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


背景技术:



2.飞行器是在大气层内或大气层外空间(太空)飞行的器械,飞行器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包括不用能源作为动力,借助于氦气球升力进行飞行的人力飞行器,人力飞行器在使用时,需要与运输篮进行对接,而现有的对接方式只是使用挂钩的形式进行对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容易脱落,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人力飞行器在使用时,需要与运输篮进行对接,而现有的对接方式只是使用挂钩的形式进行对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容易脱落,不便于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具备提高人力飞行器与运输篮连接后稳定性,降低其风险的优点,解决了现有人力飞行器在使用时,需要与运输篮进行对接,而现有的对接方式只是使用挂钩的形式进行对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容易脱落,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包括人力飞行器和运输篮,所述人力飞行器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内部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定位组件,两个壳体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置有控制组件,所述运输篮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燕尾块,所述燕尾块前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定位槽,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与燕尾块配合使用的燕尾槽。
5.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传动块和活动块,所述传动块靠近活动块的一侧与活动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远离传动块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远离活动块的一侧贯穿至燕尾槽的内部,且与定位槽配合使用,所述传动块与控制组件配合使用。
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转动块和控制杆,所述控制杆靠近转动块的一侧贯穿至壳体的内部,且与转动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块靠近控制杆一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与传动块配合使用。
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活动块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轨迹块,所述壳体的内壁开设有与轨迹块配合使用的轨迹槽。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传动块的左侧开设有传动槽,所述传动槽与传动杆配合使用。
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控制杆远离转动块的一侧贯穿至壳体的外侧,且固定连接有控制块,所述控制块远离控制杆一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握杆。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弹簧,所述弹簧靠近活动块
的一侧与活动块的表面固定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人力飞行器、运输篮、壳体、定位组件和控制组件的配合使用,使用者通过转动控制块,通过控制组件与定位组件之间配合使定位杆离开燕尾槽内部,之后对准燕尾块与燕尾槽的位置,将人力飞行器与运输篮进行对接,使燕尾块进入燕尾槽内部,之后通过定位组件进行定位,方便了使用者使用,解决了现有人力飞行器在使用时,需要与运输篮进行对接,而现有的对接方式只是使用挂钩的形式进行对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容易脱落,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定位组件,能够通过对准燕尾块与燕尾槽的位置,将人力飞行器与运输篮进行对接,使燕尾块进入燕尾槽内部,之后通过定位组件进行定位,从而固定人力飞行器和运输篮的位置,提高连接后的稳定性。
14.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控制组件,能够通过转动控制块,通过控制组件与定位组件之间配合使定位杆离开燕尾槽内部,方便了使用者使用。
15.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轨迹块和轨迹槽,能够限制活动块的位置,为活动块提供移动轨迹,同时避免活动块移动时位置发生偏移。
16.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传动槽,能够通过传动杆转动时其表面挤压传动槽的内壁,从而对活动块及定位杆起到传动作用。
17.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控制块和握杆,能够便于使用者转动控制杆,以便于与控制组件与定位组件进行配合。
18.7、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簧,能够为传动块、活动块和定位杆起到一个复位的力,使定位杆可以进入定位槽的内部。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左视的剖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控制组件的立体图。
24.图中:1、人力飞行器;2、运输篮;3、壳体;4、定位组件;401、传动块;402、活动块;403、定位杆;5、控制组件;501、转动块;502、控制杆;503、传动杆;6、燕尾块;7、定位槽;8、燕尾槽;9、轨迹块;10、轨迹槽;11、传动槽;12、控制块;13、握杆;1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27.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包括人力飞行器1和运输篮2,人力飞行器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3,壳体3内部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定位组件4,两个壳体3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置有控制组件5,运输篮
2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燕尾块6,燕尾块6前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定位槽7,壳体3的底部开设有与燕尾块6配合使用的燕尾槽8。
28.参考图4,定位组件4包括传动块401和活动块402,传动块401靠近活动块402的一侧与活动块402的表面固定连接,活动块402远离传动块401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403,定位杆403远离活动块402的一侧贯穿至燕尾槽8的内部,且与定位槽7配合使用,传动块401与控制组件5配合使用。
29.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定位组件4,能够通过对准燕尾块6与燕尾槽8的位置,将人力飞行器1与运输篮2进行对接,使燕尾块6进入燕尾槽8内部,之后通过定位组件4进行定位,从而固定人力飞行器1和运输篮2的位置,提高连接后的稳定性。
30.参考图2、图4和图5,控制组件5包括转动块501和控制杆502,控制杆502靠近转动块501的一侧贯穿至壳体3的内部,且与转动块501的表面固定连接,转动块501靠近控制杆502一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503,传动杆503与传动块401配合使用。
