作用,长期刺激胆囊粘膜,最终导致胆囊癌的发生,而组织细胞癌变后,癌细胞生长速度超过了它的血液供应,导致癌组织局部氧分压降低,同时癌细胞在有氧的情况下也以无氧糖酵解获得能量,造成局部乳酸聚集,为厌氧菌生长创造条件,使其大量繁殖。
作者单位:石景森(710061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研究室)卢云(710061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研究室)
一个度导航
卓健生(710061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研究室)刘刚(710061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研究室)韩文胜(710061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研究室)
参考文献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4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311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胆囊癌   厌氧菌   培养   胆汁   组织   导致   细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