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缝和沉降缝的设置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伸缩缝和沉降缝的设置规范

  篇一: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xx
  3.4.5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3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扁平足鞋垫
液体收集系统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xx
  6.5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6.5.1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1采用。
  表6.5.1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注:1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
  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自行车防盗架  3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
按表中数值乘以1.3;
  4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
  5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xx
  3.4.5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
  1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设置防震缝可使结构抗震分析模型较为简单,容易估计其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但需考虑扭转地震效应,并按本规范各章的规定确定缝宽,使防震缝两侧在预期的地震(如中震)下不发生碰撞或减轻碰撞引起的局部损坏。2当不设置防震缝时,结构分析模型复杂,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而且需仔细估计地震扭转效应等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6.1.4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xx
  3.4.9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3.4.10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超前支架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
  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
  3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ca3780  48、9度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缝两侧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5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6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7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
  3.4.11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程第3.4.10条关于防震缝
宽度的要求。
  3.4.12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3.4.12的规定。
  3.4.13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12.2.3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xx
  8.1.1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按表8.1.1确定。
  注:1装配整体式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装配式结构与现浇式结构之间的数值;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8.1.3如有充分依据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8.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1采取减小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变化的措施;
  2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或增配构造钢筋的措施;
  3采用低收缩混凝土材料,采取跳仓浇筑、后浇带、控制缝等施工方法,并加强施工养护。
  篇二: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 
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
  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
  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
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
  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对此有专门规定。
  ①伸缩缝
  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5m。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
  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
  ③防震缝
  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
  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宽度20mm~30mm。各种结构的设计规范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伸缩缝的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沿水平方向变形的要求。外墙上的伸缩缝,为防止风雨侵入室内,要求用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缝隙。常用的材料有沥青麻丝、浸沥青木丝板、氯丁橡胶、泡沫塑料等。缝口还须用镀锌铁皮、铝板或塑料板等作盖缝处理。内墙伸缩缝的处理,随室内装修不同而异,可选用木条、木板、塑料板、金属板
等盖缝。楼层地面伸缩缝,可在缝口填嵌沥青麻丝等,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条等,以防灰尘落至下一楼层。屋顶的伸缩缝,则用镀锌铁皮、铝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等作盖缝处理,着重作好防水。地下建筑、地下室等处的伸缩缝,出于防水要求,常在防水结构层的外侧或底部加铺玻璃布油毡、橡胶片、镀锌铁皮、紫铜片,以及采用内埋式或可卸式止水带(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并用沥青砂浆、沥青麻丝或浸沥青木丝板等填嵌缝隙。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由于混凝土在浇灌后的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收缩变形,以后才趋于稳定,可利用这一特性,将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向分成几段,中间留缝,待第一期工程施工1~2个月后,再浇灌合缝。这种只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缝,称为后浇缝,
  或称收缩带。后浇缝的宽度一般为50~100厘米,缝的间距约为20~25米,并尽量和施工时的接缝结合设置;缝的填充材料,可用掺铝粉的混凝土。
  在建筑物中设置伸缩缝及其最大间距问题,目前认识不尽一致,各国的规定和作法也不相同。如联邦德国、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采取严格的伸缩缝间距,以防止建筑物产生裂缝。日本、美国等是在计算中考虑温度应力,一般不设伸缩缝。英国、法国等则处理比较灵活。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讨建筑物设置伸缩缝的理论,提出了初步的理论
依据,解决了若干工程实际问题。
  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沉降缝。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且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贯通的垂直缝隙,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是从建筑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沉降缝宽度与地基性质和建筑高度有关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但盖缝的作法,必须保证相邻两个独立单元能自由沉降。在砖混结构中,沉降缝两侧建筑的基础通常采用两种方案:①挑梁基础,即在沉降缝一侧墙的基础按正常设置,另一侧的纵墙由悬挑的挑梁承担,梁端另设基础梁和轻质隔墙。②采用双墙方案,即在沉降缝两侧都设承重墙,以保证每个独立单元都有纵横墙封闭联结,结构整体性好。在两承重墙间距较小时,为克服基础的偏心受力,可采用在平面布置上为两排交错设置的独立基础,上放承墙的基础梁。沉降缝同时起着伸缩缝的作用,在同一个建筑物内,两者可合并设置,但伸缩缝不能代替沉降缝。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沉降缝通常采用双柱悬挑梁或简支梁作法。设置原则:
  (1)建筑物平面的转折部位
  (2)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
  (3)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著差异
  (5)建筑物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在地震区,凡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的,都应根据地震要求增加缝的宽度,防止在地震时两墙由于震幅不同而相撞。
  防震缝在地震烈度≥6度的地区,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震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称为防震缝。其设置要求见建筑防震。一般从基础顶面断开,并贯穿建筑物全高。最小缝隙尺寸为50~100mm。缝的两侧应有墙,将建筑物分为若干体型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设置原则: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并且楼板高差较大
  (3)各组成部分的刚度截然不同
太阳能浴室  规定:在地震设防区,当建筑物需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应统一按防震缝对待。
  篇三: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xx)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xx)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xx)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xx)第4.3.1条等。
  2.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
  1.5倍。
  3.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
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某些标准图集和《20xx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xx)第5节。
  设置抗震缝
  根据《抗规》第3.4.2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一般设计时均要求布置规则,如实际情况确不允许时,才需要设置防震缝。防震缝一般用于布置不规则的高层建筑或结构体系发生改变处。常见于利用伸缩,沉降缝兼作防震缝。
  再看《抗规》3.4.5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由此看出防震缝没有具体要求多少米来设置,其设置的要求是“按实际需要,目的是将本来不规则的体系,分成几部分规则的体系”,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多少米设防震缝都是可以的。当然,结构设计的原则,第一是安全,第二是经济,第三是环境。国外第二第三位置互换,我们天朝目前只是xx初级阶段100年不变的嘛,环境就只有往后放放了。
  再具体到钢结构,根据《抗规》8.1.4钢结构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即可不设防震缝;需要设置防震缝时,缝宽应不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
  不论是对砼结构,还是钢结构,只有缝宽要求。对于长度和间距并无特殊要求,只需要满足《抗规》3.4.5条所说的,划分为规则体系即可。
  但是,如果是利用伸缩缝,沉降缝来做防震缝的话,需要满足各自的间距和长度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5:48: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221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结构   设置   防震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