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纱灯、龙灯和绒花

金陵纱灯、龙灯和绒花
作者:***
网络可视电话
来源:《寻根》2021年第01期
        南京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代代南京人,为这座有着深厚积淀的古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所撷取的只是这万花丛中几朵盛开的奇葩。
        富丽高雅的金陵纱灯
        南京灯市,可以说年年有新招。春节夫子庙的灯节,能吸引数十万游人。近几年的灯展品类繁多,制作材料不断翻新,不仅保留传统的竹扎纸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增添了声光电控,可谓五光十,万象争辉,引得市民争相观赏。
陶瓷板波纹规整填料
        金陵灯市由来已久,明代时最盛。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到了明末清初,时兴一种“纱灯”,官宦商贾争相悬挂,颇有富丽高雅之感。据明正德《江宁县志》记载:“上元作灯
市,灯有楮练纱帛。”清《白下琐言》记载:“彩帛灯,五光十,尤为冠绝。”这种纱灯所用之纱为丝帛织成,薄如蝉翼,裱糊于竹木做成的框架上,内燃蜡烛,通明透亮。其形制有圆形、扁形、六面形、菱形等;大的高过人,小的不及三寸;纱灯上画有仕女、历史故事、戏曲人物、花鸟虫鱼、金陵名胜等,惟妙惟肖。尤其讲究的是字画出自谁手,愈是名声高的价格愈高。金陵画派中的魏之璜兄弟尤擅此道。他俩的画画工细、多设,清隽淡雅,妩媚至极,尤受人喜爱。金陵八家樊圻、高岑等亦跻身于此,得到不少达官显贵之家的激赏。
        新春灯节,时人乐于赏灯串游,品评谁家的灯最奇巧最华贵。商贾无不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在铺前广置纱灯,招引往来顾客,甚至举办猜灯谜活动,猜中者即奉送本店的货品。这不仅在十天灯节期间引得游人不绝,门庭若市,也为新的一年“开张大吉,财源茂盛”开了一个好的兆头。不可谓不是一绝招。
        历史悠久的长乐龙灯
硅料回收
智能筷子        长乐龙灯,历史悠久。相传在北宋末年,高淳杨家村有个名叫杨义泰的农民,幼时读过几年私塾,略知诗书文理,擅长绘画纸扎技术。深秋的一天下午,义泰在村边大水塘垂
钓,忽见西北方向乌云翻滚,继而狂风怒号,水塘波涛骤起。霎时,水面跃起5条巨龙,张牙舞爪,摇头摆尾。须臾,龙潜水底,风平浪静。义泰惊得失魂落魂,猛悟民间传言:“梦龙得子,见龙必死。”他赶忙跪倒在地祈求神灵保佑:龙王啊!请别见责小人,若尊容再现,我定仿效扎成龙灯,于每年元宵灯节让万民观瞻。誓毕,水塘中清波荡漾,龙形果然再次浮现:黄龙居中,红、白、青、黑四龙首尾衔接,围绕黄龙昂首游动。义泰见之,欣喜若狂。尔后逢人便道:“五龙的出现,是地方吉祥兴旺的先兆。”还说自己已许愿,每年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兴龙灯,要请村上的父老兄弟多多资助。
        翌年春节,村民纷纷捐钱、捐粮、捐物,由义泰根据记忆,亲自设计并指挥工匠扎成了每条长二十多丈、直径二尺的黄、红、白、青、黑5条龙,龙身用竹扎布缝,缀以剪画装饰,共分24节。每节安装一块木板,板与板形成机械连接,运转自如。尤其是龙头的制作,别具风采,竹篾编织,蒙以绫罗、彩纸,上面镶嵌各种飞禽走兽、花草虫鱼、古代人物像,晚上点明烛火,更显得千姿百态,形象逼真,令人目不暇接。参加盘龙的青壮年,按照每条龙的颜着一服装,一律头扎方巾,腿裹绑腿布,脚穿棉纱编织的荷花草鞋。
        龙灯出动时,先放马蹄炮和铁铳,盘龙时有上千人参加,旗、锣、鼓、镜齐全,火把开道,灯笼分站出四门八柱。阵势摆开后,由打珠员引导,各龙按顺序旋转数周后,拥簇着黄龙居中“打饼”,称之为“稻堆饼”,预示秋收后稻堆的高低,以此祈求吉利。
        长乐龙灯原为五,清咸丰间,因连年兵灾岁荒,加之扎龙的费用负担过重,故改为黄、红、白三龙,其规格仍旧。然而,制作更为精美华丽。
        长乐龙灯曾先后在新中国成立初和20世纪70年代举行过4次。1984年,長乐镇的“长乐龙灯”首次进高淳县城盘舞,引来人山人海,观者如潮,尽管有灯笼、火把开道,也难以施展身手。
        欢乐喜庆的南京绒花
点钞机电机>苍蝇拍
        南京绒花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一朵瑰丽多姿的奇葩,深受国内外广大众的喜爱和赞赏。
        据南京著名绒花老艺人周家凤的启蒙师傅——六代绒花世家吴长泉的《绒花史料》抄本记载,南京绒花的制作在明清时代已具相当规模,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时的
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称为“花市大街”,为绒花、绫花、绢花、纸花的集中销售市场。由于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民间“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普遍有用绒花作装饰的风俗,借以祈福辟邪,增添节日喜庆的欢乐气氛。南来北往的客商经常来南京采购绒花,供应各地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
        从品种来分,南京传统绒花有鬓头花、帽花、胸花、罩花、戏剧花等几大类,销路最大的是鬓头花,最受妇女们的欢迎。
        南京绒花的题材来自民间喜闻乐见的事物,运用吉利语言、谐音和艺术形象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寄托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以传统鬓头花“万事如意”为例,就是以万年青、柿子、如意等实物艺术形象,谐“万”“事”“如意”之音,寓意吉祥祝福。传统绒艺工艺品“龙凤呈祥”“龙凤花烛”“龙凤喜花”“龙舟”“凤冠”等,则是运用“龙”“凤”纹样,经过艺人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而成的。其他如“福(佛手)寿(桃)双全(古钱)”“金玉(鱼)满堂(塘)”“富贵(牡丹)双余(鱼)”“喜(喜鹊)上眉(梅)梢”“麒麟送子”“鹤鹿同春”等绒花,也都是运用谐音组成的。
        民间使用绒花作装饰,在题材、寓意和内容方面,因事、因时、因人而异。婚嫁喜事
用“万年全福”“榴开见子”“麒麟送子”“鹿鹤同春”和“龙凤”之类的绒花;春节用“连年有余”“金玉满堂”和各种“如意”之类的绒花;端午节以儿童为主,用“五毒虎”“老虎头”和龙绳、香包、鸭蛋(或粽子)、彩络之类的绒制品;中秋节用“兔子拜月”“喜牛望月”“四世同堂”之类的绒花。因人而异则是:姑娘戴“单事如意”“金鱼跳龙门”,嫂娘戴“万事如意”“百福双全”,老太戴“福寿双全”“事事如意”,孀妇戴淡黄或白的一般绒花。
        南京绒花历经沧桑,兴衰起伏很大,民国末年时,老艺人周家凤尽管技艺超,但饱受失业痛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南京绒花获得新生。经过不断创新,使原来专为民间“一事三节”用的鬓头绒花等传统产品,发展为题材广泛的花鸟虫鱼、人物走兽及各种室内装饰品,适应了人们美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京绒花这一富有艺术魅力的民间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绽开更多更美的花朵。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2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tex/3/1189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绒花   南京   传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