31.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控制组件5,能够通过转动控制块12,通过控制组件5与定位组件4之间配合使定位杆403离开燕尾槽8内部,方便了使用者使用。
32.参考图4,活动块402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轨迹块9,壳体3的内壁开设有与轨迹块9配合使用的轨迹槽10。
33.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轨迹块9和轨迹槽10,能够限制活动块402的位置,为活动块402提供移动轨迹,同时避免活动块402移动时位置发生偏移。
34.参考图4,传动块401的左侧开设有传动槽11,传动槽11与传动杆503配合使用。
35.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传动槽11,能够通过传动杆503转动时其表面挤压传动槽11的内壁,从而对活动块402及定位杆403起到传动作用。
36.参考图2和图5,控制杆502远离转动块501的一侧贯穿至壳体3的外侧,且固定连接有控制块12,控制块12远离控制杆502一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握杆13。
37.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控制块12和握杆13,能够便于使用者转动控制杆 502,以便于与控制组件5与定位组件4进行配合。
38.参考图4,壳体3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弹簧14,弹簧14靠近活动块402的一侧与活动块402的表面固定连接。
39.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弹簧14,能够为传动块401、活动块402和定位杆403起到一个复位的力,使定位杆403可以进入定位槽7的内部。
4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41.在使用时,使用者通过转动控制块12,控制块12带动控制杆502进行转动,控制杆502带动转动块501进行转动,转动块501带动传动杆503进行转动,通过传动杆503转动时其表面挤压传动槽11的内壁,带动传动块401向靠近弹簧14的一侧移动,传动块401带动活动块402向靠近弹簧14的一侧移动,活动块402带动定位杆403离开燕尾槽8的内部,之后对准燕尾块6与燕尾槽8 的位置,将壳体3与运输篮2进行对接,同时使燕尾块6进入燕尾槽8内部,之后松开控制块12,弹簧14产生的弹力推动传动块401向远离弹簧14的一侧移动,传动块401带动活动块402向远离弹簧14的一侧移动,活动块402带动定位杆403进入定位槽7的内部,从而完成对人力飞行器1于运输篮2之间的对接。
42.综上所述:该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通过设置人力飞行器1、运输篮
2、壳体3、定位组件4和控制组件5的配合使用,使用者通过转动控制块12,通过控制组件5与定位组件4之间配合使定位杆403离开燕尾槽8内部,之后对准燕尾块6与燕尾槽8的位置,将人力飞行器1与运输篮2进行对接,使燕尾块6进入燕尾槽8内部,之后通过定位组件4进行定位,方便了使用者使用,解决了现有人力飞行器在使用时,需要与运输篮进行对接,而现有的对接方式只是使用挂钩的形式进行对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容易脱落,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
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包括人力飞行器(1)和运输篮(2),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力飞行器(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3),所述壳体(3)内部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定位组件(4),两个壳体(3)相互远离的一侧均设置有控制组件(5),所述运输篮(2)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燕尾块(6),所述燕尾块(6)前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开设有定位槽(7),所述壳体(3)的底部开设有与燕尾块(6)配合使用的燕尾槽(8)。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4)包括传动块(401)和活动块(402),所述传动块(401)靠近活动块(402)的一侧与活动块(402)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402)远离传动块(401)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杆(403),所述定位杆(403)远离活动块(402)的一侧贯穿至燕尾槽(8)的内部,且与定位槽(7)配合使用,所述传动块(401)与控制组件(5)配合使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5)包括转动块(501)和控制杆(502),所述控制杆(502)靠近转动块(501)的一侧贯穿至壳体(3)的内部,且与转动块(501)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块(501)靠近控制杆(502)一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503),所述传动杆(503)与传动块(401)配合使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块(402)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轨迹块(9),所述壳体(3)的内壁开设有与轨迹块(9)配合使用的轨迹槽(10)。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块(401)的左侧开设有传动槽(11),所述传动槽(11)与传动杆(503)配合使用。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杆(502)远离转动块(501)的一侧贯穿至壳体(3)的外侧,且固定连接有控制块(12),所述控制块(12)远离控制杆(502)一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固定连接有握杆(13)。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弹簧(14),所述弹簧(14)靠近活动块(402)的一侧与活动块(402)的表面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借助于氦气球的升力的人力飞行器,包括人力飞行器和运输篮,所述人力飞行器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壳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人力飞行器、运输篮、壳体、定位组件和控制组件的配合使用,使用者通过转动控制块,通过控制组件与定位组件之间配合使定位杆离开燕尾槽内部,之后对准燕尾块与燕尾槽的位置,将人力飞行器与运输篮进行对接,使燕尾块进入燕尾槽内部,之后通过定位组件进行定位,方便了使用者使用,解决了现有人力飞行器在使用时,需要与运输篮进行对接,而现有的对接方式只是使用挂钩的形式进行对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容易脱落,不便于使用者使用的问题。题。题。


技术研发人员:

曲宝家 杨然捷 夏泽豪 马瑞 韩馨墨 王家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曲宝家

技术研发日:

2022.04.08

技术公布日:

2022/8/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5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2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燕尾   飞行器   所述   壳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